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道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消化道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于肛管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等部。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1)口腔:由口唇、頰、腭、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Amylase)能部分...

    消化道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于肛管 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 等部。

    基本功能

    編輯

    上消化道的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1)口腔:由口唇、頰、腭、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Amylase)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2)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3) 食管(食道):食管(道)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道)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道)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道)的作用。(4)胃:分為賁門、胃底、胃體和胃竇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pH值(酸堿度)通常在pH2.0到pH3.0之間波動,有的時候可能會達到pH1.0。胃酸的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于通過等。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的機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和化學性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后形成食糜(Chyme),食糜借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于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與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

    下消化道的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占全長的2/5,回腸占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消化系統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 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 吸收。對于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Alimentary Canal)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消化形式

    編輯

    在消化過程中包括機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和化學性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兩種形式。食物經過口腔的咀嚼,牙齒的磨碎,舌的攪拌、吞咽,胃腸肌肉的活動,將大塊的食物變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與食物混合,并推動食團或食糜下移,從口腔推移到肛門,這種消化過程叫機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化學性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種消化液,將復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脂肪酸。然后這些分解后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 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食物消化

    編輯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后,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后,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于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食物吸收

    編輯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的。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六大人體生存必須物質),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都是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Macromolecule),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分解(Break Down),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粘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 。食物經過消化后,通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消化又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是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與消化管壁緊密接觸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體外。化學性消化是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使之成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老年性改變

    編輯

    前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消化道結構上發生了改變,功能亦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改變:

    運動功能的改變

    老年人的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方面的運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牙齒部分或全部脫落,肌肉及骨骼的結構和功能也逐漸退化,導致咀嚼功能減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爛。因此,老年人在食物選擇上受到限制,只能進軟食、精食,結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乃至相應營養素缺乏。另外,老年人食管、胃的蠕動及輸送食物的功能均減弱,胃張力、排空速度亦減弱,小腸、大腸均萎縮,肌層變薄,收縮力降低,蠕動減退,直腸對內容物壓力的感覺亦減退。上述胃腸運動的變化,均會致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便秘等。

    吸收功能的改變

    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主要表現在小腸對木糖、、鐵、維生素B1、維生素B12、維生素A、胡蘿卜素、葉酸以及脂肪的吸收減少。造成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的原因,除胃酸及各種消化酶的分泌減少外,與腸壁供血欠佳{老年人常有腸道血管粥樣硬化(類似動脈粥樣硬化)或心臟疾患,使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腸壁粘膜萎縮、小腸上皮細胞數量減少等因素有關。

    分泌機能的改變

    老年人分泌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胃酸、各種消化酶的分泌量減少,其活性亦減低,從而導致老年人對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機能減退,進而亦影響到吸收機能。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雖然老年人分泌機能較青年人差,但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消化一般不受影響。

    組織學上的改變

    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口腔粘膜過度角化,舌上味蕾數量減少、萎縮,牙齒脫落或磨損,牙周組織退行性變;食管、胃、腸的各種腺體均萎縮,平滑肌萎縮,粘膜、肌層均變薄,胃和結腸擴張,內臟易出現下垂,食管、小腸和結腸等處易發生憩室。老年人消化道組織學上的退行性變導致了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及吸收功能的減退。

    小兒生理特點

    編輯

    小兒消化道解剖生理特點有以下幾點:(1)口腔:嬰兒口腔粘膜細嫩,供血豐富,唾液腺發育不足,分泌唾液較少,其中淀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后3~4個月唾液腺發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也增多。由于嬰兒口腔較淺,又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唾液,因而表現為流涎現象,即所謂生理性流涎。(2)食管、胃:新生兒及兒的食管缺乏腺體,食管壁肌肉發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嬰兒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層亦發育不全,且賁門較寬,括約肌不發達,其關閉作用不夠強,故嬰兒易發生嘔吐和溢乳。不同月齡的嬰兒,胃的容量不同。足月新生兒胃容積為30~60毫升;3個月時為100毫升;1歲時約為250毫升。小兒胃排空時間因食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水需1~1.5小時,母乳喂養需 2~3小時,牛乳喂養需3~4小時。因為牛乳乳塊較大,在胃內停留時間長。此外,由于人乳中富含脂肪酶,故人乳的脂肪較易消化。(3)腸:小兒的腸管較長,總長度約為其身長的6倍(成人約為4倍)。腸粘膜發育較好,含有豐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的腸壁有發育良好的絨毛。由于嬰兒的腸粘膜對不完全分解產物,尤其對微生物的通透性較成人和年長人為高,故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小兒腸的肌層發育不足。腸的運動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鐘擺式運動,它能促進腸內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種是蠕動式運動,它可以推動食物向下運轉。食糜的刺激可增強腸蠕動。食物通過腸道的時間,個體差異很大,從12~36小時不等,人工喂養者可延長到48小時。(4)小兒糞便:新生兒出生后數小時開始排出胎便,呈黑綠或深綠色,粘稠狀,無臭味。2~3天后逐漸過渡為普通嬰兒糞便。人乳喂養的嬰兒其大便次數較多,每日排便2~4次,質較軟,呈糊狀,偶或稀薄。1周歲以后,便次可一日一次。人工喂養兒的大便次數較人乳喂養者為少,約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其原因是牛、羊乳較人乳所含的蛋白質的比率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塊凝集較大,難于消化,加之小兒腸壁肌層發育不全,腸蠕動力量不夠大,造成殘糜在腸內停留時間加長,水分被吸收,糞便變得較硬,難于排出。當然,小兒每天排便次數因人而異,多少不等。小兒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時坐盆,在2歲前后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孕婦生理特點

    編輯

    婦女在妊娠期,由于妊娠的影響,各個系統均發生一系列生理改變,其消化道的生理改變如下:(1) 口腔變化:由于孕婦攝取鈣不足或胎兒生長過快均可引起缺鈣,導致孕婦的牙齒松動;由于孕婦體內大量雌激素的影響,導致孕婦齒齦充血,齒齦軟變和齒齦腫脹;由于孕婦的迷走神經處于興奮狀態,致使孕婦唾液分泌量增多等。以上諸因素,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孕婦的進食,如進食量減少、喜進軟食或進食過于精細等。(2) 胃腸變化:妊娠早期可出現惡心、嘔吐、擇食等;由于賁門的括約肌松弛,胃部的內容物易返流于食道下端,產生燒心感;由于胎盤產生的孕激素的關系,使孕婦胃、腸平滑肌張力減退,活動減弱、胃酸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所以孕婦常會出現腹脹、食欲減退、便秘等情況。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68/

    (16)
    詞條目錄
    1. 基本功能
    2. 上消化道的功能
    3. 下消化道的功能
    4. 消化形式
    5. 食物消化
    6. 食物吸收
    7. 老年性改變
    8. 前言
    9. 運動功能的改變
    10. 吸收功能的改變
    11. 分泌機能的改變
    12. 組織學上的改變
    13. 小兒生理特點
    14. 孕婦生理特點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