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薈屬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蘆薈屬(學名:Aloe)是天門冬目(Asparagales)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的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植物。蘆薈屬迄今為止,發現的種類有500多種,其中的許多種類起源于非洲熱帶地區,在非洲大陸發現約250種,在馬達加斯加島有40多種,在加那利群島和阿拉伯地區,也有蘆薈的野生種分布,在中國的南方如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亦有種植。因原產地的氣候特征,蘆薈屬植物形成了喜光、喜溫...

    蘆薈屬學名Aloe)是天門冬目(Asparagales)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的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植物。蘆薈屬迄今為止,發現種類有500多種,其中的許多種類起源于非洲熱帶地區,在非洲大陸發現約250種,在馬達加斯加島有40多種,在加那利群島和阿拉伯地區,也有蘆薈的野生種分布,在中國的南方如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亦有種植。因原產地的氣候特征,蘆薈屬植物形成了喜光、喜溫暖、耐干旱、耐熱力強、不耐寒、忌潮濕積水的生態習性。

    物種命名

    編輯

    蘆薈屬(Aloe),為阿拉伯語allcoh演變而來,是一種民間藥草。“蘆”其中文意為“黑”的意思,而“薈”是聚集的意思。蘆薈葉子切口滴落的汁液呈黃褐色,遇空氣氧化就變成了黑色,又凝為一體,所以稱作蘆薈。

    分類地位

    編輯

    蘆薈屬屬于木蘭綱(Magnoliopsida)、天門冬目(Asparagales)、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中的一個屬。蘆薈分類是按林奈(Linnaeus 1753年)“雙名法”命名分類的。在這之前,最早記錄蘆薈形態的文獻是1583年的“Stirpium historiae”一書。直到1768年,Millerxxx個用“雙名法”記錄了蘆薈種。1804年,Haw在Miller的研究基礎上,修正和界定了蘆薈屬的范圍,研究、修訂和增加了大量的蘆薈新種。1908年,Berger出版的蘆薈專著,是經典的蘆薈分類專著。

    栽培歷史

    編輯

    蘆薈屬的植物大都是藥食兩用型,其使用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以前埃及民間就開始把蘆薈作為草藥來醫治各類熱癥。公元前4世紀,蘆薈的使用變得更廣泛,其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迪斯已經開始把蘆薈用在臨床治療上。公元前333年,受傷的士兵也用蘆薈來治療槍劍刀傷,效果奇特,此法很快在民間傳播開來,其后蘆薈隨著士兵們傳到了亞洲南部熱帶地區。公元后1世紀開始,蘆薈的用途更加多樣化,并較詳細地記錄了其功效和具體調制方法。公元12世紀,德國及20多個國家的藥典中都先后收錄了蘆薈,使人們對蘆薈的藥用價值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蘆薈的神奇功效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在中國,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也出現了蘆薈,記載過蘆薈治病的各種療效。蘆薈屬植物的栽培育種首先是在美洲掀起的,并由此蔓延到歐洲日本美國早在17世紀就因蘆薈的藥用價值而大量裁培。歐洲發展蘆薈業較美洲晚一些,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在歐洲化妝品市場上80%的化妝品都標明含有蘆薈。在中國蘆薈屬產業起步較晚,1985年,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從美國德克薩斯州引進了美國庫拉索蘆薈并試種成功,自此蘆薈品種栽培才正式起步。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蘆薈屬產業這才大力發展起來,以福建黑牡丹公司和蒲田智舟公司為龍頭開始組織蘆薈的規模種植和種苗培育,并嘗試著研發生產少量的蘆薈化妝品,此后科技部將蘆薈產業確定為中國的新興產業,為蘆薈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明確了方向。目前在中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性蘆薈產品生產企業,也出現了一些規模化、面積在千畝以上的蘆薈種植基地,已經發展成為涵蓋種植業、原料加工業終端產品制造業、產品物流銷售服務業的產業體系

