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法文:Fran?ais;英文:French)是屬于歐洲印歐語系羅曼語族高盧-羅曼語支的一門語言。
法語名稱由來
編輯法語的前身是以拉丁文為主的高盧-羅曼語,在數個世紀的語言演變中與法蘭西民族所操的日耳曼語相結合,發展為法國的官方語言。其中,法語的名稱Fran?ais是由法國一詞(France)的詞根Franc(法蘭克人)添加后綴-ais組成,是從法蘭西民族語言中保留下來的詞匯之一。
使用主體
編輯一開始,由高盧-羅曼語演變而來的古法語流傳于高盧(法國)地區。中世紀早期,古法語被日耳曼民族用作方言,并逐漸被規范發展為現代法語,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官方語言。法語在法蘭西共和國領土內通用,但因地域形成不同的地方語言群體:西部群體 ( 諾曼語、盎格魯—諾曼語) ,東北部群體 ( 庇卡底語、瓦隆語) ,東部群體 ( 洛林語、勃艮第語) ,中部群體。隨著法語的規范化和法國文學的發展,法語逐漸向外傳播并在國際上盛行,其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成為位于漢語、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后的全球第五大語言。據統計,全世界有3.21億人使用法語交流。其中,非洲國家使用人數排名xxx,占比47.2%,約為1.47億人;歐洲使用法語人數占比31.3%,約為0.98億人(法語在法國本土使用人數超6700萬人,比利時使用人數超500萬人,其他歐洲國家使用人數約為2000萬);北非和中東使用法語人數占比14.6%,約0.46億人;美國使用法語人數占比6.6%,約為0.21億人;其他國家和地區占比0.3%。
形成歷史
編輯起源
公元前5世紀,凱爾特民族中的高盧部落開始從德國中部和北地中海沿岸向西推進,并以本民族的名字——高盧為這片地區命名。公元前3世紀,凱爾特民族受到羅馬帝國和日耳曼民族的壓迫,逐漸衰落。公元前52年,凱撒大帝征服高盧,為高盧帶來了羅馬文明。其中,包括他們的通用語言——拉丁語。隨著羅馬移民的增加,拉丁語逐漸取代了當地的高盧語。5世紀起,日耳曼民族入主高盧。其中的法蘭克部落占領了高盧北部,將其更名法國,并在當地居民的同化下沿用了以拉丁語為主的高盧語。歷經了4、5個世紀的文化融合,高盧語的詞匯、語音、語法極大程度地影響了法蘭克民族所說的日耳曼語,日耳曼語也進入到了高盧語之中,逐漸演變為以拉丁語為主的高盧-羅曼語,即古法語。
發展
8、9世紀—13世紀是古法語時期,法語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發展過程大體可視為拉丁語和日耳曼語融合發展的過程。古法語發展的xxx個階段,是公元8—9世紀。8世紀,查理曼帝國建立后,古法語在路易和禿頭查理的發展下日趨規范,其名稱被確立為法語。其中,842年發布的《斯特拉斯堡誓詞》標志著法語作為一種民族語言的正式形成。但是,《斯特拉斯堡誓詞》是用以拉丁語為主的高盧-羅曼語和日耳曼語兩種語言簽訂的。可見,在這一時期,日耳曼語在法國和拉丁語的語言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939年,卡佩王朝將法語確立為法國xxx的官方語言。古法語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10—12世紀。受四分五裂的政權和動蕩不安的社會影響,當時法國的語言呈現出無標準且方言種類繁多的特點。其中,古法語的主要方言類型有盧瓦河以南的奧克語和盧瓦河以北的奧伊語。這些方言的共同特征是,受日耳曼語的影響,原本的拉丁語語序被打破,出現了繁多、混亂的語序和語法類型。但其詞匯95%沿用自拉丁語。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古法語是受日耳曼語序影響的拉丁語。古法語發展的第三階段,是13-14世紀。13世紀,卡佩王朝將巴黎發展成為了政治和文化中心。為了解決語言標準化問題,統治者將巴黎使用的方言——奧伊語確定為民族共同語。這時,法語的語序、語法、詞匯都較為固定,并被運用于官方文書之中。自此,標準古法語正式產生。
統一
