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蛾學名:H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國燈蛾、秋幕毛蟲、秋幕蛾,屬鱗翅目燈蛾科,是世界性檢疫害蟲。主要危害果樹行道樹觀賞樹木,尤以闊葉樹危害嚴重,對農作物林木果樹等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
美國白蛾特征
編輯中型蛾類,雌、雄體長分別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別為33~44mm和23~34mm。體軀純白色,無其他色斑。復眼黑褐色;雌蟲觸角呈鋸齒形,褐色;雄蟲雙櫛齒形,黑色。前足的基部、腿節桔黃色;脛節、跗節內側白色,外側大部黑色。中、后足的腿節黃白色,脛節、跗節上有黑斑。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半月牙形,中部有一突起,突起的端部較尖,陽莖基環梯形,陽莖端膜具微刺。
非越冬代成蟲的前后翅絕大多數全為白色,僅雄蟲的前翅有時有數個不正矩形的黑斑;越冬代成蟲的前翅均有許多排列不規則的不正矩形黑斑,少數雌蟲有1至數個黑斑。雄蟲翅斑變異有:7列斑型(2列基斑列,2列中黑斑,2列側列斑,1列緣斑);5列斑型;4列斑型;少斑型(翅上只有稀疏少量黑斑)。
實圖
雌蟲翅斑變異較小:有斑型和無斑型,有斑個體翅斑稀疏。
卵
卵聚產,數百粒連片平鋪(單層排列)于葉背,上覆雌蟲白色體毛。圓球形,直徑約0.5mm;初產時淺黃綠色或淡綠色,有光澤,后變灰綠色至灰褐色;表面密布小刻點。圓球形,直徑0.5-0.53毫米左右。卵表面有許多規則的凹陷刻紋,初產的卵淡綠色或黃綠色,有較強的光澤,以后逐漸加深為黃綠色,孵化前呈灰褐色,頂部呈褐色。卵粒數在數百粒至上千粒不等,呈不規則塊狀單層排列,大小為2-3平方厘米,覆蓋白色鱗毛。
幼蟲
幼蟲有兩型:黑頭型和紅頭型,紅頭型僅分布美國中南部,其余地區和國家發生的均為黑頭型。紅頭型與黑頭型主要區別是:頭部桔(柿)紅色,胸腹部淡黃色而雜有灰色至藍褐色斑紋,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和臀盾與體同色,所有毛瘤桔紅色,其上剛毛褐色而雜有白色;其余特征與黑頭型相同。從第一齡起,兩種類型幼蟲的頭部、前胸盾、臀盾的顏色即不同。
實圖
我國發現的黑頭型有三種體色變異:普通型,體背有一條黑色寬縱帶。最常見的類型,數量最多;黃色型,蟲體黃色,無黑色寬縱帶,僅有黑色小型毛瘤;黑色型,蟲體全為黑褐色。大齡幼蟲體長28~35mm,頭寬約2.7mm。頭部、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外側及臀盾黑色;胸腹部顏色變化很大,乳黃色至灰黑色,背方縱貫一條黑色寬帶,側方雜有不規則的灰色或黑色斑點。前胸至第八腹節每側有7~8個毛瘤,第九腹節僅5個,所有背方毛瘤黑色,腹方毛瘤灰色或黑色,其余毛瘤均淡桔黃色,各毛瘤上均叢生白色且混有黑褐色的長剛毛。腹足趾鉤為單序異形中帶,中間長趾鉤9~14根,兩端小趾鉤各10~12根。這一點可與毒蛾科幼蟲腹足趾鉤予以區分,毒蛾科幼蟲腹足趾鉤為單序中帶。初孵幼蟲一般為黃色或淡褐色。老熟幼蟲頭部黑色,有光澤,頭寬2.4-2.7毫米,體長22-37毫米,頭寬大于頭高。細長,圓筒形,背部有1條黑色寬縱帶,各體節毛瘤發達,毛瘤上著生白色或灰白色雜黑色及褐色長剛毛的毛叢,背部毛瘤黑色,體側毛瘤多為橘黃色;氣門白色,長橢圓形,邊緣黑褐色;腹面黃褐色或淺灰色;胸足黑色,臀足發達,腹足外側黑色,基部和端部黃褐色,腹足趾鉤單序,異形中帶,中間趾鉤10-14根,等長,兩側各具10-12根。
實圖
蛹
美國白蛾蛹體長8~15mm,平均12mm;暗紅褐色。頭部及前、中胸背面密布不規則細皺紋,后胸背及各腹節上密布刻點。第五至第七腹節的前緣和第四至第六腹節的后緣均具環隆線;節間深縊,光滑而無刻點,顏色色較淺。臀棘8~17根,多數12~16根,長度約相等,端部膨大且中心凹陷而呈喇叭形。初淡黃色,后變暗紅褐色,體長8-15毫米,寬3-6毫米。雄蛹瘦小,背中央有一條縱脊,雌蛹較肥大。腹部末端有排列不整齊的臀棘10-15根,臀棘末端膨大呈喇叭口狀。蛹外被有黃褐色或暗灰色薄絲質繭,繭上的絲混雜著幼蟲的體毛共同形成網狀物。
棲息環境
