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朔縣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陽朔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地處北緯24°38′~25°04′,東經110°13′~110°40′之間,縣域面積1436.91平方千米。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境內有漢、壯、瑤、回、苗、藏、侗、朝鮮、土家、滿、白等民族居住;截至2021年末,陽朔縣常住人口27.37萬人。 陽朔,含義有兩說。一說因縣北有羊角山,取諧音得名。一說因海陽山(今...

    陽朔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地處北緯24°38′~25°04′,東經110°13′~110°40′之間,縣域面積1436.91平方千米。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境內有漢、壯、瑤、回、苗、藏、侗、朝鮮、土家、滿、白等民族居住;截至2021年末,陽朔縣常住人口27.37萬人。

    地名來歷

    編輯

    陽朔,含義有兩說。一說因縣北有羊角山,取諧音得名。一說因海陽山(今海洋山)居縣北,北為朔,故名。唐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陽朔縣,北至桂州一百四十里,本漢始安縣地,隋開皇十年分置陽朔縣,取陽朔山為名也”。

    歷史沿革

    編輯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陽朔屬桂林郡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陽朔為始安縣地,屬荊州零陵郡管轄。東漢,陽朔屬始安侯國地。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析始安縣置尚安縣,縣治在今興坪鎮獅子嵅村,此為陽朔縣地建制之始,隸屬始安郡。晉代,改熙平縣,治址不變。隋開皇十年(590年),始設陽朔縣。治址有二說:一說在今陽朔鎮;另說始建治于今興坪鎮北胡家園一帶,北宋初年遷今陽朔鎮。唐武德四年(621年),分陽朔縣增置歸義縣,治址在今白沙鎮舊縣村西北側。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歸義縣并入陽朔縣,沿用至今。五代十國,陽朔縣為楚、南漢治地,屬桂州所轄。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改桂州為靜江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靜江府為靜江路,陽朔屬靜江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靜江路為靜江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靜江府改為桂林府,陽朔縣均歸其所轄。清朝,陽朔縣仍屬廣西桂林府。xxx時期,陽朔縣分別隸屬于:民國二年(1913年)7月,廢桂林府設漓江道,屬漓江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桂林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道廢,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年),冬屬桂林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屬桂林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屬廣西xxx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屬廣西第八行政督察區;1949年7月,屬廣西第十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25日,陽朔縣解放后,屬桂林專區(1971年易名為桂林地區)管轄。1981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陽朔縣劃歸桂林市管轄。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21年10月31日,陽朔縣轄6個鎮和3個鄉: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葡萄鎮、高田鎮、金寶鄉、普益鄉、楊堤鄉;99個村民委員會,15個居民委員會,975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陽朔鎮縣前街1號。

    自然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陽朔縣地處北緯24°38′~25°04′,東經110°13′~110°40′之間,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東鄰恭城瑤族自治縣、平樂縣,南鄰荔浦市,西界永福縣、臨桂縣,北與靈川縣、桂林市雁山區接壤,縣域面積1436.91平方千米。2001年7月6日,陽朔縣完成與荔浦、平樂、恭城、靈川、臨桂、永福、雁山等鄰縣、區勘界工作,確定縣界全長248.94千米。與周邊縣、區行政區域界線長度分別是:陽朔與靈川縣邊界線全長21.4千米;陽朔與臨桂縣邊界線全長46.71千米;陽朔與雁山區邊界線全長29.79千米;陽朔與永福縣邊界線全長10.16千米;陽朔與恭城縣邊界線全長24.66千米;陽朔與平樂縣邊界線全長51.53千米;陽朔與荔浦縣邊界線全長64.69千米。

