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意大利語 pianoforte 或 fortepiano,簡稱 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發聲。
鋼琴名稱由來
編輯鋼琴的原文全名 pianoforte 或 fortepiano 來源于最早記載的對于這一樂器的描述,用于表示鋼琴與當時盛行的羽管鍵琴最大的區別,也就是鋼琴所具有的能夠發出強聲(forte)和弱聲(piano)的能力。由于時間的推移除了在一些正式的場合和出版物中用 pianoforte 來代表我們通常概念下的鋼琴以外,現在多數的出版物以及日常交流中一般都使用該詞的縮寫形式 piano。雖說在鋼琴問世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 pianoforte 和 fortepiano 這兩個詞可以互相通用,但在最近一此年的音樂研究和演奏災踐中音樂宕和學者們通常用 fortepiano 來特指18世紀和19世紀上半葉制造生產和流行使用的鋼琴(或是以此為藍本的現代仿古樂器),而用 pianoforte 或其縮寫 piano 來通指現代鋼琴。
歷史沿革
編輯起源
在早期鋼琴問世之前另有兩種鍵盤樂器被廣泛使用:一是clavi-chord(譯為“擊弦古鋼琴”),二是 harpsi-chord,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羽管鍵琴。和早期鋼琴一樣,擊弦古鋼琴和羽管鍵琴在著名的宏巴斯特—薩克斯樂器分類系統中都屬于同一分支,而且擊弦古鋼琴和羽管鍵琴的應用與早期鋼琴的產生都是在同一個時代18世紀和社會的大環境之下。在樂器使用和制造工藝方面,這三種樂器也具有相似之處:都是以鍵盤樂器的形式靠琴弦振動而發音。擊弦古鋼琴,在15世紀初就有文字和圖形記載,到了17和18世紀時使用更廣。擊弦古鋼琴的發聲是由附于鍵盤尾端的金屬楔片敲擊琴弦而產生的。在演奏一個音時,如果手指不離開琴鍵,楔片在敲擊琴弦之后會停于琴弦。第二個特點是由于發聲是琴鍵尾端的金屬楔片直接敲擊琴弦所致,這樣就使得手指觸鍵的力量能直接影響到音樂力度的變化。比起結構雖復雜但缺乏手指觸鍵力度感覺的羽管鍵琴來說,擊弦古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要顯得優越。著名作曲家對此樂器的鐘情,也在音樂史書中早有記載,例如巴赫(J.S.bach)的傳記作者佛克爾(Johann Forkel),1749一1818在當時的書著中就曾指出:大師對擊弦古鋼琴的鐘愛超出其他的鍵盤樂器。從 C.P.E.Bach(J.S.Bach之子)《六首奏鳴曲之四》在1761年制造哈斯擊弦古鋼琴上演奏中,我們可以見到擊弦古鋼琴的有限的音量,卻有著頗為豐富的音強和音色的表因其敲擊琴弦的發聲原理以及具有力度表現力的特征都和隨后出現的鋼琴音響和表現特征有明顯的聯系。現能力,從公元1367年最早提到類似于羽管鍵琴的樂器的記載到18世紀末,羽管鍵琴在歐洲音樂史中至少被用了四百年。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巴洛克時期,羽管鍵琴的運用更是遍及音樂演奏的各個不同的形式。羽管鍵琴在音樂演奏中的特殊地位還體現在其演奏者通常所擔當的樂隊指揮的責任,以及它作為常用鍵盤樂器的通奏低音以凝集整個樂隊和聲音響的作用。后期由于基本的設計和構造原因,由羽管撥弦裝置動作原理所決定的強弱發音不能由演奏者的手指擊鍵力度來加以有效的控制。羽管琴的這種強弱表現能力的局限性,有人試圖發明制造新的樂器來彌補羽管鍵琴在音樂表現力方面的這一重大缺陷。
發展
