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王國(英文:Macedonia,希臘語:Μακεδον?α;約公元前700年-公元前168年),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半島北部的王國,其鼎盛時期即亞歷山大帝國時曾地跨亞非歐三大洲。
馬其頓王國名稱來源
編輯馬其頓(Μακεδον?α)這個名字來源于希臘語Μακεδ?νε?,即古代馬其頓人。“馬其頓人”最初的含義為“高個子”或“高地人”。約公元前700年,馬其頓人建立了國家,實行君主制,即馬其頓王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出兵東征,建立了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此時的馬其頓也可稱為“馬其頓帝國”或“亞歷山大帝國”。
歷史沿革
編輯阿吉德王朝
早期傳說與歷史
馬其頓位于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于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于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的人中有一支馬其頓人占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關于馬其頓王國的早期歷史,由于相關記載和考古資料的缺乏,公元前五世紀之前幾乎沒有關于馬其頓王國的記載,其早期歷史是模糊的,半神話的。希羅多德《歷史》中最早記錄了馬其頓王室的起源。根據其記載,馬其頓王族以希臘人的身份自居。傳說中該家族從南希臘阿爾戈斯遷徙而來,其祖先是阿爾戈斯國王特墨諾斯,通過特墨諾斯,王室可將自己追溯為赫拉克勒斯的后裔。
發展壯大
根據希羅多德記載,馬其頓王國的開創者為佩爾狄卡斯一世。其統治期間,古代馬其頓人開始向東擴張,也在其統治前后,馬其頓人建造了埃蓋,作為王國的新首都。佩爾狄卡斯死后,其子阿爾蓋奧斯一世即位,他擊敗了入侵馬其頓的伊利里亞部落。阿爾蓋奧斯死后,其子腓力即位,腓力和其子埃洛波斯在位期間繼續抵抗伊利里亞部落的攻擊。埃洛波斯之后即位的是阿爾塞塔斯一世和阿敏塔斯一世。阿敏塔斯一世統治時期,馬其頓王國和南部的希臘城邦雅典的僭[jiàn]主庇西特拉圖建立了友好關系。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期,正值波斯帝國向歐洲擴張,馬其頓王國被波斯統治,但亞歷山大一世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向他們告知波斯的軍事情報。希波xxx的薩拉米斯海戰結束后不久,波斯帝國軍隊撤出歐洲大陸,波斯對馬其頓的統治也宣告結束。波斯人撤退后,亞歷山大一世趁機擴張了馬其頓在歐洲的勢力,取得了阿克修斯河和斯特里蒙河之間地區的領土。亞歷山大一世死后,即位的是佩爾狄卡斯二世。此時雅典已經建立提洛同盟,正在積極向外擴張。佩爾狄卡斯二世也和雅典從同盟關系轉為相互敵對,馬其頓王國與雅典進行了數次xxx。伯羅奔尼撒xxx期間(公元前 431-404 年),佩爾狄卡斯二世站在斯巴達一方,與雅典敵對,雙方在進行了多年xxx后于公元前414年簽訂和約。公元前413年,佩爾狄卡斯二世去世,其私生子阿基勞斯殺死了兄弟后繼承王位,即阿基勞斯一世。阿基勞斯一世在位時期積極吸收南部希臘文化的優點,并擴充軍隊、建立重裝騎兵、在全國建立了驛道和要塞,使馬其頓的國力xxx加強。公元前399年,阿基勞斯一世死于宮廷暗殺。此后數年間,馬其頓發生內亂,王位更迭,直到公元前393年,阿敏塔斯一世的孫子阿敏塔斯三世重新奪取王位。阿敏塔斯三世統治之初,馬其頓王國收到了伊利里亞人的入侵,阿敏塔斯被迫出逃,最終在色薩利的幫助下復位。