    陽朔縣地圖

    地質

    地殼演變

    陽朔縣內出露的地層,都是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淺海沉積的產物。形成于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系地層,在4億多年前的加里東構造運動階段褶皺抬升成陸地,遭受長期風化剝蝕。晚古生代初,地殼下降,海水浸入,因此在距今約2.8億年至4億年的石炭紀和泥盆紀時代,陽朔境域又成為一片汪洋大海,是古地中海黔桂海的部分。在廣闊、溫暖的淺海中,沉積了幾千米厚的石灰巖和砂、頁巖。二疊紀后,陽朔附近由于地殼上升而逐漸成為陸地。三疊紀末(距今約1.9億年)的印支運動,使地區巖層受到強烈擠壓,形成了桂林至陽朔復式向斜褶皺。其后在中生代中、晚期和新生代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期間,陽朔境域也都受到影響,形成一些斷裂和小規模褶皺,疊加在印支期產生的構造之上。陽朔地殼上升成陸地后,石灰巖層即遭到風化剝蝕,經過漫長地質年代的溶蝕、侵蝕作用,發育成為以峰叢洼地和峰叢谷地為代表的、具有不同發育階段和不同類型地表、地下巖溶地貌形態的世界典型熱帶巖溶地貌區。

    相公山

    地層

    陽朔縣地層出露以泥盆系分布面積最廣,其次為寒武系、石炭系、白堊系、第四系。泥盆系:幾乎遍布全縣各地,發育較完全,下部為碎屑巖,上部為碳酸鹽巖;局部相變為硅質巖,總厚度3348米。

    地貌

    陽朔縣地貌以石山、丘陵為主,山地為輔。東北部和西南部兩側地勢較高,屬海洋山脈(東瑤山)和架橋嶺山脈(西瑤山)的邊緣,山脈走向大致呈西北—東南,是縣內主要河溪發源地。中部為一塊約150平方千米的山丘,海拔200~500米之間。自西北貫穿東南的寬闊地帶屬巖溶地貌,地勢較低,且自北向南傾斜,東南太平洋暖濕氣流進入時,受到地形抬升,容易降雨,同時寒潮易于侵入。境內河流大多自西北而流向東南。巖溶區內石山林立,海拔200~500米,相對高差50~300米。石山間溶蝕洼地、峰林谷地、河流沖積平地交錯分布,地勢較平坦。

    氣候

    陽朔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縣內巖溶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夏長冬短,東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區冬長夏短,春秋適中。氣候受季風影響,一年的旱、澇、冷、熱變化大。年平均溫度19.6℃;年平均xxx濕度為19.3毫巴;年平均降水量1538.9毫米;平均初日為12月11日,平均終霜日為1月23日;季風明顯,盛行風向為西北風和東南風,且風向季節變化明顯;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432.1小時,日照百分率31%。

    水文水利

    陽朔縣域內主要河流有遇龍河、金寶河、興坪河等大小17條河流。漓江陽朔河段北自楊堤鄉官巖村入境,流經楊堤、興坪、陽朔、福利、普益5個鄉鎮,南至普益鄉洲仔自然村出境流入平樂縣。

    遇龍河段

    遇龍河古名安樂水,后因中游建有著名的遇龍橋,故改今名;發源于臨桂區白粘嶺,流經縣內新村、利學、大利、觀橋、遇龍、舊縣等村,在高田鎮穿巖村東北側與金寶河匯合為田家河。全程35600千米,河寬38~61米,水深0.5~0.9米,流速0.6米/秒,正常流量約5立方米/秒。系縣內除漓江外的xxx河流。陽朔水文巡測區內共有1個國家基本水文站(陽朔),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新建的3個專用水文站(興隆、龍巖門、興坪)、2個水位站(龍潭、江村)、4個國家基本雨量站(陽朔、興坪、金寶、仁和)、23個中小河流雨量站。站點均分布在各個鄉鎮的村屯。多年平均降水量1510毫米,水位104.46米,流量2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8億立方米;實測最高水位113.58米,xxx流量6320立方米/秒,出現日期為2017年7月2日;最低水位103.38米,最小流量18.9立方米/秒,出現日期為2010年3月26日。