由于史料的流傳和幸存下來的實物,發明早期鋼琴的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功勛歸屬于一人,此人就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制琴名匠克里斯托福里,克里斯托福里年輕時就進入調琴制琴的行業,剛開始從事弦樂器的修理制作,后來就涉及到羽管鍵琴。1688年被邀請到佛羅倫薩的美第奇王子的宮廷中擔任制琴師,主要負責制作和修理宮廷中的鍵盤樂器,尤其是管風琴和羽管鍵琴。克里斯托福里在帕多瓦時就開始嘗試改進羽管鍵琴的撥弦鍵盤的裝置系統。這種創新努力的果實,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鋼琴,也就是的早期鋼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像威尼斯學者瑪費介紹了他當時制作好的四架新鋼琴,并向他具體解釋了樂器發聲的槌擊裝置動作原理。后因瑪費在1711年的(Giornale)一期中發表文章,使得克里斯托福里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研制成果便越過阿爾卑斯山脈而傳到了歐洲北部的德國。
克里斯托福里槌擊裝置示意圖
后期希伯曼根據克里斯托福的裝置動作原理于1732年試制了兩架鋼琴,但據他徒弟回憶說,當時大名鼎鼎的巴赫(J.S.Bach)認為希伯曼的努力完全屬于失敗:高音區聲音太脆弱,手指觸鍵感覺太重,等等。后經過不斷試驗以及改造,使得他所制的鋼琴在質量上大有提高,與此同時,在歐洲另外的幾個城市中對于鋼琴的改進和創新也在分別進行著。在1756一1763年間于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法國制琴企業家艾拉德受雇于一家羽管鍵琴作坊,使其制琴技術名聲在外,公爵夫人專門把他請入宮內,并在宮廷中為他提供作坊條件以及參考圖書,讓他最大程度地發揮制琴的技能和創造力。艾拉德于1777年制作了的第一臺鋼琴。后與其兄弟(Jean Baptiste Erard)合伙成立制琴企業,使得Erard牌早期鋼琴在1796至1855年間“在音樂世界中占有統治地位。當時因音樂家們的需要,因而逐漸被音量洪大的鋼琴所取代。19世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鋼琴制造家,其中有布羅德伍德(1732~1814)、埃拉爾、貝希施、布呂特納和史坦威。他們在許多方面改進了鋼琴,增加音量和連續演奏的能力,擴展了音域,并改善了鋼琴的機械裝置。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于演奏風格的不同,他們分別使用結構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里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法國,新鋼琴的推廣者,有李斯特及其支持者艾德拉等人和肖邦一偉大作曲家和制作家浦雷爾之子卡米萊(Camille)的好友。在德國,史坦威的鋼琴曾名噪一時,后來傳到美國,他的金屬框架和響亮的音色引起人們的注意。在1850~1860年期間,以及以后的時間內,鋼琴業已趨于成熟,它可以演奏任何樂曲。鋼琴的演奏技巧,又是多方面的。在鋼琴將近三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還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演奏流派,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西班牙最大的鋼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葛拉納多斯這些流派至今還在巴塞隆那的法蘭克馬歇爾音樂學院中,繼續發展擴大。鋼琴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曾經歷許多次改良。