    經濟貿易

    編輯

    蘆薈屬是集醫療、美容、保健、食用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經濟作物,已被廣泛應用于化妝品、生活日用品、食品保健品藥品,形成了集蘆薈種植、加工、終端產品、市場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其中美國是國際上蘆薈產業建立最早且最發達的國家,在全球蘆薈產業中仍居xxx地位。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在1981年就確認庫拉索蘆薈(Aloe vera)可作為食品用途,隨后在1981年成立了非營利的蘆薈協會組織,即國際蘆薈科學協會,促進了蘆薈產品貿易,成為世界范圍內xxx影響力的蘆薈協會組織。在日本蘆薈屬植物同樣也引起了重視,以蘆禁為原料配制的藥品、化妝品十分暢銷,同時還將其做為原料添加劑,應用于一些保健飲料中,如蘆薈汁、蘆薈西點、蘆薈、蘆薈沙拉高級保健品,目前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栽培、經濟貿易、研究使用都很先進的國家。在中國1987年,原國家科委將蘆薈鮮葉及其產品作為可以帶動一個新興產業的扶貧項目引進中國。此后的20年里,中國蘆薈產業的發展幾經波折至今,其間經歷了1995年到1998年炒苗的起落,2002年到2007年蘆薈作為新資源食品的二度沉浮,直到2008年5月庫拉索蘆薈凝膠被批準為新資源食品及食品原料以后,中國蘆薈的研究開發與產業開始逐漸走出低谷步入穩健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蘆薈種植面積已到達5萬多畝,其中海南、云南、廣東、江浙、北京等地,都形成了一定規模且以“公司+農戶”為主的蘆薈種植基地;規模化、專業化的蘆薈原料制品加工和產品生產企業已達三十多家;蘆薈產業已經發展為涵蓋原料種植業、中間品加工業、終端產品制造業、物流及銷售服務業的產業體系,蘆薈產品的市場銷售額已達到300億元。截止到2014年,蘆薈產品在中國已擁有一定的穩定消費人群,中國蘆薈產業發展向好。

    形態特征

    編輯

    蘆薈屬為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不同種的莖、葉、花形態類型變異繁多。外表看來和仙人掌相似,蘆薈植株有的巨型種株高可達20m以上,如:高蘆薈(A.Exceisa Bengen)。微型種株高不足10cm,如:高度僅3cm的珍珠蘆薈(A.anistata Haw.)。

    蘆薈

    莖短或明顯,根多數為須根,少數為球根。莖長短不同,極短或高達數米皆有。

    葉肉質,呈蓮座狀簇生或有時二列著生,先端銳尖,邊緣常有硬齒或刺,葉色淺綠或綠,有的品種葉片有白色斑紋。葉多漿,葉形有狹長三角形,多數為披針形、劍形或寬條形,有的葉面光滑、葉背有刺,有的葉面也有刺,葉緣密生參差不齊的刺狀小齒。

    蘆薈的葉子

    花葶從葉叢中抽出;花多朵排成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花被圓筒狀,有時稍彎曲;通常外輪3枚花被片合生至中部;雄蕊6,著生于基部;花絲較長,花藥背著;花柱細長,柱頭小。通常為無限花序,少數為有限花序,花色為紅色、棕色、粉紅色、黃色、橙紅色和白色。

    蘆薈花

    果實

    蘆薈果實為蒴果,室背開裂,具多數種子。種子為不規則三棱形和扁平形,基色為黑色。

    拉索蘆薈的果實

    物種分布

    編輯

    地理分布

    蘆薈屬植物原產于非洲熱帶干旱地區,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原產于非洲南部的有250多種,馬達加斯加的有40多種,加那利亞群島、西印度群島也是蘆薈屬的主要產地。21世紀以來,蘆薈屬植物廣種于地中海沿岸、歐洲南部、南美洲以及北美洲南部地區。在中國福建、中國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都有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

    生境分布

    蘆薈屬植物生長在非洲的亞熱帶荒漠地帶,主要是南非荒漠,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所以生境范圍廣泛,在沙漠地、濱海地或巖石縫隙中都能正常生長。

    生長習性

    編輯

    蘆薈屬植物喜溫暖的氣候條件,耐高溫、怕寒冷,當氣溫降至0°C時即遭寒害;在-1°C時,植株開始受凍。但在有覆蓋的條件下能忍-3°C的短暫凍。同時蘆薈屬屬于肉質旱生植物,因此喜光不耐蔭,適應較干旱的環境,生長期間要求陽光充足,過于蔭蔽,容易引起葉片徒長細窄;但陽光過于強烈,則會使其處于休眠或停止生長。蘆薈屬植物忌潮濕的環境,其怕積水,積水時間過長,會導致爛根爛葉,同時由于蘆薈屬植物耐干早,再生能力強,帶根的植株離開土壤一個月后,仍能種植生長,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一般在沙性土壤中均可以很好地生長。在沙漠地、濱海地或巖石縫隙中,在干旱、貧瘠的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長,但過于貧瘠的土壤也會導致其生長緩慢。

