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蛞蝓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蛞[kuò]蝓[yú]為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Limacidae)動物的統稱,俗稱黏蟲、鼻涕蟲、蜒蚰[yóu]、土蝸、附蝸等。常生活于陰暗潮濕處,晝伏夜出、晴伏雨出。蛞蝓身體柔軟、光滑而無外殼,體表呈暗灰色,黃白色或灰紅色,少數蛞蝓身體帶有不明顯的暗帶或斑點,且帶有暗黑色觸角兩對。外套膜為體長的1/3,邊緣卷起,其內有退化的貝殼(即盾板),其上有明顯的同心圓線(即蛞蝓的生長線),粘液無色。在右觸角后...

    蛞[kuò]蝓[yú]為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Limacidae)動物的統稱,俗稱黏蟲、鼻涕蟲、蜒蚰[yóu]、土蝸、附蝸等。常生活于陰暗潮濕處,晝伏夜出、晴伏雨出。蛞蝓身體柔軟、光滑而無外殼,體表呈暗灰色,黃白色或灰紅色,少數蛞蝓身體帶有不明顯的暗帶或斑點,且帶有暗黑色觸角兩對。外套膜為體長的1/3,邊緣卷起,其內有退化的貝殼(即盾板),其上有明顯的同心圓線(即蛞蝓的生長線),粘液無色。在右觸角后方約2毫米處為生殖孔。蛞蝓伸直時的體長為30~60毫米,體寬4~6毫米。內殼長4毫米,寬2.3毫米。黃蛞蝓是較為常見的蛞蝓種類,其體形較大,體色為黃褐或深褐色。蛞蝓的壽命各有不同,部分種類可活長達1~3年。

    蛞蝓形態特征

    編輯

    黃蛞蝓

    一般蛞蝓伸展體長可達30~60毫米寬4~7毫米,但黃蛞蝓伸展體長可達120毫米,寬12毫米。蛞蝓的身體結構一般分為三部分:頭、軀干和足。 頭部有觸角兩對, 下邊一對短,約1毫米,稱前觸角,有感覺作用;上邊一對長約4毫米,稱后觸角, 端部具眼。口腔內有角質齒舌。在背部上方覆蓋一呈橢圓形的外套膜,外套膜之前、后端常游離,但有些種類的外套膜覆蓋全身。當把蛞蝓外套膜剪開,可以看到一薄而透明呈橢圓形的石灰質盾板,即退化的貝殼。呼吸孔位于體右側的外套膜邊緣處,呼吸孔可通至外套腔內。足在身體下方,以明顯的環狀溝紋將頭和軀干分開。足是平滑的,足腹面稱踱。有些種類在足上還有小的尾窩。生殖孔在右觸角后方。蛞蝓的體色除了底色灰黃色,褐黃色,黑褐色,紅褐色外,有些蛞蝓在底色上還有網狀花紋或斑點,有的在背部和外套模上有一至二條暗黑色或黃色縱帶,體側也各有一條。

    網狀花紋蛞蝓

    帶花紋的蛞蝓

    蛞蝓的呼吸孔

    分布棲息

    編輯

    分布范圍

    蛞蝓分布于歐洲、美洲、亞洲、澳洲等地。為世界性廣分布種類。蛞蝓主要分布于中國的西南、東南地區。

    棲息環境

    蛞蝓通常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土塊、多腐殖質的覆土縫隙等地方。如林、田野、牧場、菜園、果園、桑園、茶園、溫室、公園住宅,甚至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也可生存,適應力強。空氣濕度溫度對蛞蝓的生命活動有十分大的影響,土壤含水量20%~30%,溫度在12~20℃之間最適合蛞蝓活動。而當溫度25℃時活動減少,超過30℃以上時蛞蝓會大量死亡,強烈陽光下2~3小時即死。

    生活習性

    編輯

    蛞蝓生于潮濕陰暗的農田、野地里 ,白天潛伏、夜晚及雨天活動 。蛞蝓主要寄生在草莓、甘藍、花椰菜植物的上面,以其葉片和果實為食。

    蛞蝓在潮濕野地

    菜葉上的蛞蝓

    節律行為

    蛞蝓對太陽光有明顯的趨避性。日出時,蛞蝓遷移和爬行速度最快,每15分鐘內蛞蝓移行65厘米,并迅速潛入陰暗處躲藏。在暗室內,不論白天夜晚都能進行活動取食。蛞蝓常在夜間開始活動,夜間23:00至3:00為蛞蝓活動取食高峰。從12月到來年3月,蛞蝓多潛伏在田埂裂縫及土塊下濕土中越冬,天氣轉暖后又出來活動。越冬個體主要是性成熟的個體,其次是部分卵塊及小蛞蝓。

