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葵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蒲葵(學名:Livistonachinensis(Jacq.)R.Br.exMart.),別名扇葉葵、華南蒲葵、葵樹等。為棕櫚科(Arecaceae)蒲葵屬多年生常綠喬木,蒲葵原產中國、日本,印度、越南等有引種栽培,在中國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臺灣亦廣泛栽培;常生于海岸邊林中,喜多沙土壤。蒲葵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 蒲葵之名始見于...

    蒲葵(學名: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R. Br. ex Mart.),別名扇葉葵、華南蒲葵、葵樹等。為棕櫚科(Arecaceae)蒲葵屬多年生常綠喬木,蒲葵原產中國、日本,印度、越南等有引種栽培,在中國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中國臺灣亦廣泛栽培;常生于海岸邊林中,喜多沙土壤。蒲葵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

    品種考證

    編輯

    蒲葵之名始見于《南方草木狀》,《本草綱目》載:“上古以羽為扇,故字從羽。后人以竹及紙為箑[shà],故字從竹……東人多以蒲為之,嶺南以蒲葵為之。”據上所述,其原植物即為今之蒲葵。

    形態特征

    編輯

    蒲葵無主根,但側根異常發達,密集叢生。

    莖干高5~20米,直徑20~30厘米,直立粗壯,不分枝,基部常膨大,中部較粗,向上漸細,外被瓦棱狀排列的葉鞘,葉脫落后留有明顯的環形葉痕,殘留少量纖維質棕片。

    葉集中著生于莖干頂端,葉闊腎狀扇形,直徑達1米以上,掌狀深裂至中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基部寬4~4.5厘米,頂部長漸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長達50厘米,兩面綠色;葉柄長1~2米,平凸狀,下部邊緣生倒鉤刺2行。

    蒲葵的葉

    圓錐狀花序腋生,粗壯,疏散而廣歧,長約1米,花序下端有佛焰苞,棕色,筒形,革質,2裂。花小,兩性,無梗,淺黃色;花萼裂至近基部成3個寬三角形近急尖的裂片,裂片有寬的干膜質的邊緣;花冠約2倍長于花萼,裂至中部成3個半卵形急尖的裂片;雄蕊6枚,其基部合生成杯狀并貼生于花冠基部,子房由3個近分離的心皮組成,3室。

    果實和種子

    果實橢圓形至矩圓形,如橄欖狀,長1.8~2.2厘米,熟時呈黑褐色。種子橢圓形,長1.5厘米,直徑0.9厘米,胚約位于種脊對面的中部稍偏下。

    蒲葵的果實

    物種分布

    編輯

    世界分布

    蒲葵原產于中國、日本,印度、越南等有引種栽培。

    中國分布

    蒲葵在中國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廣泛栽培。尤以廣東省新會縣為盛,可稱為“蒲葵之鄉”。

    生長習性

    編輯

    蒲葵生于海岸邊林中,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較強的抗風能力,具有一定的耐寒性,但不耐0℃以下低溫;不耐旱,能耐短期水澇;其耐陰,不可烈日暴曬;具有中等程度的耐鹽能力,適宜在肥沃、濕潤、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多沙土壤中生長。

    繁殖方式

    編輯

    自然繁殖

    蒲葵花兩性,雌雄同株,每年有兩次花期,主花期為3月上旬至5月上旬,副花期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但出現機會較少。果熟期為11月至翌年1月,多集中在12月,極少數果實在1~2月成熟。

    播種繁殖

    溫暖地區在秋冬季播種,偏北地區可于春季播種。種子成熟后可隨采隨播,或晾干后干藏,待翌年春季播種。選擇排灌方便的肥沃黏壤土或沙壤土地作苗圃,翻土細碎后起畦[qí]。播種前,先將種子砂藏或溫水浸種,待幼芽突破種皮時可選取發芽的種子果核作點播育苗,也可采用苗床撒播。

    栽培技術

    編輯

    田間管理

    蒲葵適應性強,管理上保持地表濕潤即可。定植后每年松土、除草、培根,并可用各種物料覆蓋地面,以利保濕和抑制雜草生長。每年施肥1~2次,以氮肥為主。夏季盆栽可移至萌棚下養護,冬季移入室內越冬。露地栽植xxx用草繩包扎越冬更為安全。

    病蟲害防治

    病害

    枯葉病,發病部位為葉片,多從葉尖、葉裂間開始發病,初為黑褐色小斑,周邊有褪綠色圓暈,后期病斑上出現黑色粒狀物。防治方法在于加強水肥管理,防止出現生理性干梢和黃葉;定期噴灑硫酸亞鐵;發病初期用托布津或代森鋅噴灑治療。黑點病,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小黃斑,后逐漸擴大,黃化干枯。防治方法在于加強通風透氣,剪除病葉燒毀;初春發病時可選擇噴灑多菌靈、大生等進行防治。

