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帶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溫帶(TemperateZone)指南北半球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南北半球的溫帶也分別稱為南溫帶和北溫帶。南溫帶的范圍包括從南回歸線到南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即從南緯23°26'到南緯66°34';北溫帶的范圍包括從北回歸線到北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即從北緯23°26'到北緯66°34'。此外,溫帶還可依據氣溫差異劃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 溫帶的英文名為“TemperateZone”。其...

    溫帶(Temperate Zone)指南北半球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南北半球的溫帶也分別稱為南溫帶和北溫帶。南溫帶的范圍包括從南回歸線到南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即從南緯23°26'到南緯66°34';北溫帶的范圍包括從北回歸線到北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即從北緯23°26'到北緯66°34'。此外,溫帶還可依據氣溫差異劃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

    溫帶名稱

    編輯

    英文名稱

    溫帶的英文名為“Temperate Zone”。其詞根temper源自拉丁語的temperare,意為“調節”或“季節的氣溫變化”,后引申出不同的意義,如“使緩和、減輕”等,temperate現指“(氣候)溫和的、溫帶的”。

    中文名稱

    “溫帶”一稱呼來源于晚清學者魏源在《海國圖志》,其中明確以赤道為中線,將地球分為五帶:“二極之中為赤道,近二極皆為冷帶,稍離極為溫帶,正當赤道下為熱帶。……西洋溫帶之地,則為地中海所占;而歐羅巴亦偏于冷帶,利未亞亦偏于熱帶。”溫帶即為南北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為太陽斜射的區域。

    定義與范圍

    編輯

    定義

    溫帶指天文上的中緯度地帶,泛指南北半球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南北半球的溫帶,分別稱為南溫帶和北溫帶。溫帶沒有太陽的垂直照射光線和太陽直射點,也沒有極晝和極夜現象,但白晝的長度的變化幅度從極圈的24時到回歸線的12時50分不等。根據各地積溫和均溫不同,溫帶地區還可劃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

    范圍

    南溫帶的范圍包括從南回歸線到南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即從南緯23°26'到南緯66°34';北溫帶的范圍包括從北回歸線到北極圈之間的緯度帶,即從北緯23°26'到北緯66°34'。溫帶地區占地球總面積的51.9%。溫帶主要穿過亞洲的北部、中部和東西部,非洲的南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東西部,南美洲的南部及大洋洲的南部。地中海、西西伯利亞平原、帕米爾高原、大自流盆地等都屬于溫帶地區。

    主要國家

    地球上的人口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溫帶。南溫帶陸地面積小,分布人口相對較少;北溫帶不僅陸地面積大,且集中了地球上最多的人口。地處溫帶的國家眾多,例如非洲的利比亞、埃及、南非,亞洲的中國印度韓國日本歐洲的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都屬于溫帶地區。

    主要特征

    編輯

    溫度

    溫帶地區四季分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5℃-10℃以上,最熱月在25℃-30℃之間。年較差約為15℃-20℃,由海岸深入內陸,大陸性逐漸增強,年較差由小逐漸變大。溫帶地區的大陸西部夏季晴朗,太陽輻射強烈,氣候炎熱,但因濕度小,不會悶熱;冬季白天溫暖,夜間洼地地區則可出現凍。大陸東部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風速微弱,云量多,終日悶熱;冬季氣溫雖較為溫和,但是常有寒潮侵襲,出現氣溫驟降的情況。根據各地積溫和均溫不同,溫帶地區亦有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的區分。

    • 暖溫帶:無霜期多在150天以上,氣溫≥10℃時期多在170天以上,10℃以上積溫約在3200℃-3400℃以上,最熱月氣溫在24℃以上,最冷月氣溫在-16℃到-10℃以上。雖然有季節性凍土,但深度在1米以內,2月底以前就開始融化,由開始凍結到完全融通,時間較短。
    • 中溫帶:無霜期和10℃以上時期都較長,夏季溫度和10℃以上積溫亦較高。有大面積季節性凍土,冬季寒冷。
    • 寒溫帶:平均無霜期不過3個月,10℃以上時期不過100天,10℃以上積溫在1600℃以下,最熱月溫度在-19℃以下。冬季嚴寒,1月溫度在-30℃以下。有大片連續的永凍層,厚度可達100米。

