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人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波斯人(英文名:Persians,原文名:????????/?????/??????)指歷史上波斯帝國的創建者及其統治下的主體民族,也指現在伊朗的主體民族,約5611萬人,占伊朗全國總人口66%。現代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中的城市及其周邊,阿富汗西部也有波斯人居住。其民族語言波斯語屬于印歐語系中印度-伊朗語族,是伊朗的官方語言。 波斯一詞本意是“來自波斯”,源自希臘語Περσ??(Perseus...

    波斯人英文名:Persians,原文名:????????/?????/??????)指歷史上波斯帝國的創建者及其統治下的主體民族,也指現在伊朗的主體民族,約5611萬人,占伊朗全國總人口66%。現代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中的城市及其周邊,阿富汗西部也有波斯人居住。其民族語言波斯語屬于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是伊朗的官方語言。

    民族名稱

    編輯

    波斯一詞本意是“來自波斯”,源自希臘語Περσ??(Perseu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珀爾修斯的名字。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原居住于烏爾米亞湖西北地區的波斯人向南遷移,占領了“帕薩爾”地區,即如今的伊朗西南部的法爾斯(Fars),在古波斯語中“F”與“P”同音,“Fars”亦可寫作“Pars”,但當時的波斯人(Farsi)僅指法爾斯地區的人。直到公元前553年,波斯統治者居魯士一世(公元前640年-前600年)推翻了梅德王朝,創建了古波斯帝國,古希臘人將其稱為“Persia”,古波斯帝國人被稱為波斯人(Persian)。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大帝下令開鑿從紅海至尼羅河之間的運河,在其紅海工程點處的五塊花崗巖石上記載“我是波斯人,我從波斯出發,奪取了埃及。我下令開鑿此河,以便從埃及境內的皮拉衛河(尼羅河)通向波斯這邊的海洋。此河依我之命令開通之后,船只即可由埃及直達波斯。”由此可見“波斯”是其民族與地區的名稱。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鼓吹“雅利安人種優越論”,伊朗駐柏林的外交官受其影響向伊朗建議將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1935年1月伊朗正式更改國名,“波斯”一詞不再指代國家。

    民族起源

    編輯

    名祖說

    波斯一詞源自希臘語Περσ??(Perseus),波斯人受希臘人編寫名祖神話的傳統影響,認為波斯人的祖先是古希臘神話英雄珀爾修斯之子珀爾塞斯。雖然名祖大多屬于虛構,但表達了其族群的認同感。

    雅利安人說

    波斯人也自稱為雅利安人后裔。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陸續由高加索和外烏克西阿納遷入伊朗高原地區,在這里以放牧為生。雅利安人在此不斷拆分為多個部落,其中一支出現在扎格羅斯山脈地區,這個部落以地區“帕拉謝”為名,并與當地原住民通婚。古希臘人將其稱為“波斯人”,并將這個民族的故鄉與其建立的帝國稱為“波斯”。但波斯人的面貌特征、民俗習慣與東部伊朗人差異大,其文化特征受其周邊交往頻繁的來自阿拉伯半島和兩河流域的閃米特人(也稱為塞姆人)影響明顯。

    歷史沿革

    編輯

    前伊斯蘭時期

    波斯王泰斯佩斯(前675年-前640年)統治期間被迫承認了米底王克沙特里塔的統治權,成為米底王國的附屬國,在西徐亞人打敗米底人后,波斯人恢復自治。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領導波斯人起兵反抗米底人的統治,其戰勝阿斯提亞格斯后合并了米底王國與波斯王國,并以伊朗西部為大本營開始建立波斯帝國,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后在大流士大帝的統治下,波斯帝國迅速擴張,國家制度逐漸完善,波斯人也隨著波斯帝國的擴張在其統治區域內廣泛分布。