編輯溫濕度:美國白蛾的發育起始溫度為10℃;大悟縣高于或等于10℃天數為270天,年平均溫度19.1℃。根據有效積溫公式N(T-C)=K,計算出大悟縣第1代發育有效積溫為688℃,笫[zǐ]2代發育有效積溫為1084℃。成蟲在春季的羽化進展受到氣溫的影響。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5℃時羽化開始,日均氣溫17-25℃時羽化到達高峰。幼蟲發育最適溫度為24-26℃,相對濕度70%-80%,溫度超過38℃或相對濕度低于50%,均對幼蟲發育不利,但能耐40℃高溫和-16℃低溫。光照:不喜歡強光和直射光,光線對成蟲影響較大。絕大多數成蟲羽化時間多在黃昏前后。強光線影響成蟲羽化,有些成蟲已從蛹殼脫開,但并不馬上爬出來,要等待光線減弱后才爬出,說明強光線對成蟲羽化有抑制作用。
生活習性
編輯美國白蛾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味性,對腥臭味敏感度較強,因此,一般在樹木稀疏、光照條件好的地方或是臭水坑、廁所等散發惡臭味的地方發生嚴重。成蟲交尾時間一般為凌晨3~4時,在交尾結束后當晚或次日產卵于葉背,卵單層排列成塊狀,一塊卵有數百粒,多者可達千粒,產卵時間較長。幼蟲孵出幾個小時后即吐絲結網,第一、二代幼蟲主要在樹冠中下部危害結成白色網幕,第三代幼蟲在樹冠中上部危害結成白色網幕,低齡幼蟲在網幕內取食葉肉,受害葉片僅留葉脈呈白膜狀而枯黃。5齡以后進入暴食期,食葉呈缺刻和孔洞,嚴重時把樹葉蠶食光后轉移危害。
低齡幼蟲在網幕內取食葉肉
美國白蛾成蟲具有“趨光”、“趨味”、“喜食”3個特性,對氣味較為敏感,特別是對腥、香、臭味最敏感。一般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廁所、畜舍、臭水坑等周圍樹木,極易發生疫情。成蟲喜歡夜間活動和羽化,雌蛾喜歡在光照充足的植物上面活動及產卵,所以見光多的植物枝條和葉片受害較重。美國白蛾在孝感市取食樹種主要有:桑樹、法國梧桐、榆樹、柿樹、櫻花、楊樹、泡桐、楓楊、白蠟、水杉、刺槐、臭椿、合歡、構樹、柳樹、海棠等。美國白蛾危害嚴重的樹種有:桑樹、法國梧桐、榆樹、柿樹、楓楊、泡桐,調查發現這些受害樹木部分樹冠被覆蓋覆蓋,樹葉全部被食光,說明美國白蛾對上述樹種嗜好。取食較少的樹種有:水杉、刺槐、臭椿、合歡、海棠。
樹葉上的美國白蛾
分布范圍
編輯國外分布
美國白蛾原產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國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態分布范圍在19°~55N°之間。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發現美國白蛾,隨后美國40個州相繼發生蟲災,墨西哥有1個州發生蟲災。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白蛾通過人類活動和運載工具傳到了歐洲和亞洲,并成為一種嚴重危害樹木的檢疫性害蟲;1958年它已傳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奧地利、烏克蘭、俄羅斯、波蘭、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并于1961年傳入朝鮮。到目前為止,美國白蛾已廣泛分布于歐亞地區。
地圖
國內分布
1979年6月在一次調查農作物病蟲害時,首次在我國發現了美國白蛾。它是從中朝邊境傳入我國遼寧省丹東地區的。1980年美國白蛾擴散到遼寧省的寬甸、東溝、鳳城、本溪、岫巖、莊河等九個縣市。而后又傳播到陜北京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北戴河、煙臺、威海、青島等省市,呈現出從北部逐漸向中部地區擴散的趨勢。有學者曾用MaxEnt軟件分析出美國白蛾在我國的潛在分布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大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安徽大部、河南、內蒙古東部、湖北東北部、山西大部以及陜西中東部地區。
生長繁殖
編輯發生規律
