• 巴勃羅·畢加索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巴勃羅·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一位西班牙畫家、雕塑家,與喬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共同創立了立體主義畫派。是西方現代派藝術的主要代表,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著名的作品包括《亞維農的少女》《格爾尼卡》《和平鴿》等。 巴勃羅·畢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晚上11:15出生于西班牙的馬拉加鎮,是家中的長子,他...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一位西班牙畫家、雕塑家,與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共同創立了立體主義畫派。是西方現代派藝術的主要代表,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著名的作品包括《亞維農的少女》《格爾尼卡》《和平鴿》等。

    巴勃羅·畢加索生平

    編輯

    早年經歷(1881-1900)

    巴勃羅·畢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晚上11:15出生于西班牙的馬拉加鎮,是家中的長子,他的家庭背景是中產階級,并且是顯赫的爵士和教士家族的后裔。父親何塞·魯伊斯·布拉斯科(José Ruiz Blasco)是一名畫家,專門研究鳥類和風景畫,對畢加索的藝術啟蒙影響很大。母親瑪麗亞·畢加索·洛佩斯(María Picasso López)是家庭主婦,由于在生畢加索的時候出現了難產身體恢復慢,將兒子的洗禮延期到9月10日舉行,地點是圣地亞哥教堂。兒時,畢加索的周圍基本都是年長的女性,他受到了母親、祖母和姨媽們的寵愛。1891年,畢加索全家搬到了克魯尼亞,1895年小妹妹肯奇塔夭折之后,他們又搬到了巴塞羅那。1895年,畢加索開始在巴塞羅那美術學院學習,畢加索在這里完成了他的xxx批大型油畫:《xxx次圣餐》(1895-1896年冬季)和《科學與慈善》(1897年初),后者后來在馬拉加的展覽上被授予了金獎。1897年秋天,他離開前往馬德里,進入西班牙xxx的藝術學校——馬德里圣費爾南多皇家學院進行正規教育,然而他本人似乎不喜歡在學校受訓的時期,于是很早就停課了。1899年至1900年間,畢加索專注于反映“人類生命短暫”的題材,他創作的《最后的時刻》于1900年初在巴塞羅那展出,并于同年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這讓他在畫壇嶄露頭角。后來,畢加索重復使用了這幅畫的畫布創作了他“藍色時期”的著名畫作《人生》。1900年夏末,畢加索xxx次移居巴黎,在這里經歷的艱辛和抑郁使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繪畫生涯的“藍色時期”。

    《xxx次圣餐》,畢加索(1895-1896年冬季)

    藍色時期(1901-1904)

    《彈吉他的失明老人》,畢加索(1903)

    普遍認為,1901-1904年是畢加索繪畫的“藍色時期”,由于繪畫色調以藍色和藍綠色為主而得名。畫作的氛圍十分陰郁和壓抑,這和畢加索的西班牙之旅以及朋友卡薩吉瑪斯(Casagemas)的自殺有關,是畢加索人生低谷的體現。據畢加索本人回憶說:“當我得知卡薩吉馬斯的死訊時,我開始用藍色作畫。”他的作品轉向描繪窮人、被遺棄者,展現了下層人民的凄苦,如著名畫作《彈吉他的失明老人》(1903)和《熨燙衣服的女人》(1904)。畫作盡量簡化背景,避開光感,用一種沉重而流動的線條描繪人物,給人以消瘦、孤獨、虛幻的印象。這種特別的線條和藍色色調被認為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征。《生命》(1903)描繪了他朋友面對他試圖謀殺的情人的內心折磨。盡管畢加索的“藍色時期”畫作在當下受到了較高的藝術評價,在當時卻并不是很受歡迎。

    玫瑰時期(1904-1906)