阿敏塔斯死后,其子亞歷山大即位,是為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時創建了一支重裝步兵“步兵伙伴”。公元前368年,亞歷山大二世被姐夫托勒密刺殺,馬其頓南部的希臘城邦底比斯和雅典趁機干預馬其頓的內亂。公元前365年,阿敏塔斯三世的另一個兒子佩爾狄卡斯推翻了托勒密,是為佩爾狄卡斯三世。公元前359年,佩爾狄卡斯三世在進攻伊利里亞人時戰死,其子阿敏塔斯即位,是為阿敏塔斯四世。但阿敏塔斯四世還是襁褓中的嬰兒,于是馬其頓人推舉阿敏塔斯四世的叔叔腓力作為攝政。腓力擔任攝政后,東征西討,擊敗了伊利里亞人,統一了馬其頓地區。公元前356年,馬其頓人廢除了嬰兒阿敏塔斯,立腓力為王,是為腓力二世。
統一希臘
腓力二世圖像
腓力二世繼承王位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通過征服、聯姻、挑選戰友、分封等手段,把各部落的貴族控制在自己的范圍之內,并削弱他們的權力。對于邊遠之地,由于吞并的時機還不成熟,就讓當地維持舊制。至于征服來的土地則并入馬其頓,并扶植自己在那里的力量,以加強馬其頓的統治。在軍事方面,腓力二世在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創建了主要由貴族和富裕農民組成的常備軍,歸國王直接指揮。腓力吸取底比斯軍隊編制的特點,組成了更為密集、縱深的馬其頓方陣。他加強了軍隊的武器裝備,并建立了強大的艦隊。他借助傳統抬高自己的地位,自稱是赫拉克里斯的后裔。通過一系列舉措,馬其頓成為巴爾干半島的軍事強國,南部xxx頻繁的希臘城邦便成為了他進一步征服的目標。馬其頓的崛起也引發了希臘城邦的不安,在一些希臘城邦內部,特別是雅典,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公元前355年,希臘城邦底比斯與弗西斯人爆發了“神圣xxx”,馬其頓王國趁機介入,奪取了愛琴海北部地區。不久后,腓力二世又征服了色雷斯地區。馬其頓的擴張使雅典內部的反馬其頓派占據上風,他們組織起了反馬其頓同盟,甚至接受了波斯帝國的資助。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與腓力二世的軍隊在喀羅尼亞決戰,馬其頓軍隊大勝,次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成立了“科林斯聯盟”,希臘城邦在實際上被馬其頓控制。腓力二世控制下的科林斯聯盟在xxx次正式會議上決定向波斯帝國宣戰,以報復波斯王薛西斯在希波xxx時對希臘神廟的褻瀆。大會選舉腓力為同盟的最高領袖,全權統帥軍隊。公元前336年,腓力開始集結軍隊,準備渡海進攻波斯。但就在腓力準備出兵時,同年夏,腓力在參加其女兒的婚禮時被刺殺,其子亞歷山大即位,即亞歷山大三世,也就是后來的亞歷山xxx帝。
亞歷山大東征
亞歷山xxx帝人物雕塑
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后,平定了各地的xxx,于公元前334年,親自率步兵3萬,騎兵5000,渡海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率軍在小亞細亞一路勢如破竹,在伊蘇斯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自率領的大軍交戰。亞歷山大親自率領騎兵沖鋒,擊潰了波斯軍隊,大流士三世拋棄軍隊逃走,馬其頓取得了大勝。隨后,亞歷山大南下進攻腓尼基,在推羅遇到了堅決的抵抗,馬其頓軍圍城7個月后攻下了推羅,馬其頓軍隊在推羅屠殺了8千人,并將數萬人賣為奴隸。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率軍來到埃及,波斯總督投降。亞歷山大虔誠地向埃及諸神獻祭,表達對埃及宗教的尊重。此舉贏得了埃及人的好感,亞歷山大被加冕為埃及法老。