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新生代開始于恐龍滅絕的6600萬年前,并一直延續至今,是繼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 新生代有地球歷史6600萬年的地質時代。是繼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1760年,G.阿爾杜伊諾把巖石分成3個紀:第一紀為結晶巖;第二紀為含化石的成層巖石;第三紀是半膠結的層狀巖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地層之上的松...

    新生代開始于恐龍滅絕的6600萬年前,并一直延續至今,是繼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

    新生代地質特征

    編輯

    新生代有地球歷史6600萬年的地質時代。是繼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1760年,G.阿爾杜伊諾把巖石分成3個紀:xxx紀為結晶巖;第二紀為含化石的成層巖石;第三紀是半膠結的層狀巖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地層之上的松散沉積層稱為。xxx紀、第二紀已廢棄,xxx紀大致相當,第二紀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包括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古近紀、又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又分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又分為更新世、全新世。

    新生xxx始時,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比現代大,古歐亞大陸比現代小;古中國和古印度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為古地中海中的島嶼,這些陸塊尚未與古歐亞大陸連接;紅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島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遙遠,而古北美洲與古歐亞大陸接近,有時相連。新生xxx始后,地表各個陸塊此升彼降,不斷分裂,緩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漸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印度與亞洲大陸結合發生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喜馬拉雅山聳起則是200~300萬年的事,與此同時或稍早,歐洲升起了阿爾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古近紀氣候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漸新世南極大陸出現小型冰蓋,中新世中期那里形成的冰蓋已相當于現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現格陵蘭冰蓋,其后200萬年間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見于幾個大陸。

    地質運動

    編輯

    構造階段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紀。中生代侏羅紀至第四紀以前稱阿爾卑斯構造階段,而第三紀這一階段稱為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1.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兩大地槽繼續向地臺發展新生代地殼發展主要方面由活動趨向隱定,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現代狀況,從活動區發展來看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1)第三紀早期,中生代以來兩個活動區還在繼續活動。

    從歐洲阿爾卑斯山部分地區,亞平寧山、喜山地區,地殼還處于活動狀態,表現為橫亙東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環太平洋地槽,緊靠中生代褶皺帶外側(太平洋一側),還在不斷下陷,處于非常活躍的地槽階段,以及相鄰的大陸(西歐、俄羅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東部)等明顯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紀海侵是新生代以來xxx的一次海侵。(2)第三紀晚期和第三紀末,由于喜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古地中海強烈褶皺返回,橫亙東西的山脈取代了昔日的海洋,從北非的阿特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仟,東延至高加索、喜馬拉雅,成為地球上最年輕的山系,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殘存的地中海及東南亞一帶仍為海槽。(3)第三階段,喜山運動后第四紀以來。喜馬拉雅地區繼續上升,成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帶至今仍處于活動狀態。環太平洋地槽內帶不斷隆起,安第斯山繼續隆起,東北也相繼上升,活動區推移至如今的海溝,西太平洋群島進一步發展,中國臺灣脫水而出。2.地殼發展由穩定又重新趨向活動——進化到地洼發展新階段印支運動后地殼發展進入到地洼初動期階段,燕山運動后進入到極烈期,喜山運動后活動性仍繼續發展,因此新生代是地殼的回春期。(1)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和斷塊活動。斷裂活動有一些繼承中生代的斷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斷塊活動,是指幾組斷裂切割一個地區,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種斷裂組合活動。如廬山經斷塊活動被抬升,華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斷裂后則下陷,前者稱斷隆、斷塊山,后者稱斷陷盆地。這些斷裂活動至中生代以后又比較活躍,表現強烈。(2)規模較大的巖漿活動。伴隨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出現廣泛的巖漿活動,以噴發為主。例如德干高原玄武巖、東北五大連池、中國臺灣、海南、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新生代以來都發生了強烈噴發。(3)加里東及海西階段的一些古老褶皺帶在新生代以來也重新活動,表現強烈的上升及斷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我國西部及中亞地區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脈相間的自然地理景觀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兩盆、歐洲的萊茵地塹便是一例。

    氣候變化

    1.早第三紀世界氣候分帶已經明顯,許多地方出現反映不同氣候的沉積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交替出現。2.晚第三紀氣候分帶與如今十分相似,北半球干燥區呈南西西——北東東方向延伸,西風帶已經形成。3.第四紀以來,干濕及冷暖交替的波動氣候,出現冰期和間冰期,以及東亞季風的形成和發展。4.在冰期干冷氣候條件的特殊環境下,出現第四紀黃土堆積。5.冰期和干冷氣候,也促進了生物的發展,第三紀末,第四紀初地球上古人類出現。6.黃土堆積、第四紀冰期、古人類出現被稱為第四紀以來三件重大地質事件。

