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蕨(學名:Asplenium nidus L.),又名鳥巢蕨、山蘇花,是鐵角蕨科(Aspleniaceae)鐵角蕨屬(Asplenium)多年生陰生草本植物。巢蕨原產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引種于海南、云南、廣東、廣西和中國臺灣的熱帶雨林,除中國外,在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海外也有分布。附生于海拔100~1900米的雨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
巢蕨命名
編輯巢蕨 (Asplenium nidus L.) 又稱鳥巢蕨,是鐵角蕨科巢蕨屬多年生常綠陰生草本觀葉蕨類植物。其葉徑向環繞于根狀短莖周圍,空心如巢,故名巢蕨。通常在文獻中還常運用Neottopteris nidus等異名。
巢蕨俯瞰,形似巢
形態特征
編輯巢蕨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1-1.2米。
莖
根莖直立,粗短,木質,徑2-3厘米,深棕色,頂端密被鱗片,鱗片松散,線形,有光澤,長1-1.7厘米,先端纖維狀卷曲,邊緣有幾條卷曲長纖毛,膜質,深棕色,有光澤。
葉
葉簇生;柄長約5厘米,粗5-7毫米,淺禾稈色,木質,干后下面為半圓形隆起,上面有闊縱溝,表面平滑而不皺縮,兩側無翅,基部密被線形棕色鱗片,向上光滑;葉片闊披針形,長90-120厘米,漸尖頭或尖頭,中部最寬處為(8-) 9-15厘米,向下逐漸變狹而長下延,葉邊全緣并有軟骨質的狹邊,干后反卷。主脈下面幾全部隆起為半圓形,上面下部有闊縱溝,向上部稍隆起,表面平滑不皺縮光滑,暗禾稈色;小脈兩面均稍隆起,斜展,分叉或單一,平行,相距約1毫米。葉厚紙質或薄革質,干后灰綠色,兩面均無毛。
巢蕨葉正面
巢蕨葉背面
孢子囊
孢子囊群線形,長3-5厘米,生于小脈的上側,自小脈基部外行約達1/2,彼此接近,葉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蓋線形,淺棕色,厚膜質,全緣,宿存。
巢蕨的孢子
物種分布
編輯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巢蕨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分布相對廣泛。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琉球)、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大洋洲熱帶及東非洲地區。
中國分布
巢蕨在中國中國臺灣、海南(儋縣、瓊中、白沙、保亭,崖縣)、云南(河口、金平、思茅、西雙版納、勐海、景洪)、廣西(瑤山、龍津、那坡)、貴州(安龍)、廣東(珠江口沿海島嶼、惠陽、陽春、瀾滄、昌寧、綠春、福貢、永德、盈江、貢山)、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生境分布
巢蕨是雨林中大型附生蕨類植物,在分布地其常成大叢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內樹干上或林下巖石上或灌叢基部,適生海拔100~1900米等地的原始雨林中。
生長習性
編輯巢蕨為多年生常綠大型觀葉蕨類,喜高溫、濕潤和半陰生環境,光過強,葉片退綠發黃,葉片畸形,植株矮小,影響巢藤的光合作用、營養生長及觀賞形態。同時巢蕨不耐寒,生長適溫20℃~22℃,不耐低溫,低于5℃時葉片會受傷害,低于5℃停止生長,喜腐殖質及纖維質豐富的微酸性土壤。
繁殖方式
編輯巢蕨在野外是利用孢子隨著空氣飄散繁殖,要求條件很高,故只能在密度較大、空氣濕潤、具有熱帶森林特征的環境中才能繁殖生長。其傳統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分株繁殖、孢子播種和組織培養,目前在中國對巢蕨的繁殖研究主要集中在孢子無菌播種、嫩葉繁殖等組培繁殖技術方面,而在商業上的巢蕨生產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幼孢子體苗進行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編輯栽培方式
孢子繁殖
孢子繁殖是巢蕨最簡易的繁殖方式。一般于春季2~3月在陽畦[qí]、大棚、溫室中進行,xxx采用野生蕨類植物生長區的土壤,也可采用偏酸性的腐殖質土或草炭土,一般選用持水量大、保水性好的基質為好。隨后將成熟的孢子的孢子粉均勻撒播于盆土或床面上,不用覆土,然后連盆浸入淺水中,讓盆土充分濕潤,使孢子粉與土面相接緊密。于春季播種的孢子,當年即可長成營養株,次年就能進入初采期。