    降水

    溫帶地區的大陸西部年降水量約在300毫米-900毫米,迎風坡可達1500毫米,冬季降水量略多于夏季。大陸東部年降水量在600毫米-1500毫米之間,主要分布在夏季。

    大氣環流

    氣壓帶與風帶

    副熱帶高壓帶又稱副熱帶無風帶或回歸無風帶,位于南北緯30°附近。赤道地區上升的氣流在高空分向兩極流動,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這一帶的大部分空氣在高空堆積并大量下沉,使地面常年形成高壓區。空氣下降絕熱增溫,使該區域空氣干燥,風無定向。副熱帶高壓帶多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微風少云,陸上干燥,海上潮濕

    • 西風帶

    西風帶位于南北緯30°-60°附近。從副熱帶高壓帶流向兩極的氣流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風自西向東偏轉,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形成西南風和西風,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形成西北風和西風,故稱“西風帶”。受強烈的天氣干擾,該區域風速較大,風向也不甚穩定。在南緯40°-60°之間,為海洋環繞,風向穩定,風力強勁,特稱“咆哮西風”。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天氣多變。在盛行西風帶中出現的海流基本上是從西向東。

    • 極地低壓帶

    南北緯60°附近的氣壓相對較低的地帶叫極地低壓帶。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在這里輻合上升,因此氣旋和冷暖空氣交會活動頻繁。受低壓影響,這里冬季多陰雪天氣,有時受強氣旋風暴影響也形成惡劣海況;夏季受冷暖洋流的影響,多濃霧,霧日從南向北逐漸減少。此區域冬季低壓強盛,平均氣壓為1000hPa,位置向南擴展;夏季低壓北退,強度減弱。

    氣壓帶與風帶分布

    氣壓中心

    由于海陸熱容量差異,在同樣的太陽輻射下,陸地溫度的變化比海洋溫度的變化在速度、幅度上都要大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洋上氣溫高得多,因而形成亞洲低壓,這個低壓切斷了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使高壓只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壓和亞速爾高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洋上氣溫低得多,形成亞洲高壓,這個高壓切斷了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

    • 亞洲低壓

    亞洲低壓又稱印度低壓,只出現在夏季,整個亞洲及北非均受其控制。亞洲低壓的存在加強了亞洲南部的西南季風,并對中國東部東南季風產生影響,為這些地區帶來豐沛降水。

    • 夏威夷高壓

    夏威夷高壓是一個終年存在的暖性高壓,其中心位置隨季節而變動。夏季,夏威夷高壓脊控制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形成強盛的夏季風,晴朗干旱,氣溫升高。

    • 速爾高壓

    亞速爾高壓是一個終年存在的高壓,夏季xxx。亞速爾高壓雄踞北大西洋,并延伸至歐洲大陸,在北歐、西北歐和中歐地區形成西北風和西風;南歐地區在其控制下風力較弱,風向不定。

    • 亞洲高壓

    亞洲高壓又稱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出現在冬季,控制著歐亞大陸東部地區。亞洲高壓把高緯度地帶的寒冷氣流帶到南方,形成冬季風,使印度洋氣流難以進入,形成一個明顯的干季。

    • 阿留申低壓

    阿留申低壓是一個終年存在的低壓,冬季xxx。阿留申低壓盤踞北太平洋,冬季該地帶西部有北來氣流,冷氣團隨之移到南方,與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氣團相遇,形成鋒面和氣旋,出現大風、雨雪等劇烈降溫天氣。