亞歷山大還在三角洲西部修建了一座新城,命名為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在埃及停留了一段時間,修建了港口城市亞歷山大。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返回推羅,隨后率軍渡過幼發拉底河,繼續向東進攻。同年10月,馬其頓軍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原野與大流士三世軍隊交戰,大流士對此役作了充分的準備,使用帶長刀的戰車橫掃猛沖,試圖突破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采取讓開正面,攻其兩翼的戰術,大敗波斯軍。大流士再次臨陣脫逃,波斯軍全線潰敗,陣亡者達10萬余。高加米拉戰役后,亞歷山大正式宣布繼任“亞洲之主”,隨后向巴比倫挺進,占領了波斯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亞歷山大隨后率軍進入帕提亞與巴克特里亞追擊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他的巴克特里亞總督貝索斯殺害。亞歷山大抓獲了并處死了貝索斯,隨后以波斯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此后亞歷山大繼續東征,在中亞轉戰三年,于公元前327年進入印度西北部。此時的印度缺乏統一強大的國家,各土邦相互敵對,亞歷山大進軍順利。但在他還要繼續東進時,部下表示強烈的反對,亞歷山大無奈,只得于公元前326年秋率軍沿印度河南下,由海陸兩路西返。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倫。亞歷山大東征至此結束。
帝國分裂
亞歷山大東征的過程也是帝國建立的過程,馬其頓由希臘中部的區域性強國一躍而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后,并不滿足于已有的征服,他準備進攻阿拉伯半島,甚至想西征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但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死于突發的瘧疾,由于亞歷山大生前并未指定繼承人,他的部將遂就繼承人問題展開了爭奪。騎兵統帥佩爾狄卡斯提議等待亞歷山大的遺腹子出生,如果是男孩就立為王,但步兵統帥墨勒阿革洛斯要求立腓力二世的庶子、低能兒阿里達烏斯為王。雙方最終達成協議,把新生子和阿里達烏斯都立為王,即亞歷山大四世和腓力三世。隨后,亞歷山大的諸將開始瓜分帝國。佩爾狄卡斯暗殺了墨勒阿革洛斯,以攝政王的身份獲得了亞洲領土,托勒密獲得埃及,安提柯得到小亞細亞,呂辛馬庫斯獲得了色雷斯,亞歷山大東征時留守馬其頓的安提帕特繼續領有馬其頓。亞歷山大三世建立不久的帝國迅速分裂,高級將領們拉幫結派,迅速對立起來。
希臘化時代
繼業者xxx
巴比倫會議后不久,亞歷山大的將領之間便爆發了沖突。佩爾狄卡斯為了合法取得王位,拋棄了妻子——安提帕特之女,想要和亞歷山大的妹妹結婚,這引起了安提帕特的憤怒,安提帕特與安提柯、托勒密等人結為同盟,共同反對佩爾狄卡斯。公元前320年,佩爾狄卡斯在埃及被謀殺,眾人推舉安提帕特繼任攝政,并將宮廷由巴比倫移回佩拉。但次年安提帕特便病死,死前安提帕特將攝政之位傳給另一位將領波利伯孔,而非自己的兒子卡山德。卡山德因此不滿,與安提柯、托勒密等人結盟,對抗波利伯孔。波利伯孔在xxx中一再戰敗,卡山德遂于公元前317年取代了波利伯孔成為攝政。但同年波利伯孔便與亞歷山大三世的母親奧林匹婭斯趁卡山德對外出兵時反攻馬其頓,殺死了國王腓力三世。卡山德隨后回師擊敗了他們,處死了奧林匹婭斯。公元前315年,卡山德聯合托勒密、呂辛馬庫斯反對安提柯,要求他交出亞洲領土,雙方遂開戰。xxx持續到公元前311年,雙方達成了和約,承認亞歷山大四世的權利并明確聲明他將于成年后成為統治者,不再需要攝政。公元前309年,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卡山德毒殺了亞歷山大四世,至此,阿吉德王朝絕嗣。
