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弦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和弦(Chord)源自希臘文χορδ?,讀音【hé xián】,是樂理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定音程關系的一組聲音。通常有三和弦、七和弦、十三和弦等概念,并沒有32和弦、40和弦乃至64和弦的說法。至少由3個樂音以三度音程關系疊置而成的多音結構形式,此系傳統概念。現代理論則含樂音的一切自由結合形式。 按照三度音程關系或非三度音程關系,三個或以上的音的結合,叫做“和弦”。按三度音程關系構成的和弦...

    和弦(Chord)源自希臘文χορδ?,讀音【hé xián】,是樂理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定音程關系的一組聲音。通常有三和弦、七和弦、十三和弦等概念,并沒有32和弦、40和弦乃至64和弦的說法。至少由3個樂音以三度音程關系疊置而成的多音結構形式,此系傳統概念。現代理論則含樂音的一切自由結合形式。

    和弦介紹

    編輯

    按照三度音程關系或非三度音程關系,三個或以上的音的結合,叫做“和弦”。按三度音程關系構成的和弦,由于各音間保持一定的緊張度,音響協調豐滿,并合乎泛音的自然規律,因而被廣泛采用。按非三度音程構成的和弦,雖不像按三度音程構成的和弦那樣被廣泛采用,但對豐富和聲的色彩、建立民族和聲語言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故也不應忽視。構成和弦的諸音,叫做該和弦的和弦音。在和弦的基本形態中,最下端的一音,叫做“根音”。其余各音均按它們與根音構成的音程關系來命名。