14世紀—16世紀是中古法語時期,法語仍處于發展和變換之中,但總體上朝著語言統一的趨勢邁進。14世紀的法國長期戰亂,語言發展受xxx影響相對不穩定,也是逐漸形成了與古法語區別較大的中古法語。15世紀,法國開始了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法國皇室集權之后,推行出了一套固定的官方語言。彼時,法語句法逐漸穩定,結構也愈發嚴謹。法語的口語已摒棄了古法語中的詞匯變格和詞尾子音,從發音上也無法辨別動詞的人稱。但書面語中仍留有無聲的子音,并且能夠依據語源判斷,某些詞匯拼寫是否需要增添無聲子音。但是,法國境內還流傳著拉丁語和其他地方性語言。16世紀,法國“七星詩社”為提高法語在政治、法律、語言等領域的地位,推進法國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發展,率先倡導統一法語。1539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頒布《維萊科特雷法令》,規定公證文書等材料以及法庭判決等正式場合必須使用法語。這標志著法語取代拉丁文,成為了法蘭西民族的統一語言。
規范
17世紀—19世紀是古典法語時期。這一時期,法語經過了全面規范化和成熟化,已發展至巔峰,被納入現代法語的范疇。17世紀,在風靡法國的古典主義的引導下,眾多人文學者投身于法語規范化的工作當中。1635年,黎塞留公爵為規范語言使用,設立法蘭西學院,與語言學家們一起雕琢出更為嚴謹的法語,同時極大程度豐富和創新了法語詞匯。隨著法國國際影響力的和法語自身規范性的提升,法語逐漸成為為歐洲文化交流和思想啟蒙的重要工具,并于17世紀末取代拉丁語成為國際外交語言。18世紀后,受啟蒙思潮和法國xxx影響,法語在法律、文學、科學、行政、宗教、教育等領域的使用更為規范。期間,法語還從英語中引入了大量新概念、新制度名稱,詞匯、語法體系也日趨龐大。
傳播
19世紀,隨著法國開展的一系列對外擴張活動,法語也開始向非洲、美洲等法國殖民地傳播,并與當地語言結合形成了一系列法語方言,諸如越南法語、魁北克法語、海地法語等。1883年,為提升法語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法國設立了法語聯盟。該聯盟的成立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法國語言文化外交”的開始,法國政府制定并實施全面、系統語言政策,構建語言文化傳播網絡,將法語國際傳播納入國家戰略。經由一番戰略發展,法語逐漸從民族語言演變為多族群語言,進而躋[jī]身國際語言行列。目前,法語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語言,除法國之外,還有數十個國家將其用作通用語言。此外,法語還被聯合國、歐盟、國際奧委會等國際組織用作官方語言。
法語語系
編輯法語屬于歐洲印歐語系羅曼語族。
印歐語系
地理分布
編輯法語作為僅次于英語的國際性語言,在世界語言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法語的使用者則分布在五大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法語的主要使用國家集中于歐洲、非洲、美洲、亞洲、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地區,其中,比利時、貝寧、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加拿大(魁北克省、新不倫瑞克省)、中非、乍得、等29個國家,和瓦萊達奧斯塔大區(意大利)、澤西(英國)、根西(英國)、本地治里(印度)4個地區以法語為母語。此外,法語還被聯合國等多個地區和組織視為官方通用語言。
各地方言
編輯法語在法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有多種方言變體。法國人一般使用以巴黎地區的法語為標準的“本土法語”,其他法語方言則是以此為基礎發展的。諸如,法國南部人使用受奧克語影響的所謂的“南部法語”,歐洲的法語變體有比利時法語、瑞士法語和意大利瓦萊達奧斯塔地區的奧斯塔法語等,加拿大的法語方言主要有魁北克法語和阿卡迪亞法語等,黎巴嫩的法語方言為黎巴嫩法語等。參考文獻:
國際地位
編輯參考文獻:
語言特點
編輯法語是由以拉丁語為主的高盧語和以日耳曼語為主的法蘭西語融合發展而來,是具有復雜性和嚴謹性的表音文字。并且,法語是一種屈折語,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特有的發音和詞法和語法。
語音
字母
法語共有26個字母,其中a、e、i、o、u、h、y為元音字母,其余均為輔音字母。參考文獻:
音素