雖然剛開始它被形容為是鍋爐工制造出的粗陋機械,少有優雅之色,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遜于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許多;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音樂開始由巴洛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聲音尖銳、古板、缺乏生機的撥弦古鋼琴,被音域豐富寬廣、音色細膩洪亮的鋼琴所替代。19世紀,鋼琴樂器終于傲居群雄,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
電鋼琴
20世紀20年代,貝希斯坦(C. Bechstein)和西門子聯合德國柏林的大學就設計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電聲鋼琴“Neo-Bechstein”,相比于音樂會三角鋼琴,Neo-Bechstein屬于小型三角鋼琴,但它可以通過連接擴音器達到揚聲擴音的目的,而不需要像大型的三角鋼琴那樣依靠龐大的軀體容納足夠的共鳴腔室,這也是電鋼琴被發明的最初目的。從原理上講,電鋼琴和電吉他的原理別無二致,不過電鋼琴誕生的比電吉他更早,但是大規模流行則是在電吉他之后。相Neo-Bechstein這樣依靠琴錘敲擊琴弦產生電信號,再通過電磁拾音器拾取信號,經過放大電路并最終通過揚聲器發聲的電鋼琴又被稱為機電式電鋼琴。在Neo-Bechstein之后,機電式電鋼琴逐漸分為三種類型:擊弦型(string)、音叉型(tine)、還有簧片型(reed)。
基本類型
編輯現代鋼琴主要分成兩種樣式:一種為立式鋼琴,另一種為三角鋼琴。
立式鋼琴
立式鋼琴按尺寸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書室式小琴高度在100厘米左右,書室式小琴的擊弦機有一部分在鍵盤以下,琴鍵后端和聯動杠桿之間有一附加桿件系統聯接,這種琴聲音清脆,外形小巧別致。普通立式琴高度在110-125厘米普通立式琴音量適中,擊弦機也沒有任何附加的傳動裝置。加高立式琴高度在126~147厘米加高立式琴聲音宏亮,外形美觀大方,這種琴在琴鍵后端與聯動杠桿之間有一附加加長桿。立式鋼琴習慣上以高度分類。比如:115琴指其高度為115厘米,120琴指其高度為120厘米。參考資料;
三角鋼琴
臥式鋼琴(三角鋼琴)臥式鋼琴根據外殼長度,一般分為三種規格:音樂會演奏型三角鋼琴,長度大于2.13m,為在演奏大廳、大劇院和廣場使用。客廳型三角鋼琴,長度1.7~2m,為在中型客廳演奏廳和音樂學校使用。小型三角鋼琴,長度小于1.68m,為家庭使用。參考資料:
基本構造
編輯鋼琴的結構大致分為六個部分:外殼、音板、支架、弦列、鍵盤機械、踏板機械。
外殼
外殼包括頂蓋、上門板、鍵盤蓋、鎖門檔、下門板、底板、側板。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的外殼結構、形狀雖然不同,作用則都一樣。外殼的作用是使鋼琴的外表華麗美觀,穩固鍵盤機械、踏板機械和張弦結構,避免鋼琴內部零件受損,防止灰塵進入鋼琴內部。1880年,斯坦威成功使用膠合板制造鋼琴外殼。鋼琴外殼制造工藝基本被延續下來。
音板
音板也叫共鳴板,用材要求苛刻,多由松木制成。音板的背后有肋條。音板的周圍膠有硬木制成的框,將音板固定在后背架上。音板的正面膠有弦碼(碼橋),聲音通過弦碼將弦的振動傳導給音板。弦碼上裝有方向不同的“別弦釘”,固定琴弦的位置。琴弦固定在音板上,弦的振動使音板產生共鳴。音板厚音量小,反之,音板薄則音量大。音板的厚度常為8~11毫米。音板有實木音板和復合音板兩大類。實木音板采用云杉徑切材,由人工多點選材和儀表測試,木材的樹種、密度、紋理、色差、聲學性能及含水率等均有嚴格標準。鋼琴音板使用復合板,按鋼琴聲學要求選材制造,一般為三層,并非普通復合層板。音板不僅有增大音量和增潤音色的作用,而且只輻射和諧的泛音,具有濾波器的功能。
支架