    玫瑰時期”從1904年持續到1906年,柔和浪漫的玫瑰紅色調滲入畫布,逐漸取代了陰翳[yì]的藍色。這個時期他的畫作上出現了許多小丑和馬戲形象,作品主題也更加歡快,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時期”。畢加索于1904年定居于世界藝術之都巴黎,并在這一年遇見了波西米亞藝術家費爾南德·奧利維爾(Fernande Olivier),她成為了他的情人,并常常出現于他“玫瑰時期”的畫作中。畢加索與費爾南德·奧利維爾的相遇以及二人的溫暖關系,很可能是他風格轉換的重要原因之一。“玫瑰時期”和“藍色時期”都是畢加索在巴黎旅居期間產生的。這個時期他有許多代表作品,如《拿煙斗的男孩》(1905)和《演員》(1904-1905),以及體現了熱烈的青春和愛情的暢銷之作《花籃女人》。與“藍色時期”不同,畢加索通過這些畫作聲名遠播,他吸引了許多畫商和贊助人,作品價格也飛速上漲,畫室常常門庭若市。畢加索由此參加了許多沙龍和聚會,并結識了野獸派大師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906年的《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立體派風格創作的開端。

    《斯坦因畫像》,畢加索(1906)

    非洲藝術和原始立體主義時期(1906-1909)

    1906年-1909年是畢加索作品的“非洲時期”,受到非洲雕塑和伊比利亞雕塑、以及保羅·塞尚等人的藝術啟發而形成。他在1906年開始創作著名的大型作品《亞維農的少女》,這部作品是他生涯中原始立體主義風格的代表作。由于其對右側兩名女性的面部處理十分新穎、令人難忘,以至于即使是野獸派的領袖馬蒂斯在看到《亞維農的少女》時也感到震驚。他放棄了解剖學原理的繪圖原則、玩弄透視,將女性的身體做了暴力和粗獷的處理,因此這幅畫引起了很大爭議,甚至冒犯了巴黎藝術界,直到1916年才被展出。在這一時期,他在繪畫中融入了大量非洲,埃及和伊比利亞的藝術風格,銳利的蝕刻線條和陰影也是非洲時期的主要特征,代表作品也包括《沉睡的女人的頭》(1907)奧爾塔德圣胡安的油畫工廠(1909 年)等等。

    《亞維農的少女》,畢加索(1906)

    分析立體主義時期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1909-1919)

    1909年-1912年被認為是畢加索作品的“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不再專注于描繪物體的外在形體,而是根據它們的形狀“分析”它們,并xxx限度地融入背景,使畫面中布滿了各種方向的線條以及形態各異的色塊。顏色的運用似乎也變得無關緊要,多半只有單色褐色和黑白灰,使得畫作的主體形象更加若隱若現。畢加索突破了客觀的物象,引入繪畫,并力求表現其抽象的結構。1912-1919年畢加索進入了“綜合立體主義時期”(一說1913年-1925年),在這一階段,畢加索將剪紙碎片粘貼到作品中,將拼貼畫引入美術界。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大都擁有標題,然而人們卻很難將標題與內容聯系起來。代表作品如《有藤椅的靜物》(1912)和《留胡子的男人》(1914)畢加索在一戰(1914-1918)期間仍不間斷地作畫,并在1918年開始于總部位于巴黎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為很多后來出名的劇作設計布景與服裝。在此期間,他認識了芭蕾舞演員奧爾加·霍赫洛娃(Olga Khokhlova)。二人于1918年夏結婚,并育有一個兒子保羅·畢加索(Paolo Picasso)。

    《有藤椅的靜物》

    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時期(1919-1939)

    《格爾尼卡》,畢加索(1937)