該蟲一年3代,越冬蛹一般經過150d,自3月下旬開始見成蟲,4月中旬至5月初大量出現越冬成蟲;經7d的一代卵期,5月初至6月中旬為一代幼蟲發生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蟲老熟并化為蛹;6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一代成蟲發生期;二代卵期3d;馬上進入二代幼蟲期(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二代蛹期;二代成蟲發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三代卵期仍為3d,迅速進入三代幼蟲(9月上旬至10月下旬);9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直到3月下旬。
卵期
成蟲產卵多產于葉背面,少產于葉表。卵塊上附有許多雌蟲腹部白色鱗毛。卵塊多呈不規則的單層塊狀排列。卵孵化率較高,第1代為93%,第2、3代達97%。第1代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卵:8月中旬至8月下旬。
美國白蛾卵
幼蟲期
美國白蛾幼蟲6-7齡,其中第1代和第2代幼蟲以6齡為主,第3代幼蟲以7齡為主。1-2齡幼蟲只食葉肉,留下葉脈,呈透明紗網狀,3齡幼蟲開始將葉片咬成缺刻。1-4齡幼蟲一直生活在網幕中,4齡幼蟲由大群體分為小群體分別拉網取食。5齡后開始拋棄網幕取食,營個體分散生活。幼蟲有明顯的暴食期,5齡后食量劇增。第1代幼蟲: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蟲: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代幼蟲:8月中旬至9月下旬。幼蟲有極強的耐饑餓能力,老熟幼蟲即使15天不取食也不會死亡。
美國白蛾幼蟲
蛹期
一般化蛹前即停止取食,結成淡褐色、橢圓形的薄繭,約經2-3天蛻皮化蛹。化蛹場所一般在草垛中、屋檐下和磚瓦亂石堆中。第1代蛹:6月中至6月下旬;第2代蛹: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3代蛹: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
美國白蛾蛹
成蟲期
成蟲羽化主要發生在16-22時,以黃昏時的羽化占多數。雌蟲壽命4-8天,雄蟲壽命3-7天。第1代成蟲: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成蟲:8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3代成蟲(越冬代):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美國白蛾成蟲
主要危害
編輯寄生植物
寄主:美國白蛾屬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可危害200多種林木、果樹、農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種闊葉樹。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蠟槭(糖槭),其次為胡桃、蘋果、梧桐、李、櫻桃、柿、榆和柳等。
美國白蛾幼蟲
為害特點
一、危害大,傳播途徑廣美國白蛾主要以幼蟲取食植物葉片危害,其取食量大,為害嚴重時能將寄主植物葉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樹皮,從而削弱了樹木的抗害、抗逆能力,嚴重影響林木生長,甚至侵入農田,危害農作物,造成減產減收,甚至絕產,被稱為“無煙的火災”。據測定一頭幼蟲一生取食樹葉量約為55.6~69g。幼蟲、成蟲極易隨人為活動、物資、交通工具等進行遠距離傳播。從監測發生情況看,美國白蛾主要集中發生在以木材、板材及其制品集中加工、集散地區,人員、車輛運輸與外界交流往來頻繁、物流量大的地方。二、適應性強,繁殖量大,具有暴食性美國白蛾對惡劣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耐寒冷(能耐-16℃的低溫),耐高溫(能耐40℃的高溫),耐饑餓(在無食物情況下幼蟲能生存10~15d)。一只雌蛾平均一次產卵300~600粒,最多可達1900粒,1年繁殖3代,如不防治,1年后其后代至少可達幾十萬只。
幼蟲