支架是鋼琴的骨架,由背架和鐵架兩部分組成。支架最重要的作用是牢固地支撐張緊的弦,同時固定音板、外殼,穩定鍵盤機械和踏板機械。支架采用生鐵澆鑄成型,具有硬度高不變形的特性。生鐵澆鑄成型的支架優于鋼制造的支架。支架與背架用螺栓牢固地結合到一起,支撐鋼琴全部弦的張力,使鋼琴音準穩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鋼琴的發音要求。背架使用硬質木材,由上下端橫梁、中間方木及弦軸板構成,弦軸板膠在上端橫梁。軸板的作用是固定弦軸,它是背架上的一個重要部分。弦軸板上的弦軸稍有松動就會影響音準,因此弦軸板的用材與制造工藝要求都非常高。用3~5層硬楓木橫豎交叉制作弦軸板,是較為常用的工藝。
弦列
琴弦是鋼琴的發音主體。弦列是指排列起來繃在支架上的琴弦的總稱。弦列的作用是使弦在受擊弦機擊發而振動時發出一定頻率的音響。鋼琴的琴弦均從左至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低音區采用纏弦,高音區及中音區采用裸弦。低音弦長而粗,高音弦短而細。在中音區與低音區的分界處,琴弦都采用交叉排列的形式,其作用是增加弦的有效振動面積,獲得好的音色,縮小外殼。鋼琴因琴的大小而異,共有88個琴鍵或85個琴鍵兩種類型,每個琴鍵彈奏時發出固定的音高。鋼琴包含了樂音體系的所有88個或85個音,共有200多根琴弦,大部分音由3根弦組成,低音區的音由1根或2根弦組成。組成同一個音的2根或3根弦稱為“同音弦組”,同音弦組各弦的振動頻率相同。琴弦的上端都扭在弦軸上,琴弦越過弦枕,經過弦碼上的別弦釘,下端掛在掛弦釘上。立式鋼琴與三角鋼琴的琴弦掛法有別,立式鋼琴的掛弦釘是每一個掛兩根弦,三角鋼琴的掛弦釘是每一個只掛一根弦。為使同音弦組各音振動頻率一致,在中音區及高音區的弦軸與枕之間另加有壓弦條,低音區則沒有。琴弦振動的部分是在上下端的弦枕與別弦釘之間。單靠弦的振動發出的聲音比較微弱,琴弦通過別弦釘及弦碼將它的振動傳導給音板,然后通過音板的諧振產生共鳴,擴大音量并使聲音延長。因此,弦碼和別弦釘對音的傳導起著很大作用,鋼琴發出的聲音不是直接來自琴弦,而琴弦的振動傳導至音板,使音板振動輻射的“二次發聲”。鋼琴的音準由琴弦的張力而定,琴弦的張力與弦軸及弦碼相關,通過弦軸可以改變弦的張力和音高。弦軸松動或者弦碼開膠都會降低弦的振動頻率,音準受到直接影響。當然,木材的濕脹和干縮對鋼琴音準也有影響。
鍵盤機械
鍵盤機械是用來激發琴弦有效振動的組件,由鍵盤和擊弦機兩大部分組成,構成一套完整的杠桿系統。這套杠桿系統的兩端分別是琴鍵和榔頭(弦槌)。手指彈奏琴鍵的力,通過這套杠桿系統傳遞,由榔頭施加給琴弦,使其振動發音。聲音強弱、色彩的變化,通過控制彈奏琴鍵的力量、速度實現。彈奏琴鍵的方式方法不同,音響效果不同。現代鋼琴不僅要求鍵盤機械靈敏性高、力度與重量均衡,而且還須具有耐久性和耐候性。
鍵盤
鍵盤架
鍵盤架由前、中、后三條枕木和幾條縱木聯合組成。前枕木上有兩排橢圓銷釘,前排為白鍵所用,后排為黑鍵所用。旋轉橢圓銷釘可以調整琴鍵偏松或偏緊。中枕木上有一排圓銷釘,用以固定琴鍵的活動范圍。為了免除琴鍵在彈奏時與枕木及銷釘的摩擦、撞擊發出的噪音雜音,并使琴鍵高低、下沉深度一致,橢圓銷釘及圓銷釘上均套有呢圈和紙圈,后枕木上還膠有一條用以消除雜音、穩定琴鍵的呢氈。
琴鍵
琴鍵分為黑白兩種琴鍵,共有88個或85個,最常見的有88個鍵,包括52個白鍵和36個黑鍵。琴鍵按半音之差順序排列,共分為7個多字組(從大字二組的A到小字五組的C)。每7個白鍵和5個黑鍵組成1個音組。前端膠有黑、白鍵皮,后端裝有金屬釘(卡釘)。黑鍵原來都為木制,現多用硬質塑料壓制而成的鍵皮,白鍵原來都采用象牙制造,自聯合國禁止象牙貿易公約生效后,都改為丙烯酸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琴鍵底部中間有開口,開口處膠有包松呢,中枕木上的圓銷釘插入其中。琴鍵前端的底部開口處也膠有包松呢,前枕木上的橢圓銷釘插入其中。
擊弦機
