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是指由海水蒸發結晶生產的鹽,為原鹽的一種。其以海水(包括沿海地下鹵水)為原料,一般用灘曬方法制得。結晶顆粒大,粒度不均,含泥沙等雜質較多。制鹽過程中,海水當中所含的礦物質元素會與氯化鈉一并析出,因而海鹽中的礦物質相較其他品種食鹽更加豐富,但食用鹽在營養價值上并無明顯區分。
海鹽的歷史
編輯先秦古籍《世本·卷一》記載,黃帝時代便有名叫夙沙氏的諸侯將海水煮煎為鹽,并且具有青、黃、白、黑、紫五種顏色。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則寫,“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宿沙即夙沙。隋代虞世南的《北堂書鈔》引《世本》中記載:“夙沙氏始煮海為鹽,夙沙黃帝臣。”上述記載表明夙沙氏煮海為鹽之事應發在黃帝、神農時代,即中國古代農耕生活的初始時期,海水煮鹽也因此成為人類文明之始時的一個重要注腳與代表性符號。21世紀初,中國海鹽鹽產總量約為2000萬噸,是世界上海鹽產量xxx的國家之一。中國對食鹽實行定點生產管理,食鹽來源主要分為三類:井礦鹽、湖鹽、海鹽。截至2023年,中國的食鹽產品結構占比為井礦鹽87%、海鹽10%、湖鹽3%。世界xxx的食鹽生產企業中鹽集團食鹽產能超過1000萬噸/年,其中井礦鹽占比95%、湖鹽占比4%、海鹽占比1%。
海鹽成分
編輯海鹽是主要的食用鹽,在制鹽過程中,海水當中所含的礦物質元素會與氯化鈉一并析出,因而海鹽中的礦物質相較其他品種食鹽更加豐富,但食用鹽在營養價值上并無明顯區分。海鹽可能含有碘(但并不xxx),但是與加碘食鹽相比,海鹽所含有的碘含量依然很少,這些碘的含量通常情況下無法滿足人對碘的最低需求,一般食鹽中的碘為后期生產中添加。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曬制海鹽時產生能夠產生多種微量元素,從海水納入鹽池內灘曬、濃縮,再到氯化鈉結晶析出一般情況下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制作過程中,濃縮的海水中絕大部分重金屬元素因沉淀濃縮而大量減少;近海海邊和灘田的初級濃縮池子生長的不同藻類,如藍藻、褐藻、綠藻、紅藻、硅藻等,可以吸附海鹽析出過程中產生的銅離子、鎘離子、鉛離子、鎳[niè]離子、鋅離子、錫離子、銅離子。
制造工藝
編輯中國近代海鹽生產工藝一般采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即利用濱海灘涂筑壩開辟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鹵水。當鹵水濃度蒸發達到25波美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其工藝流程一般分為納潮、制鹵、結晶、收鹽四大工序。數據來源:
資源概況
編輯中國擁有約2900平方公里的鹽灘,海水鹽度為3.0%~3.5%,具備優越的曬鹽條件。中國近海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規律是近岸低、外海高、黑潮區更高。大陸沿岸海水鹽度總體情況為渤海和黃海海水鹽度為2.6%~3.1%、東海為2.4%~3.2%、南海為2.8%~3.4%,各河口區域海水鹽度都很低。海水主要成分為NaCl,約占78%(質量分數)。由于地理條件的差別,中國海鹽區大致可分為北方海鹽區和南方海鹽區。 北方海鹽區為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 5 大鹽區,區內氣候較干燥,利于曬鹽,是中國海鹽的主要產區。 杭州灣以南的南方海鹽區包活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中國臺灣等省區,其海岸類型有基巖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巖海岸以閩浙兩省最多,海岸陡峭,其間的河口平原興建有中、小型鹽場。生物海岸(包括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多分布于閩南、粵、桂、瓊、臺和南海諸島沿岸,其間的平原興建有小型鹽場。