    普通和弦

    編輯

    三和弦

    由三個音按照三度關系疊置起來的和弦,叫做三和弦。三和弦各音由下而上稱為根音、三音、五音,分別以1、3、5標記。三和弦有三種不同的低音位置根音在低音位置,叫做原位。因低音與上方兩音分別構成三度和五度音程,得名三五和弦,常用數字“5”標記。三音在低音位置,叫做第一轉位。因低音與上方兩音分別構成三度和六度音程,得名三六和弦,簡稱六和弦,以數字“6”標記。五音在低音位置,叫做第二轉位。因低音與上方兩音分別構成四度和六度音程,得名四六和弦,以數字“46”標記。由于等音關系,增三和弦的原位和轉位,與在同一低音上構建的其他位置的增三和弦并無音響上的差別。所以,增三和弦的不同低音位置,一般需要依靠記譜或音樂的調性感覺來加以區分。和弦的轉位一般不會使和弦的性質發生改變。三和弦的三種低音位置,會對和聲的穩定性產生不同的影響。同一穩定和弦,原位最穩定,第一轉位次之,第二轉位最不穩定。大小調和聲對四六和弦使用的限制,從來都是十分嚴格的。三和弦亦有三種不同的旋律位置:根音處在最高聲部,叫做根音旋律位置。這是三和弦的各種旋律位置中,最能增加和弦的穩定性和完滿性的排列。三音處在最高聲部,叫做三音旋律位置。這樣的旋律位置會削弱和弦的穩定性,但和聲音響飽滿,色彩鮮明。于結構中(指在音樂進行中)運用,可增加音樂的動力。五音處在最高聲部,叫做五音旋律位置。這也是一種影響和聲穩定性和完滿性的排列,但其性格的鮮明程度不如第二種。大調與小調中的三和弦在自然大調與和聲小調的各個音級上,都可以構成一個它所屬調式的自然音三和弦。自然大調的I、IV、V級是大三和弦,II、III、VI級是小三和弦,VII級是減三和弦。和聲小調的I、IV級是小三和弦、III級為增三和弦,V、VI級是大三和弦,VII,II級是減三和弦。對于這些和聲的基本材料的認識,不僅需要從調式音級的角度去鑒別,而且也應當以大小調對置的方式加以比較。大調和小調的和弦,只有V、VII兩級上的和弦結構相同。其他音級上和弦結構的差異,正是大小調和聲材料各自構成特征的表現。和聲基礎訓練為什么一定要使用和聲小調(即第VII級升高半音的小調)?這是大小調和聲基本風格的要求。當掌握了大小調和聲的基本規律之后,欲轉向包括自然小調在內的其他調式和聲風格的實踐,將是比較容易的。和弦的標記,本教程采用音級標記法,即根據和弦根音在調式音階中的級數來標記和弦。羅馬數字代表和弦的級數。和弦的低音位置,用阿拉伯數字在音級標記的右下方注明。更嚴格的要求,應以羅馬數字的大寫和小寫來顯示大小調式的區別,有的還在小寫羅馬數字的上方加一圓點以便于辨認。V級三和弦的性質I級三和弦即主三和弦。主三和弦屬于協和和弦類別,是穩定的調試中心,在和聲結構中有吸引其他音級上的和弦之功效。大調中的主和弦是大三和弦,小調中的主和弦是小三和弦,它們在和聲進行中起著明確調試性質的作用。I級三和弦以羅馬數字I標記,“功能”標記符號是“T”或“t”(德Tonikafunktion的縮寫)。V級三和弦即屬三和弦。屬三和弦雖然也是協和和弦,但由于它不同于主三和弦的音級地位,根音(屬音)有對主音的和聲傾向,三音(導音)和五音(上主音)有對主音的旋律傾向,所以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傾向于主和弦,同時也給主和弦以積極地支持。特別是當它與主和弦連用時,對確立和聲結構的調性有決定性的作用。V級三和弦一般是大三和弦,除了在自然小調中是小三和弦。V級三和弦以羅馬數字V標記,“功能”標記符號是“D”(德語Dominantfunktion的縮寫)。和弦音的重復與省略I、V三和弦在使用中多重復根音,以加強其調性功能;三音不能省略,也不重復;五音既可省略,亦可重復。V級三和弦連接的意義通常都將I、V的連接稱之為正格進行。僅這兩個和弦的運用,就可以鞏固地建立起一個調性。這是大小調風格的音樂中運用最廣泛、最具有和聲進行的模式。I、 V的連接,會因為兩個和弦先后次序的變化而獲得不同的意義。I——V,和聲由穩定轉向不穩定,具有結構上的開放性。這種進行宜于用在音樂結構的內部,有推動音樂發展的功效。下面所引曲例的前兩小節便是一例。V——I,和聲由不穩定過渡到穩定,具有結構上的收攏性。這種進行多用于樂思或段落的結束部分,以增強音樂的收束感。如果需要在非收束部位使用V——I的進行,為避免音樂的停滯,通常都要采取一些措施來削弱主和弦的穩定性。如:主和弦采取轉位或非根音旋律位置的形式,摻入和弦外音成分或節奏上的弱化處理,等等。V級三和弦連接的兩種方法和弦的連接有兩種方法:共同音保持在同一聲部的連接,叫做和聲連接法;沒有共同音,或者有共同音但不在同一聲部保持的連接,叫做旋律連接法。I、V和弦的根音相距四、五度,有一個共同音。當它們的原位三和弦以和聲連接法銜接時,聲部進行的方式是:共同音保持,低音作四、五度跳進,其他兩個聲部作三度、六度平行的下行(I——V)或上行(V——I)級進。原位I、V三和弦以旋律連接法銜接,聲部的進行方式是:低音避免四部同向而只作向上(V——I)或向下(I——V)的四度跳進,其余三個聲部與低音呈反向,平穩進行到后面和弦與它相鄰的音。兩種連接法均可以使原位I、V和弦在進行中保持排列法和重復音的一致性。旋律連接法因為回避了V級和弦的三音(導音)與I級和弦的根音(主音)的直接聯系,因而較之I、V的和聲連接法有更強的力度與更多的色彩差異。

    七和弦

    由四個音按照三度關系疊置起來的和弦,叫做七和弦。七和弦各音由下而上稱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分別以1、3、5、7標記。

    其他和弦

    編輯

    轉位和弦與離調和弦接下來要為歌曲配置更優美的和弦,使音樂更流暢。這就要用到各種變化和弦。關于變化和弦在經典和聲學里有復雜的一套理論,這些理論是有實際意義的,但是對于那些沒有系統學習過和聲學的人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被灌輸有關離調的系列理論,恐怕沒有多少人可以正確理解。所以在本教程中,我采用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說法,關于離調和弦等內容的正確涵義會在以后寫明。注:所有和弦轉位都沿用傳統名稱,第一轉位稱六和弦,第二轉位稱四六和弦。