    生長繁殖

    編輯

    蘆薈屬為多年生植物,二年以上成株,每年形成一個營養生殖周期,沒有休眠期。蘆薈屬植物幾乎不能自花授粉結實,其開花后一般不能結實,如有些蘆薈種類,翠葉蘆薈,開花而不能結籽,這類蘆薈只能進行無性繁殖。有些蘆薈種類,如皂質蘆薈,開花后可以結籽,則若用種子繁殖,需借助人工措施。蘆薈繁殖是以營養體繁殖,它們的個體發育不是重新開始,而是母體發育的繼續。蘆薈以地下莖產生分藤或莖上萌生分而形成許多植株,或行分或分芽繁殖后代,而好望角蘆薈則缺乏無性繁殖能力。

    栽培技術

    編輯

    人工繁殖

    分株繁殖

    蘆薈屬植物的分株繁殖可于每年春季3~4月或秋冬季9~11月,將蘆薈每株分蘗出來的小苗,連根挖取,并切斷與母莖連接的地下莖,即可定植。

    扦插繁殖

    蘆薈屬植物的扦[qiān]插繁殖在春秋兩季進行最為適宜,氣溫在20-25℃時發根時最快,緩苗期短成活率高。栽培時先用花撬引穴,用插片切口入土,后用細土壓實穴口。插后35~40天即可生根,然后可全天見光,但不能強光直射,兩月后可上盆栽植。

    種子繁殖

    蘆薈屬植物栽種3~4年開始開花結籽,種子很小,有茸毛。種子壽命較短,采收后應立即播種,否則難以發芽。種子發芽適溫為15~20℃,故不宜在氣溫較低的早春和炎熱的夏季播種。一般采用沙盤播種育苗,然后移栽。栽后要防雨淋,每10~15天施1次水肥,苗高10cm左右即可定植。

    整地施肥

    蘆薈屬植物栽培地,適宜在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通暢、土壤疏松、肥沃的田塊,pH值在6~6.5之間。蘆薈屬植物喜肥沃土壤,對物理結構較差的土壤,應多施肥料,然后用消毒劑進行土壤處理。

    栽培管理

    肥水管理

    蘆薈屬為耐旱植物,莖葉具有厚型的肉質組織,能存儲大量的水,體表具角質氣孔少,水分蒸發少,故不宜勤灌。灌水量的大小和次數要根據土壤質地、干濕、天氣、品種和生育期等情況而定。長期澆水追肥會使表土長青苔或硬結,影響根系呼吸。因此,要經常松土、除草除苔,以免青苔與蘆薈爭奪養分。根據蘆薈植株大小,春秋季施肥次數適量加大,以有機肥為主,也可使用專用花肥。注意熱天不要在強烈的陽光下追肥。

    中耕除草

    蘆薈屬植物成活后,要根據田間土壤的硬度進行適當的淺耕和中耕,以松散植物周圍的土塊,滿足根對氧氣的需求,同時配合松土進行除草,但不宜用除草劑。中耕除草應根據草情適時安排,每年一般進行2~3次除草松土,中耕深度應隨植株長大而逐漸加深。

    病蟲害防治

    蘆薈屬植物本身含有蘆薈大黃素,對蝸牛、虱子、蜘蛛、昆蟲等均有毒殺作用,一般不易發生蟲害,生長健壯的植株也很少發生病害。但在栽培過程中對蘆薈病蟲害應堅持農業綜合防治為主,以高效低毒農藥防治為輔。

    病害

    根腐病:常因土壤濕度過大而引起根部腐爛,可把病株挖出,切去腐爛部分待切口晾干后重新栽植。栽后土壤不宜太濕,或用50%多菌靈灌蔸[dōu]。 黑斑病:若蘆薈植株種植密度過大、土壤潮濕、雜草叢生或低溫不良時,葉部會發生黑斑病等病害,可噴灑百菌清防治。

