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掛金鐘(拉丁學名:Fuchsia hybrida),柳葉菜科,倒掛金鐘屬,多年生亞灌木。本種原產南美、西印度群島,現廣泛栽培于全世界。倒掛金鐘單葉,對生,葉片卵形或狹卵形。花兩性,單一,下垂,筒狀鐘形;萼片紅色;花瓣顏色多變,紅、紫紅、粉紅或白色;雄蕊8,外輪較長;花柱紅色,子房倒卵狀長圓形。果紫紅色,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厘米。
形態特征
編輯莖
多年生常綠亞灌木,莖直立,一般高50~200厘米,粗6~20毫米;多分枝,常被短柔毛,幼枝帶紅色。
葉
單葉互生,卵形或狹卵形,長3~9厘米,寬2.5~5厘米;葉緣具間隔大的齒突或淺齒;葉脈常呈紅色,側脈6~11對,近葉緣處有環結,兩面脈上被短柔毛;葉柄長約2~3.5厘米,紫紅色,被腺毛與短柔毛;托葉長1.5毫米,呈狹卵形,早落。
倒掛金鐘的葉子
花
花為垂花,兩性,單一,生于莖枝頂葉腋下垂;花梗長3~7厘米,淡綠色或帶紅色,纖細;花管長1~2厘米,徑3-5毫米,紅色筒狀,與花梗疏被短柔毛;萼片4,長2~3厘米,寬4~8毫米,紅色,三角狀披針形或長圓狀;花瓣長1~2.2厘米,顏色多樣如白色、粉紅、杏紅、紅色或紫紅色,覆瓦狀排列,寬倒卵形;雄蕊8,外輪較長,花絲呈紅色,伸出花管外,花藥長2~3毫米,徑約1毫米,呈紫紅色,長圓形,花粉粉紅色;子房長5~6毫米,徑3~4毫米,倒卵狀長圓形,疏被腺毛與柔毛,4室,每室有多數胚珠;花柱長4~5厘米,紅色,基部由綠色的淺杯狀花盤包圍,柱頭長約3毫米,徑約1.5毫米,棍棒狀,褐色,頂端4淺裂。花期5~8月。
倒掛金鐘的花
果
果長約1厘米,漿果,紫紅色,倒卵狀長圓形。
倒掛金鐘的果
世界分布
倒掛金鐘為雜交起源,原產于南美、西印度群島,在全世界廣泛栽培。
世界分布
中國分布
倒掛金鐘在中國境內廣為栽培,尤其在北方或在西北、西南高原溫室均有種植。
中國分布
生長習性
編輯倒掛金鐘喜涼爽、濕潤的環境,溫度在15℃~20℃生長最適宜。畏強光和高溫,不耐夏季酷暑及暴雨天氣,夏溫度達30℃便生長極為緩慢,35℃則大量枯萎死亡;不耐寒,溫度保持10℃以上為宜,若溫度低于5℃,則易受到凍害。因此,夏季要求干燥、涼爽的條件,并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冬季要求溫暖濕潤、空氣流通。此外,倒掛金鐘的生長土壤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為宜,且需排水性透氣性良好、富含腐殖質。
繁殖方式
編輯自然繁殖
倒掛金鐘多數在自然環境下不能結實,果實通常1~1.5個月成熟。一般通過人工授粉獲得種子,但由于倒掛金鐘的種子較小,且數量較少比較難得,往往不采用播種的方式進行繁殖。
人工繁殖
倒掛金鐘主要進行扦[qiān]插繁殖,除夏季外,全年均可進行,一般在春秋季節扦插發根最快。
栽培管理
編輯倒掛金鐘在進行扦插繁殖時,通常截取嫩枝梢頂端枝段作為插穗,將其基部削平并去除少量底葉,經處理后,將插穗基部直插入砂土中。扦插后,應放置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保持適宜溫度;按時噴水,噴施殺菌、殺蟲劑;經約10天便可生根,7天培育后可換盆盆栽。分栽后,需進行栽培管理。光照管理方面,需保證每天3小時以上的日照時間;水分管理方面,秉持適度干燥的澆水原則,忌勤澆水;肥料管理方面,在生長期施適量氮肥,生殖期多施磷鉀肥;形態管理方面,采取整形修剪措施如摘心等,促使株形豐滿、分枝多且均勻、開花繁茂。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以紅蜘蛛、白粉虱、蚜蟲等的蟲害為主;病害以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為主,尤其極易發生在春季及陰冷的氣候條件下。對于蟲害的防治,應注意通風,可采用廣譜性的殺蟲劑進行防治;另外,在植株灰霉病發病初期,可噴施一定比例的波爾多液或森錳鋅液,并剪掉病枝葉,集中銷毀。
功用價值
編輯觀賞價值
倒掛金鐘花形奇特,由一個管狀花冠及四片花萼組成,花萼顏色多變,有白色、紫紅色、紅色以及粉紅色,花色艷麗,常廣泛應用于園林綠化,也可盆栽用于裝飾室內。
經濟價值
倒掛金鐘由于其獨特的花形,常常用于觀賞、美化環境等,因此,往往以盆栽形式進行批量銷售,而春夏季是其銷售旺季。由于倒掛金鐘存在市場面積有限、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商品價值仍較低,但倒掛金鐘的商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隨著相關產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有增高的趨勢。
生態價值
倒掛金鐘對鈷的吸收轉運富集能力較強,是潛在的鈷富集植物,可應用于植物修復技術,以凈化污染環境中的重金屬。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