擊弦機又稱“琴膽”,是鋼琴鍵盤機械系統的主要部分,是擊發琴弦振動的最重要部件,是鋼琴的“靈魂”“心臟”。擊弦機是鋼琴結構中最復雜、可靠性要求最高的機械部件,連接著琴鍵和榔頭(弦槌),由聯動杠桿(契克)、止音器、榔頭和縮調四大部分,30多個零部件組成。四個部分互相制約,互相聯系。目前能見到的擊弦機有單振式和復振式兩種。彈奏鋼琴時,擊弦機要求反應靈敏,至少保證每秒8~12次的重復擊弦運動。當觸鍵手指抬起時,聲音應立即止住。復振式擊弦機較單振式擊弦機更能滿足現代鋼琴演奏的需求。三角鋼琴與立式鋼琴的鍵盤機械在原理上一樣,只是結構和形式不同。
踏板
是指鋼琴下面用足踩的踏板而言。它是鋼琴中除鍵盤外最重要的配件。1712年意大利樂器制造家克理斯多佛利(BartolommeoCristofori)在改造鋼琴時發明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延音踏板
是英人布勞馬(JohnBroadwood)于1783年發明,通常是鋼琴下最右內側的踏板,也有書上稱之為“增音器”當制音踏板被壓時下,平時壓在弦上的制音器(Damper)立即揚起。使所有的琴弦延續震動,將踏板放開后,所有的制音器又全部壓在琴弦上制止發音。由于按下制音踏板會使琴聲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故又稱強音踏板(LoudPedal)。
鋼琴踏板結構圖
柔音踏板
是一個位于鋼琴底部最左則的踏板。它有兩種不同的作用,在平臺式的鋼琴里,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會立刻向旁推移,使它只敲三弦中之二弦,或二弦中之一弦(如果每一音有三根弦,就只敲到二根弦;如每一音只有一根弦,移動的結果使琴槌較軟的部分敲到弦)。在直立式的鋼琴中,踩下柔音踏板時,所有的琴槌移近琴弦,藉以減輕沖力,減少打擊的長度與強度,使音量變小。
消音踏板
現代鋼琴除了制音踏板及柔音踏板以外,位于中間的一根具有特殊性能的踏板。它有著令聲音或弦的振動持續下去的作用。但由于持音踏板使用機會少,所以現在的找持音踏板的構造和作用都有所改變。大部分現代鋼琴的持音踏板被踩下時,一塊活動的絨布會夾在琴槌和琴弦之間,使音量變得極細和模糊。通常只使用于夜間或清晨彈奏鋼琴之時,以免驚擾鄰居的安寧。也有稱之為倍弱音踏板的。參考資料:
音樂特點
編輯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歷程,是一條由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到 20 世紀的大膽創新組成的長河。在這條長河中,每一個時期的音樂都是一朵美麗的水花,展現出不同的藝術特點和風格。在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注重豪華絢麗,裝飾性強,以復雜的和聲和對位法為特征表現出嚴謹、精細、華麗的音樂特點。而到古典主義時期,鋼琴音樂更加注重細微謹慎,規范性強,以對稱性和完整性為特征表現出平衡、樸素、清晰的音樂特點。后期發展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則更加注重個性化表現,反對拘泥形式,強調自我表現,以自由的形式和激情的情感為特征表現出浪漫、熱情、激情的音樂特點。
在印象派主義,擺脫了浪漫主義夸張的主觀情感表達,在鋼琴音樂的表達上轉而采取暗示、隱喻的手法描繪那朦朧、迷離而又空幻的感情色彩。近現代鋼琴曲的和聲結構比較復雜,常常采用大量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參考資料:
演奏技巧
編輯大指的轉換技巧
大指的轉換是增強大指對敲擊琴鍵靈活度的練習。將大指放在任意調式的主音上進行彈奏,二指在上、下兩方的二度音上做動作轉換。三指的練習則相反,向大指下方做動作轉換,再回到大指和在大指上方二度音,相同的練習手法對于其他手指的練習也適用,不僅對鋼琴演奏中的裝飾音(回音)有一定幫助,對大指的靈活程度也有相應改善。
同向與反向技巧