    蟲害

    介殼蟲:介殼蟲以幼蟲常黏在葉片背面,有時葉片的正面也發生。防治方法:可用50%的1605乳油稀釋1000倍液噴霧。幼苗期可用50%的辛磷,稀釋3000倍液噴霧。紅蜘蛛:在天旱時容易發生,常聚集在葉背面吸食汁液,5~7月大量發生,可用40%氧化樂果2000~2500倍液噴殺。

    采收

    蘆薈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栽種后可連續多年收割,采收時要留足上部嫩葉。一般家庭采收使用時,可隨用隨掰。

    代表種類

    編輯

    庫拉索蘆薈

    庫拉索蘆薈(Aloe vera)一般稱為稱為蕃拉蘆薈,蕃拉為其種名的音譯,又稱美國蘆薈、吉拉索蘆薈。須根系,莖短,葉簇生于莖頂,直立。葉呈螺旋狀排列,葉肥厚濃汁,呈披針形,葉長30-70厘米,寬4-15厘米,厚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闊,葉呈粉綠色,上有白色斑點,隨葉片生長斑點逐漸消失,葉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并有2-3個分枝,高60-120厘米,總狀花序疏散,花點垂,長約2.5厘米,呈黃色或赤色斑點。

    庫拉索蘆薈

    庫拉索蘆薈原產于非洲北部地區,現在美洲栽培最多,日本、韓國和中國中國臺灣、海南島都有大面積商業化栽培,主要用于提取蘆薈原汁、蘆薈濃縮汁和蘆薈結晶粉,也可作家庭盆栽品種,是目前應用在食品、藥品和美容品方面最廣泛的品種。

    木立蘆薈

    木立蘆薈(Aloe arborescens Mill.)又稱木劍蘆薈、木立蘆薈,在中國民間又稱為龍角蘆薈,植株高1到2米,苞片卵狀條形,先端鈍,易于辨認葉輪生,肥厚多汁,汁味苦,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先端較尖,邊緣有刺狀鋸齒,花多形成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花橙紅色,花被網筒狀,有時稍彎曲。木立蘆薈主要分布于南非南部、東南部至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目前,在日本進行商品化生產,被日本人認為是xxx的藥用蘆薈品種。

    珍珠蘆薈

    珍珠蘆薈(Aloe aristata)又稱錦須蘆薈、德國菠蘿,無地上莖,每簇有50余片披針形葉,葉尖有長須,葉表面有白色斑點,它屬小型品種,一般高度在10厘米以下,主要供觀賞用,置于向陽的茶幾案頭,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同時珍珠蘆薈的葉片所含多聚糖類的粘膠汁十分豐富,是用作自然美容護膚的佳品。

    主要用途

    編輯

    園林觀賞

    蘆薈屬植物中絕大多數的品種都具有觀賞價值,如斑馬蘆薈(Aloe zebrina Baker)、青鱷蘆薈(Aloe ferox Miller)、細莖蘆薈(Aloiampelos ciliaris)等,它的植株和葉型酷似龍舌蘭,葉片挺拔,且葉緣有齒,不僅可以賞葉,此外還具有傘狀花序、倒鐘狀小花和艷麗的花色,整體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同時小型盆栽蘆薈可以放置于案頭書桌之上,大型盆栽蘆薈則可以放在客廳和庭院之中,觀賞用途廣。

    蘆薈

    生態保護

    蘆薈屬植物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它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甲醛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從而避免其對人體的危害。

    醫學藥用

    蘆薈屬植物為傳統中藥,別名盧薈,其藥用歷史悠久。其中如蘆薈(Aloe vera)味苦,性寒,歸肝、胃、大腸經;《中藥大辭典》中記載:其清熱,通便,殺蟲。主治熱結便秘,婦女經閉,小兒驚癇,疳[gān]熱蟲積,癬瘡,痔瘺,萎縮性鼻炎,瘰[luǒ]疬[l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收載蘆薈的功能與主治為清肝熱,通便,用于便秘,小兒疳積,驚風;外治濕癬。