    主四六和弦

    (K46和弦)這是一個在古典音樂中很常用的和弦,但它在流行音樂中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形式是主和弦的第二轉位,以C大調舉例就是C/G和弦,即5-1-3和弦。這種和弦的特點是,雖然算是主和弦,但因為它以SOL為根音,所以一點也不穩定,有著極強的向屬和弦去的傾向。試驗一下,如果一首大調歌曲結束時貝司手不彈DO音而彈SOL音,你肯定會感覺很奇怪,你會覺得這首歌曲根本就沒有結束。這充分體現了主四六和弦的不穩定性。因此在編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如果有一首歌曲的結尾是C-G7-C(這可是很常用的結尾哦)我們就可以改為C/G-G7-C。由于C/G(主四六和弦)傾向與屬和弦G7,而屬和弦G7又傾向于主和弦,這樣從C/G開始一系列的和弦都順著它的傾向性行進,音樂就變得流暢了。在古典音樂中,C/G-G7-C的進行是最經典的終止式。

    二級六和弦

    二級六和弦是二級和弦的第一轉位,在C大調中是Dm/F。它的構成音是FA,LA,RE。大家會發現它與F和弦(四級和弦)只差一個音,前者是FA,LA,RE,后者是FA,LA,DO。所以,二級六和弦實際上可以看成是四級和弦的一個替代品,也就是說某些地方本來用的是四級和弦,如今就可以用二級六和弦代替,C大調中就是用Dm/F代替F和弦。二級六和弦保持了二級和弦柔和的特性,不象四級和弦那么硬,也沒有強烈的“飛”起來的感覺,所以如果你想要使1-4級的進行不要那么強硬,但又要保證有1-4級進行的和聲效果,你就可以用二級六和弦代替四級和弦。如果大家聽過電影《紅河谷》的主題曲,它的第二個和弦就是二級六和弦,而這個地方的和弦功能和聽上去的感覺實際上是四級的,這就對了!這就是二級六和弦要達到的效果。

    大二級和弦

    這實際上是一個離調和弦,不過在這里我不從這個角度去說明問題。大二級和弦就是升高三音的二級和弦,在C大調里是2,#4,6和弦。它的特點就是強烈傾向于屬和弦(五級和弦),也就是在C大調里構成D-G的進行。在前面介紹二級和弦時我曾提到二級和弦最重要的用途是置于5級和弦前面,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二級和弦是增強了小二級和弦向屬和弦的傾向性。在C大調中就是用D-G7代替Dm-G7。在歌曲的適當位置使用這種代替手段效果是十分好的。但是要注意,歌曲的旋律音如果是FA(首調)則不能這樣代替,因為這會構成與和弦#4的小二度沖突,十分尖銳刺耳。鄧麗君的許多歌曲及那個年代的許多歌曲(如《今宵多珍重》)都會在屬和弦前使用大二級和弦,大家可以去仔細地分辨一下。另外,和所有的離調和弦一樣,大二級和弦也可以擴展成七和弦,C大調里是D7和弦,2,#4,6,1。它的和弦性質和D和弦是一樣的,只不過音響更豐富些。

    大三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在C大調里是E和弦,3-#5-7。是由三級和弦Em升高三音形成。它傾向于六級和弦Am.也就是在C大調里構成E-Am的進行。它實際上也是Em到Am進行的強化。和前面一樣,我們可以用E-Am代替Em到Am,但仍要注意,如果旋律音是SOL,就不能這樣代替,因為SOL會與和弦里的#5沖突。有一首老歌叫《我家在那里》就使用了大三級和弦。有首圣誕歌曲就連續使用了大二級和弦和大三級和弦。另外,和所有的離調和弦一樣,大三級和弦也可以擴展成七和弦,C大調里是E7和弦,3-#5-7-2。它的和弦性質和E和弦是一樣的。

    大六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而且這是一個很常用的和弦,它的“離調感”十分遠,所以能制造出很動聽的效果。在C大調中是A或A7和弦(和其他離調和弦一樣,它可以擴展成七和弦),它強烈傾向于二級Dm和弦,這樣就在C大調中形成A(A7)-Dm的進行。這可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進行,它不僅可以代替Am到Dm的進行,還可以代替其他和弦到Dm的進行。只要你的旋律中帶有6,#1,3,5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音,你就可以使用這個進行。它是用來強調和聲在音樂中作用的最好例子。看一下:3 - 4 | 2 - - | 這個例子,如果你想在第二小節配置Dm和弦,那么前一小節用什么好呢?Am可以,Em也可以,但它們都不是最好的,試過用A(A7)嗎?那將會是一種新鮮的感覺。這種和弦手法在流行音樂中被廣泛應用,鄧麗君的歌曲《愛的箴言》就使用了該和弦,某著名的圣誕歌曲全曲多次使用該和弦。這個和弦十分有色彩,恰當的使用肯定可以使你配置的歌曲和弦及伴奏比原來豐富得多。當然仍舊要注意,不要在旋律音為DO時使用該和弦,因為它會與和弦的#1音沖突。在美國民謠搖滾中,大二級、大三級和大六級和弦經常被搭配使用,如菲爾·奧克斯 (Phil Ochs)、鮑勃·吉布森 (Bob Gibson)、湯姆·帕克斯頓 (Tom Paxton) 等人的歌曲中,就經常使用這三類和弦。湯姆的代表作之一,諷刺歌曲《我要改名叫克萊斯勒》 (I Am Changing My Name to Chrysler) 中,使用的所有二級、三級和六級和弦就全部為大三和弦(在這首G大調歌曲里,分別為A、B和E),以得到一種活潑、幽默的效果。

