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塊為次級大陸板塊,形成于白堊紀,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比已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印度板塊簡介
編輯印度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于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印度板塊形成于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原來位于南半球,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歐亞板塊碰撞拼合,主要縫合帶在喜馬拉雅-雅魯藏布江一帶。這一時期,印度板塊移動了約二千到三千公里距離,比已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碰撞信息
編輯與亞歐板塊碰撞在歐亞板塊南緣,沿印度與尼泊爾剪切帶(orogenic belt),由沉積物擠壓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據測量,印度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快速漂移之謎
編輯地質學家認為,大約5千萬年前,以每年20厘米高速運動的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發生撞擊,抬升出了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但是印度板塊為何具有如此的高速度一直讓人迷惑不解。一個印度-德國科學家聯合小組近日通過研究后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印度板塊比之前預想的要薄得多。相關論文10月18日發表在《自然》上。地殼巖石圈由漂浮在半熔化的地幔中的14塊板塊構成,今日的非洲、南極洲、印度、澳洲以及南美洲則是由1.4億年前的巨大板塊岡瓦納大陸分裂的碎片形成。一般的板塊彼此遠離的速度在每年5厘米左右,而印度板塊的滑行速度卻高達20厘米/年,這使它最終撞擊到了南亞大陸,從而產生了喜馬拉雅山。那么,是什么促使印度板塊如此快速運動?在最新的研究中,該印度-德國科學家小組利用橫波功能接收(S-wave receiver function)技術,探測了震波通過巖石圈和巖流圈的不同時間,并因此計算出印度板塊的厚度為100公里,只有其它板塊的三分之一。論文合著者之一、德國波茨坦地質研究中心(GFZ)的地球物理學家Rainer Kind表示,還需要更多高質量的地震數據,以使觀測結果更為可靠。研究人員同時認為,印度板塊如此單薄的原因在于,當它還是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時,它恰巧位于巖流圈最炎熱區域的上方,這使得它更深層的根部區域被熔化了,從而變得單薄并能更容易地在地幔中滑動。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Jason Phipps Morgan說,此次研究非常有趣,它將一個板塊的厚度與它的運動速度聯系了起來。這對我們認識板塊運動與地幔傳輸之間的關系意義重大。美國紐約拉蒙-多爾蒂地球觀測所(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的地球物理學家Michael Steckler則表示,他對此次研究所用的技術印象深刻。結合其它數據來看,得到的結論也是十分可靠的,畢竟,板塊是生來各不相同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