    美容用途

    蘆薈屬植物具有較高的美容價值,在各國民間使用蘆薈護膚護發美容歷史悠久,如在古代人們常用蘆薈的新鮮汁液涂抹面部治療雀斑、青春痘和各種皮膚濕疹

    食用營養

    蘆薈屬植物營養價值高,其蛋白質含量為其干重的9.5%左右。同時蘆薈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各種礦質元素,這些元素在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蘆薈作為一種食品原料,目前已被加工成各種蘆薈食品和飲料,如蘆薈飲料、蘆薈酒,還可制成各種蘆薈硬糖、凝膠糖及果凍等休閑保健食品,以及各色菜品。

    相關研究

    編輯

    藥理研究

    研究表明,蘆薈屬植物有160多種化學成分,藥用成分72種。其中蒽[ēn]醌[kūn]類(蘆薈素、蘆薈大黃素、蘆薈苦素、蘆薈霉素、蘆薈寧、蒽酚等20余種)和多糖類(甘露聚糖、乙酰甘露聚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等),是蘆薈屬植物與醫學應用密切相關的兩類成分,經過臨床實驗應用,證明其具有殺菌消炎、通便利腸、強心活血、降血糖和免疫等作用。同時對蘆薈中的植物凝血素研究,發現其能激活人體細胞生長因子,刺激細胞生長和分裂,加快受傷組織康復愈合,有助于抗感染,提高人體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已有專利報道蘆薈中含有有機鍺,從蘆薈葉汁中提取的抗癌劑羧乙基鍺三氧化物,對白血病、肝硬化等都有神奇的效果。

    美容研究

    現代相關研究表明,蘆薈屬植物中含有的氨基酸和復合多糖物質能構成天然保濕因子(NMF),可以用于補充皮膚中損失的部分水分,恢復膠原蛋白的功能,防止面部皺紋,保持皮膚光滑、柔潤、富有彈性。同時,蘆薈的加工產品——蘆薈凝膠能增進水分滲透,阻止水分從皮膚表層蒸發,使皮膚的水分和油分處于平衡狀態,保持皮膚的健康、美麗。

    物種危害

    編輯

    毒理研究

    隨著蘆薈屬植物的廣泛應用,近年來不斷有資料報道,人體食用蘆薈類產品后會出現腹痛、腹瀉、嘔吐、腎炎、結腸黑變、瀉素依賴等不良反應。引起相關研究重視,但目前相關研究對蘆薈是否“有毒”存在分歧,只證實表明蘆薈表皮蒽醌類物質存在毒副作用。

    預防措施

    目前在蘆薈毒性認定標準尚未統一、權威機構對蘆薈毒性尚未正式確認的情況下,要求各種書刊在介紹蘆薈屬植物時為了慎重起見,應該注明蘆薈“含有毒成分”并附引起不良反應的資料,同時對其品種、取材部位、加工、配伍、劑型、用法、用量等諸項加以說明。2009年2月19日,衛生部等六部局聯合發出《關于含庫拉索蘆薈凝膠食品標識規定的公告》,公告規定“添加庫拉索蘆薈凝膠的食品必須標注‘本品添加蘆薈,孕婦與嬰幼兒慎用’字樣,并應當在配料表中標注‘庫拉索蘆薈凝膠’”。同時還對企業在生產中的每日食用量作出規定,這一公告明確了食用蘆薈品種、取材部位、入食標準、用量與禁忌,以及蘆薈產品標識要求。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35/

    (22)
    詞條目錄
    1. 物種命名
    2. 分類地位
    3. 栽培歷史
    4. 經濟貿易
    5. 形態特征
    6. 果實
    7. 物種分布
    8. 地理分布
    9. 生境分布
    10. 生長習性
    11. 生長繁殖
    12. 栽培技術
    13. 人工繁殖
    14. 分株繁殖
    15. 扦插繁殖
    16. 種子繁殖
    17. 整地施肥
    18. 栽培管理
    19. 肥水管理
    20. 中耕除草
    21. 病蟲害防治
    22. 病害
    23. 蟲害
    24. 采收
    25. 代表種類
    26. 庫拉索蘆薈
    27. 木立蘆薈
    28. 珍珠蘆薈
    29. 主要用途
    30. 園林觀賞
    31. 生態保護
    32. 醫學藥用
    33. 美容用途
    34. 食用營養
    35. 相關研究
    36. 藥理研究
    37. 美容研究
    38. 物種危害
    39. 毒理研究
    40. 預防措施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