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簪簡介
發簪,又稱笄,古代漢族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在中國封建時代,漢族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于周代。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的現代用法
近現代,隨著人們的發式的改變,發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而逐漸衰亡。
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盛裝時,仍保留著發簪滿頭的習尚。如滿族婦女盛裝時常插的"大扁方"銀簪,形狀為扁長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紋圖案,已婚婦女穿插髻間,既固發又起美飾作用。
苗族女子將長發挽髻于頂,發間插飾7、8根尖頭銀簪。
黎族新娘頭上,排列插飾10幾根銀發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
從今天各民族的發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發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發簪的風格,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
許多民族插飾發簪除了固發和美飾外,還把它當作男女成年的標志,有的民族還把發簪當做xxx符插于發間,以祈愿得到神靈的佑護。發簪還是如今一些地區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首選的定情信物。
廣西東蘭一帶的壯族、瑤族有春節擊銅鼓祈年的習俗,每年春節,未婚女子常用銀簪連同自己的發辮一起敲擊銅鼓,并將銀簪作為定情物贈送給在場的意中人收留。這是男女之間最珍貴的禮物,婚后,丈夫要將銀簪奉還妻子,插回妻子的頭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頭偕老。
發簪與發釵的區別
發釵古代婦女的頭飾之中,還有一種名叫"發釵"的飾物。發釵和發簪都用于插發,但兩者的結構有所不同:發簪通常做成一股,而發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發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中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發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發夾,就是由發釵演變而來的。
發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于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制"的記載;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漢族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發釵,被稱為"鸞釵"。
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如果在發釵上裝綴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