    蛞蝓多潛伏在田埂裂縫及土塊下濕土中

    覓食行為

    蛞蝓是屬于雜食性的動物,許多植物的葉花、果實、幼、莖、根等都可作為它們的食物。蛞蝓能食幾十種植物。常食黃瓜、番茄椒、白茱、油菜、菠菜、莧菜、馬鈴薯蠶豆豌豆小麥玉米棉花煙草等植物。特別喜食幼嫩多汁的植物。但對多毛的植物如冬瓜葉、蘿卜葉、子葉一般不食用,對具有揮發性氣味的蔥蒜韭菜、番茄葉等有趨避性。除綠色植物外,蛞蝓還喜食菌類和地衣。蛞蝓在饑餓的情況下也會取食腐爛的葉片,甚至取食自己的糞便和卵粒或紙張等。

    蛞蝓喜歡吃幼嫩多汁的植物

    生命力

    在低溫或食料缺乏時,蛞蝓通過不食不動來忍受饑餓,抵抗不良環境,以延續生命。蛞蝓在干泥土及干洗沙上,只能生存兩天。在溫度較高環境內,不論在濕泥土或濕洗沙上,蛞蝓只能耐饑7~10天。在濕潤土壤上,蛞蝓耐饑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氣溫的高低,如當氣溫9.9℃時,在濕泥上,耐饑天數長達130天。

    蛞蝓在樹葉上

    生長繁殖

    編輯

    繁殖

    蛞蝓的生殖系統是由兩性腺、兩性管、輸精卵管、受精囊、生殖腔、子宮交接器等部分組成,其中白色的兩性腺負責形成卵子和精子。兩性腺在體后部,從兩性腺向前分出細長螺旋狀的兩性管。在體前三分之一處兩性管變粗成輸精卵管。寬大的雌性管和狹窄的雄性管通過輸精卵管的皺褶程度所區別。雌性管經子宮最后終止于生殖腔中。不同種的蛞蝓輸精管最后終止的地方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蛞蝓都是異體受精、卵產于體外,如野蛞蝓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也可同體受精繁殖),5~7月大量產卵于3~4cm深的濕度大、有隱蔽的土塊縫隙內。卵期 16~17 d,自孵化至成體性成熟約55 d。蛞蝓的精子要比卵子成熟早,當精子由兩性腺排出時,卵細胞才開始在兩性腺成熟。因為不同種的蛞蝓成熟時期不同,而蛞蝓一般在夜間或黃昏進行交配,所以交配所需要的時間,不同的種或是同一種蛞蝓均有差異。一般從幾分鐘至2~3小時之間。蛞蝓每次產卵的數目在20~90個左右。每個體的產卵量,平均為425.8粒,產卵期平均160多天,每隔1~2天產卵一次。卵產于濕度充分,有陰蔽的泥土縫隙內,每處產卵數可達十余粒,每次產1~32粒,隨著體型增小產卵量由多到少,而當體長達28毫米時產卵最多。

    蛞蝓產卵

    蛞蝓在交配

    生長發育

    蛞蝓卵發育所需要的時間完全依賴于當地季節和氣候。例如當土壤溫度在18~20℃和高濕度的情況下,黃蛞蝓卵在產后17~20天便孵化成幼體。蛞蝓的形態主要分為卵、幼體和成體三種形態。卵為橢圓形,卵的大小平均在8x4毫米。卵的顏色透明,形狀為橢圓形,外有一層牢固的彈性膠質膜,卵堆呈念珠狀。顏色白色透明,長約2~3毫米。幼蟲初孵出時,體色比成體淺,更透明,可見到殘留貝殼的顆粒,無色帶和斑紋,觸角為暗灰色,體長2~2.5毫米,淡褐色,形似成體。蛞蝓的壽命也各有不同,部分種類可活長達1~3年。

    蛞蝓卵

    蛞蝓幼體

    蛞蝓成體

    物種危害

    編輯

    危害

    因為蛞蝓口腔中有角質的顎舌齒,用于固定食物和舐[shì]刮食物,所以能將植物幼苗葉片及生長點吃光。蛞蝓主要是通過啃食蔬菜葉片、果實及花瓣等,使植物葉片形成孔洞,或使果實的果皮不完整,嚴重影響蔬菜的正常發育與生長。因為蛞蝓的食物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大多數蔬菜、糧食作物,水果、花卉、藥材植物以及煙草、棉花、麻類、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甚至包括綠化草坪及其它樹木、雜草等植物,所以其對大量農作物及其他經濟作物造成嚴重威脅。包括養殖的蜜蜂,嚴重時箱內布滿蛞蝓黏液,其黏液中含有多種酶,蜜蜂沾上黏液后易被困住,清理雜物的活蜜蜂也會在黏液上越積越多,遭受酶解,最后被蛞蝓吞食身軀,留下蜜蜂頭部,沾上黏液的蜜蜂會掙扎而死。除上述危害外,蛞蝓還是家畜家禽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據報導主要有三種寄生蟲:吸蟲綱的矛形復腔吸蟲;線蟲綱的繆氏毛細線蟲;絳蟲[tāo chóng]綱的短節絳蟲。當蛞蝓吃了帶有吸蟲卵的植物后,吸蟲的卵便在蛞蝓體內發育,幼蟲從卵膜破出潛入蛞蝓的肝臟內,經過生長、繁殖、若干時間后,吸蟲的幼蟲鉆進到蛞蝓的肺里停止活動成為胞囊。當蛞蝓運動時,胞囊便隨粘液一起被排出體外。當家畜吃了帶有胞囊的植物后,胞囊便在家畜腸道中破裂成幼蟲,最后寄生于肝臟里生長繁殖,致使家畜消瘦死亡。

