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羅陀海峽(英文:Strait of?Gibraltar),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與非洲大陸西北部之間。海峽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65千米,大部分寬14~43千米。東深西淺,西部水深50~320米;東部有海溝,最深1700米;航道水深53~1181米。自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為每小時4千米。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北部有西班牙和英國海外領土直布羅陀,以及非洲國家摩洛哥和南部的西班牙飛地休達。直布羅陀海峽的主要島嶼有塔里法島,佩雷希爾島等島嶼,面積都比較小。
直布羅陀海峽的命名
編輯直布羅陀一名源于阿拉伯語,意為“塔里格山”。相傳公元711年,摩爾入伍麥葉王朝的軍官塔里格率一支7000人的隊伍渡海攻打西班牙。塔里格軍隊強行登陸后,塔里格站在直布羅陀一巨巖上指揮作戰,大敗西班牙軍隊的10萬人。而后塔里格下令在此修建直布羅陀城堡。直布羅陀海峽的名稱便來源于直布羅陀城。
位置境域
編輯直布羅陀海峽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和非洲西北角之間,經緯度為北緯35°~37°和西經2°~6°,直布羅陀海峽北部與西班牙和英國海外領土直布羅陀接壤,以及非洲國家摩洛哥和南部的西班牙飛地休達。直布羅陀海峽西起歐洲特臘法爾加爾角和非洲埃斯帕特之間的連線,東至歐羅巴角和阿勒米納角之間的連線。
成因
編輯在海水灌入勞倫西亞和岡瓦納古陸的裂縫之后1億年,非洲和南美洲開始分裂,南大西洋誕生了。在此后的3300萬年里,全球的地理形態已經有一些今天的雛形了。南美洲和非洲的裂縫連接起北面的裂縫變成了大西洋洋中脊,裂縫的北端分叉圍住了格陵蘭島,把它從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徹底分開。北美大陸開始逆時針旋轉逐漸進入今天的位置。和南美洲分開后,非洲向東北方向移動,并最終隔絕了古地中海,但是卻割斷了和歐洲大陸的聯系,形成了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地理特征
編輯氣候
直布羅陀海峽屬于地中海型氣候,冬季溫濕多西風,夏季干熱多東風,春季常有風暴夾雨的龍卷風。年均氣溫為17.2℃,其中冬季年平均氣溫12.4℃,夏季22℃。10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6~8月為旱季。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全年少霧。直布羅陀海峽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從北方進入西地中海的冷氣團在這里以低層高速的東風穿過,當地人稱這種東風為累凡特風。
地質
海峽的海床由上新世和/或第四紀鈣質沉積物覆蓋的同成原Betic-Rif粘土復理石組成,這些沉積物來自繁榮的冷水珊瑚群落。裸露的基巖表面、粗大的沉積物和當地的沙丘證明了目前強大的底流條件。大約590萬年前,在所謂的墨西拿鹽度危機期間,地中海和大西洋沿貝蒂奇和里凡走廊的連接逐漸受到限制,直到完全關閉,有效地導致地中海的鹽度在石膏和鹽沉積范圍內周期性上升。在這種水化學環境中,溶解的礦物質濃度、溫度和靜止的水流結合并定期發生沉淀,海底層層分布著許多礦物鹽。
地形地貌
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為山地地貌,歐洲沿岸的山嶺和峽谷向北延伸,非洲沿岸的山嶺與海峽平行;兩岸植物茂密,海濱沙灘較少,南岸有阿耳黑西拉斯灣、休達灣、丹吉爾灣等大海灣可防陸風。海岸陡峭,多海角,北岸有馬羅基角、卡爾內羅角、歐羅巴角,南岸有阿爾米納角、斯帕特爾角等。海峽內島嶼稀少,僅在北側有塔里法島,南側有佩雷希爾島,面積都很小。
水文
海流
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的密度差異是導致海水流動的最主要原因。在同一深度,由于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的差異,海水密度不同。因而這一深度海水的壓強也不相同,產生了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水流,很顯然是密度流。大西洋表層海水流入地中海導致出發海區的海水減少,只能是由大西洋表層相鄰海區的海水前來水平補償,地中海底層流入大西洋的海水因密度較大,有繼續下沉的趨勢。所以,直布羅陀海峽底層海流屬密度流。地中海海面由于蒸發旺盛,水面降低,相鄰的大西洋洋面水位較高,會從直布羅陀海峽注入地中海予以補充。地中海海水密度大,從底層流入大西洋、也能導致地中海海面降低,相鄰大西洋表層的海水從直布羅陀海峽流入補充,這兩種情況說明該處表層海流為補償流。同時,地中海海水鹽度高,密度大,水面稍低,而大西洋海水鹽度低、密度小、海面高,這種因密度差異而引起的海水從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層海流屬密度流。因此,直布羅陀海峽的海流其底層為密度流,其表層為補償流和密度流的混合流。累凡特風帶動大西洋表層洋流向東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而且這股洋流的流量還大于地中海122米深處的西向洋流。