音素屬于語音范疇,是最小的語音單位。法語中主要有35個音素,其中包括15個元音音素,3個半元音音素和17個輔音音素。?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注:在法語的輔音音素中,有兩個較為特色的發音,分別是舌邊音[l]和小舌音[r]。舌邊音[l]:發音時聲帶振動,軟腭上升,阻止氣流進入鼻腔,舌尖抵住上齒齦形成阻塞,氣流從舌兩側外出。小舌音[r]:是一種顫音,是用氣流沖擊或摩擦小舌得到的顫音或摩擦音。發音時舌尖抵下齒齦,舌后部略抬起,氣流通過小舌顫動,聲帶也振動。
音符
法語有長音符^、分音符¨、開音符`、閉音符′、軟音符?等特殊音符,它們往往與字母同時出現,其主要作用是區分語音和語義。參考文獻:
詞匯
法語的詞匯一般只有其概念意義,但因幾種詞匯的搭配和語境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含義,因此法語的一個詞匯一般具有多種含義。而法語單詞的每個詞綴都像漢語里的一個字,認識一個詞綴的同時就等于認識了約十幾個分詞匯。隨著現代語言的發展需要,這種用法愈加頻繁。比如許多名詞都直接被置于另一名詞之后當作形容詞使用起到形容詞的作用,這種方法既增加了形容詞數量,也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參考文獻:
語法
詞法
法語的詞法較為復雜,其名詞、限定詞、形容詞、代詞、動詞、副詞、介詞、連詞、嘆詞等詞匯都有特殊的構詞形式和用法。此處對法語中主要詞類的詞法做簡要介紹。
名詞
法語中的名詞是實體詞,可分為普通名詞和專有名詞,用以表人、物或某種概念。并且,大部分名詞具有多義性,需要根據語境明確其真正的意思。例如:在“C’est une pluie torrentielle.(這是一場傾盆大雨)”和“Lorsque rentre la petite fille, c’est sur elle une pluie de baisers.(當小姑娘回家時,大家都擁上去親吻她)”兩句話中,前者中的pluie是本義大雨,后者中的pluie則引申出擁上去、如雨一般之義。法語的名詞有性之分。其中,有的屬陽性,如:le soleil(勇敢)、le courage(勇敢);有的屬陰性,如:la lune(月亮)、la vie(生活)。其名詞還有單數和復數,形式不同。如,un ami(一個朋友)和des amis(幾個朋友)。法語的名詞前面一般要加限定詞,限定詞可以是數詞、主有形容詞、指示代詞或冠詞。除數詞外,限定詞應和被限定的名詞保持性、數一致。
限定詞
法語中的限定詞是一種輔助詞,用來限定名詞。限定詞包括冠詞、限定詞中的形容詞、和數量詞等類別。其中,冠詞包括定冠詞、不定冠詞和部分冠詞三類,且均分單復數形式。單數冠詞有陰性和陽性之分,復數冠詞則沒有。限定詞中的形容詞則包括指示形容詞、主有形容詞、泛指形容詞、疑問詞和感嘆形容詞。數量詞則包括基數詞、序數詞、派生數詞、量詞等。
形容詞
法語中的形容詞是表示人或物性質或狀態的詞,可根據來源、結構、意義的不同分成若干系列。并且,形容詞一般應和其修飾的名詞保持性、數一致。法語的形容詞在句子中可做形容語、主語的表語、直接賓語的表語、間接結構的表語和同位語等。但他在句子中的位置并不固定,有時放在被修飾名詞前,有時放在被修飾的名詞后。其基本規律是少數單音節形容詞放在名字前;大多數多音節形容詞,尤其是表示物體特征和顏色的形容,一般置于名詞之后。此外,有些形容戲前置和后置的意義不同。比如,une majson ancienne(老房子)和mon ancienne demeure(我的舊居)。法語的形容詞有級差形式,表示其程度之深淺。可與其他形容詞或從句作比較的叫比較級,比較級的最高形式叫最高級,不與其他成分作比較的叫xxx用法。
代詞
代詞是法語中很重要的一種詞類,一般用以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短語、詞組或分句、橘子。但少數代詞可獨立使用,并不代替其他詞句。代替其他詞句的代詞,句法作用與被代替的部分相同;不代替其他詞句的代詞,句法作用和名詞相同。法語的代詞種類繁多,按照慣例可分為人稱代詞、副代詞、指示代詞、主有代詞、關系代詞、疑問代詞和泛指代詞七種。按照性質,又可將上述其中代詞分為不變代詞和可變代詞兩大類。