同向與反向是一對對立的走向問題,在兩個方向的走向運動時,雙手手在演奏形式上也不同。在音階的練習過程中,大部分練習者善于使用同向演奏形式,但是在較為簡單的大小調中,反向音階演奏則相對簡易,大、小調在反向練習中,雙手的一指轉換手指時是同時進行的,反向的演奏形式便于雙手結合時技巧的演奏,因為是反向,所以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換指演奏,也可以更好地注意一指彈奏琴鍵時與其他手指彈奏鍵盤時的均衡性,避免出現換指間隙與重音等問題。但是,上行音階的情況需要更加重視一指的轉換動作和預備動作,為一指的彈奏做準備時,手掌、手腕要保持放松的傾斜狀態,切記雙手的一指不是在一起演奏,因為不是同時演奏,所以才能夠掩蓋一指的不當間隙與錯誤重音。
鋼琴演奏的八度技巧
八度斷奏
鋼琴樂曲的彈奏中,八度十分常用。因為在樂曲中,振奮人心與激昂的片段都會使用八度技巧,所以,八度練習是鋼琴演奏技術中最重要、難度最大的。八度練習中,要使用正確的練習方法,在八度練習時做到手肘、手腕放松狀態,手掌與手指關節保持固定,以肘關節為中心,彈奏時由手掌帶動擊鍵。
八度連奏
八度練習中,最基礎的彈奏技術是八度連奏,彈奏八度時應該用準確的力度,手肘、手腕必須放松。八度連奏時,手腕還要保持一致的水平方向,手指、手腕、手臂要通過循序漸進的過程進行練習。彈奏琴鍵時,力量要落在手掌與指關節上,增加肘關節的支撐能力。
八度的演奏技巧
重量下放
在練習八度時,要注重指關節的練習,學會放下手臂力量。還要注重對于力量的訓練,彈奏時以肩膀或手肘為中心,放松身體,支撐手掌,訓練手指關節。
小指單音
練習八度時,小拇指彈奏單音可以增強彈奏的穩定程度。在練習八度技巧時,小拇指可以作為輔助訓練,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八度技巧,增加小拇指在彈奏時的用途。訓練時,通過一指向外擴,運用正確的方法訓練八度上方音,并保持與小拇指的間距和位置。
位置練習
八度的位置練習是一個抽象的練習,在空閑時可以模擬在鋼琴上彈奏八度,做手指練習,反復找到八度的位置,形成肌肉記憶,記住手肘與手腕的放松,用以上方法加強八度的演奏能力。
鋼琴演奏的琶音技巧
短琶音演奏
短琶音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密集位置;第二種是開放位置。兩種短琶音與長琶音相比,不涉及相對簡單的穿弦和交叉指演奏方法。演奏短琶音時,演奏者的指法和彈奏和弦時一樣,需要固定指法,還需要注意不同的時刻用不同的手指。另外,手指要有一定支撐力以及靈活性。在彈奏時將手指支撐好,保持手指的靈活性和手腕的靈敏性;演奏時,保持流暢和平滑。在演奏過程中,應從連奏法開始,把各組分解和弦音作為一個樂句,借助手臂力量彈下第一音,同時把力量順勢傳給第二音。等到最后一個音彈完,稍稍提起手腕,再開始下一組琶音的彈奏。此時,手腕會形成一個畫圓的動作。一組琶音一個動作,彈奏時在看清曲譜的同時,還要注意轉位。
長琶音演奏
演奏長琶音時,大指應在手掌下移動,使和弦的音符清晰均勻。彈長琶音有一定難度,彈短琶音與之相比更容易。由于音程大,音距為3到4度,彈長琶音對手臂的靈活度要求更高。為了讓拇指轉動更加靈活,可將手腕微微抬起,使拇指朝轉動方向移動。當觸摸按鍵時,拇指應該處于活動狀態,這樣做不會造成彈奏壓力,也不會影響聲音的均勻性和一致性,從而演奏出正確節奏。
鋼琴演奏的和弦技巧
和弦連奏
單、雙音連奏類似,和弦連奏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形式是手指連奏。在和弦連奏過程中,為了音與音之間沒有空隙,銜接自然,需要進行手指連奏。在手指連奏中,將旋律聲部連起來,目的是突出主旋律。若旋律聲部不明顯,可連外聲部。第二種形式是踏板連奏。在連奏過程中,若無法依靠手指完成和弦聲部間的有效連接,需要依靠踏板進行聲部間的連接,這種連奏方式被稱為踏板連接。踏板連接主要是通過將聲音延長的方式連接音與音。第三種方式是心理感覺連奏。這種連奏方式主要用在無法用手指或踏板進行連音時,彈奏者采取心理暗示,在心理層面上將音連起來。
和弦斷奏