    1919年-1937年是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時期。他在這一時期逐漸回歸了早期的主題,如“玫瑰時期”畫中的小丑的再次出現。在xxx次世界大戰和之后大蕭條的影響下,全球被一種緊張氣氛籠罩,這種“回歸秩序”以“回應一個混亂的世界”的趨勢在這一時期藝術家的作品中比較明顯,包括安德烈·德蘭,喬治·德·基里科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典型作品是《大浴場》(1921)和《海灘上奔跑的兩個女人》(1922)。20世紀20年代中期,畢加索開始探索超現實主義創作,將生與死,虛與實統一起來,與和諧、品位、規矩等概念絕裂,具有神秘、恐怖、怪誕的氣氛。1937年1月,他受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托創作了一幅大型壁畫作品《格爾尼卡》,為了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展出。畢加索共用了35天來完成這幅作品,受到了美國藝術家約翰·費倫(John Ferren)和攝影師多拉·馬爾(Dora Maar)等人的協助。這幅作品描繪了在西班牙xxx(1936-1939)期間,納粹德國的“神鷹軍團”對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的小鎮的大規模的轟炸,以及人們受到的殘酷折磨。他表示:“我清楚地表達了我對使西班牙沉沒在痛苦和死亡海洋中的軍人階層的憎惡。”之后這幅畫被送往美國為西班牙難民籌集資金。1935年,畢加索與情人瑪麗-特雷茲·沃爾特(Marie-Thérèse Walter)的女兒瑪雅出生,這使他的婚姻關系完全破裂。

    二戰歲月(1939-1945)

    xxx爆發后,畢加索傾全力保護他在巴黎的事業。1939年和1940年,他的大量作品流散于世界各地,如《格爾尼卡》及其草稿,接連送至慕尼黑、倫敦、斯堪的納維亞參展,然后送去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參加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Barr)主辦的回顧展。這個時期畢加索的畫作常常使用條紋語言,這加重了人物肖像的扭曲和痛苦感。1935年以后他開始認真寫作,并在1935年至1959年間,完成了300多首詩。在1940年代,他又完成了兩部超現實主義劇本——《欲望被尾巴抓住》和《四個小女孩》。這段時期,畢加索繪畫短暫中斷,他在構思新的雕塑作品。他將厚紙板包裝紙、骨頭和小石子等廢物再利用,創作出那個時期他的xxx件雕塑作品。1943年,他又創作了雕塑作品《男人與綿羊》。1944年,畢加索成為法國xxx黨員。同年,他開始與年輕他30歲的藝術學生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coise Gilot)戀愛并同居,并拋棄了此前的情人多拉·馬爾。

    《格爾尼卡》

    晚年生活(1945-1973)

    畢加索與吉洛育有兩個孩子:1947年出生的克勞德·畢加索(Claude Picasso)和1949年出生的帕洛瑪·畢加索(Paloma Picasso)。吉洛記錄了她和畢加索的生活,包括畢加索持續不忠的行為,以及對她和其他女人的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虐待。1953年,吉洛帶著孩子離開了畢加索。這些記錄于1964年以書的形式出版,這本書曾使克勞德·畢加索一度和父親關系疏遠。在1950年代,畢加索開始重新對一些大師的作品進行解讀和再創作,如在倫勃朗和委拉斯開茲等人的基礎上創作,風格也再次發生了變化。在繪畫生涯晚期,畢加索的風格逐漸走向更加大膽和多元,他不斷嘗試各種表達方式,直到生命的盡頭。然而這些作品也有一些爭議,如《時代》(Time)雜志也在刊登的文章中寫:“有些藝評人似乎認為近幾十年來,畢加索只為了娛樂自己而作畫。”他致力于宣傳和平,1949年為巴黎世界和平大會設計了一張帶有鴿子的海報,隨后,“和平鴿”成為世界和平的象征。1951年,他創作了《朝鮮大屠殺》,激怒了美國人。1952年,畢加索為瓦洛里斯的“和平神廟”繪制了兩幅大型壁畫:《xxx》與《和平》。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他仍然完成了上百幅的素描、彩畫及銅版畫。畢加索一生中大概創作了13,500 幅繪畫、100,000 幅版畫以及 34,000 幅插圖,是一位極其多產的畫家。

    《朝鮮大屠殺》

    1953年,畢加索認識了27歲的杰奎琳·羅克(Jacqueline Roque),兩人于1961年結婚,她是畢加索的第二任妻子,陪畢加索度過了他的晚年。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在法國穆然去世,他被安葬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附近的沃文納格城堡。畢加索去世四年后,妻子杰奎琳因悲痛欲絕而開槍自殺。