動詞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狀態變化的詞。法語中的動詞有詞形變化,即動詞變位。法語的動詞有許多分類方法。從搭配結構看,法語動詞可分為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和帶動詞三大類。從主語是否有人稱來區分,法語動詞分為人稱動詞和無人稱動詞。從功能上看,法語動詞可分為獨立動詞和助動詞。從詞體看,法語動詞又分為延續性動詞和非延續性動詞。此外,作為一種屈折語,法語詞形的變化是其表示語法關系的主要手段。例如,法語名詞屬可變詞類,它有陰性、陽性之分,還有單數和復數的變化。法語名詞“性”“數”的變化,帶動其修飾或限定名詞的其他詞類跟隨名詞的性數而變化,從而形成嚴謹的語式和時態。以下是法語動詞“être(是/存在/有)”受名詞中的人稱代詞“性”“數”變化的影響,在不同句式和時態下發生的變化。參考文獻:
副詞
法語中的副詞表示狀態、方式、成都、數量、地點、時間等概念。它是實義詞,沒有詞形變化,屬于不變詞類。按照詞義劃分,法語副詞可分為方式副詞、數量副詞、地點副詞、時間副詞、判斷副詞、疑問副詞、懷疑副詞、驚嘆副詞八大類。
句法
在法語中,同一種概念可以用多種句法手段表達。其主要表達方法有:時間表達法、目的表達法、后果表達法、比較表達法、原因表達法、條件表達法和對立表達法等。這些表法方法的主要載體是句式。而法語最為常見的六大句式是:1、直接陳述事實的直陳式;2、表示命令的命令式;3、表示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動作的條件式;4、表示希望,設想和判斷的虛擬式;5、可以替代動詞和形容詞的分詞式;6、將動詞本身,將動詞的作用全部表現出來的不定式。為了嚴謹、直觀地反映人、事、物的狀態,法語設有復雜、沿革的時態變化規則。其主要的時態類別有:現在時、正在進行時、將來時、最近將來時、簡單將來時、先將來時、未完成過去時、合過去時、預過去時、先過去時、簡單過去時、最近過去時等。雖說句法是組詞造句的規則,具有全民族的特點,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應一體遵守。但是,法語的語法卻根據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語言環境、表達對象的差異,發展和沿用了不同的語法使用規則,并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語體。比如,在法語中,口語、應用文和描寫文的語法和語體都有所不同。
語言文化
編輯文學
最為正統和xxx代表性的法語文學是法國文學。而法國文學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842年頒布的《斯特拉斯堡誓詞》被視為其發端標志。中世紀的法國文學種類豐富,有宗教文學、武功歌、宮廷文學、傳奇文學、市民文學、騎士文學等文類,又可細分為詩歌、小說、戲劇、圣跡劇、神秘劇、詩韻等體裁。具體代表作有武功歌《羅蘭之歌》、寓言詩《玫瑰傳奇》、市民文學中的諷刺故事《列那狐傳奇》、騎士文學《破曉歌》和《特里斯丹和綺瑟》等。16世紀,法國文學受意大利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其作品多強調以人為中心,涌現出了戴泰帕爾、比代、阿米奧等主張人文主義的作家。期間,在法國王室的影響之下,七星詩社主張通過改革發展出肯定民族文化、用法語創作的民族文學。當時的法國文壇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文人和作品。小說方面,拉伯雷創作了抨擊封建舊制的《巨人傳》;詩歌方面,里昂詩人群和七星詩社詩人爭奇斗艷;戲劇方面,也涌現出了悲劇、悲喜劇、戲劇等類別;散文方面,蒙田用法語寫作的《蒙田隨筆集》不僅是xxx部用法語寫就的哲學論著,還在文壇上掀起了一股政教分離的熱潮。
蒙田隨筆全集
17世紀,法國文學進入古典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典范,推崇文學和語言的藝術性,文壇上出現了文學沙龍和雅風流派。同時,受法蘭西學院影響,當時出現了許多以崇高的筆觸描繪宮廷貴族生活的作品。17世紀末,法國思想界和文學界還出現了現代派與古典派之爭,推動了法國文學的多元化發展。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馬萊伯、笛卡爾、巴爾扎克、哈代、莫里哀等。18世紀,法國文學步入了啟蒙時期,產生了批判主義,強調理性與情感共存。其間,文壇出現了四大啟蒙文學家:孟德斯鳩于1721年發表了《波斯人信札》,被視為啟蒙文xxx動的先聲;伏爾泰開創了新的文學體裁哲理小說,嫻熟地運用諧謔的筆調書寫荒誕的故事,深刻地諷刺和批判社會現實;狄德羅在唯物主義領域深耕,為啟蒙運動奠定了豐厚的理論基礎;盧梭主張“自由、平等、博愛”,為后續頒布《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提供了理論基礎,他的《懺悔錄》也被視為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