三、食性雜美國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可取食危害絕大多數闊葉樹以及灌木、花卉、蔬菜、農作物、雜草等,對園林樹木、經濟林、農田防護林等造成嚴重的危害,在我國的寄主植物多達49科108屬175種。喜食樹種包括橡樹、黃櫪、大紅槭、白麻、山胡桃、大紅槭、紅橡木、法國梧桐、泡桐、白蠟、臭椿、核桃、楊樹、柳樹、榆樹、桑樹、櫻花、女貞、紫荊、刺槐、梨、板栗、南瓜、蘋果、桃、李、杏、白菜、蘿卜、菜豆等。
傳播途徑
美國白蛾主要靠人類活動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各蟲態均有可能附著于寄主上,成蟲和蛹還可靜伏于交通工具上,隨運輸傳至遠方。蛹期抗逆能力強,可經受-30℃的低溫,由于越冬代化蛹場所復雜、隱蔽,蛹期長,因此越冬蛹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蟲態。成蟲飛行和高齡幼蟲爬行,可引起發生地鄰近擴散。
實圖
防治方法
編輯檢測方法
田間檢測可在成蟲發生期在海關或疫區外圍圍設置黑光燈或性信息素誘捕器進行監測。另外,凡從發生區調出的苗木、原木、木材、貨物的包裝物、植物性鋪墊物及運載工都親應予以嚴格檢驗。檢驗卵時應注意植物的葉背;檢驗低齡幼蟲應注意寄主植物上的網幕,老齡幼蟲及蛹應注意樹干縫洞和根部土壤、包裝材料及貨物的木箱、運載工具的內外角落,縫隙和樹洞、原木和木材的樹皮下、裂縫、洞穴及草堆的深層。如發現可疑的標本可帶回實驗室進行鏡檢鑒定。加強檢疫是防止美國白蛾長距離遷移的關鍵手段。強化對疫區林產品的檢疫,不經檢疫或處理,嚴禁外運,凡是從疫區調出的苗木、原木、木材、果品、包裝材料、交通工具等均應實施嚴格檢疫,發現疫情立即采取除害處理,從源頭上防止疫情的擴散蔓延。加強檢疫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調運行為。
治理方法
(1)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白蛾由疫區傳入做到早投入,早準備早報告早除治。(2)人工剪除網幕:在美國白蛾網幕期,人工剪除網幕,并就地銷毀,是一項無公害,效果好的防治方法。(3)人工挖蛹:美國白蛾化蛹時,采取人工挖蛹的措施,可以取得較好防治效果。(4)燈光誘殺:在各代成蟲期,利用美國白蛾成蟲趨光性,懸掛殺蟲燈誘殺成蟲。(5)草把誘集:根據老熟幼蟲下樹化蛹的特性,于老熟幼蟲下樹前,在1.5m樹干高處,用谷草稻草草簾等圍成下緊上松的草把,誘集老熟幼蟲集中化蛹,蟲口密度大時每隔1周換1次,解下草把連同老熟幼蟲集中銷毀。
實圖
(6)藥物防治:應選擇高效低毒的仿生生物殺蟲制劑進行高壓噴霧防治,可選擇20%除蟲脲40005000倍液,25%滅幼脲[niào]3號15002500倍液植物性殺蟲劑煙參堿500倍液等。(7)利用周氏嚙小蜂是美國白蛾的天敵來防治白蛾,最佳時期是白蛾老熟幼蟲至化蛹時期,應選擇晴朗天氣的1016時放蜂,并且一個美國白蛾世代放蜂2次以上間隔710天防治效果最好。(8)用性信息激素:當蟲株率低于5%時,在美國白蛾成蟲期,按50米距離和2.5米或3.5米高度,設置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美國白蛾雄蛾。
預防方法
加強美國白蛾的預防、控制,可以從根源上減少美國白蛾的為害程度,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
實圖
一是對園林綠化工程植物進行改造:結合工程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增加綠化工程植物的多樣性,重新配置景觀植物,形成以“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互相結合的綠化格局,通過植物的多樣性提高植物對美國白蛾為害的抵抗能力。二是改善園林植物的管理:針對園林綠化工程項目,可以增加管線引水的安裝,加大喜濕植物的補水量,一些地區澆水困難可采用水車澆水;冬季還可將積雪埋置其中,有利保墑[shāng]等,這些措施均可以提高植物的抵抗力。三是加強聯防聯治:進一步完善美國白蛾防治管理體系,成立專門的防控指揮部,加大排查力度,針對美國白蛾為害的不同時期安排專人進行反復排查,實行“定人、定崗、定經費”的責任管理模式;發現美國白蛾要及時處理,并做好詳細的管理記錄,以積累更加豐富的防治經驗。