    一級七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一級七和弦在C大調里就是C7和弦,1-3-5-b7,看清楚了,這是一個大小七和弦,是降SI而不是還原SI,在其他調里可不要搞錯了。它的用處就是置于四級和弦前面,一級七和弦有強烈的傾向于四級和弦的特性,又由于它本身屬于主和弦系列,所以如果我們使用了一級到四級的和弦進行,就可以在這兩個和弦當中插入一個一級七和弦,形成C-C7-F的自然進行。有一首英文老歌就使用了該和弦。布魯斯歌曲中尤其常用。也有類似C-Cmaj7-C7-F的進行,如湯姆·帕克斯頓歌曲《Faces and Places》。

    小四級和弦

    大調中,四級和弦應當是大三和弦,但有時侯我們也會使用它的降三音形式,就形成了小四級。它的最有效作用是置于四級和主和弦之間,也就是在C大調形成F-Fm-C的進行,小四級當然是一個小三和弦,它的加入會使音樂突然變得憂傷,所以它不但可以置于四級和主和弦之間,而且可以直接加在樂曲中的某個部分。著名的《雪絨花》 (Edelweiss) 在最后結尾時,就使用了小四級和弦。很多港臺流行歌曲也使用小四級來表現憂傷與失落。

    五級增三和弦

    這個和弦不算很常用。它升高原來五級和弦的五音,變成增三和弦。在C大調中是Gaug(G+),這個和弦的用處是當一個樂句結束在屬和弦上時,可以用五級增三和弦來代替五級和弦,增加意尤未盡的氣氛,然后音樂稍作停留便又從主和弦開始,這種手段在爵士音樂中有著較多的應用。

    降六級和弦

    是一個常用的變化和弦,是大三和弦,在C大調中是bA和弦,b6-1-b3,降LA-DO-降MI。這個和弦看上去離C大調很遠,確實如此,因為它只有一個音DO屬于C大調自然音階,就是這個DO成為降六級最大的應用之處。因為絕大多數大調的歌曲都會結束在主音DO上(首調),我們可以利用降六級含有DO音,把降六級置于主和弦的前面,達到一種特殊的音響。在C大調中,如果本來是G7-C的終止,可以用G7-bA-C來替代,這樣就能得到這樣一種效果:旋律雖然保持是DO,但和弦是降六級-主和弦,非常有色彩。它可以烘托出那種宏偉,壯觀的終止,不是屬到主簡單了事。

    降七級和弦

    相比降六級而言,降七級離原調好象近一點。在C大調中,降七級是bB和弦,b7-2-4,降SI-RE-FA,也是大三和弦。它含有RE,FA兩個調內音,它可以被較自由地運用在歌曲中間部分,如果旋律中出現了這兩個音就有可能使用降七級。在歌曲中如果在本來使用一般和弦的地方改用降七級,會有一種突然轉調的感覺,降七級后面可以接1,4,5級和弦,C大調中,C-bB-C、C-bB-F等都是常見的。鄧麗君的《千言萬語》,The Beatles 樂隊的一些歌曲,都使用了降七級和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降七級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對降六級作進一步擴展,把bVI-I擴展為bVI-bVII-I,也就是在降六級與主和弦之間再插入一個降七級,得到一個連續上行大三和弦的效果,更適合于那些氣魄很大,雄壯而有震撼力的終止。降七級和弦也可以用于一級和弦和五級和弦間的過渡,如I-V(C-G)就可以擴展為I-bVII-V(C-bB-G),或進一步擴展為C-bB-F/A-G、C-bB-Dm/A-G。美國歌手菲爾·奧克斯 (Phil Ochs) 的代表作,改編自埃德加·愛倫·坡詩歌的《鐘》 (The Bells) 中就多次使用了這種進行。湯姆·帕克斯頓(Tom Paxton) 的長篇敘事歌曲《鐵人》 (The Iron Man) 中也采用了類似的過渡。