四大鹽區
編輯長蘆鹽區
長蘆鹽場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里,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占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長蘆鹽區的開發歷史悠久。明朝時期,滄縣長蘆鎮就設置了管理鹽課的轉運使,統轄河北全境的海鹽生產。到清代,雖然將這一機構轉移至天津,但襲用舊名一直稱長蘆鹽區。該地海灘寬廣有利于開辟鹽田;氣候條件有利于海水濃縮;該地鹽民也善于利用濕度、溫度、風速等有利氣象要素,曬制海鹽經驗豐富。
長蘆鹽場
遼東灣鹽區
遼寧營口鹽場處于中國四大鹽區的遼東灣鹽區,是遼寧省xxx的鹽場。1989年產量達30.4萬噸,生產能力可達80萬噸,產品銷往東北等國xxx區,以及日本、朝鮮、加拿大、荷蘭、以色列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場區地處遼東半島西南沿海,占地175平方公里,素有“百里銀灘”之稱。所依托的海區無工業污染,具有生產優質海鹽和進行水產養殖的自然優勢。有海鹽、鹽化工和水產養殖三大系列優質產品近20種。
萊州灣鹽區
山東萊州灣鹽區,主要生產原鹽、日曬鹽以及其它相關鹽化產品。年產原鹽200萬噸,是中國及世界上利用該類地下鹵水資源最早的地區,已有千年歷史,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處于自發開采階段。除了1957年在壽光羊口鹽場做過小面積淺層勘探外,只有鹽務部門研究過地下鹵水制鹽技術問題,未進行過地質學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沿海經濟大發展,原鹽供不應求。萊州灣鹽區為不受灘涂面積制約,并進一步利用低濃度海水為原料進行海灘曬鹽,對鹽區進行了改造。
淮鹽產區
江蘇海鹽古稱淮鹽,因淮河橫貫江蘇鹽場而得名,淮鹽產區是中國四大海鹽產區之一。江蘇鹽場分布在北起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南至長江口這一斜形狹長的海岸帶上,跨越連云港、鹽城、淮陰、南通4市的13個縣、區,占地653平方公里。江蘇海岸帶廣闊的沿海灘涂和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適宜于海鹽生產。淮鹽產品是大批量、大噸位物資,在運輸上采用河運、海運、公路、鐵路等運道,帆船、輪船、汽車、火車等運具運往銷區,行銷湘、鄂、皖、贛和蘇、魯、豫、滬、浙、貴等省、市、自治區計270個縣(市),供2億多人口食用,并從1980年開始投入國際市場。
三大鹽場
編輯長蘆漢沽鹽場
漢沽鹽場前身曾名為“蘆臺場”。據史料記載,“蘆臺場”始建于公元九二五年(后唐同光三年),所產原鹽因品質純正而被譽為“蘆臺玉砂”,并于明朝嘉靖年間起被列為皇家貢鹽。二十世紀八十年末,漢沽鹽場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海鹽生產系統,原鹽質量穩居國內先進水平。
布袋鹽場
布袋鹽場是中國臺灣省xxx的鹽場,該地海水含鹽量高達35‰以上,約等于長江口外的7倍多,是中國含鹽度最高的水域之一。布袋一帶海水含鹽度高,主要是因為沙灘廣布,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全年日照時間長,氣溫高,蒸發快,使海水出現相對的高濃度。布袋附近海岸,因有上述優越條件,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臺島鹽場富集區,每年生產60多萬噸食鹽,素被人們譽為“東南鹽倉”。
布袋鹽場
鶯歌海鹽場
鶯歌海鹽場位于海南省樂東西南海濱,是海南島xxx的海鹽場,也是華南地區的重要海鹽場。鶯歌海鹽場建于1958年,總面積3793公頃,年生產能力25萬噸,最高年產30萬噸。機械化程度達69%。主要產品有粗鹽、日曬細鹽、日曬優質鹽、粉洗精鹽等。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