    中國地貌

    我國現代構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運動后已初步形成輪廓,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后基本奠定基礎,喜山運動則完成了現時構造和地貌輪廓。(1)第三紀喜山運動以前,我國大陸輪廓就已基本形成,山川交錯、盆地相間的地理景觀。西北地區形成大型盆地,如塔里木、準噶爾、柴達木等盆地。東部地區由于大陸與洋殼的擠壓,產生北東——南西;北北東——南南西的山系。隆起區仍繼續上升,下陷盆地仍在下降,第三紀沉積物,厚度可達5000米以上,例如洞庭盆地。(2)第三紀末的喜山運動,喜馬拉雅海槽上升為5000米以上的山地,中國臺灣也脫水而出。至此,基本造就了我國現時地貌輪廓。同時喜山運動,伴隨大量的火山噴發。(3)喜山運動后,地殼發展進入第四紀時,新構造運動表現仍十分強烈。

    ①在地貌上,山脈隆起、盆地下沉的地貌景觀得到加強。青藏高原躍居為世界屋脊,珠峰成為世界xxx高峰。根據有些資料,西藏高原、云貴高原,第四紀以來上升了1~2千米以上,喜山上升了3000米以上。盆地下降,如華北平原第四紀下降達1000米以上,沿海地區最多的曾發生七次海侵。我國洞庭凹陷下降也在100米以上。太平洋西部南海珊瑚島礁厚度也達200米以上。②由于升降運動伴隨的斷裂運動。西藏高原周圍斷裂分割,使高原抬升。天山、祁連山、秦嶺等地,因升降成為高山,山嶺之間相對下降形成河谷或湖泊。

    時代劃分

    編輯

    新生代(CenozoicEra)約開始于六千七百萬年前,延續至今。新生代時地球的面貌逐漸接近現代,植被帶分化日趨明顯,哺動物,鳥類,真骨和昆蟲一起上統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


    第三紀

    第三紀(TertiaryPeriod)可劃分為古新世(PalaeocenceEpoch),始新世(EoceneEpoch),漸新世(OligoceneEpoch),中新世(Miocene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合稱老第三紀,老第三紀一直延續到二千五百萬年前,那時的植被以森林為主,大地上漫步著一類巨大的食肉鳥類-不飛鳥,海洋中則以巨大的有孔蟲為特征。踝節目,鈍腳目,恐角目,裂齒目,肉齒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種類雷獸,古獸,跑犀和兩棲犀等,新大陸有焦獸目,異蹄目和閃獸目等。還有很多現存哺乳動物的祖先類型也可以追溯到這時,如始祖馬,始祖象等。新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當時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蟲已經滅絕,六射珊瑚大量發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陸地上則開始出現大草原,適應禾草為食的新型食草動物開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如今。新第三紀時的動物種類是歷史上最多的,各種犀牛和古象等在這時候達到全盛,森林中還有各種古猿。

    第四紀

    第四紀(QuatrernaryPeriod)可劃分為更新世(Pleistocene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Epoch),開始于大約二百萬或三百萬年前,具體時間并未確定,如今也是第四紀。第四紀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和現代動物的出現。更新世大約就是全球范圍出現冰川作用的時期,又有“冰川時代”之稱,冰期和間冰期不斷交替,對應氣候寒冷和溫暖時期的交替。沒有冰川的地區,則有潮濕和干旱時期的交替,稱為“洪積期”和“間洪積期”,更新世又稱“洪積世”。亞馬孫廣袤的熱帶雨林在干旱時期曾經退縮成島狀。更新世時動植物受到巨大的影響,許多如今的動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現象皆源于此,而在我國南方動物群則一直比較穩定,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持續了很長時間。在大約一萬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就進入了全新世,或稱“冰后期”,又稱“沖積世”。全新世開始時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期,對自然的影響日趨擴大,進入工業文明以后,更是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生物滅絕和生態系統的破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嚴重。新生xxx始時,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部分絕滅,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為哺乳動物大發展和被子植物的極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的進一步演化,適應于各種生態環境,分化為許多門類。到第三紀后期出現了最高等動物——原始人類。原始人類起源于亞洲或非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491/

    (12)
    詞條目錄
    1. 新生代地質特征
    2. 地質運動
    3. 構造階段
    4. 氣候變化
    5. 中國地貌
    6. 時代劃分
    7. 第三紀
    8. 第四紀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