    相關人物

    編輯

    何塞·魯伊斯·布拉斯科肖像

    人物影響

    編輯

    開創了立體主義畫派

    畢加索和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合作開創了立體主義畫派,拆除了傳統的透視和建模,以強調二維畫面平面,發展了一種通常以非常規排列呈現的幾何形狀為特色的抽象藝術。《亞維農的少女》(1907)被認為是原始立體主義的作品,畫作一舉突破了傳統的焦點透視和光影的束縛。他通過立體主義的建立挑戰了具象的、現實的藝術形式。自立體主義之后,各種新的藝術理論紛紛涌入,如抽象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立體主義也影響了包括音樂,文學和建筑方面的相關藝術運動。立體主義被認為是20世紀xxx影響力的藝術運動之一,改變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對藝術的定義。它的誕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這種藝術形式的全新探索,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束縛,完成了一場視覺革新。

    不斷創新視覺語言

    畢加索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視覺語言,這種視覺語言充滿了創新性和變革性,對于現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通過將形體進行分解和重組,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形式和結構,創造出了新的藝術形態。在畢加索的作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各種幾何形狀的出現,這些幾何形狀的使用不僅改變了原有的立體造型,還引入了抽象表現的主觀因素,使得藝術的表現更加豐富多彩。畢加索對于色彩的運用和變換也是創新性的,他通過對色塊的不同組合、分割等運用,創造出了形式、結構、文化上的新視角,使形式和內容之間產生了更為深刻的聯系。

    顛覆傳統藝術的限制

    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和野獸派風格因突破傳統藝術表現方式而備受關注,他采用了抽象化和幾何化的表現方式對傳統的透視法和色彩運用進行了顛覆和改變。畢加索選擇大膽地將形體進行分解和重組來表現立體感,使得作品的表現形式更加抽象化。同時,他放棄了傳統的自然色彩,采用了更加鮮明和生動的色彩,為其作品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和野獸派風格的出現引發了當時很多藝術家的反感和批評,被認為是對傳統歐洲繪畫的顛覆和打破。然而,畢加索的藝術風格卻在其后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之一,為后來的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意和創作靈感,對于當代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拓展藝術創作思路

    他的深刻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繪畫方面,也涉及到了眾多跨界領域。畢加索曾與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數年,在1919年將古典主義與立體主義巧妙結合,為芭蕾舞劇《三角帽》設計布景和服裝。此外,他還了將拼貼畫引入藝術界,拓展立體主義藝術創作的形式。在生涯后期,他開始接觸陶瓷藝術,并在1947至1971年期間設計了633款各不相同的陶瓷作品。其陶瓷作品風格多變,探索不同的技巧,試驗不同的顏料、形態,以及表面雕刻。在雕塑領域,他選擇將厚紙板、包裝紙、骨頭和小石子等廢物再利用進行創作。畢加索致力于探索藝術的不同表達形式,他的藝術性展現在繪畫、雕塑、版畫、陶瓷甚至舞臺設計等各種方面,為現代藝術創作開拓了思路

    啟發后世藝術家

    許多世界著名藝術家和公眾人物都受到畢加索龐大而多樣化的作品的影響。英國畫家本·尼科爾森(Ben Nicholson)就受到了立體主義結構和多重透視的影響,他結合了對自然的詩意感受與立體主義而形成了自己的抽象作品風格。波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也承認畢加索對他的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以畫卡通畫的形式試圖將自己從畢加索的影響中解放出來。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畫的女性肖像汲取了畢加索《亞維農的少女》的繪畫方法。

    人物評價

    編輯

    當代藝術家王華祥評價畢加索:“我從不模仿他,但我喜歡他,他在藝術上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他身上有一種人類最高的理想,就是自由。他幾乎是為所欲為,窮盡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力,畢加索也幾乎成為現代藝術、現成品等觀念藝術的百科詞典,他做寫實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也做陶瓷、版畫、現成品,這在當時都是非常超前的藝術。”洛德·羅伊評價《格爾尼卡》:我被畫中的暴力驚呆了,心中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英國藝術家羅蘭·潘羅斯評價《亞維農的少女》:“《亞威農的少女》是個戰場。這幅畫本身就包含著畢加索內心斗爭的跡象。”澳大利亞藝術評論家和制片人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評價畢加索:“說巴勃羅·畢加索在20世紀主導了西方藝術,這是迄今為止最平常的事情。沒有一個畫家或雕塑家,甚至米開朗基羅,在他自己的一生中都像這樣出名。”