    波斯波利斯城遺址,建于大流士大帝統治時期,遺址位于設拉子城東北52公里的塔赫特賈姆希德附近

    公元前4世紀起,伊朗地區進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公元前3世紀至3世紀,安息人在伊朗地區統治約400年,期間社會組織松散、文化多元化發展,但很少有其相關記載。直到公元3世紀,阿爾達希爾建立薩珊王朝,史稱“波斯第二帝國”,其統治區從阿拉伯半島和安納托利亞延伸至高加索和中亞腹地,薩珊王朝王權統治期間將波斯人信仰的瑣羅亞斯德教被確立為國教,阿爾達希爾在位期間建立了由國王任命首席祭司的宗教等級制度,強調君主政體和國具有一致的利益。在薩珊王朝時期,波斯人是波斯帝國的統治者,是波斯文明的締造者,具有主導權和支配權,民族文化在這階段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公元7世紀初期,薩珊波斯帝國不斷發動xxx以控制整個中東地區,在高昂的宮廷開支和國內問題的影響下逐漸衰敗,阿拉伯人趁此從西南方入侵。637年,薩珊人與阿拉伯人在卡迪希亞平原進行決戰,雙方展開激烈的戰斗,薩珊軍隊潰敗,降臨盧斯丹被殺。638年,阿拉伯人占領泰西封,薩珊王朝的雅茲德戈爾德三世逃至東北高原。642年,薩珊軍隊在尼哈宛德戰役中覆沒。651年,雅茲德戈爾德三世在逃亡途中被殺,薩珊波斯滅亡。

    阿拉伯帝國時期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進入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的統治時期,其統治階級以阿拉伯穆斯林為基礎對非阿拉伯血統的異教徒進行統治,強制推行語言、幣制改革和阿拉伯化政策。當時波斯人的社會地位低于阿拉伯人,面臨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民族矛盾尖銳。波斯人對倭馬亞王朝的統治極為不滿,進行過刺殺、xxx等反抗手段。并以呼羅珊地區為主要基地,什葉派、阿巴斯人、呼羅珊人聯合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并建立了阿巴斯王朝(750年-1258年)。阿巴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后,大力推行改革,并將首都自倭馬亞王朝時期的敘利亞地區遷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伊拉克巴格達,摒棄了僅阿拉伯穆斯林為統治階級的政策,波斯人也有機會進入到官僚系統。掀起了“翻譯運動”,大量波斯典籍被譯為阿拉伯語,部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開始學習對方的語言。在這一時期,波斯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相互交融,民族矛盾逐漸緩和。9世紀阿拉伯人的勢力開始式微,直到11世紀突厥人勢力增強,在此期間波斯文化逐漸復興。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波斯地方王朝,如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都得到了波斯人的支持。在這些王朝的統治下波斯文化與民族精神逐漸恢復,吸收和接納了許多其他文化,但其宗教方面已經伊斯蘭化。867年,雅庫布·伊貝斯·萊易斯·薩法爾在波斯東部錫斯坦省建立薩法爾王朝(867年-1002年),雅庫布從波斯普通民眾上升為統治階層,體現了波斯人社會地位的上升。其倡導波斯詩人將波斯語融入阿拉伯詩歌,為新波斯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奠定了新波斯語(達里波斯語)產生的基礎。薩法爾王朝曾向位于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進軍,盡管結局慘敗,但薩法爾王朝是xxx個力圖推翻阿拉伯人統治重建波斯帝國的波斯人王朝。與薩法爾王朝處于同一時期的波斯地方王朝還有薩曼王朝(874年-999年),其規定使用波斯語為書面語言,使用波斯語記錄國家檔案,對將阿拉伯語翻譯成波斯語的工作提供資助,提拔波斯學者和波斯詩人。薩曼王朝期間新波斯語(達里波斯語)的推廣,波斯文化在該王朝統治期間得到了復興。薩曼王朝時期,越來越多的突厥人開始進入其宮廷、軍隊等統治機構,突厥人在學習與適應波斯文化、官僚制度和宗教的同時,也將突厥文化帶入波斯地區。后期薩曼王朝過于依賴突厥人,以及過分擴張帶來的財政困難,導致了薩曼王朝走向衰敗,逐漸壯大的突厥人于999年建立了喀喇汗王朝(992年-1211年)取代了薩曼王朝的統治。其后的塞爾柱王朝也是由突厥人建立的王朝之一,由哈扎爾的突厥部落首領塞爾柱于1038年建立,其曾向薩曼王朝、喀喇汗王朝提供過志愿軍。塞爾柱王朝統治時期,蘇菲派興起,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波斯文學發展。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結束了阿巴斯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伊爾汗王朝(1256年-1353年),對其統治區域內的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與壓迫。蒙古人在其統治期間摧毀許多波斯-伊斯蘭文明的大城市,但也有部分蒙古統治者對科學知識懷有敬意,庇佑了一些著名的波斯、伊斯蘭的學者和詩人,使得部分波斯-伊斯蘭文化在這一時期發展繁榮。直到1502年,波斯人謝赫·伊斯馬儀建立了薩法維帝國(1502年-1736年),遷都至古代波斯文明中心伊斯法罕,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試圖以波斯化代替突厥化,波斯文化因此再次得到發展。薩法維帝國的阿拔斯一世將什葉派定為國教,對其他宗教實行寬容政策,其對什葉派的大力支持對波斯文化影響深遠,如誕生了“伊斯法罕學派”。18世紀薩法維帝國逐漸走向衰敗,阿富汗人、奧斯曼人和俄國人以及歐洲列強都曾進入并試圖瓜分波斯地區,波斯人在此期間經歷了阿夫沙爾王朝、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但波斯文化在這一時期并未有很大的發展。

