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Ficus microcarpa L. f. ),又名赤榕、萬年青、細葉榕等,是桑科(Moraceae)榕屬常綠大喬木。榕樹原生熱帶和亞熱帶亞洲,海地、巴勒斯坦、秘魯、西班牙、委內瑞拉等國引種栽培;在中國主要分布于福建、中國臺灣、海南、浙江、廣西等省區。常生于海拔1900米以下山區及平原,喜光也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
形態特征
編輯植株
常綠大喬木,成株高15~25米;樹冠廣展。
根
00:33
榕樹發達的根系(來源:中國綠化基金會)老樹常生有銹褐色氣根。
大榕樹的氣根多
樹干
葉
葉互生,窄橢圓形,先端鈍尖,基部楔形,長4~8厘米,寬3~4厘米,薄革質,表面深綠色,干燥時呈暗褐色,有光澤,全緣,基生中脈延長,側脈3~10對;葉柄長0.5~1厘米,無毛;托葉小,披針形,長約0.8厘米。
花
隱頭花序(榕果)成對腋生于生葉的小枝或無葉的老枝上,雄花、雌花、癭花同生于其內,花間有少許短剛毛;雄花散生內壁,花絲與花藥等長;雌花與癭花相似,寬卵形,花被片3枚,花柱近側生,柱頭棒形,較短。
果實
01:58
榕樹的果實(來源:老馬(己關注上限,只能給關注我的點紅心了)榕果扁球形,直徑6~8毫米,成熟時黃或微紅色,無總柄,基生苞片3枚,宿存,呈寬卵形;瘦果小,卵圓形。
榕樹的果實
物種分布
編輯榕樹原生于熱帶和亞熱帶亞洲,東部直至加羅林群島,海地、毛里求斯、尼加拉瓜、巴勒斯坦、秘魯、西班牙、突尼斯、委內瑞拉等國引種栽培;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廣西、福建、浙江、海南、中國臺灣、香港等省區,湖北等地有引種栽培。
生長習性
編輯榕樹常生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區及平原。其屬熱帶樹種,生長速度中至較快,壽命長;喜充足的陽光,但亦耐陰;喜溫暖的氣候,耐熱不耐寒,冬季氣溫不能低于0℃;喜濕潤,潮濕的空氣有利于其生根,較耐水濕,在水中短時間浸泡也不會爛根,但是并不耐旱,干燥的氣候易導致其生長不良。此外,榕樹耐瘠、耐風、耐污染,適應性強,在亞熱帶南部及熱帶地區的普通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長。
繁殖方法
編輯自然繁殖
榕樹雌雄同株,花期5~6月,其與傳粉小蜂形成專性互利共生體系,榕樹需依賴其專一性的授粉蜂傳遞花粉完成有性繁殖,而授粉蜂也依賴榕果繁衍后代。雌性榕小蜂帶著花粉鉆入花序腔內,在雌花序內,榕小蜂在尋找產卵場所(癭花)的同時為雌花傳粉;在雄癭花序內,榕小蜂既完成了傳粉,又在癭花的子房內產卵。子代小蜂以榕樹提供的營養隨著子房的膨大而長大,羽化的雄蜂咬破子房壁,爬向子房(蟲癭),與棲居在內的雌蜂交配。交配后的雌蜂穿過雄花序,全身沾滿花粉飛出榕果,尋找新的產卵場所。榕樹借由食果鳥類和螞蟻進行種子傳播。
相關研究
有研究發現,榕樹榕果內小蜂屬于小蜂總科中的6個科(亞科)12個屬的17個種,其中榕小蜂科的Eupristina verticillata是榕樹xxx的傳粉者,種群數量占xxx優勢。
人工繁殖
種子繁殖
在榕樹的園林綠化應用上多采用其種子培育的實生苗。于5~10月采收榕樹成熟的紫黑色果實,水洗搓去果皮后收集種子,晾干后直接播種;或將晾干的種子貯藏于通風干燥處,翌年再進行播種。播種時間應根據各地氣溫及移栽時間來確定,一般宜選擇2~3月或8~9月。播種時將拌有細沙的榕樹種子均勻撒播在施過腐熟農家肥的苗床上,播后澆透水,再用地膜和蔭網作拱棚遮蓋,約半個月幼苗出齊,逐步放風煉苗,當苗長出6~7片真葉時根據出苗密度適當移苗,長至高30~45厘米時即可移栽定植。
扦插繁殖
榕樹采用扦插繁殖方式易生根,成活率高,且培育時間短、成型快。選用小枝條和母樹上的枝干作插條,以10年生以上生長健壯的母樹為佳,用植物生長素處理插條后插入基質,以砂質基質為xxx,插后填土踏實,澆透水,置于50%透光率的蔭棚培育,注意保溫保濕、除蘗抹芽、及時追肥。插苗經圃地約1年的培植,即可帶土移栽。
壓條繁殖
高枝壓條能快速繁育較大規格的榕樹苗木。每年雨季是榕樹根系生長旺期,在端午節前后榕樹高枝壓條最易生根。選擇青壯年大樹xxx枝適當位置用刀刻深達木質部,在枝條承受范圍內使用輕質填充物包扎在刻傷處。翌春,在包扎物下腳鋸斷即獲得高枝壓條苗木,可直接移栽定植。
栽培技術
編輯選地與整地
宜選擇日照良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壤土地塊,整地清除雜灌和樹蔸[dōu],開種植穴。
水肥管理
定植1周內澆透1次定根水,以后澆水依天氣和土壤干濕情況而定,每次澆透,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積水爛根。選用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移植初期采用尿素、硫酸氨或磷酸二氫鉀等進行根外追肥;秋、冬季施1次有機肥,生長季施1次~2次復合肥,采用穴施或溝施,可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施肥量依土壤及樹勢而定。