安提帕特王朝
公元前306年,卡山德稱王,建立了馬其頓的安提帕特王朝。同年,安提柯也在亞洲稱王,隨后托勒密、塞琉古也相繼稱王,亞歷山大帝國在事實和名義上都不再存在。公元前301年,卡山德再次聯合塞琉古、呂辛馬庫斯與安提柯交戰,雙方在弗里基亞的伊浦蘇斯展開大戰,安提柯兵敗陣亡。公元前297年,卡山德病死,其繼承人腓力四世也于同年病死。卡山德的另外兩個兒子被同時立為國王,各統治一半的王國。次子為安提帕特二世,幼子為亞歷山大五世。二人很快便爆發了沖突,安提帕特二世將亞歷山大五世趕下王位,亞歷山大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和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求援,二人帶兵進入馬其頓,擊敗了安提帕特二世。皮洛士得到了馬其頓的西部領土,德米特里則驅逐了安提帕特二世并殺死了亞歷山大五世,自己成為國王,即德米特里一世。至此,卡山德建立的安提帕特王朝結束。
安提柯王朝
德米特里一世成為國王后,不斷擴軍備戰,引起了周圍勢力的不滿,呂辛馬庫斯聯合皮洛士,將德米特里一世趕出馬其頓。皮洛士成為馬其頓國王,但很快于公元前285年被呂辛馬庫斯擊敗逐出馬其頓,呂辛馬庫斯成為馬其頓國王。公元前281年,呂辛馬庫斯在與塞琉古王國的xxx中被暗殺,馬其頓國王由埃及國王托勒密一世的兒子擔任,即馬其頓國王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79年,托勒密二世死于凱爾特人的入侵,馬其頓西陷入混亂。公元前277年,德米特里一世的兒子安提柯·戈納塔斯擊敗了入侵者,被立為馬其頓國王,是為安提柯二世,安提柯二世也被認為是馬其頓安提柯王朝的真正建立者。安提柯二世即位不久,從意大利回師皮洛士再次攻擊馬其頓,安提柯被擊敗,馬其頓大部被皮洛士占領。公元前272年,皮洛士進攻斯巴達,安提柯二世派兵支援斯巴達,最終于阿戈斯之戰擊殺了皮洛士,安提柯二世隨后奪回了馬其頓領土。安提柯二世在位期間,多次與埃及托勒密王朝交戰,并鎮壓了南部希臘城邦的xxx。公元前239年,安提柯二世去世,其子德米特里二世即位。德米特里二世在位期間,與希臘城邦中的埃托利亞同盟和亞該亞同盟作戰,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公元前229年,德米特里二世被入侵馬其頓的達爾達尼亞人擊敗,不久后死去。其子腓力年幼,政權落入了德米特里的堂弟安提柯三世手中。安提柯三世在位期間聯合亞該亞聯盟,擊敗了斯巴達王國,使得希臘城邦再次臣服于馬其頓。公元前221年,安提柯三世去世。德米特里二世的兒子腓力繼承王位,是為腓力五世。
馬其頓xxx
公元前三世紀末,在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進行的第二次布匿xxx初期,迦太基將領漢尼拔多次擊敗羅馬軍隊,此時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趁機與迦太基結盟,準備出兵意大利,共同對抗羅馬共和國。羅馬人利用巴爾干和希臘內部的固有矛盾展開外交活動,最終迫使腓力五世放棄了出兵計劃。公元前205年,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共和國簽訂《腓尼斯和約》,羅馬將伊利里亞地區(除沿海重要據點外)劃給馬其頓。公元前200年,羅馬共和國擊敗迦太基后,聯合一些反馬其頓的希臘城邦,向馬其頓宣戰。公元前197年,馬其頓軍隊與羅馬軍隊在帖撒利亞東部的基諾斯契法萊(Cynoscephalae)交戰,馬其頓軍隊戰敗,xxx次馬其頓xxx結束。戰后雙方商定,馬其頓放棄在色雷斯、小亞細亞和亞加亞等地所占地盤,交出艦隊并賠款,并不得干涉希臘事務。