潮汐
直布羅陀海峽產生了兩種類型的潮汐內波。一種向地中海傳播,分解成一系列振幅為50米的非線性短內波,第二種在xxx種之后,傳播速度較慢,波長較長。潮汐內波具有向上和向下位移的各向同性的垂直結構,可以被識別為較高斜壓模式。
溫度
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年均水溫17℃,與北大西洋中部水域的年均水溫13.5℃相比,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比較溫暖。
鹽度
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的鹽度為36.6‰,與北大西洋中部水域的鹽度37.7‰相比,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會比較咸。因此從直布羅陀海峽進入的地中海水在北大西洋向西擴散,向北大西洋深水(簡寫:NADW)上游輸送鹽水。
生物
直布羅陀海峽集中了地中海xxx密度的鯊魚和鰩[yáo]類,地中海軟骨魚類的豐度與離直布羅陀海峽的距離密切相關。該海峽已被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確定為重要鳥類區,因為每年有數十萬只海鳥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遷徙,包括大量的斯氏鹱[hù](Scopoli's Shearwater)和巴利阿里剪嘴鷗(Balearic Shearwater),環嘴鷗(Audouin's Gulls)和較小的黑背鷗(Black-backed Gulls)、刀嘴海雀(Razorbills)和北極海鸚(Atlantic Puffins)。海峽周圍生活著一個約36只的虎鯨群,是西歐水域為數不多的虎鯨之一。由于印制電路板(簡寫:PCB)材料的長期影響,這種生物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面臨滅絕。
相連水系
地中海
地中海的“生命源泉”是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是世界xxx的陸間海。xxx長度約為2000千米,xxx寬度約為800千米,平均深度約為1500米,xxx深度約為5150米,面積約為2484342平方千米,鹽度較高,最高達3.95‰,大西洋表層水的不斷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補充來源。地中海,西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連接,東北以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與黑海相連,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交通要道。由于地中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具有眾多天然良港,航運發達,是聯系歐洲南部各國和亞、歐、非三洲的重要海上交通樞紐。
地中海
大西洋
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海洋面積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積的近20%,面積為7676.2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9219米。大西洋呈“S”型,以赤道為界被劃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此外,大西洋還有數個附屬海,較大的如地中海、加勒比海、北海、波羅的海、墨西哥灣等。大西洋南北距離甚遠,故氣候多樣,自北部格陵蘭島的極地氣候,直至西非、巴西沿岸的熱帶沙漠或雨林氣候,大西洋都囊括其中。
大西洋
人類活動
編輯人類文明
一些考古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大約在125,000年前生活在海峽地區。智人生活在這里的證據可以追溯到40萬年前。鑒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距離很短,直布羅陀海峽在歷史上被許多民族穿越、使用,包括迦太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摩爾人和柏柏爾人。從1492年開始,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作為防止跨海峽征服的屏障,并阻止文化和語言從非洲流入西班牙的一種方式。同年,西班牙軍隊襲擊并推翻了海峽以北的最后一個穆斯林政府。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地區,直布羅陀海峽這一歐洲通往非洲,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xxx通道被阿拉伯人占據。從八世紀初到十三世紀中葉,在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之后,直布羅陀海峽在促進文化運動的500多年之中,更多地充當了兩岸兩種截然不同和多樣化的文化發展的分界點。