    • 冰島低壓

    冰島低壓是一個終年存在的低壓,冬季xxx。在冰島低壓區,寒帶的干冷空氣與熱帶的暖濕空氣相交綏,形成鋒面氣旋。這些氣旋隨著盛行西風東移,深入歐洲大陸,甚至影響西西伯利亞。所經之處,天氣多陰雨,風向、溫度也發生劇烈變化。

    7月海平面氣壓分布

    1月海平面氣壓分布

    氣候環境

    編輯

    氣候類型的劃分原則與方法隨氣候學發展歷史不斷演進,例如柯本氣候分類法、周淑貞氣候分類法、斯查勒氣候分類法和阿里索夫氣候分類法等。目前國內外應用較廣泛的有柯本氣候分類法和周淑貞氣候分類法。

    地處溫帶的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 分布

    溫帶季風氣候只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大陸的東岸,包括中國的華北和東北、朝鮮、日本北部及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

    • 成因

    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里季風現象顯著。冬季風來自亞洲高壓,以偏西偏北風為主,風力強勁;夏季風來自夏威夷高壓,以偏東偏南風為主,風力較小。

    這一氣候區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夏季南北溫差小,冬季南北溫差大。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顯著,冬季寒潮爆發時,氣溫在24小時內可下降10余度甚至20余度。降水集中于夏季,其余季節(尤以冬季)雨雪稀少,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自然植被以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

    溫帶大陸性氣候

    • 分布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于北緯40°到北緯60°-65°的大陸內陸與東岸。中國東北部、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阿拉斯加與加拿xxx部分地區以及美國五大湖附近都屬于這一氣候區。

    • 成因

    由于遠離海洋或處于背風地區,受海洋影響小,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這干燥少雨、夏熱冬寒,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都很大。

    • 特征

    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南部26℃-27℃,北部接近20℃;冬季在大陸反氣旋控制下,最冷月南部在0℃以下,北部接近零下40℃,無霜期很短。生長季南部約200天,北部約50天-70天。自然植物南部為闊葉林、混交林,內陸部分為溫帶草地,北部為竹葉林。

    溫帶海洋性氣候

    • 分布

    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于緯度40°至60°-65°之間的大陸西岸。屬于這一氣候的地區以西北歐最為典型,此外還有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與澳洲的東南一小部分。

    • 成因

    這一氣候區終年盛行西風,受溫帶海洋氣團控制。氣團經過沿岸的暖洋流面,增溫增濕,導致沿岸地區潮濕多雨,形成海洋性氣候。

    • 特征

    冬暖夏涼,最冷月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較差小。全年濕潤有雨,冬季較多,年降水量約在750毫米-1000毫米左右,迎風山地可達2000毫米以上。自然植被為落葉闊葉林。

    地中海氣候

    • 分布

    地中海氣候是分布于緯度30°至40°之間的大陸西岸的一種海洋性氣候。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弗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也都有類似的氣候。

    • 成因

    地中海氣候主要由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季節移動而形成,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干燥;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溫和多雨。

    • 特征

    夏季氣流下沉,干旱少雨,云量稀少,陽光充足。沿海地區氣候涼爽,內陸炎熱干燥。冬季鋒面氣旋頻繁活動,氣候溫和,最冷月氣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自然植被多為常綠灌木林。

    地中海氣候的特征(來源:作家李不白)

    亞熱帶季風氣候

    • 分布

    亞熱帶季風氣候亦稱副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緯度25°到35°-40°一帶的大陸東部,中國東部、日本、朝鮮、美國東部、澳州東南部和南美阿根廷等地都屬于這一氣候區。

    • 成因

    這里由海陸性質的差異而引起的季風現象顯著。夏季由熱帶海洋氣團所籠罩,季風從海洋吹向大陸,氣溫較高;冬季由大陸高壓所控制,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氣候溫和。