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卵期防治:在卵期可用人工摘除的方法,將帶卵的葉片摘除,集中銷毀、深埋處理。幼蟲期防治:根據美國白蛾4齡幼蟲前吐絲結網并聚集在網幕中取食的特性,可采取人工剪除網幕并就地銷毀的方式進行防治。在2-3齡幼蟲網幕盛期,發現網幕后,用高枝剪刀剪下處理。蛹期防治:根據美國白蛾老熟幼蟲下樹化蛹的習性,用麥秸、谷草等在樹干1-1.5米高處圍成下緊上松的草把,誘集老熟幼蟲在其中化蛹,并集中銷毀。晚秋、初春季節,在樹洞、樹皮縫、枯枝落葉、樹周圍磚石、瓦塊下,挖越冬蛹并集中消滅。成蟲期防治:越冬代成蟲發生較整齊,飛翔力弱,清晨和傍晚多棲息在建筑物的墻壁、樹干、草地上,可進行人工捕殺。物理防治利用美國白蛾成蟲的趨光性、以黑光燈進行成蟲誘殺,以減少成蟲交尾和產卵。在成蟲期,于距地面2-3米高處懸掛殺蟲燈,每天從19∶00到次日6∶00開燈誘殺美國白蛾成蟲。生物防治利用天敵防治美國白蛾在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至蛹期,釋放天敵周氏嚙小蜂是防治美國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該方法適宜在樹木高大、網幕摘除困難大、美國白蛾發生不嚴重的地塊進行防治。寄生性天敵白蛾周氏嚙小蜂在其自然分布區1年發生7代,以老熟幼蟲在美國白蛾蛹內越冬,群集寄生于寄主蛹內,其卵、幼蟲、蛹及產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內度過。放蜂最佳蟲期為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和化蛹初期(第1代化蛹初期6月15日左右,第2代化蛹初期7月25日左右),按1頭白蛾幼蟲釋放3-5頭周氏嚙小蜂的比例,選擇無風或微風上午10時至下午5時以前進行放蜂。放蜂的方法:把即將羽化出蜂的柞蠶繭用皮筋套掛或直接掛在樹上,或用大頭針釘在樹干上,讓白蛾周氏嚙小蜂自然飛出。用試管、指形管或其他器皿繁殖的,在即將出蜂時,可直接將其放在樹干基部,揭開堵塞物,讓小蜂飛出。美國白蛾的捕食性天敵有:蠋蝽、蜘蛛、步甲、草蛉、瓢蟲、螳螂及鳥類、兩棲類等,可加以保護和利用。應用微生物防治美國白蛾應用細菌防治美國白蛾,研究和應用最多的是蘇云金桿菌(簡稱Bt)。每畝施用8000IU/μl蘇云金桿菌懸浮劑100毫升,采用飛機低容量噴霧和人工地面噴霧,平均防治效果在96%以上。為保證速效,常采用蘇蕓金桿菌+阿維菌素復配制劑。應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美國白蛾,400億孢/克可濕性粉劑1500-2500倍液進行葉片噴霧防治,防效在90%以上。應用病毒防治美國白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對美國白蛾幼蟲有較強的致病力,適用于2-3齡幼蟲,使用制劑濃度為(1.5×107~3.0×107)PIB/毫升,且藥效持續,專性寄生。用HcNPV原液2.5×109PIB/毫升稀釋1000、750、500倍液,對2-3齡美國白蛾用藥后表明14天林間藥效試驗校正防效為73.29%-90.41%。應用仿生藥劑防治防治美國白蛾的仿生藥劑有:殺鈴脲、除蟲脲、氟蟲脲、蟲酰[xiān]肼[jǐng]等。對4齡前幼蟲可使用20%蟲酰肼懸浮劑2000倍液、20%殺鈴脲懸浮劑8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可用于美國白蛾防治的植物源農藥主要有煙參堿、苦參堿、煙堿、苦參堿、印楝素等。如使用1.2%煙參堿乳油1000-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應用信息素防治利用美國白蛾性信息素,在輕度發生區成蟲期誘殺雄性成蟲。春季世代誘捕器設置高度以樹冠下層枝條(2-2.5米)處,在夏季世代以樹冠中上層(5-6米)處設置為宜。每100米設1個誘捕器,誘集半徑為50米。在使用期間誘捕器內放置敵百蟲棉球,每3-5天更換1次,以保證薰殺效果。化學防治在美國白蛾大發生時采用。每年5至6月的第1代幼蟲期,是化學防治的關鍵時期。對幼蟲活性較高的藥劑有: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等。幼蟲破網之前用4.5%高效氯氰[qíng]菊酯[zhǐ]+甲維鹽加水稀釋1000倍進行防治。幼蟲破網后,可在樹冠上噴灑溴氰菊酯等擬除蟲菊酯類農藥1500-2000倍液,具有良好防效。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