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多是身體受到外在寒邪侵襲,或自身陽虛陰盛或機體機能失調所造成。
古籍摘選
編輯- 惡風畏寒,陽氣不足也。(《續名醫類案》)
名詞解釋
編輯- 自覺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采取保暖措施,身體發冷的感覺可以緩解的表現。
術語在線
編輯- 畏寒是指病人自我感覺怕冷的癥狀。
“問寒熱”意義
- 問寒熱屬于中醫問診的必不可少內容之一。
- 寒與熱是臨床最常見癥狀,通過詢問病人的怕冷與發熱的情況,可以辨別病變的性質和陰陽盛衰的變化。寒為陰征,熱為陽象,寒熱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應。
癥狀表現
- 畏寒主要指的是患者自我感覺怕冷,但如果多加衣物或者采取烤火取暖等增加環境溫度的措施后怕冷的感覺能有效緩解的現象。
主病
- 表證: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襲體表而出現的證候,稱為“表證”。表證的癥狀有發熱、頭痛、畏寒、身痛、鼻塞、無汗、脈浮等。
- 虛證:畏寒,臨床可伴見精神疲憊,面色不華,氣短音低,頭暈眼花,自汗盜汗,心悸失眠,飲食減少,舌質淡胖或瘦癟,脈虛細無力等。
病因病機
- 畏寒多由于身體受到外在寒邪侵襲,或者患者自身陽虛陰盛機體機能失調所引起。人體如處在失調情況時,邪氣將變得容易侵入。
- 中醫理論《素問·通平虛論》中就有描述:精氣奪則虛。在《素問·調經論》中又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虛證容易導致寒邪入體,易產生內寒,出現畏寒癥狀。《金貴要略》中指出,治療陰虛畏寒重在溫補脾腎,祛邪生新。
- 如果畏寒時同時出現精神不振,健忘、嗜睡等則為心陽虛;如果為精力不足、思維遲鈍、工作無效率等則為腎陽虛。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