    土壤

    1980年~1984年陽朔縣普查水田14000公頃,旱地6665公頃,并對62700公頃荒山林地做適當精度的調查。將全縣土壤劃分為7個土類、16個亞類,48個土屬,126個土種。依土體層次分為水土、旱地土兩大類。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陽朔縣耕地8953.01公頃;種植園用地42455.13公頃;林地78560.89公頃;草地916.33公頃;濕地470.09公頃(7051.35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052.58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128.20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96.20公頃。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陽朔縣已發現礦種有19種,礦產地69處,已發現的有用礦產有:鐵、錳、銅、鉛、鋅、伴生銀、伴生鎵、伴生鎘、銻、汞、重晶石泥炭、磷、大理石建筑石料用石灰巖、水泥用灰巖、砂頁巖、方解石、地熱等。可分為:燃料礦產、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地熱泉水等5大類。其中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10處,礦點57處。

    水資源

    據《陽朔年鑒·2019》記載:陽朔縣有水資源總量19.34億立方米(未含客水過境流量),其中地表水12.52億立方米、地下水6.82億立方米。不同保證率的總量50%時為11.597億立方米,75%時為10.084億立方米,90%時為8.813億立方米。開發利用率:可利用水量6.03億立方米,現有水利工程供水量2.15億立方米。缺水區域在北部區和西部區。全縣水資源較為豐富,可滿足工業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需要。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外,每年還有漓江54億立方米的過境流量由北往南穿過。

    生物資源

    陽朔縣境內主要動物有170多種。其中,類110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17種,鳥類21種,哺類1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穿山甲、果子貍、蛤蚧、麝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菌類、地衣類、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中,較珍稀的為靈香草、青天葵、月月桂、古巨榕、黃蘭花、觀光木、雞屎楊梅、竹柏、長枝油杉等。

    自然災害

    陽朔縣自然災害以水災、旱災為多,其次為蟲災、風災、冰雹災。從明永樂二年(1404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的500多年中,共發生大水災14次、大旱災5次、蟲災4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至1985年,全縣發生較大水災8次、旱災5次、蟲災1次,以及幾次較嚴重的風、雪、冰雹災等。1986年耀2003年發生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雪災和冰雹。

    生態環境

    截至2015年,陽朔縣生態保護區主要有海洋山—桂林漓江—架橋嶺保護區、管山水庫水源林保護區、栗木水庫水源林保護區、順梅水庫水源林保護區以及一些小型景區。生態保護區總面積1154.2282平方千米,占陽朔縣行政管理區面積80.81%。海洋山—桂林漓江—架橋嶺保護區:包含了海洋山自然保護區、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及架橋嶺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143.1930平方千米。為陽朔縣境內xxx的一處保護區。陽朔縣有公益水源林保護區8處,可分為位于海洋山—桂林漓江—架橋嶺保護區之內、之外,而位于保護區外的公益水源林保護區總面積為11.0352平方千米。

    陽朔晚霞

    人口

    編輯

    概況

    截至2021年末,陽朔縣常住人口27.3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91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2.55%,比上年末提高1.09個百分點。

    民族

    陽朔縣境內有漢、壯、瑤、回、苗、藏、侗、朝鮮、土家、滿、白等民族居住。

    經濟

    編輯

    綜述

    陽朔縣旅游資源獨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是一個圍繞“旅游立縣”的發展縣,已構成以山水風光旅游、人文民俗風情旅游、特色農業旅游、探險獵奇旅游、休閑度假保健旅游等方式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十三五”期間,陽朔縣全域旅游已構成高端品牌店集群、特色商業街區集群、精品民宿集群、文化演藝集群、戶外運動產業集群。擁有xxx旅游景區、景點景區200余家,民宿酒店1580家;另建有福利、金寶兩個工業園區。2021年,陽朔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16.6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7.1%。其中,xxx產業增加值增長8.0%,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7%。xxx、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8.0%、21.3%和51.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3.1%、25.8%和41.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638元,比上年增長7.4%。2021年,陽朔縣財政收入4.76億元,比上年下降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2億元,同比下降8.3%。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3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65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

    xxx產業

    “十三五”期間,陽朔縣金桔種植面積達20萬畝,年總產量超過30萬噸,成為了當地的特色產業,“陽朔金桔”品牌估值達36.93億元。2021年,陽朔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3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種植業產值增長8.7%,林業產值下降7.3%,畜牧業產值增長13.5%,漁業產值增長5.1%,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增長13.1%。