    降三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用得不算太多的變化和弦,在C大調里是bE和弦,b3-5-b7,降MI-SOL-降SI,也是大三和弦。它離C大調也比較遠,只有SOL是調內音,因此只有旋律出現SOL時,它才有考慮的可能。它適合在樂曲中起豐富色彩的作用,使用一下以后馬上又回原調。這種和弦就一定要用得好,用得到位而不能濫用。有一首著名的英文老歌《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電影《人鬼情未了》的插曲)后半段就用了一個降三級。和大二級、大三級和大六級和弦類似,降三級、降六級和降七級和弦三者的搭配運用在美國民謠搖滾中也比較常見。如著名抗議歌手菲爾·奧克斯 (Phil Ochs) 的代表作《加州錄像帶》 (Tape from California) 中就大量使用了小四級、小五級、降三級、降六級和降七級和弦,給人一種變化多端的感受。甚至還有一些除了一級大三和弦外全部使用降三級、降六級和降七級和弦的例子,如湯姆·帕克斯頓 (Tom Paxton) 的《別給我提什么寬恕》 (I Don't Want Your Pardon),為E大調歌曲,全曲中使用的和弦只有E(一級主和弦)、C(降六級和弦)、D(降七級和弦)和G(降三級和弦)。這是一首諷刺質問美國總統的反戰歌曲,其和弦進行有I-bVI-I(E-C-E)、I-bVI-bVII-I(E-C-D-E)、I-bIII-I(E-G-E)和I-bIII-bVII-I(E-G-D-E)四種,使得歌曲的曲風聽起來很強硬、有氣勢,甚至有種咄咄逼人的感覺,與歌詞主題相得益彰。

    降二級和弦

    降二級和弦在流行音樂中用得比較少,在爵士樂中倒有一定的使用。經典和聲學里給予這個和弦以一個名字,叫“那波里和弦”。當然對于我們的應用者來說,不一定要了解這么多。這個和弦在C大調里是bD和弦,b2-4-b6,離C大調相當遠,在琴上聽是完全沒有關系的,但這樣就注定了它是一個極有色彩性的和弦,一般可以用在曲子的結尾,在主和弦的前面,形成bII-I的進行,其感覺是十分奇特的。相對于其他離調和弦而言,流行音樂中降二級和弦的使用比較罕見。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民謠泰斗湯姆·帕克斯頓 (Tom Paxton) 的代表作,曾被鄉村天王約翰·丹佛 (John Denver) 翻唱過的著名反戰歌曲《吉米·紐曼》 (Jimmy Newman),其中就大量使用了降二級和弦(在E大調中為F和弦)。這首歌曲描寫的是一名不敢相信自己最親密的戰友已經犧牲、企圖通過各種方式將其喚醒的越戰士兵,使用了I-bII-V7(E-F-B7)和I-bII-I(E-F-E)兩種和弦進行,以創造一種瘋狂、不安定、喪失理智的特殊效果。

    構成要素

    編輯

    構成“和弦”的協和性要素音程:兩個“半音”構成一個“全音”即“大二度”,一個“全音”加上一個“半音”叫做“小三度”,兩個“全音”即構成“大三度”。這些‘度’‘全音’‘半音’都表示音調間不同的距離,就是“音程”。頻率:①八度音程時兩個音的頻率比是1:2,五度音程時是2:3,大三度音程時是4:5,小三度音程時是5:6…..表示頻率比的兩個整數越大,協合程度就越差。②三個音的頻率比,如“大三和弦”是一個“大三度”再疊置一個“小三度”共三個音的頻率比是4:5:6, “小三和弦”是一個“小三度”再疊置一個“大三度”,其三個音的頻率比是10:12:15,在聽感上“大三和弦”比“小三和弦”更和諧的原因,基頻的頻率比越小就越諧和,也就是諧波有更多重合的地方。