王國滅亡
公元前179年,腓力五世之子珀爾修斯(Perseus)繼承馬其頓王位。其一改其父的對外政策,一方面與色雷斯、塞琉古和比提尼亞王室聯盟,另一方面又號召希臘人起來反抗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害怕馬其頓實力的增強,于是便在公元前171年向馬其頓宣戰。公元前168年,羅馬軍隊在皮德納擊敗了馬其頓軍隊,珀爾修斯戰敗被俘。戰后馬其頓被分割為4個“小共和國”,它們彼此獨立,由羅馬貴族掌權。馬其頓王國滅亡。公元前149年,一位名叫安德里斯庫斯的馬其頓平民,自稱是珀爾修斯的兒子,領導了一場較大規模的反抗羅馬人的xxx,但被羅馬鎮壓。此后,馬其頓變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
疆域
編輯馬其頓王國疆域
早期的馬其頓王國位于巴爾干半島中部,希臘東北部。西與伊利里亞接壤,北到潘諾尼亞,東到色雷斯,南與色薩利接壤。腓力二世時期,馬其頓王國征服了希臘半島和色雷斯地區。亞歷山大三世時期,馬其頓王國東征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等地區。隨后亞歷山大又進攻中亞、印度,將領土擴張到印度河流域。至公元前323年,馬其頓的極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了520萬平方千米。
人口
編輯腓力二世征服色雷斯后,馬其頓王國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從55萬增加到165萬,其中成年男子總數達到41.5萬。馬其頓王國的鼎盛時期,即亞歷山大帝國時期,人口超過了2000萬。
政治
編輯君主制
馬其頓實行君主制,馬其頓的王權是具有限定特權的世襲王權,每位繼任者都由馬其頓人民選為國王。國王是國家的化身,他的名字被印在外交文件和錢幣上,且都代表國家。國王擁有全國土地,在戰時是最高司令,身兼司法官、祭司、財政官之職,在出國時可委派他人在國內代行權力。但國王的權力是有限制的,當國王牽涉叛國案時,可由馬其頓人民審理,他們的投票可以廢黜一個國王。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親信部下,稱為“戰友”,“戰友”要完全忠于國王,平時參與官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國王還在他們中選拔一些人組成“議事會”。腓力二世時期,進行了政治改革,全面地強化了馬其頓國家機構加強了君權和中央集權。亞歷山大三世東征后,把馬其頓與東方的政治制度相結合,實行特殊的專制君主政體。他每到一地就自稱是當地原統治者的繼承人。他在宮廷內推行東方官廷禮節,穿波斯、米底君王的服裝,要人們向他行匍伏禮,對他敬若神明。希臘化時期,馬其頓王國君主的個人權力加強了,傳統上的人民權力很少受到重視。安提柯三世的即位就沒有召開公民大會,只是少數“馬其頓要人”的決定。馬其頓也出現了把國王與神和國家等同的現象,安提柯王朝即馬其頓國家。
王權神秘化
亞歷山大建立和鞏固自己帝國的過程中,利用“君權神授”來神化王權,制造對君主的個人崇拜。亞歷山大東征波斯時,軍中有祭司同行供他進行祭祀xxx活動,定都巴比倫后,又常與宮廷預言者和占星家討論吉兇。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后的xxx件事就是拜謁[yè]埃及的至高神阿蒙神,埃及人因此把他視為阿蒙神之子,是神派來的解放者。阿蒙祭司也就依照埃及禮節為他加冕,以神的名義授予他統治埃及的權力,封他為法老。亞歷山大以神使神子自命,使帝國的王權充滿了濃厚的神秘色彩。迷信的被征服者因此也將亞歷山大視為神允的君主,是當然的統治者,從而也就證明了他的統治的合法性。
地方管理體制