    人物逸聞

    編輯

    被懷疑偷走了《蒙娜麗莎》

    1911年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從盧浮宮被盜,畢加索的朋友,法國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被誤當做嫌疑人,畢加索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捕,接受了審訊。兩人最終都被無罪釋放。

    《格爾尼卡》與納粹軍官

    在二戰德國占領巴黎期間,經常有蓋世太保(德國秘密警察)搜查他的公寓。一次一名軍官在他的公寓里看見了一張《格爾尼卡》的照片,便問他:“這是你做的?”畢加索回答:“不,是你做的。”

    《格爾尼卡》

    后世紀念

    編輯

    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巴黎畢加索博物館(Musee Picasso),是一座建于1656年的豪宅,它從1975年到1985年經歷了長達10年的修復,2009年至2014年間進行了第二次修復。博物館展出了畢加索的包括畫作、雕塑、陶瓷、版畫、草稿等5,000 多件藝術品,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畢加索去世后,由其家人捐贈的。

    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

    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Museu Picasso),位于巴塞羅那蒙特卡達街,其建筑可追溯到13世紀和14世紀,由五個相鄰的宮殿構成,占地總面積為10,628平方米。它于1963年3月9日向公眾開放,是他生前xxx創建的博物館它收藏了畢加索各個時期的4251 件作品,包括他的《xxx次圣餐》(1896 年)和《科學與慈善》(1897 年)。

    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展廳

    馬拉加畢加索博物館

    馬拉加畢加索博物館(Museo Picasso Málaga),位于畢加索的出生地馬拉加市。其建筑為建于16世紀的布埃納維斯塔宮,它于1939年被宣布為國家紀念碑,后被收購并改造成現在的博物館。它有包括畫作、雕塑、版畫和陶瓷等畢加索家人捐贈的285件作品。管內還有一個檔案館,收藏了800多種關于畢加索的書籍,以及相關的檔案。

    畢加索故居

    畢加索故居坐落于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馬拉加市中心的一個歷史街區。這座故居是19世紀末建造的一棟兩層樓房,擁有1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包含了12個房間和2個庭院。 畢加索的父親于1882年購買了這座房子,整個家庭在這里生活了數十年。 畢加索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并創作了多幅藝術作品。現在,畢加索故居是一個博物館,內部既有展品,還還原了畢加索一家在故居中的生活環境,讓游客更好更深入的了解畢加索的生活和藝術創作。

    畢加索故居

    作品拍賣

    編輯

    2022年7月,《斜躺的裸體》(Femme NUE Couchée)將首次拍賣。

    《斜躺的裸體》

    2023年11月8日,巴勃羅·畢加索的畫作《戴手表的女人》在美國紐約的拍賣中以約1.393億美元成交。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480/

    (25)
    詞條目錄
    1. 巴勃羅·畢加索生平
    2. 早年經歷(1881-1900)
    3. 藍色時期(1901-1904)
    4. 玫瑰時期(1904-1906)
    5. 非洲藝術和原始立體主義時期(1906-1909)
    6. 分析立體主義時期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1909-1919)
    7. 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時期(1919-1939)
    8. 二戰歲月(1939-1945)
    9. 晚年生活(1945-1973)
    10. 相關人物
    11. 人物影響
    12. 開創了立體主義畫派
    13. 不斷創新視覺語言
    14. 顛覆傳統藝術的限制
    15. 拓展藝術創作思路
    16. 啟發后世藝術家
    17. 人物評價
    18. 人物逸聞
    19. 被懷疑偷走了《蒙娜麗莎》
    20. 《格爾尼卡》與納粹軍官
    21. 后世紀念
    22. 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23. 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
    24. 馬拉加畢加索博物館
    25. 畢加索故居
    26. 作品拍賣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