穩定手型和增強手臂力量是彈奏好和弦斷奏的兩個重要保障。當同一和弦連續彈時,需要彈奏者穩固手腕以及手臂,保持手型不改變。當不同和弦連續彈時,需要注意改變手型,一個和弦彈完,盡快擺好接下來和弦彈奏所用手型,并找準位置,使手指輕觸按鍵,做好彈奏準備。彈奏不同類型的和弦斷奏時,需要借助不同部位的力量,如輕快節奏的和弦斷奏,主要需要前臂力量;緊張沉重的和弦斷奏,需要使用手臂力量的同時,還需要借助肩部和腰部力量。
和弦跳奏
一般情況下,用“反彈力跳奏”表現和弦跳奏。在這個過程中,注意三手指需要同時接觸按鍵,保持整齊統一。在和弦跳奏時,加強弱指的力度以及弱指和其他手指的協調。雖然和弦跳奏與彈跳奏單、雙音的基本要領類似,但是和弦跳奏用三個音替代一個音,所以在實際過程中,和弦跳奏比彈跳奏單、雙音的反彈力更大。
強音量和弦演奏
彈齊和弦音是強烈八度音和強音量和弦在演奏時需注意的共同點。強奏的短音和不依靠踏板的長音通過強音量和弦表現,兩者區別在于接觸按鍵的方式不同。一個用反彈力接觸按鍵,一個用下彈力接觸按鍵。通常情況下,通過反彈力接觸按鍵的力度相對較大。在演奏強音量和弦時,防止出現砸鍵和拍鍵的行為,所以需要正確利用手臂力量演奏,同時調動上身各個部位形成演奏動作。在這個過程中,手臂和指尖之間的關節要連貫,指尖接觸按鍵要迅速。
鋼琴演奏的雙音技巧
手指在同一時間按下兩個音的技巧被稱為雙音演奏技巧。雙音演奏技術包含以下情況:一是左、右手分別彈奏不同的聲部;二是兩個及以上聲部通過一只手彈出;三是左、右手一起彈奏兩個聲部。雙音演奏技巧包含不同的和聲音程。與單音演奏相比,雙音演奏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人們對于音樂的審美需求通過雙音演奏得到滿足。在練習雙音音階時,會用到一指或者弱指,所以練習有難度,所以在練習時,最重要的是“齊”。力度和速度在“齊”后再做要求。此外,練習時,手指應抬起適當高度,但不宜過高,也不應過低,手指高度應一致。彈奏完一對雙音后,應立刻準備彈奏下一組雙音。與彈單音連音相同,彈雙音連奏同樣需要手指與手腕的協調配合。
鋼琴演奏的裝飾音技巧
倚音
倚音是裝飾音中的一種,分為長和短兩類,使用極短音符(小音符)標注并用線連接原有樂譜音符的音符為倚音。倚音出現在原有音之前、之后,由一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倚音連接主音。倚音分為長倚音、短倚音、前倚音、后倚音、單倚音、復倚音等。下面主要探討長倚音和短倚音。
長倚音
長倚音指在原有主音前增加(小音符)無準備的延留音。長倚音記譜時,符桿向上沒有畫線,和主音保持二度關系。在演奏時,注意重音落在主音上,演奏時值是主音的一半或是三分之二。
短倚音
相對長倚音而言,短倚音的區別是沒有斜線,很容易被練習者忽略;彈奏上與長倚音無本質區別。短倚音彈奏時,需要與基本音不占時值、迅速加入。短倚音的重音在基本音上,這也是與長倚音的區別之處。
波音
上波音
在兩個基本音附件上方加入輔助音被稱為上波音。上波音共分為上、復波音兩種。上波音從基本主要音起,然后迅速加上方臨近音,再迅速回到基本主音。
下波音
下波音是將主音向下的方向增加輔助音,下波音分為下波音、復下波音兩類。下波音由主音開始落指,迅速連接下方相鄰音,再迅速返回到基本主音。復下波音同樣由主音落指,并迅速兩次連接向下相鄰音,再迅速回到基本主音。
回音
順回音
猶如回旋鏢形態的標記叫作順回音記號。演奏時,順回音以4個到5個音符形成,從上方輔助音進入,再連接到基本主音、下方音,最后回到主音。
逆回音
逆回音由下方輔助音進入彈奏,再連接到基本主音、上方輔助音,最后回到基本主音。
鋼琴演奏中踏板運用技巧
正規踏板
正規踏板又叫直踏板或節奏踏板,主要使用在有節奏感的樂曲中(連貫的和弦或旋律不適合使用這種踏板法)。
連音踏板法
連音踏板法又叫“切分”踏板法,也叫“跟隨”踏板法,是演奏中最為常用的踏板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樂曲過程中,伴隨和聲的變化要盡可能地變換踏板,否則聲音會顯得混亂,還會對整體的演。參考資料:
代表人物
編輯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