馬其頓王國早期,馬其頓王族自稱對上馬其頓各地擁有傳統的宗主權,在公元前5世紀時,這種宗主權只對各個部落有松散的聯系,這些部落有自己的王族,只在戰時則作為馬其頓王名義上的臣屬參戰。亞歷山大三世東征建立龐大的帝國后,在境內實行行省制,亞歷山大帝國的行省制是從波斯襲用而來的行政制度,將領土劃片分區,稱為“薩圖刺皮亞”。每一個“薩圖刺皮亞”沒有治所,是與首都密切聯系的地方中心城市。國王直接委派總督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皇帝坐鎮首都,通過行省管理實現對全國不同地區的控制。于行省之外,亞歷山大還建立了幾十個軍事殖民城市——“亞歷山大里亞”。這是希臘式的自治城市,不受行省總督管轄而受君主直接節制。為適應行省制對帝國的管理,亞歷山大把巴比倫作為帝國的首都。
軍事
編輯兵種武器
馬其頓軍隊由重步兵、輕步兵、重騎兵、輕騎兵以及輔助兵組成。重步兵是馬其頓軍隊的主體,數量眾多,其主戰兵器為長矛和圓盾,穿著脛甲和具有金屬保護的皮襖。輕步兵的矛稍短一些,而圓盾的直徑大一些,盔甲也稍輕一些,人數雖少于重步兵,但機動性較好。在步兵中,有一支王家衛隊,他們手持銀盾,被稱為“銀盾兵”(Hypaspistae)。重騎兵頭戴頭盔,胸掛鱗甲,腿裹脛甲,手持長矛和盾牌,腰間插有短劍。輕騎兵的主要武器是投射標槍,比重騎兵的長矛要稍短,戰斗中作為短矛使用。騎兵在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頭,矛頭稍向下;沖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當刺到xxx個敵人后,往往不立即拔出長矛而使其留在敵人的身體里,然后繼續用劍進行戰斗。直到戰斗勝利結束后,再找回長矛。輔助兵主要是重步兵的勤務兵和糧秣[mò]的征收員,其裝甲很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作為主要兵器。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軍隊的主要組成單位是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馬其頓方陣指以馬其頓重裝步兵方陣為核心,多兵種密切協同的戰術體系。狹義的馬其頓方陣即馬其頓重裝步兵方陣,是馬其頓軍隊的主力,在馬其頓方陣戰術體系中居中軍地位,組織十分嚴密。通常方陣的基本戰術組成單位為方陣的縱列,即16人,其正面也為16人,這樣就構成一個完整的正方形,叫做辛塔格馬,16個辛塔格馬組成一個有4096人的小方陣,4個小方陣組成一個完整的方陣,即一個標準的巨大的方陣,共由16384人組成。亞歷山大三世在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中曾動用了兩個巨大的重步兵方陣。重步兵方陣的前6排士兵平持長矛,后10排斜持長矛。
馬其頓騎兵
馬其頓騎兵的基本組織形式通常是200人組成一個騎兵連隊,每一連隊設一隊長,連隊下分為四個分隊,每個分隊50人,設一分隊長。每一個分隊恰好能組成一個用于沖鋒的楔形陣。在亞歷山大東征的后期,伴隨著隨著軍隊的東方化,亞歷山大對騎兵組織形式進行改革,將兩個騎兵連隊合并成一個騎兵營,設營隊長。每一騎兵兵種設有最高統帥,另外還設有騎兵秘書官,負責騎兵的補給等后勤事務。馬其頓騎兵中最重要的是伙伴騎兵。在腓力二世統治初期,他們是由馬其頓的貴族組成。這些貴族取得國王的信任,平時以國王的朋友或侍從出現,戰時作為國王的禁衛騎兵跟隨作戰。馬其頓騎兵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色薩利騎兵。色薩利位于馬其頓西面,因盛產馬匹而以騎兵著名,腓力二世統治此地后,色薩利騎兵被納入了馬其頓軍隊體系。除這兩支騎兵外,還有作為整個軍隊的輔助部隊的騎兵。
馬其頓王國經濟