    現代

    1921年,禮薩·汗發動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創建了巴列維王朝,力圖恢復國家秩序與統一。受到當時歐洲盛行的雅利安主義的影響,巴列維王朝將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并根據其理念構建現代伊朗民族認同。伊朗雅利安主義與納粹德國極端的種族主義不同,更注重文化方面而非生物特征方面。巴列維王朝將波斯人視為古代雅利安人的后裔,純正的波斯語視為雅利安人的語言,波斯人創造的杰出歷史文化視為雅利安文化。伊朗政府為此在國內實行了一系列舉措以推行雅利安化、波斯化。1935年,伊朗正式更改國名為“伊朗”,“波斯”一詞不再指代國家,而專指波斯民族與地區。

    人口分布

    編輯

    波斯人是伊朗的主體民族,2023年伊朗國家資料顯示波斯人占伊朗全國總人口66%,約5611萬人。現代波斯人主要為定居民,主要集中于高原中的城市及其周邊,伊朗全國各地都有波斯人分布,但克爾曼、設拉子、亞茲德、伊斯法罕、卡善、德黑蘭等城市及其周邊較為密集;在阿富汗則集中于西部赫拉特城及其周邊地區;也有部分波斯人散居在鄉村村落中,即高原邊緣地帶,目前這部分居民正逐漸減少。還有部分以波斯語為母語的人口,也屬于波斯人的分支,他們分布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地區。

    宗教信仰

    編輯

    波斯人原信仰的瑣羅亞斯德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之間,又稱襖教或拜火教,《波斯古經》(即《阿維斯陀》)為教派經典。其宗教理念為善惡兩端在世界上永恒地進行著斗爭,認為火與光是善端,黑暗是惡端。瑣羅亞斯德教還對三大宗教產生了影響,其關于末日、來世、復活、天堂和地獄的理念在三大宗教中也有所體現。古波斯時代,大流士大帝將瑣羅亞斯德教定為國教。薩珊王朝也將瑣羅亞斯德教定為國教,國王兼任教主,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7世紀阿拉伯統治伊朗后,瑣羅亞斯德教在伊朗本土逐漸式微,但印度的波斯移民帕西族內仍然盛行。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后伊斯蘭教傳入伊朗。在伍麥葉王朝統治時期(661年-750年),伊斯蘭教僅在波斯上層封建社會與城市居民間流傳。阿巴斯王朝(750年-1258年)統治期間,大批阿拉伯移民與波斯人通婚,并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伊朗伊斯蘭化進程加快。至12世紀伊斯蘭教已取代襖教成為波斯人的主要信仰。1502年,阿塞拜疆薩法教團首領伊斯瑪儀一世建立薩法維王朝(1502年-1973年),確立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全面推行政教合一制。1979年伊朗伊斯蘭xxx取得勝利后,什葉派全面復興,于1989年7月修改新憲法規定了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立國準則。而伊斯蘭教派內部因分歧而產生了諸多不同的教派,故也有部分波斯人信仰遜尼派。此外,還有部分波斯人信仰基督教、猶太教等宗教。

