噯氣,又稱噫氣、打嗝、打飽嗝、飽嗝,是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出的聲響,其聲長而緩。噯氣命名稍有不同,《內經》中稱為噫,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一書中以“噯氣”作為篇名,此后逐漸沿用之。
噯氣的定義
編輯噯氣指以胃中之濁氣上逆,經食道由口排出為臨床特征的病癥。
病因
編輯噯氣是由于下食管括約肌先舒張,使食管-胃腔等壓,隨之上食管括約肌舒張,氣體由胃經食管逆行排出。噯氣時大多數人常可減輕惡心、胃灼熱,消化不良和脹氣等癥狀。核心問題是胃動力不足,不能及時排空,胃內食物積存過久。
- 吞氣過多
吞入的氣體平日約占胃腸脹氣的70%。如果唾液分泌增加,在頻繁吞咽的同時必將吞入多量空氣。促使唾液增加的情況有:①患某些胃腸、肝、膽疾病,咽部炎癥,鼻竇炎引起的后鼻孔流膿,迷路炎等時,惡心導致反射性流涎;②顱內感染,顱腦損傷,全身感染等引起的中樞性嘔吐并發的流涎;③代謝性酸中毒,藥物(如紅霉素等)反應時嘔吐導致的流涎。在惡心或反胃時,因企圖阻止向食管的沖動而干咽空氣。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潰瘍、食管裂孔疝、膽囊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引起上腹部不適脹滿,企圖以噯氣解除癥狀時,反而吞進大量空氣。快速和大量進食時也容易吞入空氣。
- 食物在胃腸內發酵
食物在胃腸內發酵時可產生二氧化碳、氫甲烷、硫化氫等氣體。平日它們約占胃腸道積氣的10%。如飲食不當,消化腺分泌不足,任何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如慢性胰腺炎)和吸收不良(如成人乳糜瀉)均可產生多量氣體。
- 胃酸與碳酸氫鹽反應過度
患十二指腸潰瘍時,胃酸亢進,唾液、膽汁和胰液中的碳酸氫鹽與胃酸反應,可以大量生成二氧化碳。腸管內糖類發酵形成的有機酸也可與碳酸氫鹽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 腸梗阻與腸麻痹
發生腸梗阻與腸麻痹時,因為腸管內氣體不能下行,常使其前端的腸管擴大,并有積氣和積液。
- 食管憩室、食管下端的功能性或器質性阻塞和幽門梗阻
食管憩室、食管下端的功能性或器質性阻塞和幽門梗阻時會因氣體生成的增加和排除的減少而發生噯氣。
- 腸壁淤血或腸系膜血運障礙
腸系膜血栓形成時,腸腔內二氧化碳分壓低于靜脈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壓,二氧化碳即不斷地從血液彌散入腸管,而使胃腸內氣體增加。它約占胃腸積氣的20%。
-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交感神經興奮亢進,或因其他腸管疾病使腸肌張力和蠕動減弱,或因各種腸炎使腸粘液分泌物過多,均影響二氧化碳從腸腔吸收排除。
- 精神因素
某些慢性焦慮狀態的患者,因上腹有脹感,試圖以噯氣來解除癥狀,因而頻頻作噯氣動作。可是這種習慣性的自主的噯氣必定同時伴隨大量地吞入空氣,因此不但不能解除氣脹,反將增進腹脹。這就形成吞氣綜合征。餐后吞入氣體增加,使上腹部飽脹更甚。因胃底積氣過多,故有人稱之為胃泡積氣過多綜合征。吞氣過多可使胃擴張,引起胃痛、呼吸困難和心悸。有人認為系胃囊充氣后發生迷走神經反射作用而引起。
- 肺部病變
在肺氣腫、肺炎等情況下,肺換氣功能低下,血液中氮氣含量幾近飽和,故胃腸內產生的氮不易被吸收排除。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亦可間接地引起胃腸道積氣。
發生機制
編輯噯氣可分吞氣癥和非特異性過度噯氣兩類。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胃底是儲存氣體的,胃體裝食物。胃底有氣體存在,飲食物量大時也儲存食物,通常只有氣體。胃部收縮,賁門括約肌放松,氣體從胃底反流到口腔,就發生噯氣。這個反流的過程同時可以把食物帶出來。噯氣的發生機制通過食管多通道腔內阻抗聯合pH監測發現:①吞氣癥和非特異性噯氣綜合征的發病機制不同,吞氣癥的噯氣是由氣體吞咽后,所吞咽的氣體并未進入胃內而引發的癥狀,非特異性噯氣綜合征則是由胃內引發,且不伴有吞咽。②胃食管反流與噯氣發生的時間具有相關性,吞氣癥可能是由于瞬間食管下括約肌的松弛導致噯氣和反流同時發生,非特異性噯氣綜合征可能是噯氣發生后,由于食管下括約肌的松弛導致反流的發生。
臨床表現
編輯噯氣分為吞氣癥和非特異性過度噯氣,吞氣癥患者會反復出現令人不適的噯氣,有吞氣動作,無器質性疾病、代謝性異常的證據。可見患者頻繁吞氣,隨即將氣體排出,響聲和動作幅度均大,情緒緊張或過度關注可加重;非特異性過度噯氣患者會出現令人不適的噯氣,無過度吞氣導致噯氣的證據。
伴隨癥狀
編輯噯氣是胃中的氣體上逆,流出咽喉所發出的聲響,聲音長而緩,可伴有胃脹、食欲不振、胃灼、惡心、嘔吐等癥狀。
檢查診斷
編輯對于噯氣一癥,首先需胃鏡檢查,排除胃的器質性疾病,如潰瘍、胃炎等可能。
診斷標準