編輯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時期,馬其頓王國便開始鑄造銀幣,阿基勞斯一世時期提高了銀幣的含銀量。腓力二世統一希臘后,占領了銀礦產地,王國的鑄幣量xxx提高。腓力二世打開出海口,開采潘革翁金礦,使得每年的貨幣產量達到1000塔蘭特。腓力二世還進行了幣制改革,他放棄了古老的波斯幣制,銀幣采取色雷斯制,金幣采取阿提卡制。這樣,馬其頓就可在色雷斯和雅典貨幣流通的范圍內自由貿易,特別是能同南部近鄰卡爾息狄斯同盟進行貿易。馬其頓王國規定,大部分財富尤其是金銀礦產資源歸國王個人支配。希臘化時代,馬其頓王國為了確保軍隊的資金,對采礦權采取王室壟斷。鑄幣權則由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共享。
馬其頓王國文化
編輯語言
馬其頓王國早期,馬其頓人所說的語言是民族語言“馬其頓語”。馬其頓語中的一些詞匯起源于早期希臘語,但當時的希臘人聽不懂。腓力二世統治時期,將古希臘語作為宮廷語言,此后直到希臘化時代,古希臘語一直作為馬其頓的通用語而存在。而隨著腓力二世統治后馬其頓人民族認同的改變、與希臘文化的融合,到羅馬統治時期,希臘化國家內流行的語言,也可以被稱為是馬其頓語。
文學、哲學
佩爾狄卡斯二世時期,許多古希臘學者受邀前往馬其頓王國的宮廷,如詩人梅洛斯的梅拉尼皮德斯(Melanippides)、品達(Pindar)、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等,品達在佩爾狄卡斯二世的宮廷中為先王亞歷山大一世創作了《頌歌》(enkomion)。阿基勞斯一世時期,畫家宙克西斯、建筑師卡利馬庫斯、薩摩斯的詩人喬埃里盧斯、米利都的提摩修斯和阿加頓,以及雅典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等都曾到訪馬其頓,并得到國王的贊助。歐里庇得斯還在其作品中將馬其頓王室的開創者從佩爾狄卡斯改為阿基勞斯。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曾在馬其頓居住,并成為年輕的亞歷山大三世的老師。安提柯王朝時期,安提柯二世與埃雷特里亞學派的創始人梅內德穆斯、斯多葛主義的創始人芝諾等哲學家關系緊密。安提柯二世還曾邀請芝諾前往首都佩拉,但沒有成功。馬其頓王國征服希臘后,希臘各城邦公民淪落為馬其頓王國臣民時,曾積極參與政治、曾為社會中心群體的哲學家開始脫離、遠離政治。到希臘化時代時,由于社會動蕩,馬其頓王國控制下的希臘出現了適應新的社會需求的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主義、懷疑派等哲學流派。這一時期的哲學家,因自己公民身份的缺失,而逐步以消極的生活態度、方式表達對哲學的理解。哲學家不再追問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不再探討什么樣的國家是好國家,什么樣的政治體制是優良的體制,什么樣的政治是賢人政治,而是追問在苦難的世界里,人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因此,這一時期的希臘哲學也可以稱作衰頹的哲學。
史學
馬其頓王國上層喜好書寫歷史,安提帕特就曾寫過佩爾狄卡斯二世的伊利里亞xxx史,馬其頓歷史學家佩拉的馬西亞斯(Marsyas of Pella)和腓立比的馬西亞斯(Marsyas of Philippi)都曾撰寫過馬其頓的歷史。跟隨亞歷山大三世遠征的尼爾喬斯,撰寫了一部記錄其從印度返回經歷的書。卡迪亞的希羅尼穆斯(Hieronymus of Cardia),曾撰寫了關于亞歷山大王室繼承人的書。亞歷山大三世的部下,也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創始人托勒密一世也曾書寫過亞歷山大的歷史。但這些歷史作品大多沒有保留下來。
藝術