    語言文字

    編輯

    波斯語

    波斯語屬于印歐語系中印度-伊朗語族,與英語和孟加拉語存在親緣關系。現在波斯語伊朗的官方語言,伊朗政府、教育機構、大眾媒介都使用波斯語作為辦公、文學、廣播用語。標準波斯語起源于巴列維地區,使用者將其稱為法爾西語、中古波斯語或巴列維語。古波斯語是楔形文字,屬于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語支的西南方言,僅在伊朗西部流行。安息王朝時期興起的中古波斯語又稱巴列維語、帕拉維語,安息王朝時期稱為北巴列維語,薩珊王朝時期稱為南巴列維語,從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42年)到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伊朗期間一直通行于伊朗。在阿拉伯人統治的幾個世紀里,波斯語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語成分,其語言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公元9世紀巴列維語與伊朗中西部的一支方言融合產生了近代波斯語,即“達里波斯語”。達里波斯語在歷史上曾通行于中亞、西亞和印度北部,現在是伊朗、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通用語。截至2023年,伊朗地區波斯語使用人口約為6000萬人,是伊朗語支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世界范圍內使用波斯語的人口約為1億。波斯語中的元音與閃-含語系的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完全一致,從古波斯語發展至今,其元音音素只有a、e、o、aa、i、u六個,復合元音僅有au、ou等幾個,實際的發音部位只有三個。

    波斯文

    波斯人在波斯帝國時期以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為基礎創造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并將其文字符號簡化為36個字母,包括3個元音和33個輔音,后又增加了一些表意符號,是一種不徹底的字母文字。古波斯文僅用于發布國王詔令與記載國家大事,適用范圍小,隨著波斯帝國的滅亡,古波斯文也不再使用。

    貝希斯敦銘文,記載了大流士一世的戰功,是現存最長銘文

    現代波斯語為拼音文字,其32個字母中有28個是阿拉伯字母,4個是由阿拉伯字母改造而成的波斯字母。其詞匯中有約60%來自阿拉伯語,讀寫順序都是從右向左,但與阿拉伯語相比波斯語更簡單易學。

    波斯字母

    波斯文化

    編輯

    在與伊斯蘭文化融合前,波斯文化已發展出成熟完整的范式,盡管此后歷經劫難也未曾中斷。其汲取了東西方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復合型文明。在波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各種宗教對其的影響深遠,使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飲食

    波斯人的飲食注重宗教禮儀與吉祥寓意,如蘋果蜜餞寓意生活甜蜜,石榴寓意多福等。其不同形狀的糕點也有不同的寓意:梯形寓意步步高升,鳥形寓意家庭和樂、平安健康等。宗教節日時忌食蒜、蔥和苦味的食物,也不能吃巴旦杏、核桃堅果

    民族服飾

    波斯人的服飾受宗教、歷史影響,大多簡樸,注重整齊、美觀、干凈,顏色多以白、綠、黑為主。波斯人喜愛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佩戴各種原料復雜的飾品,其中尤愛銀飾,他們認為銀象征光明、正氣,佩戴銀飾可以驅邪鎮鬼。波斯婦女的服裝受瑣羅亞斯德教(襖教)與伊斯蘭教影響明顯。《古蘭經》中要求婦女“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或她們丈夫的兒子,或她們的女仆,或他們的奴婢,或無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婦女之事的兒童”,故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婦女必須穿著長袍以遮住身體。波斯傳統男裝有學習自米底人的寬松的大袍子“康迪斯”,也有傳承自古代波斯士兵服飾的“丘尼克”與褲子的組合。丘尼克一般緊身合體,下穿較為寬松的褲子與長筒。波斯男性重視胡須,多為絡腮胡,并將其打理成波浪卷形狀。波斯傳統帽子帶有亞述時期的特征,包括圓筒形、堡壘形、塔邦形、發帶形等。現代波斯男性日常則穿著西裝,但很少打領帶

    身穿波斯傳統服裝的男性

    身著長袍的波斯婦女

    建筑

    波斯風格的建筑多見于民居與宮殿。波斯部落最早的聚居地區之一里海南部的吉蘭山區保存了許多波斯風格的民居建筑,其用材多取自當地常見植物,整體為尖頂木質結構,用泥巴和石灰涂抹內外,草和蘆葦制成頂蓋。波斯人將大量的幾何圖形應用于其宮殿的建造,如以圓頂、拱形為結構,矩形的院落和大廳。波斯風格的建筑還注重裝飾,多配以灰泥浮雕裝飾、色彩豐富圖案多變的瓷磚等。