    蟲害

    主要害蟲有綠刺蛾和燈蛾,尤以綠刺蛾為害較重。兩者均危害葉芽和嫩葉,把葉片蛀食成許多孔眼,影響葉片的使用價值,可用敵百蟲、茶蟲脒[mǐ]、樂果及其他常用的農藥作噴粉或噴霧防治。

    功用價值

    編輯

    藥用價值

    蒲葵的根、葉、子可以入藥。蒲葵的根味甘、苦、澀,性涼;有止痛,平喘之功效;主治各種疼痛,哮喘。蒲葵的葉味甘、澀,性平;有收斂止血,止汗之功效;主治咳血,吐血,崩漏,外傷出血,自汗,盜汗等。蒲葵的種子味甘、苦,性平,小毒;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主治慢性肝炎等。

    觀賞價值

    蒲葵樹冠傘形,葉大如扇,是常見的觀葉植物,也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重要綠化樹種,常列植置景;盆栽可用于客廳、臥室、書房或餐廳裝飾。在中國長江流域地區多作溫室盆栽,在華東一帶多壓縮成盆栽或缸栽。

    其他價值

    蒲葵嫩芽可作為蔬菜食用,種子煮熟后,去除毒性,可與糯米或其他食料混合做成食品。并且其嫩葉可編制葵扇,老葉可織斗笠、制蓑衣等,葉裂片中脈是制作優良牙簽的原料。

    物種對比

    編輯

    蒲葵常見易混淆物種為同科的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同屬的圓葉蒲葵(Livistona rotundifolia (Lam.) Mart.)。棕櫚:與本種蒲葵的區別點在于株最高可達10米,葉柄上小純刺連續分布,葉裂深,正常狀況下葉裂末端不下垂而挺直,莖稈纖維厚而密,不易脫落;雌雄異株;果實闊腎形,果柄在側面,一面隆起一面凹下,鮮時表面綠黃色或鮮黃色,熟時轉為灰黃色,有白色蠟粉,外果皮及中果皮較薄,常脫落,露出棕黑色堅硬的內果皮,縱剖面種仁白色,角質,有油性。圓葉蒲葵:別名爪哇蒲葵、大葉蒲葵,原產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各地均有引種栽培。單干型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棕色,殘留有環形葉紋和縱裂紋;掌狀葉比蒲葵大,葉面直徑達1.5米,葉面鮮綠色、有光澤,背面淺綠色;肉穗花序腋生,分枝多而疏散,花小,兩性,通常4朵聚生。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棕櫚

    圓葉蒲葵

    延伸文化

    編輯

    葵扇文化

    蒲葵扇即用蒲葵葉制成的扇子,俗稱蒲扇或葵扇,是由中國晉代的謝安掀起了使用蒲葵扇的風潮,其質輕,價廉,是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在中國古代的詩文里,提及蒲葵扇的不在少數,如唐朝詩人孫元晏《蒲葵扇》:“拋舍東山歲月遙,幾施經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爭得蒲葵價數高。”在諸多中國繪畫及文學作品中,蒲葵扇多與下層民眾聯系在一起,且使用群體分布很廣,農人、各行業工人、侍從等等。在中國古代的小說中,蒲葵扇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常化為法器之用,如濟公歪戴破僧帽,身披破袈染,手拿酒壺,腰別爛葵扇的形象家喻戶曉;八仙之一漢鐘離也是葵扇不離手。

    新會葵藝

    中國廣東江門新會世稱“葵鄉”,具有千年葵藝文化。新會葵藝是指中國廣東江門新會地區所生產的葵制品的總稱,以新會特產的蒲葵葉為主要原材料,采用手工加工方法,將織、繡、繪畫和印刷等工藝融為一體,制作各種生活用具,裝飾品和工藝品。2008年,新會葵藝被列入中國的第二批“xxx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會葵藝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41/

    (9)
    詞條目錄
    1. 品種考證
    2. 形態特征
    3. 果實和種子
    4. 物種分布
    5. 世界分布
    6. 中國分布
    7. 生長習性
    8. 繁殖方式
    9. 自然繁殖
    10. 播種繁殖
    11. 栽培技術
    12. 田間管理
    13. 病蟲害防治
    14. 病害
    15. 蟲害
    16. 功用價值
    17. 藥用價值
    18. 觀賞價值
    19. 其他價值
    20. 物種對比
    21. 延伸文化
    22. 葵扇文化
    23. 新會葵藝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