歷史沿革
170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xxx爆發,國門防守空虛,英國趁機占領直布羅陀。1713年,西班牙被迫簽訂《烏得勒支和約》,將直布羅陀xxx割讓給英國。并且,英國宣布對直布羅陀周邊3海里的領海擁有主權。1936年5月,自西班牙政變后,西班牙共和海軍試圖封鎖直布羅陀海峽,以防止非洲軍團部隊從西班牙摩洛哥運往西班牙半島。1939年,德國潛艇經海峽潛入地中海,擊沉英國部署在地中海xxx的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1975年美國與西班牙合作,在海峽西口西北約60千米處的羅塔建海軍基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直布羅陀港區要塞設南歐聯合海軍司令部。1991年海灣xxx和2003年伊拉克xxx期間,美國及其盟友的大批軍艦經海峽調往波斯灣。據俄羅斯媒體2013年9月12日報道,俄黑海艦隊信息保障處處長韋亞切斯拉夫·特魯哈切夫上校稱,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完成任務后,于9月11日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駛人地中海。2019年2月,西班牙一艘軍艦聲稱直布羅陀水域為“西班牙領水”,要求停泊在那一水域的商業船只離開。英國海軍船只隨后到場應對,西班牙軍艦緩緩駛離。2023年5月4日,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和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通話,就直布羅陀問題,雙方一致認為,推進英國和歐盟談判、盡快達成合適的協議十分重要。
交通運輸
自蘇伊士運河于1869年11月鑿通以來,直布羅陀海峽成為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捷徑,成為世界重要的貿易通道。1979年6月,西班牙和摩洛哥政府在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在直布羅陀海峽水下開鑿隧道。這項設計方案是由西班牙人佩德羅·埃維諾伊斯提出的。方案決定開鑿3條平行的供火車和汽車通行的隧道,每條隧道長47千米,其中有26千米將從水下通過。工程于1985年破土動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通過70多萬乘客和400萬噸貨物。
地位與價值
戰略
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歷來為列強爭奪的目標。直布羅陀海峽是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和北約各國海軍進出地中海的重要通道,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出入大西洋的必經之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曾在直布羅陀海峽向盟國發動進攻,打沉了許多英國軍艦。希特勒還企圖以幫助西班牙收回直布羅陀港主權為名,搶奪對整個海峽的控制權,并從直布羅陀海峽進軍北非。但由于當時西班牙的統治者佛朗哥懾于國際的反響,未敢有所表達,希特勒的計劃最終沒有得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北約組織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立司令部,負責xxx直布羅陀海峽周圍的海域,以保證西歐國家生命線的暢通。
經濟
直布羅陀海峽有重要經濟價值。自蘇伊士運河于1869年11月鑿通以來,直布羅陀海峽成為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捷徑,成為世界重要的貿易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布羅陀海峽是橫渡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通道,運輸量占21%。僅1939年10月~1940年5月,就有200多支英、法戰艦隊護航使1500多只運輸船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抵比斯開灣各港口。據統計,當前國際海運的35%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每年航經這里的船只有7萬多艘。截止目前,直布羅陀海峽是繼英吉利海峽之后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氣運輸是通過這個海峽進行的。歐盟所需的80%的貨物和天然氣必須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現在這條“黃金水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它的作用將更加巨大。