    Shapur-Khwast 城堡

    波斯波利斯遺址

    伊斯法罕沙阿廣場

    帕提亞王朝統治期間,波斯建筑同和了新希臘和部分羅馬、拜占庭的建筑風格,發展出典型的波斯風格特征,如“伊旺”,即一種帶頂的門廊。薩珊王朝時期波斯人作為帝國統治者,其風格的建筑物裝飾更為華麗,壁畫鑲嵌藝術的題材多元化發展,馬德拉塞清真寺就是受到了這一時期的波斯建筑風格影響。安息王朝時期波斯建筑融合了安息部落的建筑特點,整體為四方形,由拱形圓頂和拱廊圍成四角庭院,用壁畫、石灰雕塑等進行裝飾。波斯藝術在薩法爾王朝再次得到發展,并與伊斯蘭文化在建筑風格上也不斷交融,這一時期的宗教建筑多“七色磚”鑲嵌裝飾頗為壯觀。

    園林

    波斯園林受到波斯人早期宗教信仰的影響,瑣羅亞斯德教認為“天國是一座巨大無比的花園,有金碧輝煌的苑路、果樹和盛開的鮮花,用鉆石珍珠制造的涼亭……”故波斯風格的園林多為有圍墻的小院,院內栽培各種植物如同綠洲,建筑外墻、水盤、水池等處用貼有瓷磚,色彩鮮艷明亮,裝飾優美。波斯人生活的地區地處高原,氣候干旱炎熱,風大且荒蕪,故而水和植被是波斯園林中的重要構成因素。“四分園”是典型的波斯園林空間布局形式,即十字型的水渠將花園分為四個部分,象征著瑣羅亞斯德教中天空、水、大地和植物四個要素,水渠中間設中央噴泉或中心水池。波斯園林中的植物具有宗教象征意義,植物類型豐富,兼具觀賞與經濟實用功能

    沙茲德花園

    哈菲茲之墓

    埃拉姆花園

    雕塑

    波斯雕塑集波斯建筑藝術與波斯美術于一體,多用于其建筑裝飾,具有兩河流域文明的特點,還融合了埃及、希臘等地區的雕塑形式,整體程式化、裝飾化特征明顯。在波斯波利斯王宮遺址中保存有大量波斯雕塑,平臺上的浮雕裝飾人物形象刻板嚴肅,具有古埃及藝術正面律程式風格;大廳立柱上的公牛雕像則呈現出亞述文化雕塑裝飾化的風格。

    波斯波利斯王宮浮雕

    波斯波利斯的公牛雕像柱頭

    地毯

    波斯地毯為真絲、羊毛材質,采用不易褪色的天然礦物和植物進行染色,圖案花紋源于波斯人的日常生活,多為波斯建筑、動植物、幾何紋樣。正宗波斯地毯為純手工編制,基本由家庭作坊進行制作,凝聚了編織者的心血,故而價值不菲。

    波斯地毯

    波斯地毯

    文學

    前伊斯蘭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7世紀)的波斯古代文學是波斯文學的源頭。《波斯古經》又稱《阿維斯塔》,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初具雛形,是用阿維斯塔語編寫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同時也是波斯古代詩文的總集,是研究波斯古代歷史、文學和社會生活的珍貴文獻。全書包括歌頌天神的“亞斯納”、詩歌體頌贊“亞什特”、法規和教典“萬迪達德”、不同時期和節日的頌詞“維斯帕拉德”“小阿維斯塔”五大部分。相傳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只用金汁在12000張牛皮上書寫了兩部《波斯古經》,在亞歷山大攻入伊朗時一部被燒毀一部被運回希臘。薩珊王朝時期對其進行了收集整理工作,流傳至今的僅余84000字。波斯古代文學典籍多由巴列維語寫作,包括宗教、科學、歷史、文學等著作。《本達赫什》《丁卡爾特》都是瑣羅亞斯德教相關著作;《赫扎爾阿夫散內》是伊朗傳統民間故事集,相傳是《一千零一夜》的來源材料之一;《維斯與朗明》是安息時期的愛情敘事詩;《帝王紀》是伊朗古代宮廷史書,是史詩《列王紀》的重要參考;《緬懷扎里爾》是伊朗最早的敘事詩。9世紀至11世紀是波斯文學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宮廷詩人魯達基被譽為“波斯語詩歌之父”,其詩歌內容豐富、格律多變。由波斯古典詩歌奠基人菲爾多西創作的《列王紀》,是受舒畢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伊朗民族英雄史詩,包含神話傳說、勇士故事、歷史故事三個部分,贊揚了阿拉伯人入侵前波斯帝國歷代帝王和忠勇之士的功績。