馬其頓王室喜好優秀的建筑和繪畫,阿基勞斯一世在佩拉建造新宮殿時,以希臘僭主為榜樣,將其在佩拉的宮殿打造成著名藝術家和詩人聚集的中心。他曾邀請著名的畫家宙克西斯(Zeuxis)作為裝飾師。維爾吉納的馬其頓王陵中發現了許多壁畫和建筑,其大多反映了同時期的希臘藝術。腓力二世喜好戲劇,其被刺殺時正在埃蓋的劇院中參加其女兒克利奧帕特拉的結婚慶典。亞歷山大三世據說也非常喜愛戲劇和音樂。
文化融合
亞歷山大東征后,馬其頓帝國境內同時存在著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希臘文化重理性,東方文化重神性,二者特征迥異,因而造成東西方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亞歷山大為消除這種對立,極力采取措施促進兩種文化的融合,既使東方希臘化,又使希臘東方化。亞歷山xxx力推動希臘文化在被征服地區的傳播,讓東方人接受希臘文化。亞歷山大先后建立了幾十座希臘城市,大量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學者移居到這里,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東方人因之受到希臘思想觀念、文化藝術的熏陶,甚而接受希臘的生活方式,于是東方出現明顯的希臘化傾向。亞歷山大同時也采取了一些東方化的措施,如信奉東方宗教,襲用東方服飾禮儀,提倡東西方人通婚,亞歷山大鼓勵希臘和馬其頓人娶亞洲女子為妻。亞歷山大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兩種文化從尖銳對立走向相互融合。
社會
編輯民族認同
自亞歷山大一世以來,馬其頓王室宣稱其祖先起源于伯羅奔尼撒的阿爾戈斯,其血統來自泛希臘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后裔泰邁諾斯,并將此作為自己是希臘人的憑證。這使得希臘人大體分成了親馬其頓派和反馬其頓派。反馬其頓派否認馬其頓王室所宣稱的希臘身份,親馬其頓派則捍衛之。腓力二世統治時期,他進一步強化了馬其頓王室作為希臘人的身份認同,腓力二世不僅連續參加了三次奧林匹亞賽會,甚至還主持了一屆皮提亞賽會。亞歷山大的遠征則代表全體希臘人向波斯帝國進行了復仇,最終使亞洲臣服于希臘。在希臘化時代,馬其頓人由原來的被希臘人認為且自認為與希臘人不同的一個族群變成了希臘人內部的一個次族群。 這種族群身份得到了馬其頓人自身、希臘人和外族人的一致認可。不過,馬其頓認同并沒有完全被希臘認同所遮蔽,馬其頓人能夠擁有國王的“同族人”身份,這是一種被置于希臘集體身份當中的更值得自豪的特殊榮譽身份。在希臘化世界里,馬其頓人身份認同依然處于動態建構之中。
宗教
早期馬其頓王國與南部的希臘人一樣信仰希臘多神教,在馬其頓,政治和宗教職位經常交織在一起,如安菲波利斯的統治者還擔任希臘醫學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祭司。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埃及的宗教受到了王室的扶植,如建立在塞薩洛尼基的薩拉皮斯神廟。希臘化時期的宗教具有混合主義的特征和向一神教發展的趨向,馬其頓王國的統治者從未把希臘的神祇強加到各地各民族的頭上,而是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時也出現了東方化的王權神化、國王崇拜。
城市
希臘化時期,馬其頓的城市數量增加,公元前316年,卡山德建了兩座重要的城市:帖薩洛尼卡和卡山德里亞。公元前293年,德米特里在帖撒利建了德米特里亞城。這些新城市與原來的都城佩拉等,不僅是馬其頓內外貿易的商業中心,而且使馬其頓的文化水平接近南方的希臘。
歷代國王
編輯阿吉德王朝
安提帕特王朝
安提柯王朝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