懺悔錄
19世紀,浪漫主義風靡法國文壇。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開創者夏多布里昂的《阿達拉》的問世,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成熟。隨后,法國涌現了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等文學思潮和流派,其詩歌、小說、戲劇和文學批評都有卓越成就,迎來了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馬的《茶花女》、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以及福樓拜、莫泊桑、左拉、羅曼·羅蘭等文學巨擘著下的傳世佳作。
巴黎圣母院
20世紀,法國文學的發展愈發多元,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主義、存在主義相繼登場,也出現眾多成就斐然的大師。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波伏娃的《第二性》、薩特的《荒原》、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等著作,都為世界文學貢獻了不朽的哲思。
藝術
音樂
法語主要的音樂藝術是法國藝術歌曲,它起源于16世紀中葉一種用琉特琴伴奏的復調歌曲。隨著意大利音樂和盧梭的民歌化風格的出現,法國藝術歌曲開始得到發展并且初步采用浪漫主義詩歌來創作,并于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發展至頂峰。法國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細膩典雅,主張用優美的音樂節奏和悠揚的曲調烘托氣氛、反映人文精神,強調用聲樂和唱詞烘托出細膩豐富的情感。參考文獻:
電影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其電影藝術更是成就非凡。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影片在巴黎放映,這個日子也被公認為電影誕生之日。隨后,法國電影藝術開始迅速發展。1897年,喬治梅里埃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棚,開創了重視詩意性、表現力和強調營造氣氛的印象派電影,出現了德呂克的《流浪女》、萊皮埃的《黃金國》、岡斯的《拿破侖》、雷諾阿的《忠誠之心》代表作。而后,法國電影也從有聲到無聲、從封閉向開放、從萌芽到興盛的發展歷程,影壇上也相繼出現了先鋒派、詩意現實主義派、“新浪潮”電影、“左岸派”電影等電影運動,推動了法國電影面貌的革新和推動世界電影發展的新進程。參考文獻:
電影《埃菲爾鐵塔》海報
《廣島之戀》劇照
法國民謠因其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感情特色在世界音樂上占有一定地位。民謠是指在民間流行且被賦予民族色彩的歌曲,也被稱為民歌,法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賦有民族特色的民謠歌曲,法國民謠一般多為單聲部的獨唱曲,也有少量對唱曲,法國民謠的特點是旋律優美、節奏輕快,歌詞多數以描寫自然和愛情為主。一般使用吉他和手風琴等樂器進行演奏,并與舞蹈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法國著名的民謠歌手有Keren Ann-凱倫安哥選,喬治·穆斯塔基、弗朗索瓦·哈代等人。法國最經典的民謠《A LA CLAIRE FONTAINE》在清澈的泉水邊是一種傳統式的民謠,以悲傷的情感基調被用于電影《面紗》的主題曲。