    《列王紀》插圖

    11世紀至13世紀波斯文學得到了發展,探索自然、熱身哲理、社會問題、宣傳倫理道德等內容的詩歌和散文增多。內扎米的《五卷詩》是這一時期影響與成績極高的長篇故事詩。薩納伊的《真理之園》是蘇菲派蘊含神學哲理文學風格的代表。13世紀至15世紀波斯古典文學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蘇菲文學發展繁榮。穆拉維是蘇菲派神秘詩歌集大成者,其創作的敘事詩集《瑪斯納維》,闡述了“人主合一”的觀念,被譽為“波斯文《古蘭經》”。蘇菲派學者賈米是波斯古典文學“黃金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著有敘事詩《七寶座》、散文《近主親密的氣息》《春園》等。波斯蘇菲派莫拉維教派的奠基人魯米,其創作的詩歌蘊含真理、追求自由與愛,是現代伊朗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甚至還影響到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新時代運動”。魯米著有抒情詩集《沙姆士·大不里士詩歌集》、敘事詩集《瑪斯納維》,以及《講道集》和《書信集》等蘇菲派文學作品。承襲了波斯文學的伊朗現代文學誕生發展于18世紀末至1979年伊朗伊斯蘭xxx期間,這一時期伊朗文學由宮廷走向民間進入文學發展新階段。

    音樂

    波斯音樂是“三大樂系”之一,對阿拉伯、印度、中國等文明古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伊斯法罕四十柱宮珍藏的六幅美術作品展示了演奏波斯音樂的不同場景,包括軍樂、宴樂和喜樂三種形式。古代波斯音樂多為單聲部民歌,后在地區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出現多聲部音樂,形成了更為專業的音樂形式。薩珊王朝時期波斯音樂發展成熟,因其宮廷對音樂極為重視,故留下了許多宮廷生活中關于音樂的史料,還涌現出了巴姆夏德、巴爾巴德、尼基薩等著名音樂家。巴爾巴德曾以國王的名字命名了7種“科斯洛瓦尼”調式,又被稱為30種“拉罕”轉調法和360種“達斯特加”旋律形,體現了當時音樂與自然法則的密切關系。這種波斯風格的旋律唱法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喜愛,對阿拉伯音樂也有深遠影響。

    四十柱宮里的壁畫

    書法

    波斯語在與阿拉伯語交融后演化出了達里波斯語,其文字書寫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波斯書法源自阿拉伯文的庫法體(角形與直線結合),14世紀波斯書法的泰斗米爾·阿里·大不里士將更為柔美圓潤的納斯赫體與波斯塔里格體融合為納斯塔里格體,形成了波斯書法字形圓潤、點線分置的特征。當代波斯書法書寫字體更為多元:除卻傳統的納斯塔里格體與沙卡斯提體,還有大氣的穆哈嘎格體、典雅的瑞哈尼題典雅、秀麗的蘇勒斯體。

    波斯書法

    細密畫

    細密畫又名繕本畫,“細密”詞源自拉丁語,意為“紅鉛”,是古波斯的傳統繪畫。細密畫以彩色礦物顏料作畫,最初為傳播伊斯蘭教《古蘭經》教義的插畫,在古希臘、羅馬和拜占庭的貴族階層間流行。常用于書籍費封面和插畫,或裝飾首飾盒、徽章等物品,后演變為張貼畫和壁畫等。波斯細密畫的內容早期多為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后又逐漸出現了歷史、xxx、愛情、狩獵等題材,畫風以波斯文化為中心,線條流暢、色彩強烈,構圖飽滿,富有裝飾性。波斯細密畫深受古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中國影響,其藝術風格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3世紀早期,波斯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美術發達,在希臘瓶畫、敘利亞藝術影響下動植物造型、人物服飾多以幾何形狀為主,整體造型質樸、風格簡潔,這一時期的波斯細密畫兼具希臘式的寫實風格和波斯民族特色。13世紀中期至15世紀,波斯細密畫吸收了中國傳統工筆畫的繪畫技法,其山水自然、人物服飾和動植物紋樣等都帶有中國繪畫的風格,波斯細密畫發展進入成熟時期。16世紀是波斯細密畫創作與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細密畫構圖更加飽滿精致、色彩華麗,在汲取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風格后,本土化的波斯細密畫風格逐漸形成。

