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橙(學名:Citrus cavaleriei H.Lév.ex Cavalier),為蕓香科(Rutaceae)柑橘屬(Citrus)的植物。在中國和印度均有分布,在中國境內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生長在海拔低于2500米的高山陡崖、巖石旁、山脊上和林緣溝谷的較濕潤地帶。喜陰暗、潮濕的環境,十分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能力強。
宜昌橙分類
編輯物種發現
1907年,英國植物學家E.H.Wilson在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采集到了一種翼葉特大的原始柑桔類型;1913年,美國植物學家W.T.Swingle將其定名為宜昌橙。該植物后在中國各地陸續被發現,如198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方山區綜合科學考察隊在廣西興安縣貓兒山發現宜昌橙。
分類變動
宜昌橙的分類地位一直是爭論焦點。1967年,美國植物學家W.T.Swingle將柑橘屬分為真正柑橘亞屬(subgen.Eucitrus)和大翼橙亞屬(subgen.Papeda),并將宜昌橙與大翼橙亞屬同歸一類,均劃為比較原始的種。1969年,日本學者田中根據宜昌橙為單花,無花序等特征將宜昌橙列入后生柑橘亞屬的原始香橙亞區(Protosmocitrus Tanaka)。1993年,中國學者方德秋提出將宜昌橙列為亞屬;中國學者鐘廣炎和葉蔭民認為宜昌橙是柑橘屬(Citrus L.)中獨立發生的一個古老種。2010年,中國學者王福生等研究證實宜昌橙與中國野生寬皮柑橘(Citrus reticulata)原始種莽山野橘(Citrus mangshanensis)有一定的聯系。根據物種2000中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的分類信息,宜昌橙被歸為蕓香科柑橘屬,學名修訂為“Citrus cavaleriei”。
親緣關系
1984年,中國學者肖尊安利用同功酶研究指出,柑橘(Citrus reticulata)可能是從宜昌橙演化而來。楊海健等通過研究發現香橙(Citrus × junos Siebold ex Tanaka)與柑橘、宜昌橙的關系非常近;并由此推測,柑橘和宜昌橙有可能是香橙的父母本。
形態特征
編輯喬木或灌木,高2~10米;小枝近無毛;具直且粗的刺,花枝上的刺較小。
葉
葉片卵狀披針形,長約2~8厘米,寬0.7~4.5厘米,邊緣全緣至具細圓齒,先端漸尖;翼葉長為葉片的1~3倍,狹長圓形,長6~16厘米,寬2.5~4厘米,先端圓,葉緣具細鋸齒。
宜昌橙的葉
花
花單生或9朵成束,紫紅色、淡紫色或白色,直徑3~3.5厘米;花萼淡綠色、5裂、淺杯形,裂片先端有睫毛,并略帶紫色;花瓣4或5片,長1~1.8厘米,寬0.5~0.8厘米;雄蕊16~30枚;花絲分離或成束,被毛;子房蒼綠色,近橢球形;花柱長約6.5毫米,柱頭淡黃色,細伐裂。
宜昌橙的花
果實
果淡黃色,扁球形或梨形,長4~10厘米,寬3~12厘米;果皮通常很薄;海綿層松軟,中心柱充實;囊瓣7~13瓣;汁胞不發達,少而小,球形或滴狀,密集,排列不規則,含有膠質及酸油,汁少而粘,半透明,呈灰白色或黃白色,味酸苦。
宜昌橙的果實
種子
種子30粒以上,近球形或不規則金字塔形,長寬約1.5厘米,厚約1.2厘米;種皮淡黃白色;子葉乳白色,單或多胚。
分布
編輯分布范圍
宜昌橙在中國和印度均有分布。在中國境內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宜昌橙分布地域較廣,但大多數地區都是零星分布。
生長環境
宜昌橙分布在中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和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生長在海拔低于2500米的高山陡崖、巖石旁、山脊上,既見于密林下,也見于次生疏林、灌叢、和林緣溝谷的較濕潤地帶。
宜昌橙習性
編輯宜昌橙花期在5~6月,果期在10~12月。喜陰暗、潮濕的環境;十分耐寒,在零下11.5攝氏度仍能正常生長而不受凍害;耐土壤瘦瘠,抗病蟲害能力強。適宜宜昌橙生長的土壤類型較多,主要有灰化土、黃沙土、黃壤等,pH多在5.0~6.5之間。生長在陰暗、郁閉的環境下的宜昌橙株高可達10米以上;而分布在次生林或灌木叢、深山峽谷溪水兩旁的灌木叢等生境中的宜昌橙,光照相對較強,株高一般在3~4米。
宜昌橙繁殖
編輯野生宜昌橙通過種子繁殖,主要由蜜蜂或蒼蠅授粉,通過風或流水傳播。部分宜昌橙群落在果實完熟后,落果隨著陡坡滾落停在不同的地方,待落果腐爛后種子實生。