    第二產業

    2021年,陽朔縣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9.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下降20.8%,其他經濟類型下降14.2%。

    第三產業

    2021年,陽朔縣接待游客總數1652.10萬人次,同比增長20.6%;旅游總消費224.81億元,同比增長2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64億元,比上年增長9.0%;金融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1.00億元,比年初增加12.50億元,同比增長9.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xxx余額111.21億元,比年初增加21.57億元,同比增長24.1%;郵政業務總量4880萬元,比上年增長1.1%;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5916萬元,比上年增長28.7%。

    旅游業·竹筏工作者

    人文

    編輯

    方言

    陽朔縣流行的有漢語、壯語、瑤語,其中漢語又分官話、客家話、船家話等多種方言。操該地方言者和講壯話、瑤話的少數民族,大都能聽或能講漢語普通話。

    民風民俗

    陽朔縣是一個漢族、壯族、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特色傳統廟會、山歌會有:福利“五月八”、白沙六月二十三、興坪九月十九日廟會、十月、瑤族歌堂愿、壯族山歌會。

    漓江漁火

    漓江漁火是漓江上漁家人的一種傳統漁事活動。在夜幕下的江面漁民成群結隊,乘筏游梭,江面上便出現了星羅棋布的點點游星,與漓江山水大背景融成一幅奇妙景觀。在流傳已久的“陽朔八景”中,就有“漓江漁火”一景。

    地方特產

    旅游工藝品

    土特產品

    特色美食

    名人與陽朔

    陽朔作為旅游勝地,從古至今,與諸多名人結緣。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xxx等黨和國家xxx曾到陽朔考察,德奎利亞爾、李光耀、尼克松、克林頓等16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游覽過陽朔,歷代名人李商隱、鑒真大師、徐霞客、康有為、徐悲鴻、孫中山等都在陽朔留下過足跡。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

    截至2018年末,陽朔縣有普通中學12所,專任教師973人。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36人。有普通小學91所,專任教師1116人。2022年,陽朔縣普通高中有陽朔中學(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陽朔縣外語實驗中學、陽朔縣新城高級中學。

    醫療

    截至2021年末,陽朔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56個,其中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9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44個,村衛生室9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年末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30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50人,注冊護士656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57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090張,其中醫院460張,鄉鎮衛生院423張。其中:陽朔縣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陽朔縣婦幼保健院是一所集保健、臨床、教學培訓于一體的“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

    體旅事業

    陽朔縣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進行了旅游和體育融合發展,至2017年時開展有攀巖、騎行、徒步、皮劃艇等20多項戶外運動。至2017年時,陽朔有攀巖線路超過1000條,擁有50多個獨立的巖場,每年接待10余萬人次來自于全球的攀巖愛好者和游客。其中開發最久的戶外運動項目攀巖,至2017年已有27年歷史。當地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陽朔攀巖勝地,成為中國攀巖發源地。于2008年開始的“陽朔攀巖節”,成為中國內外攀巖者喜愛的攀巖節日和旅游盛會,被評選為“2017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賽事”。另建有陽朔燕莎航空運動基地,游客可體驗動力滑翔傘飛行觀光、熱氣球留空游覽等項目。該運動基地是中國國內大型的航空飛行營地之一。“十三五”期間,陽朔縣主(承)辦環廣西世巡賽、鐵人三項等“體旅”融合的重大賽事14項(次)。

    文化

    • 概況

    截至2021年末,陽朔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全縣共有3個項目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縣共有廣播電視臺1座。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物保護單位

    社會保障

    截至2021年末,陽朔縣參加城鎮職工(包括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629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90575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01309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2949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78360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6257人。年末全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760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0796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5834人。年末全縣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304080人。全縣共有728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316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33人享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民政部門資助1397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18127人次。全年養老機構床位數1250張。