    • 特征

    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冬季氣溫雖較低,但最冷月平均溫度高于0℃。年雨量750毫米-1650毫米,年內分配不均,夏季較集中。自然植物一般為闊葉林與針葉林的混交林。

    溫帶沙漠氣候

    • 分布

    溫帶沙漠氣候也叫溫帶干旱氣候,分布在溫帶大陸中部或沿海有高山屏障的地區,以中亞和中國西北干旱氣候區為最典型。

    • 成因

    溫帶沙漠氣候是大陸性氣候的一種,這里受不到海洋的影響,在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和倍風帶背岸風的作用下,這一氣候區降水很少,十分干燥。

    • 特征

    溫帶沙漠氣候區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卻甚大,氣溫變化劇烈,日較差、年較差均甚大。云量小,相對日照時數多,太陽輻射能強。自然景觀大部分地區為荒漠,但在有人工灌溉和植造林的地區,仍有良田。

    溫帶草原氣候

    溫帶草原氣候介紹(來源:吉林科普微視界)

    • 分布

    溫帶草原氣候分布范圍較廣,在亞歐大陸上從黑海沿岸往東,橫貫中亞細亞,經蒙古而至中國的黃河中游、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的西部,連成一條寬帶。在北美大陸中部則成一南北行的寬帶,南美南部腹地亦有一狹長地帶。

    • 成因

    溫帶草原氣候區在溫帶沙漠氣候外緣向濕潤氣候過渡的地帶,因海拔高度關系,降水量稍多,成為草原氣候。

    • 特征

    氣候具明顯的大陸性,夏熱冬寒,氣溫年較差比較大,年降水量一般在300毫米-1500毫米左右,雨量集中夏季。自然植被為典型的草原。

    高山氣候

    • 分布

    在溫帶地區,一般把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帶的氣候稱作高山氣候。

    • 成因

    由于海拔高度、山脈走向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引起溫度、降水、日照等因素的差異,形成高山氣候。

    • 特征

    在高山上太陽幅射的強度大,特別是短波紫外線平地多;氣溫低,其日與年變化較平地小;氣壓低而且冬季低于夏季;對濕度雖然隨高度增加而減低,但相對濕度卻因氣溫的遞減隨高度而增加;空氣清潔,風速較大。溫帶的高山氣候有季節變化,春季比較寒冷,秋季比較溫暖,氣溫的年變化較平地更遲。

    生態系統

    編輯

    溫帶草原

    • 分布與特征

    溫帶草原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兩大區域,即歐亞草原區和北美草原區,在南美阿根廷和非洲南部也有小面積分布。溫帶草原區氣候干燥,雨量少而變率大,冬季寒長。年平均氣溫-2℃~-7.3℃,年降水量150毫米-500毫米,一般在350毫米以下,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土壤為富含腐殖質的黑土和栗鈣土。

    在植物組成上以多年生低溫和中溫旱生叢生禾草占優勢,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此外,菊科、藜科和其他雜類草也占有重要地位。在禾本科植物中,叢生禾草針茅屬最為典型。歐亞溫帶草原動物群的典型哺動物主要由嚙齒類、有蹄類和食肉類構成。嚙齒類以達烏爾黃鼠、草原旱獺xxx代表性;有蹄類有蒙古野驢、賽加羚羊、蒙古瞪羚、黃羊等;食肉獸中艾鼬、虎鼬[yòu]、兔猻等比較常見。爬行類以麗斑麻蜥、白條錦蛇比較常見。兩棲類中花背蟾蜍數量較多,分布較廣。北美洲溫帶草原典型的哺乳動物以大型有蹄類最引人注目,其中美洲野牛、叉角羚羊是典型代表。嚙齒類以美洲黃鼠、多紋黃鼠為主,分布廣、數量多。食肉類以郊狼和美洲獾比較常見。典型的鳥類較少,主要有以嚙齒類為食的猛禽如洞穴貓頭鷹、赤肩鵟、草原隼[sǔn];以植物和昆蟲為食的有角百靈、長嘴百靈、草原松雞等。爬行類以響尾蛇最著名。大洋洲大陸有很多有袋類哺乳動物,它們在生態上等同于其他大陸草原上的有胎盤哺乳動物。優勢食草動物包括很多種類的袋鼠,尤其是大赤袋鼠和灰袋鼠。此外,還有三大草原進化出了失去飛翔能力的鳥類,這就是南美草原的美洲鴕、非洲草原的鴕鳥和大洋洲草原的鴯鹋