海洋學
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的海洋學價值。海峽表層160米深的海水,以3.7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從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然而,由于鹽度、密度的差異,地中海水以2.8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從海峽底層西流到大西洋。這兩層逆向水流使地中海水不斷更新,使其充分氧化的上層水面更適宜魚類的生長。對于地中海來講,海峽像門檻一樣擋住了大西洋海水,從而使地中海的下層海水保持溫暖。
主要城市
丹吉爾
丹吉爾是摩洛哥北部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地處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希臘神話里,丹吉爾是大地之子安太所創建。事實上,這個城市是腓尼基人在公元前二世紀所建。伊斯蘭文化對這個城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今,人們可以看到許多伊斯蘭的歷史遺跡,如在著名的梅迪納老區內,有早期的蘇丹王宮,宮中的御座大廳和豪華客廳迄今保存得極為完整。1962年,丹吉爾被摩洛哥國王命名為摩洛哥的“夏日之都”。如今的丹吉爾成為了北非旅游業的勝地——一間間復古風精品酒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在城市各個角落,別具風格的咖啡廳、劇院、電影院迅速崛起,其充滿北非風情的城市景觀也吸引了眾多劇組到此取景,游客可以在《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唯愛永生》(Only Lovers Left Alive)等電影中見到丹吉爾的身影,同時也吸引了眾多電影觀眾前來丹吉爾旅行。
丹吉爾
休達
休達,摩洛哥北部塞卜泰的別稱。是位于摩洛哥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屬西班牙的海外自治市,位于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東端,位于北緯35°54’,西經5°18’,同北岸的直布羅陀港相距只有26千米。這里地勢險要,面積約為19平方千米的城市坐落在一個不大的海灣之中,海灘的xxx是陡峻的山崖,城市的南邊是艾喬山,高為194米。據記載,這座城市由迦太基人所建,后來曾被希臘人、汪達爾人、羅馬人和拜占庭人先后占領。如今西班牙在這連綿起伏的群山中,修建了許多軍事設施和兵營,成為西班牙在地中海西部地區的一個重要基地。
休達
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位于直布羅陀海峽北岸東端的歐羅巴角上,它與對岸摩洛哥阿爾米納角上的休達城(西班牙占)隔海相望,緊鎖海峽東口,地形險要,位置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的直布羅陀“自治市”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約3萬,其中2/3為意大利、馬耳他和西班牙人后裔,另外有英國人、摩洛哥人、西班牙人等,主要語言為英語。作為英國的海外領地,直布羅陀由英國王室委派總督進行統治。
直布羅陀
主要港口
直布羅陀港
直布羅陀港位于直布羅陀市,直布羅陀海峽北岸的東端,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是直布羅陀海峽的一個要塞。直布羅陀港為自由港,在歷史上,直布羅陀港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711年阿拉伯穆斯林陸海大軍2萬7千人在一名叫塔立克·本·扎亞德將軍的率領下,跨過了海峽,從今日直布羅陀港登上歐洲大陸。后來,人們即以“塔立克”的名字作為海峽和港口的名字。在伊斯蘭王國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時間里(711—1492年),直布羅陀港一直是伊斯蘭統治者同北非保持聯系的中轉站。
阿爾赫西拉斯港
阿爾赫西拉斯港位于阿爾赫西拉斯市,位于西班牙南部沿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側的阿爾赫西拉斯灣的西岸,是西班牙xxx的集裝箱港口和原油進口港,同時也是地中海地區第二大集裝箱港口。阿爾赫西拉斯港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相連的要塞,戰略位置相當重要。有鐵路與西班牙xxx相連接,還與摩納哥之間有輪渡往來。阿爾赫西拉斯港在2000年集裝箱吞吐量超過200萬標準箱,占西班牙港口集裝箱吞吐總量的28.76%。阿爾赫西拉斯港在2019年1-5月期間的總吞吐量累計達到4660萬噸,同比增長3.2%。
環境問題與保護
編輯海藻入侵