    交通

    編輯

    綜述

    “十三五”期間,貴廣高鐵、桂梧高速、陽鹿高速、新321國道陽朔段相繼建成通車,陽朔接連跨進高速、高鐵時代。至此陽朔縣境內鐵路有貴廣高速鐵路;公路有G59(桂梧高速)、G321、S202等;水路有漓江陽朔河段過境。

    公路

    陽朔縣城距桂林市65千米,有二級公路相連,南至柳州、南寧、北海,東南可達梧州、廣州,陽朔至廣州的二級公路全線貫通,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通車,在陽朔境內留有葡萄、白沙、高田三個出入口,沿高速公路可以直達桂林城北、漓江景區。至2018年,全縣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97%。:縣城開通了多條公交車線路,線路貫穿縣城內所有路面

    鐵路

    貴廣高速鐵路通過陽朔縣并在興坪鎮設陽朔站;普速鐵路運輸可依托桂林通往全國各地。

    航運

    漓江陽朔段航道是陽朔縣境內xxx通航行船的水路;水程為:官巖~楊堤(8.2千米)—興坪(25.2千米)—陽朔(48.3千米)—福利(56.4千米)—普益(69.7千米)—流入平樂縣境。陽朔境內水程69.7千米,稱為百里漓江。至2003年末,漓江陽朔河段共有河港5個:陽朔港、楊堤港、興坪港、福利港、普益港;主要客貨碼頭有:龍頭山碼頭、水廠碼頭、幟江樓碼頭(青陽門碼頭)、陽朔碼頭(俗稱水南門碼頭、迎薰門碼頭)、瀑水渡碼頭、富安碼頭;境內共有橫水渡口30處,其中22處在漓江上。

    興坪碼頭

    風景名勝

    編輯

    綜述

    陽朔旅游擁有世界上較為完美、最典型、集中而豐富的巖溶地貌。形成境內眾多奇特山峰、河流、溶洞,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之稱(是桂林山水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中漓江流經縣境56千米)。主要景區由縣城景區、高田景區、遇龍河景區、劉三姐水上公園景區、桂陽公路沿線景區、興坪景區等組成。其中著名景點有蓮花洞、碧蓮洞、聚龍潭、世外桃源、濱江公園、蝴蝶泉、遇龍河景區、田家河景區、九馬畫山漂流、漓江竹筏漂流等。除了巖溶地貌的自然風光,陽朔還擁有古跡及建筑類、休閑求知類、購物類、特色飲食類等多樣的旅游資源。

    00:45

    廣西桂林陽朔縣風景視頻展示(來源:中國國家地理景觀)

    主要景點

    • 陽朔西街景區

    陽朔西街景區位于陽朔縣城中心,屬于開放式景區。2017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景區總面積約0.9平方千米,東濱漓江,南以富安碼頭為界,西到陽朔公園小姑山,北至神山路。

    00:26

    陽朔西街夜景(來源:JUNE·Y航拍)

    • 文化古跡山水園

    文化古跡山水園是首批AAA級旅游景區,并通過了IS0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位于陽朔縣城南碧蓮峰東北麓。原為城南關隘,1955年整修為風景道,1982年將風景道一帶劃定為濱江公園。該園北起迎薰門碼頭,南至瀑水渡,設南北二門。1995年由客商租賃經營后改名為山水園,1997年5月正式營業。2000年改名為文化古跡山水園,是集自然佳景、文物古跡、藝術展示等為一體的觀光園林,主要由風景道、摩崖石刻、鑒山樓、迎江閣、奇石館等景點組成。