    鋼琴彈奏練習

    編輯

    鋼琴本身是和聲性樂器,鋼琴作品屬于多聲部音樂作品,所以,彈奏好和弦及和弦伴奏織體,是演奏鋼琴作品的材料性建設工程。在基礎鋼琴學習中,使用率較高的是三和弦和屬七和弦等。三和弦彈奏的手指基礎是良好的雙音奏法。彈奏三和弦,要掌握好四個連貫性的觸鍵動作過程,一是良好的手型支架和松通的手腕統治三個手指貼鍵彈下;二是三個手指平衡同步均勻觸鍵著力,三是彈奏手指的彈奏重量要通暢地下沉至鍵盤底部;四是和弦彈完后的抬手動作要由大臂帶動小臂及手腕完成。這四個連續性彈奏環節,是柱式和弦彈奏的一個完美過程。手臂和手腕放松、手腕富有彈性、手掌支撐、手指貼鍵和指尖站立的彈奏狀態,是彈好和弦的重要保證。彈奏和弦要注意肩部放松和大臂舒展,切忌拍打敲擊琴鍵和小指倒邪虛飄等弊端。和弦彈奏練習,可以結合常用和聲序進語言的連接模式進行,如三個正三和弦連接中的主和弦起始分別為五音旋律位置、根音旋律位置和三音旋律位置的三種連接模式。此時要體悟記憶和弦連接模式中的指序規律。此類練習,還可以做大量地移調練習,以便盡早地熟練與掌握鍵盤和聲位置與“手感”。在和弦彈奏練習中,要用“音樂耳朵”細心聽辯和弦的音響效果,體悟其和弦的和聲色彩,用強烈感性和深刻理性加以記憶和弦的音響與手感,使和聲音響扎根于心靈深處。

    和弦轉位

    編輯

    三和弦的轉位

    三和弦除了根音以外,還有兩個音(三音和五音)因 此時它可以有兩個轉位,以三音做最低音,叫做“第一轉位”,以五音做最低音,叫做第二轉位。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后有了新的名稱,叫做“六和弦”。這是因為做為最低音的三音此時與根音(最高音)的關系是六度,因此得名“六和弦”,在記譜時仍用阿拉伯數字6做標記。當三和弦的五音做了最低音的時候,這就是“第二轉位”,三和弦的第二轉位叫做“四六和弦”,這是因為此時處在最低音的五音與根音的關系是四度,而三音與根音的關系是六度,因此得名“四六和弦”。標記時仍用阿拉伯數字,4和6來寫,但是寫的方法是4在下,6在上。

    七和弦的轉位

    七和弦的轉位,原理與三和弦是一樣的,只不過七和弦除 了根音以外,還有三個音,因此,七和弦可以有三個轉位。“第一轉位”,仍是以三音為最低音,根音為最高音,它的第一轉位叫做“五六和弦”。“第二轉位”是以五音為最低音,這個轉位和弦的名字叫做“三四和弦”。“第三轉位”是以七音為最低音,這個轉位的名字叫做“二和弦”,標記為“2”。另外為對七和弦與三和弦以示區別,原位的七和弦用阿拉伯數字“7”來標記

    和弦

    七和弦的轉位

    在吉它的應用

    ○表根音所在 以C 和弦組成音:C (主音),E,G (由低音到高音排列)示例:┌─┬─┬─┬─┬├●┼─┼─┼─┼├─┼─┼─┼─┼├─┼●┼─┼─┼├─┼─┼●┼─┼○原位:以主音 C 為根音└─┴─┴─┴─┴C/E ( C with E)┌─┬─┬─┬─┬├●┼─┼─┼─┼├─┼─┼─┼─┼├─┼●┼─┼─┼├─┼─┼●┼─┼└─┴─┴─┴─┴○第一轉位:以 E 為根音 C/G ( C with G)┌─┬─┬─┬─┬├●┼─┼─┼─┼├─┼─┼─┼─┼├─┼●┼─┼─┼├─┼─┼●┼─┼└─┴─┴●┴─┴○第二轉位:以 G 為根音 轉位和弦在流行鋼琴配彈中的應用:有了七和弦,鋼琴的配彈就如虎添翼了,而流行音樂的和聲風格中也恰恰運用了這樣的元素,即和弦轉位加上七和弦同步并舉。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利用正、副三和弦轉位,以達到使低音平穩進行為基本目的。二是采取結合七和弦的轉位,可以讓和聲更加豐富多彩。