羅馬III標準中將噯氣分為:吞氣癥和非特異性過度噯氣。(1)吞氣癥診斷標準必須包括以下所有條件:①每周至少發生數次反復噯氣;②可以客觀地觀察或檢測到吞咽空氣。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2)非特異性過度噯氣診斷標準必須包括以下所有條件:①每周至少發生數次反復噯氣;②沒有過度吞咽空氣的證據。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
診斷
噯氣的診斷主要在于對其原發病的鑒定。噯氣的頻度:以噯氣為代表的胃神經官能癥有頻繁的吞氣和噯氣,但可經暗示或由患者自主地終止發作,且可隨時發作。伴音響的食管性噯多為神經官能癥所特有。此病多見于女性。患者全身狀況良好,除頻發噯氣外,常訴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灼熱等,伴有失眠、頭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胸悶、陣發性顏面發紅、手掌多汗等神經官能癥癥狀。若為巨大的胃泡積氣,則常有左下胸或左記季肋部脹痛,嚴重時可伴發憋氣、窒息感與心悸等。一經噯氣,癥狀往往得以緩解。癥狀可突發或緩發,一般持續半小時至數小時不等。與飲食無關。透視常見胃泡明顯積氣。在胃腸神經官能癥的診斷中,必須先排除各種器質性疾病,包括裂孔疝和新絞痛等疾病。氣體的氣味:幽門梗阻等患者噯出的氣中帶酸;腸梗阻時則有糞臭味。噯氣并發癥:最常見者為腹痛、嘔吐等。
鑒別診斷
編輯- 呃逆
呃逆指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音短而頻繁,不能自制,不似噯氣聲長而氣濁,噯出濁氣后反覺舒暢。
- 幽門梗阻
有長期消化性潰瘍病史,近期逐漸發生上腹膨脹,脹氣轉重,噯氣、反酸、與嘔吐、上腹痛的節律消失,嘔吐大量帶酸味的隔夜食物。
- 腸梗阻
以十二指腸梗阻綜合征為例,表現為餐后上腹脹悶、噯氣,嘔吐物為陳腐的食物或混有膽汁。嘔吐后或取俯臥位后癥狀得以減輕。
- 腸道菌群失調
本癥常引起的消化不良可發生腹脹、噯氣、腸鳴、排氣增加,早餐與餐后較明顯。進食糖類后加重,排氣后可緩解。
- 胃腸道淤血
常見的癥狀是腹脹,并可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與噯氣。
- 慢性焦慮癥
女性多見,患者上食管括約肌無意識地舒張,由于呼吸時胸腔內負壓,在進食時特別是飲水時不自主地吞入大量氣體,積聚在上腹部。
- 胃泡綜合征
病人在進食后胃底積氣過多,上腹膨滿難受,噯氣后才緩解。嚴重可使胃擴張,引起胃痛、呼吸困難和心悸。
治療
編輯噯氣治療首先應明確是否由精神心理障礙所引起,應首先對其進行治療。
一般治療
對患者解釋臨床癥狀以消除其擔憂非常重要。向患者示范在噯氣時,胸廓擴張,同時有氣體進入消化道,這一方法可能有幫助。噯氣習慣有時可通過噯氣時進行擴胸運動和吸氣而制止。噯氣如果未完全成為習慣,有時可通過行為克制而逐漸遺忘。臨床醫師常推薦飲食調整(避免舔吮硬質糖果或咀嚼口香糖,提倡進食時細嚼慢咽,避免飲用碳酸飲料,進餐時盡量少講話等),但實際上效果并不明顯,且目前缺乏嚴格的臨床試驗證據以證明其有效性。
藥物治療
1.西甲硅油與二甲硅油西甲硅油與二甲硅油的藥理作用是物理性降低液體表面張力,從而消除胃腸道內的氣泡,使氣泡內氣體得以排除。對于過度胃上噯氣患者,西甲硅油與二甲硅油等減少氣體的藥物無效,因為過度胃上噯氣患者胃腸道氣體量正常。對于吞氣癥患者,西甲硅油等常被推薦使用改善腸氣增加、腹脹等臨床癥狀,但療效并不肯定。2. 巴氯芬y-氨基丁酸B型(garmna-amino 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B)受體激動劑巴氯芬可增加基礎 LES壓力和減少TLESR次數,減少吞咽頻率,這可能對吞氣癥和胃上噯氣患者有積極治療作用。此外,巴氯芬的中樞神經系統效應對患者行為的影響,以及該藥物降低胃機械敏感性等方面,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3.鎮靜劑一般不推薦,但當患者突發重度吞氣癥時(多見于伴嚴重心理障礙的患者),可因腹壓增高而導致器官扭轉、梗阻及呼吸困難,因此鎮靜劑如勞拉西泮,可用于幫助患者減少反復吞咽氣體。4. 毒素一項開放性研究表明,特發性胃輕癱注射 毒素后,噯氣臨床癥狀緩解。
其他治療
1.行為治療過度胃上噯氣為行為學障礙,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合理的選擇方案。治療師通過治療讓患者明白過度胃上噯氣為自身誘發的后天行為,因此也可戒除。2.言語治療在耳鼻咽喉科,言語治療師需要對已行喉全切術的患者進行食管語音訓練教學。對于過度胃上噯氣患者,言語治療師則需要對其進行與前者相反的訓練。而對于吞氣癥患者,言語治療的目的則在于減少吞氣行為。Hemmink等就對胃上噯氣患者進行言語治療開展的開放性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言語治療的可行性,但仍需更多證據支持。3.胃腸減壓對于嚴重的吞氣癥病例,可經鼻導管或經胃造瘺口置管進行胃腸減壓,以緩解病情。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