    • 物產

    由于人類不合理的墾荒、耕作、灌溉及過度放牧,使溫帶草原沙化、退化和堿化日益嚴重,產草能力大幅降低。北美草原非常適于農業發展,玉米小麥等作物一年一熟,這使得北美中西部、烏克蘭和其他濕潤溫帶草地變成了世界的糧倉。

    溫帶荒漠

    • 分布與特征

    溫帶荒漠指在溫帶地區因距海較遠或地形封閉,海洋潮濕空氣難以進入,氣候極端干燥而形成的荒漠。如中蒙間的大戈壁,美國西部大荒漠及中國西北內陸盆地的荒漠等。這里極端干旱,屬于強烈的大陸性氣候,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為25℃-29℃,在穩定溫度高于10℃期間,日平均氣溫的總和達3200℃-5000℃;最冷月(1月)北部約為-12℃,南部接近于0℃。積雪層不厚(約10厘米),北部積雪持續時間約為3個月,在西南部不到1個月。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而蒸發量為800-1400毫米。荒漠內實際上沒有地表徑流,通常河流發源于很遠的山地,流入本地后只具有過境的性質。物理風化作用和風的作用非常強。典型地形是沙城、新月形沙丘、內流盆地、島狀山,以及干河床。有大面積的龜裂土、鹽土和具有不發育土被的砂地。

    水分極端不足和土壤經常不斷鹽漬化,導致植被稀疏,植被中多半是多年生旱生半灌木,在砂地上生長著灌木群落,局部是短生植物和多年生短生植物,而粘土和壤土的典型植物是蒿草一豬毛菜群落。植物蓄積量很小(2.5-5噸/公頃),從結構上看,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占有明顯的優勢,但梭梭樹的植物蓄積量高達25-50噸/公頃。典型的動物有:瞪羚、跳鼠、大沙鼠、羊猞猁、蒙古兔、四爪陸龜;還有包括毒蛇在內的多種蛇和蜥蜴目。

    • 物產

    荒漠中的灌溉地能種水,以中國西北地區為例,西北稻作區產一年一熟的單季稻。在綠洲中有果園葡萄園,許多地方被用做牧場。

    溫帶雨林

    • 分布與特征

    溫帶雨林是針葉林生態群落區,主要分布在北美的西北海岸,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南美南部。這種生物群落區霧濃,年降水量大,超過127厘米,而且濃密的海岸云霧中聚集的水汽也增加了這一地區的水分。溫帶雨林靠近海岸,對溫度進行調節,從而使得季節性的變化不大,冬天溫暖,夏天涼爽。

    • 生物多樣性

    溫帶雨林土壤營養相對貧乏,主導植物是大型常綠植物,比如西部鐵杉、道格拉斯氏杉、西部鉛筆柏、西特喀云杉和西部柏。溫帶雨林的附生植物特別豐富,那些小的植物攀附在大樹的樹干和樹枝上。這個生物群落區的附生植物主要是苔蘚、石松地衣蕨類植物,它們也都可以覆蓋地面。松鼠、費氏樹鼠、黑尾鹿、麋鹿、眾多的鳥類、幾種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都是溫帶雨林的常見動物。