    保留根音

    這種手法在很多流行音樂中有應用。它的意思是在一段和弦連接里,根音不按照正常和弦根音走動而是一直持續在一個音上保持不動,最常見的是保留主音。具體點就是類似這樣的連接:C—F/C—G/C—C,和弦原來的意思是1級到4級到5級,但根音卻一直保持在C上,這種手法也削弱了原來和弦間強烈的對比,使它們能"粘合在一起",所以能給人以穩定,溫馨的感覺,用在前奏,歌曲的A段比較合適.Bryan Adams的成名曲 一開始就用了這個手法,你可以仔細去聽一下,在經典和聲學中稱這種手法為"主持續音"。和聲就是這樣奇怪,也許你會說G/C的和弦,用C作G和弦的根音,難道就不會發生小二度沖突?所以說理論既是我們前進的領航員也是最大的束縛,當我們把一串和弦連起來后,你就會發現根本體會不到小二度的沖突,試一下吧!和聲的最大魅力在于"期待感",也就是當一個和弦出現時,我們就等著它應該走向的那個和弦的出現,做到與我的"心理聽覺"相一致。延留音和先現音可以滿足我的這種"僻好".延留音,它的意思就是把甲和弦中的某個音延續到接下來的乙和弦中,并且這個音不是乙和弦中的音。例如這樣的進行:F—Gsus4—G7—C,其中Gsus4和弦的構成是5,1,2三個音,而DO音是從F和弦延續下來的,它并不屬于G和弦,由于它加入了G和弦中,使G和弦原來的屬功能被削弱,DO音代替了原來SI應有的位置,但搶了別人的位置是一定要還給人家的,所以"期待感"在這里產生,聽覺上我們等待著DO進行到SI去,于是后面一個G7的出現滿足了我們的聽覺需求,并且最終解決到主和弦上,得到完滿的終止。這是最常見的延留音形式。我們可以自己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把某個和弦的某個音延續到后一和弦上,造成一種"遲到的解決",很誘人的.再來看一下先現音,它和延留音正好相反,就是在甲和弦中先出現了后一個乙和弦的某個音,而這個音并不屬于甲和弦。當音樂進行到乙和弦的位置時,這個先現音成為了和弦音,音樂得到了解決。比較有效果的辦法是先現根音。如這樣: F/G—G7—C,它原本的意思是4級—5級—1級的簡單進行,不過在4級和弦上它先出現了后一個5級和弦的根音--G,結果造成了一種很奇特的效果,使4級和弦也有了屬功能,三個和弦的連接變得緊密了.先現音和延留音是調動聽眾胃口的極好手段,我們應該好好利用,也可以一起使用,如:F/G—G7—Csus4—C,連續使用了延留音和先現音,非常不錯。

    配置和弦

    編輯

    決定調性

    一首歌曲首先要分清是大調還是小調。一般大調的曲子多以135其中的某一音開始,也多以15其中的某一音結束;小調歌曲則以36開始,以6作結束。因此,如果一首歌曲結束在主音1上它多半是大調,結束在主音6上它多半是小調。但如果歌曲的結束不是1也不是6,就要分析歌曲旋律中調性的傾向。旋律中經常出現135這些音,則可斷定為大調;經常出現613這些音,則可斷定為小調。

    和弦初配

    以自己較熟悉調的和弦經常出現135這些音,則可斷定為大調;即大調的C和小調的Am經常出現135這些音,則可斷定為大調;先為歌曲初配和弦,然后通過調的之間的關系轉換到實際調上來。1、先將歌曲開頭和結尾的小節配上和弦。大調為C ,小調為Am。2、結尾前一小節一般配以屬和弦或屬七和弦。大調為G 或G7,小調為Em或 E7。3、屬七和弦前如合適的話,最好配下屬和弦。大調為F ,小調為Dm。

    和弦的進行

    一般而言,和弦的根音按逆行的三五七度進行時為良好進行,而順行三五七為不良進行。

    再修繕和弦

    在初配好的和弦基礎上有必要利用音階上各級和弦的功能尋找代理和弦再度美化和弦。1、一級和弦,即主和弦C ,是唯一具有決定性和控制性的和弦,所以常用于開頭和結尾。2、二級和弦Dm、D7、Dm7,由于音色接近G7和弦,所以可作G7的先行和弦,使和弦進行地更圓滑。3、三級和弦E 、Em和弦是較弱的一種和弦,它通常在一級和弦所占小節太多時用來作一級和弦的代理和弦。4、四級和弦F建立在音階第四度音上,它使和弦音色富于變化,被用來聯接主和弦及屬和弦。5、五級和弦G 、G7有強烈地向主和弦靠攏的性質,故又稱之為導和弦。6、六級和弦Am和弦的音色介于一級與四級之間,可用來代理這兩種和弦或用來連接兩者。

