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柑橘潛葉蛾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柑橘潛葉蛾(PhyllocnistiscitrellaStainton),屬鱗翅目,潛葉潛蛾科(Phyllocnistiscitrella),又稱繪圖蟲鬼畫符、潛葉蟲,是一種嚴重的柑橘害蟲,能危害所有柑橘屬植物,以及山竹、印度紫檀、樟科植物、桑寄生和素馨等。在世界各大洲和我國柑橘產區均有分布。由亨利·提巴茨·斯坦頓(HenryTibbatsStainton)于1856年在印度首次描述。 成蟲體長僅...

    柑橘潛葉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屬鱗翅目,潛葉潛蛾科(Phyllocnistis citrella),又稱繪圖蟲鬼畫符、潛葉蟲,是一種嚴重的柑害蟲,能危害所有柑橘屬植物,以及山竹印度紫檀、樟科植物、桑寄生和素馨等。在世界各大洲和我國柑橘產區均有分布。由亨利·提巴茨·斯坦頓(Henry Tibbats Stainton)于1856年在印度首次描述。

    形態特征

    編輯

    成蟲體長僅為2毫米,翅展約5.3毫米,觸角絲狀,體翅全部白色。前翅尖葉形,有較長的緣毛,基部有黑色縱紋2條,中部有“Y”字形黑紋,近端部有一明顯黑點;后翅針葉形,緣毛極長足銀白色,各足脛節末端有一個大型距;跗節5節,xxx節最長。卵扁圓形,長0.3~0.4毫米,白色,透明。幼蟲體扁平,紡錘形,黃綠色;頭部尖;足退化;腹部末端尖細,具有1對細長的尾狀物。蛹有前蛹期。蛹扁平紡錘形,長3毫米左右,初為淡黃色,后變深褐色。腹部可見7節,xxx節前緣的兩側及第二至第六節兩側中央各有1瘤狀突起,上生l長剛毛;末節后緣兩側各有1明顯肉刺。蛹外有薄繭,繭金黃色。

    分布范圍

    編輯

    1993年首次在美國佛羅里達發現,但現在已遍布全球,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中國、科西嘉島、哥斯達黎加、古巴、印度、以色列、馬德拉、馬來西亞、毛里求斯、墨西哥、菲律賓、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以及美國的其他地區。

    生活習性

    編輯

    柑橘潛葉蛾的田間消長規律和對新梢的危害程度,各柑橘產區略有不同。但多從6月初的夏梢抽發開始危害,一直延續到10月上旬的秋梢老熟,又以8~9月危害最盛。該蟲在南部地區年可發生12代以上,在北部地區8~9代左右,世代重疊,多以蛹在秋冬梢葉緣卷折內越冬。潛葉蛾成蟲無趨光、趨化性,白天多棲息于冠內葉背和橘園雜草叢中,清晨和晚上8~10時活動頻繁,雌蛾將卵多產在嫩葉中脈兩側或嫩枝上,每葉產卵數粒至20粒,幼蟲孵化后蛀入葉片或嫩梢表皮蛀食危害,形成白色彎曲蟲道。潛葉蛾發生的盛期若與柑橘夏、秋梢大量抽發相吻合,危害往往嚴重;苗木和幼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齊,利于成蟲產卵和幼蟲危害,受害也較嚴重。影響潛葉蛾大量發生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因素、天敵因素和食物因素。柑橘潛葉蛾發生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4~28℃,相對濕度80%左右。幼蟲危害嫩葉、嫩枝后,使葉片卷曲硬脆而脫落,新梢生長受阻,影響樹勢和抽梢結果,幼蟲危害的傷口又利于潰瘍病和螨類等病蟲害的侵入危害。

    生長繁殖

    編輯

    一年發生9~15代,世代重疊,以蛹和幼蟲在被害葉上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蟲開始危害,7-9月是發生盛期,危害也嚴重。10月份以后發生最減少。完成一代需20天左右。成蟲大多在清晨羽化,白天棲息在葉背及雜草中,夜晚活動,趨光性強。交尾后于第二至第三天傍晚產卵,卵多產在嫩葉背面中脈附近,每葉可產數粒。每頭雌蟲可產卵40-90粒,平均60粒左右。幼蟲孵化后,即由卵底面潛入葉表皮下,在內取食葉肉,邊食邊前進,逐漸形成彎曲蟲道。成熟時,大多蛀至葉緣處,蟲體在其中吐絲結薄繭化蛹,常造成葉片邊緣卷起。苗木和幼齡樹,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齊,適合成蟲產卵和幼蟲危害,常比成年樹受害嚴重。

    危害與防治

    編輯

    危害

    潛葉蛾的幼蟲孵出后從卵殼底部潛入寄主嫩葉、嫩莖皮下組織取食,蛀成彎曲銀白色隧道,在隧道中間有1條黑色線為幼蟲的排泄物。葉片受害組織不能正常生長而另一面葉組織則正常生長,因此使葉片卷縮硬化,俗稱“茶米葉”,提早脫落。新梢嚴重受害時也會扭曲,影響次年開花結果。幼年樹和苗木受害,嚴重影響樹冠的擴大和苗木質量。幼果受害,果皮留下傷跡。枝葉受害后的傷口常是柑橘潰瘍病病菌侵染的途徑,導致潰瘍病嚴重發生。又常成為螨類等害蟲的越冬場所。危害柑橘、金橘、檸檬、二月蘭、構橘、四季橘冰糖橙等植物。幼蟲為害幼嫩葉,個別情況會危害果實

    防治

    園藝防治

    杜絕蟲源,防止傳入;結合冬季修剪,剪除被害枝葉并燒毀。

    藥劑防治

    成蟲羽化期和低齡幼蟲期是防治適期,防治成蟲可在傍晚進行;防治幼蟲,宜在晴天午后用藥。可噴施10%二氯苯醚菊酯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5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殺蟲和殺卵效果均好),或25%兩維因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5%吡蟲啉油15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然而,由于CLM能夠在葉片內部“挖掘”,殺蟲劑在處理CLM侵害時并不完全有效。在某些柑橘種植區域已經報告了殺蟲劑抗性,因此需要謹慎使用。

    監測和大規模誘捕

    專門設計的誘捕器也被用作監測和減少CLM種群的機制,盡管在高侵害情況下,僅使用誘捕器而不采取額外措施是不推薦的。然而,它們是CLM種群水平的良好指標,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管理計劃。

    交配干擾

    CLM的性信息素也可以在沒有誘捕器的情況下在田間使用,作為一種交配干擾來控制和管理害蟲。交配干擾策略是一種環境友好的方法,它導致雄性無法找到配偶,減少雄性和雌性CLM之間的相遇,從而減少受精卵的數量。SPLAT CLM配方,將天然相同的信息素與SPLAT結合在一起,已經在美國環保署注冊用于控制柑橘潛葉蛾。與可能影響有益昆蟲(如蜜蜂)或可能導致殺蟲劑抗性積累的廣譜殺蟲劑不同,這些基于信息素的策略很少導致抗性的發展,并減少了傳統殺蟲劑的使用,從而避免了污染。

    吸引劑

    在吸引劑配方方面的進步包括添加了殺蟲劑成分以及信息素成分,以便吸引CLM并在它接觸到點源時殺死害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90/

    (7)
    詞條目錄
    1. 形態特征
    2. 分布范圍
    3. 生活習性
    4. 生長繁殖
    5. 危害與防治
    6. 危害
    7. 防治
    8. 園藝防治
    9. 藥劑防治
    10. 監測和大規模誘捕
    11. 交配干擾
    12. 吸引劑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