    防治

    農業防治農業種植前對栽培地塊進行徹底清掃,清除廢料,枯枝落葉等雜物,可以減輕蛞蝓對作物的傷害。其中,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才有利于消除蛞蝓滋生的環境條件;降雨后要立即疏通清理排水溝,防止雨水積聚,保持栽培地塊干燥。田間要利用雨后蛞蝓出土活動的習性,抓緊鋤草松土,使部分卵塊暴露于日光下自動破裂。在多年重茬栽培的地塊要采取水旱輪作,切斷害蟲來源。為了減少蟲源,還可以在中耕松土后,使用高溫悶棚或強光曝曬。高溫悶棚主要利用夏季高溫來殺滅害蟲,棚內氣溫達70℃以上,能夠有效殺滅蛞蝓以及其他害蟲,高溫悶棚效果好、成本低,對環境也非常友好。化學防治在蛞蝓盛期,在種植畦[qí]面均勻地撒施四聚乙醛顆粒(四聚乙醛含量6%)或甲萘[nài]·四聚乙醛顆粒(甲萘威含量1.5%,四聚乙醛含量4.5%)來誘食毒殺蛞蝓。在蛞蝓危害嚴重的地方,間隔十幾天后要防治一次。由于生石灰草木灰具有吸濕及偏堿性的特點,化學防治蛞蝓還可以撒施生石灰,通過吸潮創造一個不利干蛞蝓生長的環境,同時堿性的環境也不利干蛞蝓生存。用煤油柴油機油浸濕鋸末撒在苗床地四周,可殺死野蛞蝓,也可用200倍鹽水噴干葉面或根系附近進行防治。雖然化學防治的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其對環境的污染較為嚴重,成本也較高,操作方法較為復雜。如果長時間使用同種化學試劑,蛞蝓的耐藥性、抗藥性會隨之提高,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會加大防治難度。物理防治針對蛞蝓白天潛藏夜晚出行、晴天藏雨天出行以及爬行速度緩慢等特點,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辦法,將捕捉到的蛞蝓放到裝有石灰或食鹽容器內,使其因失水而快速死亡。因此,可以在種植畦面四周、雜草叢等蛞蝓喜棲的地方撒生石灰,草木灰或食鹽等,蛞蝓接觸到這些物質便會失水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撒施上述物質后空間要保持干燥,間隔2~3天再撒1次,但是人工捕捉只能消滅可以捕捉到的蛞蝓,效果不是特別突出且人力投入較多,成本較高。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以采用寄生性小桿線蟲侵染致死蛞蝓。近年來開發的以中草藥和酵母為主要原料的生防誘食劑可以引誘蛞蝓大量取食后消化不良而死亡,目前在羊肚菌、白菜、草莓等作物上防治效果明顯,且環保無農業殘留。這是目前較為防治力度也較大、也較為科學、新穎的蛞蝓防治方法。

    主要價值

    編輯

    蛞蝓作為一種分布廣且價格低廉的藥用資源,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等醫藥史書中記載了蛞蝓的“味咸寒無毒,清熱祛風,水腫解毒,破瘀[yū]通經治中風喝僻,筋脈免蠻,驚癇喘息、喉痹、咽腫、癰[yōng]腫”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蛞蝓對腹水型(ARS)肉瘤、Lewis肺癌、人非小細胞肺癌等癌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具有很好的療效。既往研究表明,蛞蝓體內含有揮發油、蛋白質、蛞蝓多糖、單胺類等多種化學成分,在防治癌癥、支氣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中療效顯著。如蛞蝓糖蛋白提出多糖(LE-DZ)在體內外對肺腺癌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蛞蝓多糖能夠抗乙型肝炎病毒等。除上述作用外,蛞蝓還有免疫調節和抗菌等作用。

    物種對比

    編輯

    蛞蝓的種類較多,主要有以下三種

    野蛞蝓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698/

    (14)
    詞條目錄
    1. 蛞蝓形態特征
    2. 分布棲息
    3. 分布范圍
    4. 棲息環境
    5. 生活習性
    6. 節律行為
    7. 覓食行為
    8. 生命力
    9. 生長繁殖
    10. 繁殖
    11. 生長發育
    12. 物種危害
    13. 危害
    14. 防治
    15. 主要價值
    16. 物種對比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