宜昌橙栽培
編輯在溫室內將宜昌橙種子播種育苗,育苗基質為蛭石。種子出苗后每周澆營養液1次。將石英砂和蛭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并用HCl溶液浸泡一段時間,沖洗后裝入塑料桶內。同時選取具有2片真葉的實生苗進行移栽,置于透光溫室內培養。
宜昌橙保護
編輯物種現狀
宜昌橙分布地域較廣,但大多數地區都是零星分布。如在中國湖北省宜都市,已發現的野生宜昌橙群落分布共有4處,每處僅有2~11株成年植株和數量不等的小苗。部分地區由于人為破壞,導致宜昌橙種群現狀十分不樂觀。如在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上世紀70年代末先后在夷陵區樂天溪鎮蓮沱的瓦屋佃、李村溝,三斗坪的黃牛巖、石人槽等深山峽谷及懸崖峭壁間發現集中分布的野生宜昌橙,但近年來由于風景區開發,部分地區的宜昌橙瀕臨滅絕。
致危因素
野生宜昌橙坐果率不高,且由于深山中野生動物較多,花果遭到破壞嚴重。此外,生境破壞和人為砍伐導致野生宜昌橙種群的棲息地受到極大的威脅。
保護等級
2021年,宜昌橙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Ⅱ級保護野生植物。
保護措施
2014年8月,中國宜昌市農業部門投資新建了“湖北省宜都市水井坪村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護點”,添置了氣溫、降雨等氣象變化自動記錄和其他觀測儀器,對宜昌橙生長點建立了鐵絲網圍欄。2010年4月建立了中國夷陵區洞灣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護點,并出臺了《洞灣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護點管護巡查制度》。
用途
編輯食用營養
宜昌橙果實不能食用,但其果皮含油量大,香味濃郁。在中國廣東省潮州市,當地人將其果皮用糖腌制日曬后做成蜜餞,香味濃郁、甘甜,用作小甜食的香料,稱其為“醣[táng]柑”。
育種嫁接
宜昌橙具備耐寒、耐貧瘠和耐陰的抗性特點,還具有矮化以及積累特殊次生代謝物等特征,是柑桔寶貴的育種材料,具有廣闊的開發應用前景。且利用宜昌橙作為砧木,嫁接其他柑橘品種。嫁接后樹體矮化,果實糖酸比升高。
物種對比
編輯香橙
香橙(學名:Citrus × junos Siebold ex Tanaka)為小喬木,高達6米。莖常具粗長刺;葉厚紙質,葉柄翅倒卵狀橢圓形,先端圓鈍,基部窄楔形,葉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上部具細淺齒,稀近全緣。單花腋生,下垂;花瓣白色,有時背面淡紫紅色。果扁球形或近梨形,頂部具環狀凸起及放射淺溝,果皮粗糙,淡黃色,易剝離,具香氣,果肉味酸,帶苦味。香橙起源于中國的長江上游地區,在中國分布于甘肅、陜西、湖北、湖南、江蘇、貴州、廣西、云南等地。其性耐寒,喜潮濕,喜肥,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廣泛。
香橙
柑橘
柑橘(學名:Citrus reticulata),小喬木。分枝多,枝擴展或略下垂,刺較少。翼葉通常狹窄,或僅有痕跡,葉片披針形,橢圓形或闊卵形,大小變異較大,葉緣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鈍或圓裂齒,很少全緣。花單生或2-3朵簇生;花瓣通常長1.5厘米以內。果形種種,通常扁圓形至近圓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黃色,朱紅色或深紅色,甚易或稍易剝離,瓢囊7~14瓣,稀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頗韌,果肉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異氣味;種子或多或少數,稀無籽,通常卵形,頂部狹尖,基部渾圓。花期4~5月,果期10~12月。柑橘在中國廣泛栽培,海南、福建、江西、四川、陜西等地均有分布。
柑橘
相關研究
編輯李春艷等選取8個不同類型的宜昌橙為試驗材料,采集幼嫩莖尖制備體細胞中期染色體標本,利用CMA熒光顯帶技術對其進行熒光帶型分析;結果發現各供試宜昌橙CMA帶型呈現明顯的多態性與差異性,且部分同源染色體表現出CMA(+)條帶雜合性。鄭雪姣等通過研究來自中國主要標本館的402份數字化宜昌橙標本,分析了宜昌橙的地理分布特征與主要分布區的資源特點。結果表明,野生宜昌橙主要分布于中國四川、重慶等9個省,分布區域廣,海拔差異較大;不同地區宜昌橙的生境和分布數量存在較大差異;且每個居群的個體數較少,資源儲量嚴重不足。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