分株繁殖
巢蕨的繁殖可經由分株繁殖方法進行。其方法簡便易行,多于春季萌葉前或換盆時將幼株的莖切成數塊,每塊留部分葉、根莖和根,獨植于土中或盆內,適宜條件下培養一般都能成活。亦可將巢蕨短縮莖縱切1/2或1/4后分別栽植,待傷口附近出現新芽,再次分割即可得到大量新植株。這種方法繁殖率較低,且易損傷母株,由此難以被應用到巢蕨的大規模生產中。
組織培養
目前巢蕨的組織培養快繁途徑主要采用孢子或帶成熟孢子的葉片作為外植體。進行接種前應先將孢子或孢子葉進行消毒處理。研究發現,對帶孢子囊葉進行無菌操作,孢子受傷害較小,萌發率較高,達90%以上。通過孢子萌發或嫩葉離體再生途徑組培快繁巢蕨,這種方式能夠實現在較少時間內獲取大批種苗的目標,進行規模化生產。
養護措施
巢蕨原生長在熱帶雨林中,因而性喜陰濕的生態環境,植株不能忍受夏季的強陽光直射,置于室外蒔養的,要注意蔭蔽,只要有柔和而非直射的陽光即可。同時巢蕨既不能忍受高溫酷熱,又不能經受嚴寒,生長適溫20℃~22℃,冬季植株不能忍受嚴寒,最低溫度不能低于5℃,才能讓其繼續生長,xxx將其置于16°C左右的溫室中蒔養;巢蕨能耐貧瘠,不宜施用濃肥、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只要追施一些稀薄的液肥即可,而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期,都應保持潮濕的環境,要求空氣和土壤都有較高的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0%—75%。
病蟲害防治
巢蕨病害
巢蕨的非生物性病害主要是日灼。光照較強時植株會萎蔫,降低光照可恢復正常;光照過強,尤其植株缺水時葉片形成結痂或白化,不可恢復。合理的光溫調節和水分管理措施可避免此類損傷發生。巢蕨的生物性病害包括侵染性(寄生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兩種。侵染性(寄生性)病害主要有疫病、線蟲等。疫病則使巢蕨葉基出現軟腐發黑的癥狀,可通過控制環境濕度,嚴格水肥管理,及時疏盆、換盆等措施進行防治。線蟲的危害表現為巢蕨葉片發生褐色網狀斑點,可用克線丹防治。非侵染性病害主要為苔蘚及地衣類的危害。苔蘚及地衣會使得巢蕨原葉體和幼小植株的光源被遮擋,使基質透氣性降低,同時水分、養分向基質的滲透亦受阻礙從而影響巢蕨正常生長。播種前對基質充分消毒,澆水時使用無污染的水源,保證養分充足,如此可使巢蕨正常生長。
巢蕨蟲害
危害巢蕨植株正常生長的害蟲主要有刺吸性害蟲和食葉害蟲兩類。刺吸性害蟲包括紅蜘蛛和介殼蟲等。紅蜘蛛吮食巢蕨葉汁液,使植株葉片發黃,甚至干枯死亡。可通過對栽培環境進行增濕處理,同時交替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介殼蟲則通過吸吮巢蕨個體的汁液造成巢蕨組織褪色、死亡,葉片凋落甚至整株死亡;若產生“蜜露”還可誘發黑霉病;有些甚至可傳遞病毒病。此外,其分泌物還能引起煤污病,傷害極大。若發生此蟲害主要是通過控制葉面濕度,勤檢查,發現蟲體立即除去,用藥劑擦拭葉面以達防治目的;嚴重時剪下整片葉子并將其燒毀。食葉害蟲中對巢蕨造成主要危害的是一些食葉動物,例如蝸牛和蛞蝓。巢蕨幼葉被蝸牛和蛞[kuò]蝓啃食受損,影響觀賞價值。使用誘殺劑能達到防治效果。此外,采取清潔基質并撒生石灰、除雜草的方法也可有效避免蝸牛的危害。
主要用途
編輯觀賞用途
巢蕨形態獨特,株形優美,宜種植于花盆中,葉片挺拔,叢生,整齊密集,單株葉數可達50片以上,一年四季翠綠光潔,為著名的觀葉植物。常用來制作大型吊盆觀賞,不僅適合家庭陽臺和廳堂裝飾,尤其對賓館、商廈中大堂的景觀布置更為合適,夏季可結合其它花卉,選大型植株,擺放在蔭涼的門旁、窗下或樹蔭處增強觀賞層面,呈現回歸自然之感。也可用于插花陪襯材料。
植物園里的巢蕨
食用用途
巢蕨的幼嫩的拳卷葉可供食用,富含礦質元素和維生素 A 、鈣和鐵質等,適合燴、炒煮、涼拌,且烹調不易變色,口感香脆可口,無苦澀異味,在中國臺灣花蓮地區作為野生蔬菜食用,是一種新型食用的功能性野生蔬菜。
作為蔬菜的巢蕨
藥用用途
巢蕨全株可入藥,用于跌打損傷、骨折、血瘀、頭痛、血淋、陽痿[wěi]等作用,還具有利尿、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的效果。
相關研究
編輯巢蕨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是理想的微生境研究對象。生態學家們將巢蕨作為環境監測的指示植物對氣候和環境進行長期監測,在非洲坦桑尼亞熱帶雨林和澳洲東北部低地熱帶雨林進行生態環境監測達10年,有的甚至達20年,為氣候和物種變化提供參考數據。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