    其它連接規律

    (1)C ---C7---F (2) F ---Fm---C (3) Em---A7---DmD7 (4) DmAm---Dm7---Dm6(5) Am7---Am6 (6) Cdim---C7 (7) C ---Cmaj---C7 (8) C7---Cdim (9) C ---Cang

    結束式配法

    歌曲結束式和弦配法1、大調式(1)C ---Cmaj7 (2)C ---Fm---C (3)C ---bA---C (4)C ---bE---C2、小調式(1)Am---Dm6 (2)Am---A

    主要特點

    編輯

    流行音樂中一般只講大調的和弦,而很少把小調單獨作為一種調式重新定義和弦,因為流行音樂中關系大小調和弦共用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果用經典和聲學解釋會顛來倒去搞不清。下面以用C大調來舉例。基本和弦共7個:C,Dm,Em,F,G,Am,Bdim,分別是1,2,3,4,5,6,7級和弦。1,4,5稱正三和弦,2,3,6稱副三和弦。7級和弦在流行音樂中極為少用。1級和弦也稱主和弦,4級和弦也稱下屬和弦,5級和弦也稱屬和弦。接下來是每個和弦的屬性,很重要哦!C,即1級和弦,是用來明確調性的。一般大調的歌曲都以它開始,也以它結束。不過在曲子的中間可以盡量少用主和弦,否則老是給人以終止感,樂曲的進行也會很硬。Dm,即2級和弦,是一個很柔和的和弦,它的最重要用途就是放在屬和弦即5級和弦之前。而5級和弦則自然要回到1級和弦,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2-5-1的進行。這是一個極其常用的進行。Em,即3級和弦,也是一個十分柔和的和弦。音樂的進行中有了她馬上就會變得柔美而略帶憂傷。1-3-4的進行,也即在C大調中的C-Em-F是一個很常用的進行。樂曲中本來用1級和弦的地方有時可以考慮換成3級和弦,音樂立即就不強硬了。港臺音樂中這種手法很常用。F,即4級和弦,大調中的又一正三和弦,屬于骨干和弦之一。它十分明亮,讓人感覺心胸開闊,有一種一下子“飛”起來的感覺。我們聽到的美國鄉村音樂和描寫西部大草原和大峽谷的歌曲都使用4級和弦來表現。1級和弦后面跟4級與跟3級和弦是絕對不同的。G,即5級和弦,大調中的第三個正三和弦,任何一首歌曲都不可缺少。它起著對主和弦支撐的作用。樂曲的終止感就是由5-1這樣的進行產生的。當然現代流行音樂特別是歐美音樂中不使用5-1終止的歌曲也很多,這正是流行音樂的特色,但5級和弦作為音樂的骨架和弦仍然不可動搖。Am,即6級和弦,一個中性的和弦,如果把它作為主和弦那就是小調了。歌曲肯定會變得憂郁,悲傷。如果6級和弦出現在大調中的某些部分,那它起到的就是連接不同和弦的作用。6級和弦象一座橋,它前面可以接幾乎所有的和弦,后面也是如此。它可以是和弦的進行連貫,不呆板。1-6-4-5是極為常用的進行,事實上就用這四個和弦就可以寫歌了。Bdim,即7級和弦,在流行音樂中很少用。因為它是減三和弦,有一種向里收縮的緊張感,一般只在某些特定進行中使用,或是為了根音的流動而使用。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54/

    (43)
    詞條目錄
    1. 和弦介紹
    2. 普通和弦
    3. 三和弦
    4. 七和弦
    5. 其他和弦
    6. 主四六和弦
    7. 二級六和弦
    8. 大二級和弦
    9. 大三級和弦
    10. 大六級和弦
    11. 一級七和弦
    12. 小四級和弦
    13. 五級增三和弦
    14. 降六級和弦
    15. 降七級和弦
    16. 降三級和弦
    17. 降二級和弦
    18. 構成要素
    19. 鋼琴彈奏練習
    20. 和弦轉位
    21. 三和弦的轉位
    22. 七和弦的轉位
    23. 在吉它的應用
    24. 保留根音
    25. 配置和弦
    26. 決定調性
    27. 和弦初配
    28. 和弦的進行
    29. 再修繕和弦
    30. 其它連接規律
    31. 結束式配法
    32. 主要特點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