    • 陽朔圖騰古道·聚龍潭景區

    圖騰古道·聚龍潭景區是由圖騰古道和聚龍潭的共同聯合體,2009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圖騰古道位于陽朔著名的“十里畫廊”景區中,景區展出的有石器陶器、圖騰柱、古老的弓弩、古老語言等原始生活場景,再現了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獵和甑[zèng]皮文化的歷史風貌。聚龍潭位于月亮山景區地段,該度假公園為水路兼游的地下溶洞,全長約1000米,最高處約25米,最寬處約30米。主要景點有水晶宮、老人守寶、群峰倒影、蟠桃盛會、天妃護航、雪蓮倒開、玉鳳承露等40余處。

    • 蝴蝶泉

    蝴蝶泉位于陽朔十里畫廊精華地段,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廣西民族風情旅游示范點。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為追溯生態旅游景點,集奇山、秀水、幽洞、田園風光為一體。景區游覽主要有蝶洞、蝶橋、蝶山、蝶緣、蝶廳和梁祝表演等。

    • 鑒山寺

    鑒山寺始建于唐開元元年(713年),是桂林市最早的古寺之一,歷經遷移,今位于月亮山旅游風景區云集山下,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總建筑面積5589平方米,屬仿唐佛教建筑,設有介紹鑒真大師一生的鑒真紀念館。

    • 桂林世外桃源旅游區

    桂林世外桃源旅游區位于桂陽公路旁,距陽朔縣城約15千米。取義于《桃花源記》,結合當地的田園山水風光開發建設的首批國家AAAA級國家景區,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景區的游覽方式主要分水上游覽和徒步觀賞,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與當地的民情民俗相交融。是集吃、住、游、購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旅游景區。

    00:13

    世外桃源景區風光(來源:桂林良辰旅游)

    • 詩畫遇龍景區

    遇龍河是詩畫遇龍景區主要部分;沿河有富里橋、遇龍橋、犀牛望月、穿山古寨、歸義縣遺址、仙桂橋、五指山、雙流口、駿馬凌空等風光勝跡。有竹筏漂流、徒步觀景和農家風情游等項目。

    00:51

    遇龍河景區風光(來源: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 漓江景區

    陽朔漓江景區北起楊堤,南至普益,境內漓江長約69千米,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陽朔漓江景區興坪楊堤段是漓江山水精華段的核心部分,曾被《世界地理》雜志評為世界上xxx的巖溶山川,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陽朔美景在興坪”的美稱,第五套人民幣20元的背面就是漓江山水的薈萃——興坪佳境。xxx期開發主要景點有:九馬畫山、黃布倒影、下龍風光、興坪勝境、楊堤勝境等自然景觀;有興坪古鎮,漁村古民居等人文歷史景觀。第二期開發陽朔縣城至普益鄉留公村一段18千米漓江下游水域,是聞名中外的電影《劉三姐》外景拍攝地。另有書童山、卓筆峰、八仙過海、留公三潭等景點。

    00:15

    漓江美景(來源: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榮譽稱號

    編輯

    陽朔縣先后榮獲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中國xxx休閑勝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xxx生態示范區、中國長壽之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稱號。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93694/

    (31)
    詞條目錄
    1. 地名來歷
    2. 歷史沿革
    3. 行政區劃
    4. 自然地理
    5. 位置境域
    6. 地質
    7. 地殼演變
    8. 地層
    9. 地貌
    10. 氣候
    11. 水文水利
    12. 土壤
    13. 自然資源
    14. 土地資源
    15. 礦產資源
    16. 水資源
    17. 生物資源
    18. 自然災害
    19. 生態環境
    20. 人口
    21. 概況
    22. 民族
    23. 經濟
    24. 綜述
    25. 第一產業
    26. 第二產業
    27. 第三產業
    28. 人文
    29. 方言
    30. 民風民俗
    31. 漓江漁火
    32. 地方特產
    33. 旅游工藝品
    34. 土特產品
    35. 特色美食
    36. 名人與陽朔
    37. 社會事業
    38. 教育
    39. 醫療
    40. 體旅事業
    41. 文化
    42. 社會保障
    43. 交通
    44. 綜述
    45. 公路
    46. 鐵路
    47. 航運
    48. 風景名勝
    49. 綜述
    50. 主要景點
    51. 榮譽稱號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