修剪、截干和斷根
秋、冬季應剪除榕樹枯枝、病蟲枝、交叉枝、過密枝等。用作行道樹時,還應剪去下部分枝過低的枝條及影響道路交通的下垂枝;出圃前用短鋸把苗木的主干鋸斷,截干1個月后再以苗干為中心開挖環狀溝將苗木的根系切斷,以促發側根和須根,以提高苗木出圃移栽成活率。
病蟲草害防治
榕樹病害主要有葉斑病、煤污病,可用波爾多液、撲海因、代森錳鋅等藥劑防治;主要蟲害有介殼蟲、蚜蟲、木虱、榕管薊馬等,可用吡蟲啉、樂果或苦參堿植物殺蟲劑防除;主要草害有菟絲 子等,可集中人工拔除,或噴灑草甘膦等藥劑防治。
功用價值
編輯觀賞價值
榕樹樹形奇特、樹干巨大,其枝上叢生如須的氣根下垂著地、入土后生長粗壯如干,與樹干交織在一起,形似稠密的叢林,被稱為“獨木成林”。榕樹可在庭園、校園、公園、廟宇等處孤植、列植、群植,將不同色彩的植物、山石、水體、建筑等多個要素,統一于以其為底色的景觀之中,更具藝術效果;也可盆栽,將其根、莖經過長期修剪、吊扎、控制,可制作成形態自然、根盤顯露、具有獨特藝術造型的榕樹盆景。
生態價值
榕樹枝葉茂密、樹冠開展、榕蔭極廣,在一般情況下能為兩側人行道提供較好遮蔭,并且其根系發達,滯塵能力強,應用于車來車往的行道上有利于城市空氣的凈化,減少污染,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城鎮建設最理想的行道樹之一。榕樹具有極強的耐鹽及抗重金屬污染的能力,能降低土壤中鹽分含量,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其對土壤中Cu、Zn、Ni等重金屬污染物具有較高的耐受性,并具有一定的累積作用。此外,在應對臺風等極端天氣情況時,榕樹在諸多園林綠化樹種中的抗風表現良好,可作為南方沿海地區的抗風先鋒樹種。
00:13
榕樹生態價值的體現相關視頻(來源:航拍中國)
藥用價值
榕樹的葉、氣根、樹皮、果、樹脂皆可入藥。氣根:名榕樹須,又名半天吊、吊風根等,味苦、澀,性平,可祛風清熱,活血解毒,用于治療流感、百日咳、扁桃體炎、眼結膜炎、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等癥。樹皮:名榕樹皮,味微苦,性微寒,可用于疥[jiè]癬、痔瘡等癥的治療。葉:名榕樹葉,又名小榕葉、落地金錢等,味淡,性涼,可活血散瘀[yū],解熱理濕,主治跌打損傷、慢性氣管炎、流感、百日咳、扁桃體炎、細菌性痢疾、腸炎、牙痛等癥。果:名榕樹果,味微甘,性平,煎水外用可消腫解毒。樹脂:名榕樹膠汁,又名榕樹乳汁,味甘、淡,性平,可明目去翳[yì]、解毒消腫,主治赤眼、目翳、唇疔[dīng]、牛皮癬、贅疣等癥。
相關研究
截至 2019 年,從榕樹中分離得到表木栓醇、馬斯里酸、 β- 香樹酯醇、羽扇豆醇、齊墩果酸、白樺酸等100多種三萜類化合物,其中一些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抗腫瘤活性,因此有望用于癌癥臨床治療。此外還分離出牡荊素、葒[hóng]草苷[gān]、異牡荊苷、胡蘿卜苷等50多種黃酮類化合物,是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有效成分。
經濟價值
植物文化
編輯榕樹的“榕”與“容”諧音,寓意“有容乃大”“博大胸襟”等,其樹干分枝多,樹冠大,具有“有容乃大”的象征意義。榕樹是孟加拉國的國樹,中國福建省的省樹,也是福州、溫州、贛州、揭陽、儋州、北海、柳州、巴中、樂山、臺北等城市的市樹,其中福州市因植榕歷史悠久,被稱為“榕城“。
物種危害
編輯榕樹的種子可以在樹木的枝干與巖石狹縫中萌發,植株產生的氣根結構能夠纏繞絞殺其他植物并破壞城市基礎設施,形成生物入侵。在北美、南美與地中海沿岸地區,榕樹已成為公認的入侵植物。此外,榕樹傳粉小蜂在榕樹引種地分布范圍正在持續擴大,表明榕樹入侵將進一步加劇。
被榕樹破壞的路面
被榕樹破壞的樓道管道
相關變種
編輯榕樹種下等級包括2個變種,即Ficus microcarpa var. hillii (F.M.Bailey) Corner和Ficus microcarpa var. saffordii (Merr.) Corner,其中Ficus microcarpa var. hillii (F.M.Bailey) Corner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亞、小巽[xùn]他島、新喀里多尼亞、新幾內亞島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州,Ficus microcarpa var. saffordii (Merr.) Corner則分布于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這2個變種均生長在潮濕的熱帶生物群落中。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