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矮棕竹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矮棕竹(RhapishumilisBlume),又名多裂棕竹,是棕櫚科棕竹屬的叢生灌木,高1-3米,直徑1.5-2.5厘米。莖圓柱形,有節,上部分布緊密的網狀纖維的葉鞘,呈淡褐色。葉掌狀深裂,線形,裂片7-20片,葉柄約與葉片等長,兩面凸起,邊緣平滑。矮棕竹的花期為7-8月,雌雄異株,花序梗及分枝基部為一個佛焰苞包著。矮棕竹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時,種子需經過處理才能發芽。分株繁殖時...

    矮棕竹(Rhapis humilis Blume),又名多裂棕竹,是棕櫚科棕竹屬的叢生灌木,高1-3米,直徑1.5-2.5厘米。莖圓柱形,有節,上部分布緊密的網狀纖維的葉鞘,呈淡褐色。葉掌狀深裂,線形,裂片7-20片,葉柄約與葉片等長,兩面凸起,邊緣平滑。矮棕竹的花期為7-8月,雌雄異株,花序梗及分枝基部為一個佛焰苞包著。 矮棕竹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時,種子需經過處理才能發。分株繁殖時,將矮棕竹的根莖分成多個部分,分別種植即可。矮棕竹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陰、略耐干旱與水濕,適生干排水良好、石灰性或微酸性的土壤,抗大氣污染能力強。 矮棕竹的觀賞價值很高,姿態秀雅,葉形優美,四季常青。如做成叢林式,配以山石,更富有詩情畫意。此外,矮棕竹還具有吸收多種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消除重金屬污染以及抵抗二氧化硫污染的能力。

    形態特征

    編輯

    矮棕竹是叢生灌木,高1米或更高些,莖圓柱形,有節,上部被緊密的網狀纖維的葉鞘,纖維毛發狀(或絲狀),淡褐色。葉掌狀深裂,裂片7-10(-20)片,線形,長15-25厘米,寬0.8-2厘米,具1-2(-3)條肋脈,橫小脈稀疏,邊緣及肋脈上具細鋸齒,先端短2-3裂,稍漸尖;葉柄約與葉片等長,較細,寬2-2.5毫米,兩面凸起,邊緣平滑,頂端小戟突呈卵圓形,頂端被毛或無毛。花雌雄異株,雄花序長25-30厘米,具3-4個分枝花序,花序梗及每分枝基部為一個佛焰苞包著,佛焰苞除頂尖被毛外,其余部分無毛,具條紋脈;小花枝纖細,長3-5厘米或更長,枝條各部分被銹色鱗秕[bǐ]狀絨毛,雄花不很緊密地互生或螺旋狀著生于小花枝上;花蕾時為卵形,花萼杯狀鐘形,具不整齊的3裂,充分成長時整個花為棍棒形,長約6毫米,花冠4-5倍長于花萼,短3裂,向下漸狹成管狀,在基部1/3處是實心的,雄蕊6枚,花絲貼生于花冠管上,圓柱形,頂端變狹,花藥圓形,兩端具微缺。雌花未見。果實未見。據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記載,其果實為球形,直徑約7毫米,宿存花冠為實心柱狀體。種子球形,直徑約4.5毫米。花期7-8月。

    產地分布

    編輯

    中國南部至西南部。華南、西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東莞、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個舊)。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臺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北海、茂名、景洪)。

    生長習性

    編輯

    棕竹常繁生山坡、溝旁蔭蔽濕潤的灌木叢中,性喜溫暖濕潤、半陰通風的環境,畏烈日,喜歡生長在富含腐殖質松濕潤的砂壤土中。若土壤干旱瘠薄,則生長欠佳。

    繁殖方式

    編輯

    棕竹多以分株繁殖或從野外挖取。分株常在4月份結合換盆進行。每隔2-3年換一次盆。分株時,每個株叢不宜少于10桿,否則生長恢復慢、觀賞效果差。分株上盆后,要放半陰處,澆水不要太多,待萌發新枝后再移至向陽處養護,然后進行正常管理。

    栽培技術

    編輯

    土壤

    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生長期土壤以濕潤為度,寧濕勿干,空氣干燥時,且要經常噴水保持環境有較高的濕度

    光照

    棕竹為南方植物,宜放置于溫暖、濕潤、通風和較庇蔭的場所。夏季需搭棚遮蔭,冬季要放進溫室。喜有散射光照的環境。5-9月可將盆株搬到室外有遮陽的地方培養,但夏季需遮去40%-50%的陽光,否則會導致宗主葉片發黃或灼傷葉尖。適宜生長溫度20-30℃。

    澆水

    平時要保持盆土濕潤,但也不可積水。夏季或干旱時期,每天向葉面噴水2-3次,并向盆株周圍灑水1-2次,以曾加空氣濕潤度。冬季控制澆水,每隔一周噴洗一次枝葉。

    施肥

    種植時可加適量基肥。在春夏生長期間,宜薄肥勤施,以腐熟的餅肥水較好,肥料中可加少量的硫酸亞鐵,使其葉色翠綠。旺盛生長期每月施1-2次液肥。

    修剪

    棕竹的修剪很簡單,主要剪去其枯黃葉及病葉,如層次太密,也可進行疏剪。

    翻盆

    每隔2年翻盆一次,對新生的植株,可進行分株栽植或重新布局。翻盆時間宜在春季3~4月進行。要換去1B2以上舊土,培以疏松的腐殖土。棕竹病蟲害較少,主要有介殼蟲,可人工洗刷殺之。經常施以少量硫酸亞鐵溶液,可防止葉片黃化。

    病蟲防治

    編輯

    竹炭疽病為棕竹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棕竹葉片。疽[jū]病病斑多始自葉尖或葉緣,半圓形至不定形,黃褐色至灰褐色,邊緣深褐色,斑面具云紋。潮濕時其上現朱紅色針頭大小液點。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長圓盤孢菌(Gloeosporium sp.)。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盤在病葉及病殘體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借雨水濺射傳播侵染。溫暖多雨潮濕的天氣有利發病。防治方法:①結合冬春清園收集病殘物燒毀,隨即噴藥預防一次。②發病前期可定期噴施多菌靈,百菌清進行預防。常用藥劑:甲靈錳鋅、咪鮮胺和丙環唑。

    主要用途

    編輯

    觀賞:棕竹姿態秀雅,翠桿亭立,葉蓋如傘,四季常青,觀賞價值很高。如作成叢林式,再配以山石,更富詩情畫意。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52/

    (8)
    詞條目錄
    1. 形態特征
    2. 產地分布
    3. 生長習性
    4. 繁殖方式
    5. 栽培技術
    6. 土壤
    7. 光照
    8. 澆水
    9. 施肥
    10. 修剪
    11. 翻盆
    12. 病蟲防治
    13. 主要用途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