電影《面紗》主題曲(來源:唯獨音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法語的俚語與俗語形成發展的過程中都獨具特色。俗語和俚語是一種被廣泛流傳于民間的通俗語句,表現為一種非正式的、比較口語的句子,具有地域性強,生活化等特點,這種語言方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體現了各階層的文化底蘊,也充分反映法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俗語產生于19世紀,并且不斷壯大融合進而形成新的詞匯。參考文獻:而與俗語相比,法語的俚語一般只表現為一個單詞,比如Meuf是一個verlan(顛倒音節形成新詞),它包含了femme的含義,并且使用十分廣泛。épouse(妻子)、partenaire,(伙伴、搭檔)、conjointe(伴侶)、petite amie(女朋友)這幾個單詞都可以用meuf指代。還有法國年輕人經常用bobo來形容一個小傷口,比如"J'ai un bobo au pied."(我的腳上有塊淤血)。
語言保護
編輯使用現狀
法語曾是最主要的國際語言。但是,隨著英美等英語國家的崛起,法語的國際地位開始受到了英語的威脅。一戰后,應美國總統及英國首相要求,《凡爾賽條約》運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委會等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雙語簽署。此舉標志著,法語失去了作為xxx國際語言的地位。二戰后,英語國家飛速發展,英語逐漸取代法語,躍身為xxx影響力的國際語言。雖說法語仍然是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國際語言,在歐洲之外,這種活語言也演變了多地方言。此外,前法國殖民地將法語作為官方語言,講法語的人數也在增加,尤其是在非洲。但是,法語地位的逐漸衰落和英語詞匯的侵入,激發了法語使用者的文化自覺和責任心,法國政府和法國民眾都紛紛參與到保護法語獨立性和提升法語國際地位的相關活動當中。
保護措施
成立組織
1883年,為了推廣法語和鼓勵文化交流,法國政府資助了名目繁多的法語社團,其中最著名的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旨在傳播法語語言文化的半官方組織——法語聯盟。法語聯盟是全球范圍內影響最廣的法語推廣組織。自1986年以來,該組織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探討法語的語言、文化、教育等話題進,相繼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建了法語培訓學校,并以各種方式向公眾全方位地介紹法語語言文化。1966年,法國為保護和推廣法語,成立了“保衛和推廣法語高級委員會”(該協會于2001年更名為“法語和法國方言總署”)。1967年,法語語國家的語言學家成立了 “法語國際委員會”,目的是保持法語的統一和促進法語國家之間的科技交流。1972年,法國成立了“術語和新詞委員會”,目的是創造新的法語詞語以替換入侵的英語詞語。1989年,法國中央政府成立“法國和法國方言總署”,目的是促進和協調政府部門、國家或私人機構之間在教學、通訊、科技領域參與法語的普及和正確使用的活動,以及監督法語在法國領土的推廣和使用,促進法語在國際交流中的使用;發展多語制、保障文化的多樣性。
頒布政策
自1970年以來,加拿大魁北克為促進法語在行政、商業和教育中的使用,設立了多部法律。例如,第101號法案規定,父母均未上過英語學校的大部分兒童有義務接受法語教育。魁北克法語辦公室等機構也在努力維持魁北克法語的獨特性。1975 年底,法國議會一致通過《巴斯—勞里奧爾法》,規定法國的商品名稱、使用說明、廣告合同、新聞報道都必須使用法語。1992年6月25日,法國在憲法修正案中修改了1958年制訂的第五共和國憲法,尤其是在第二條的內容里補充了“共和國的語言是法語”的文字。從此,法國用立憲手段確立了法語的地位。1994年,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通過了新的《法語使用法》,對1975年所頒布的《法語使用法 》的修訂和補充,增加了有關勞動、教學、廣播、電視等方面的語言使用內容。2003年7月,法國政府規定禁止政府各部、官方文件、出版物和網站使用“e-mail”一詞,改用“courriel électronique”表示電子郵件。委員會稱,“courriel” 一詞發音很有法國特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