2019年7月4日,一種名為“厚緣藻(拉丁學名:Rugulopterix okamurae)”的藻類的入侵導致直布羅陀海峽陷入困境。這種源于亞洲的藻類的快速繁殖不僅破壞了海底森林和漁民的漁網,也使得人們在海灘散步或游泳的好心情變差。當地的海底森林已經完全消失,生長緩慢的自然物種無法與這種可在短期內大面積繁殖的物種競爭。之所以“厚緣藻”能夠在直布羅陀海峽肆意生長是因為這里在過去25年里遭受過4次大規模的藻類入侵,已經變成一個“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自西班牙政府宣布厚緣藻為入侵物種,政府也為漁民等受害者提供援助。海藻協會也呼吁群眾重新利用這種海藻,他們建議不要將其作為廢物處理,而是將其用于美容、皮膚病或堆肥用途。
石油泄漏
2022年9月2日,一艘散貨船在直布羅陀附近的加泰羅尼亞灣與一艘裝載液化天然氣油輪相撞后,發生嚴重石油泄漏,打撈隊緊急將燃料從船上卸下。雖然這艘船在加泰羅尼亞灣的東側發生泄漏,但環保人士表示,石油已經滲透到直布羅陀灣的西海岸。隨著泄漏石油變得越來越黏稠,它會傷害所有的動物,并污染生態系統。直布羅陀警方已部署圍油欄來控制漏油,直布羅陀當局正在使用撇油器從海面上回收石油。西班牙當局也已進入警戒狀態,并派巡邏隊前往沿海地區,監測西班牙阿爾赫西拉斯灣可能出現的污染情況。
環境保護
據西班牙《國家報》近日報道,為了保護鯨,西班牙政府已經對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的船舶限速。西班牙府希望將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的船舶航速限制在24千米/小時來保護25頭抹香鯨的家園,防止船舶通過繁忙的直布羅陀海峽時撞上它們。西班牙還希望此舉措對其他種類的鯨如長須鯨有益。1976年2月16日,阿爾巴尼亞等18個國家及歐洲經濟共同體在巴塞羅那簽訂《保護地中海免受污染公約》。《巴塞羅那公約》及其議定書還是歐盟環境署區域海洋方案——“地中海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僅適用于“地中海地區”,即地中海本身海洋水域和所有沿岸海灣、西部的直布羅陀海峽以及東部達達尼爾海峽。
風景名勝
編輯直布羅陀巖
直布羅陀海峽兩面,有兩處聳立的巨巖。北面是英屬直布羅陀境內的直布羅陀巨巖,隔著海峽,在它對面的則是摩洛哥休達的雅科山。希臘傳說中,這兩座巨巖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分開阿特拉斯山脈,開鑿直布羅陀海峽的遺存,因此被稱為“赫拉克勒斯之柱”。
直布羅陀巖
Estrecho Natural Park
Estrecho Natural Park創建于2003年,是歐洲最南端的保護區。它由一段18931公頃的長海岸線組成,從西部的格拉西亞角到東部的博洛尼亞和卡爾內羅角,在阿爾加西拉斯以南。它包括博洛尼亞自然紀念碑和蘭斯山脈自然區。公園附近有兩個獨立的海域,它們在直布羅陀海峽交匯,分別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公園的海洋區域因其生物多樣性而獨具特色,記錄了1900多種海洋動植物。公園中有許多棲息地,共有18處,分布在流動沙丘、軟木橡樹林地和近海淹沒的沙岸。
Estrecho Natural Park
斯帕特爾海角燈塔
燈塔位于丹吉爾西面十二千米的直布羅陀海峽入口處斯帕特爾角。海拔約300米,斯帕特爾角是非洲大陸最北的西點,燈塔面對遼闊浩茫的海洋,塔身高聳,隔很遠都能清晰可見,夜間塔頂燈光透亮,來往船只都要據此調整航向,游客經常以燈塔為背景攝影留念。
斯帕特爾海角燈塔
相關文化
編輯傳說
傳說國王歐律斯透派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去捕捉革津翁的牛群。大力神為了阻止牛群的奔跑,把橫跨歐,非兩大陸的兩根石柱,即直布羅陀懸巖(位于今直布羅陀港之內)和穆薩山(位于摩絡哥北部地區)分開,使之形成了今日的直布羅陀海峽。傳說在直布羅陀海峽,一支名為“深地中海1號”的探險隊踏上了全球矚目的文明發現之旅。他們要追尋的是那塊已神秘消失的文明之地——“世界第八大洲”亞特蘭蒂斯,即傳說中的“大西洲”。
藝術
電影《從海底出擊》以在直布羅陀海峽為發生地點,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時期,一艘德國U96型潛艇在獵殺大洋上英國商船隊后,潛艇艇身受損被迫返航。通過重兵防守的直布羅陀海峽時,為了躲避英軍追擊,潛艇下潛至“臨界值”,甚至一度超過設計極限,最終成功逃亡。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創作了《直布羅陀水手》(Le Marin de Gibraltar),這是她早期的一部作品。小說講述了一個男人離開他不愛的女人,拋棄了他過去的一切,登上了一艘游艇,因為他被游艇上的一個富有的美國女人所誘惑,而這個游艇上的女人卻正在滿世界地找尋她曾愛過的一個男人——直布羅陀水手。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在夏天推出了弗蘭西斯·埃利斯個展第二部分“直布羅陀海峽篇”。展覽以埃利斯近作《遇河之前莫過橋》為中心,主展廳背對背的兩塊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藝術家2008年在直布羅陀海峽組織的一次“行動”:手拿“拖鞋船”的兩組少年分別從西班牙塔里法和摩洛哥丹吉爾出發,面向彼此走下大海,最終在一條想象中的海平線上相遇。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