    • 物產

    人類可食用的植物物種包括香蒲、過火草、美莓和大蕁麻,這個生物群落區還有很多可食用的蘑菇。溫帶雨林木材儲量豐富,為人類提供了木材和紙漿木材。老齡林還為溪流和江河里類棲息地提供了支持,很多太平洋西北海岸的魚類,比如銀大麻哈魚、大鱗大麻哈魚,都是對人類來說價值極高、營養極為豐富的食物資源

    溫帶落葉林

    • 分布與特征

    溫帶落葉林主要分布在北美東部和東亞以及歐洲地中海氣候帶北邊的西歐、中歐地區,具有雨量充足的4-6個月暖和的生長季和持續3-4個月的不太冷的較干燥的冬季,年降水量約70厘米-150厘米。

    • 生物多樣性

    溫帶落葉林里的樹木形成一個茂密的冠層,覆蓋著幼樹和灌木。常見的寬葉的硬樹木有橡樹、山核桃樹、楓樹和山毛棒等。林中最初有美洲獅、狼、野牛等大型哺乳動物和鹿、郊狼、熊、大量小型哺乳動物和鳥,但因森林砍伐、農田開墾、植樹造林、城市發展等,大量的原始溫帶落葉林已被破壞,物種數量銳減。在再生的地方,溫帶落葉林常常處于半自然狀態,森林動物們在此重新定居,但也會受到休閑娛樂、雜草入侵、飼草采集、林木砍伐等因素的制約。

    • 物產

    這個生物群落區的食物樹種包括堅果(山核桃樹、山毛棒)、水果(木瓜)、糖楓糖漿)和榛木(茶)。很多林下植物,從漿果藍莓黑莓)到根莖人參)等,也是落葉林中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地中海灌木林

    • 分布與特征

    地中海灌木林又稱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屬于原生灌木林,是亞熱帶地區大陸西岸的典型生物群落。它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亞西南部、南美智利中部和北美的太平洋沿岸,另外在非洲南部也有小面積分布。這一地區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年降水量500毫米-750毫米,多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很少。最熱月平均溫度22℃-28℃,最冷月平均溫度5℃-12℃,年較差17℃-22℃,氣候特征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 生物多樣性

    由于夏季氣候干熱,森林生長不高,上層稀疏,林內無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林下常綠植物很多,且生長茂密。喬灌木的葉子是常綠的,大都是堅硬革質,葉片不大,表面常被茸毛覆蓋,沒有光澤,有些植物的葉子常常退化變成刺狀。莖為綠色,能進行光合作用,花一般都很鮮艷,其中黃花較多,花香和植物所分泌的揮發油,使硬葉林具有一種特殊的強烈香味地中海區常綠硬葉林的動物群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介于北非荒漠與溫帶落葉闊葉林之間。主要動物有羱羊、摩弗倫羊、黃鹿、胡狼、石貂、伶鼬、大耳菊頭蝠、藍鵲、雷鳥、云雀西班牙亞種、石雀、游蛇科、變色龍等。

    • 物產

    在這一地區,油橄欖樹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一年一熟的油橄欖有長達50-100年的盛果期,其果實還可榨取成品質上好的橄欖油。除此之外,地中海沿岸地區也是紅莊的匯聚地。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525/

    (26)
    詞條目錄
    1. 溫帶名稱
    2. 英文名稱
    3. 中文名稱
    4. 定義與范圍
    5. 定義
    6. 范圍
    7. 主要國家
    8. 主要特征
    9. 溫度
    10. 降水
    11. 大氣環流
    12. 氣壓帶與風帶
    13. 氣壓中心
    14. 氣候環境
    15. 溫帶季風氣候
    16. 溫帶大陸性氣候
    17. 溫帶海洋性氣候
    18. 地中海氣候
    19. 亞熱帶季風氣候
    20. 溫帶沙漠氣候
    21. 溫帶草原氣候
    22. 高山氣候
    23. 生態系統
    24. 溫帶草原
    25. 溫帶荒漠
    26. 溫帶雨林
    27. 溫帶落葉林
    28. 地中海灌木林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