    波斯細密畫描繪的士麥那之戰

    節日

    作為伊朗主體民族的波斯人,最重視的節日是伊歷太陽歷正月初一(公歷3月21日)的“諾魯節”,即新年。諾魯節迄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的歷史,波斯波利斯古城遺存的一幅浮雕就記載著波斯古代王宮里過諾魯節的場景。為迎接諾魯節,波斯人一般在伊歷十二月下旬就開始進行打掃、采購和制作食物。除夕當夜波斯人要在家中擺設以波斯語S為首的七樣物品(大蒜、沙棗、醋、蘋果、金幣、天才、麥芽面粉制作的甜食)以及《古蘭經》、彩蛋、鏡子等,稱為七寶桌。新年到來之時全家人圍坐于七寶桌旁,一同誦讀《古蘭經》并做祈禱。

    現當代發展

    編輯

    1921年,禮薩·汗發動政變推翻愷加王朝,創建巴列維王朝。展開了伊朗現代化改革,推行現代化、世俗化、集權化和西方化,波斯人成為伊朗國家的主體民族。1925年,波斯語被定為伊朗xxx官方語言,在教育、法庭、宗教儀式、媒體新聞出版以及公共場合必須使用波斯語。禮薩·汗于1926年加冕為王,建立君主制。對外其收回了伊朗國家主權,廢除了臨時裁判權,實行民族化的國家行政管理體系,堅決拒絕了不合理的國際債務,收回了愷加王朝給予的租讓權,取消了伊朗境內的外國軍事基地。對內其改革了國內行政區劃以鞏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立法,平息部落分離運動與反抗,并推行波斯化的民族政策,波斯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禮薩·汗還對伊朗進行了世俗化社會改革,發展了現代化的世俗教育,提高了婦女地位,并于1935年伊朗頒布《著裝法令》規定伊朗人民要效仿西方的穿著服飾,因此波斯女性也與伊朗其他穆斯林女性一樣不用再穿著具有宗教含義的罩袍和面紗。由于禮薩·汗宣稱自己為波斯民族后裔,在其改革運動中大力宣揚波斯民族優越性,并試圖通過民族同化的方式將伊朗塑造為以波斯為主體民族的民族國家。1935年,在禮薩·汗倡議下建立的波斯語語言文化學會發起“波斯語純化運動”,為波斯語創建了正式的拼字法,編制了新的字母和詞匯。伊斯蘭xxx勝利后,伊朗國內于1979年3月30日進行全民公投,98.2%的民眾贊成建立伊斯蘭共和制制度。4月1日,霍梅尼宣布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但其成立后內部政治爭斗不斷,直到1983年霍梅尼肅清其他反對勢力,其法基赫制度使伊朗政治體制從傳統政治模式過渡至現代政治模式。伊斯蘭xxx及其后續政治斗爭使得伊朗經濟發展受阻,后在霍梅尼法基赫制度管理下,伊朗國內生產力逐漸提高,國有經濟占據主導地位,軍工企業增多,醫療、基建等得到發展,并逐漸降低了伊朗對石油收入的依賴性。文化方面伊朗國內伊斯蘭化傾向明顯,波斯文化不再受到推崇,非伊斯蘭法律被廢除,非伊斯蘭教的文化思想被伊斯蘭教意識形態取締,禁止飲、賭博,實行男女性別隔離制度,波斯婦女再次穿上了傳統罩袍。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94/

    (34)
    詞條目錄
    1. 民族名稱
    2. 民族起源
    3. 名祖說
    4. 雅利安人說
    5. 歷史沿革
    6. 前伊斯蘭時期
    7. 阿拉伯帝國時期
    8. 現代
    9. 人口分布
    10. 宗教信仰
    11. 語言文字
    12. 波斯語
    13. 波斯文
    14. 波斯文化
    15. 飲食
    16. 民族服飾
    17. 建筑
    18. 園林
    19. 雕塑
    20. 地毯
    21. 文學
    22. 音樂
    23. 書法
    24. 細密畫
    25. 節日
    26. 現當代發展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