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曲(Dance music)是樂曲體裁之一。它是以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等為主要描寫對象,抒發人們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舞曲是短小精悍、節奏明快的音樂,善于描繪輕松、愉悅、活潑的畫面。
發展歷程
編輯在原始社會,舞蹈、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物質條件和藝術水平有限,音樂多為基礎的歌唱或打擊樂。古希臘率先將舞蹈發展為獨立藝術,但在中世紀早期,由于教會的反對,舞蹈發展受阻。約公元1300年,音樂理論家若阿內斯·德格羅謝奧首次記載了斯丹蒂佩斯(吟唱詩人所唱的舞蹈歌)和杜克梯亞(只奏不唱的舞蹈樂曲)。13世紀后期,舞曲旋律也出現在男高音聲部。15世紀,歐洲宮廷的熱愛促使西方舞蹈音樂進入首個繁榮期。16世紀,成對舞曲出現,包括前舞和后舞的兩首不同速度的舞曲。同時,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等舞曲體裁受到重視。17世紀中葉,由4首舞曲組成的“古典組曲”基于前后舞的對比原則形成。法國民間的舞曲在宮廷得到藝術加工,其中小步舞曲最為重要。18世紀,小步舞曲流行,蘇格蘭舞曲和連德勒舞曲在維也納受到重視。19世紀,圓舞曲從連德勒舞曲演變而來,成為社交舞曲的主導。30-50年代,馬祖卡、波爾卡、加洛普、波洛奈茲等舞曲廣為流傳。民族樂派興起后,多種民族舞曲體裁受到作曲家發掘和重視,如西班牙的塞吉迪亞、霍塔、凡丹戈等。20世紀后,拉丁美洲和美國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在世界許多國家風行,如探戈、倫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爾斯頓等。2000年代,電子舞曲開始流行。其特點在于速度快、節奏強烈和充滿動感,具有強烈的節奏和舞蹈活動量,音樂基調熱情奔放,能充分釋放舞者內心的激情,深受年輕人喜愛。自新世紀以來,電子舞曲的發展迅速,其風格已遠超過去簡單的DISCO和HIP-POP曲風,融合了迷幻電子、拉丁、雷鬼、饒舌舞曲、FUNK等多種音樂風格,形成了多樣化且復雜的混合曲風。
藝術特點
編輯舞曲是短小精悍、節奏明快的音樂,善于描繪輕松、愉悅、活潑的畫面。它以2、3拍子為主,節拍分明,速度固定,旋律流暢。曲式結構簡單,段落性顯著,并常有特定的節奏型和周期性反復。舞曲情感豐富,有時還包含歷史背景和作曲家的深刻寓意。圓舞曲是優美的舞曲,節奏為3/4中慢板,每分鐘28-30小節。每小節三拍,每拍一步,第一拍為重拍。舞步有三步一起伏循環,也有特例。膝、躁、足底、跟掌趾動作,結合升降、傾斜、擺蕩,使舞步起伏連綿,舞姿華麗典雅。其他交誼舞曲還有探戈、倫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爾斯頓等。
舞曲分類
編輯舞曲有多種分類方法,但通常主要分為古典舞曲、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三大類。古典舞曲起源于16至17世紀,以小步舞曲為代表。民族舞曲則各具民族和地區特色,如桑巴舞曲。社交舞曲則適用于各種交誼舞會,例如圓舞曲和探戈舞曲。·
西方古典舞曲
阿勒芒德
“阿勒芒德舞曲”起源于德國,原本是樸實的二拍子舞曲,后被改編為獨立的器樂作品。與“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一起,構成古組曲形式的四首主要樂曲。
加沃特
“加沃特舞曲”源自法國民間,后成為宮廷貴族的流行舞蹈。雖然18世紀后半葉不盛行,但其音樂作為純粹的器樂作品仍被演奏。此舞曲以輕快的拍子為特點,通常是小快板的節奏,由短促的頓音構成,性格活潑。
吉格
吉格舞曲是英國鄉村流行的活潑舞曲,常采用復三拍子。
馬祖卡
馬祖卡舞是速度飛快的波蘭民族舞蹈,其特點在于多變的、靈活的節奏。馬祖卡起源于波蘭貴族沙龍中的伴舞音樂,是一種節奏穩健、結束時有固定節奏的三拍子舞曲。19世紀后,該音樂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象征,展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它結構嚴謹,和聲特征顯著,力度強大。肖邦對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和提升。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國土風舞,于17世紀進入宮廷,逐漸成為貴族社會的寵兒。其三拍子、中速的特點,使其能夠描繪出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優美。19世紀初,小步舞曲成為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后被諧謔曲所替代。彈奏時需注意重拍,并遵循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巴赫的跳音應斷奏,并注意分句劃分。樂曲開始為兩個2小節、一個4小節的短長曲式結構,聲部需均衡,第四、八、十二小節左手有節奏填充,需做漸弱處理。第二部分從降B大調轉至g小調,指法需準確。
狐步舞曲
狐步舞曲源于北美的黑人舞,后成為城市交誼舞,分快速和慢速兩種。舞曲為二拍子,節奏強烈,常用切分音。近代作曲家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曾采用這種舞曲體裁作曲。
波爾卡
波爾卡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間,在19世紀傳遍歐洲。它以二拍子為節奏,快速、跳躍,充滿生氣和熱情,帶有幽默和情趣。著名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創作了許多波爾卡舞曲和相關樂曲。
華爾茲
華爾茲舞曲,又稱圓舞曲,起源于德國,特點是快速三拍子,節奏鮮明。它在18世紀流行于維也納宮廷和城市社交舞會,19世紀風靡全歐。圓舞曲的旋律流暢、悠揚起伏,重音在第一拍上。伴奏一小節一個和弦,用四個音符作“強、弱、弱”進行。著名圓舞曲包括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和《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
中國民族舞曲
民族舞曲是許多能歌善舞的民族的核心組成部分,如中國的舞獅舞龍,其伴奏通常是打擊樂。古代有《霓裳羽衣曲》,民間有《采茶舞》等。其他地區如朝鮮的《圓鼓舞》《扇舞》,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藏族的《鍋莊》等也是其代表。
拉丁舞曲
探戈
探戈是拉丁美洲的舞蹈,神秘而奔放,以行走和轉動為主,動作剛勁有力,左顧右盼,極富戲劇魅力。舞者展現出騎士般的傲慢和警惕。
恰恰
恰恰舞曲是20世紀50年代的拉美舞蹈音樂,其基本節奏型是右手彈奏斷奏和弦,左手彈奏連奏的低音。
桑巴
桑巴是巴西民間最受歡迎的舞蹈,也是該國的標志性舞蹈。自16世紀初,歐洲和非洲文化與當地印第安文化結合,產生了獨特的巴西文化,這在音樂和舞蹈中尤為明顯。桑巴最初在非洲裔巴西人中流行,作為勞動后的娛樂,他們即興跳舞唱歌以放松。這被稱為摩爾人的桑巴,是桑巴的原型。
倫巴
倫巴舞曲十九世紀初起源于古巴,后流行于歐美。舞曲為二拍子,節奏性強,音樂快速活潑。
現代流行舞曲
迪斯科
迪斯科是20世紀70年代初的流行舞曲,與搖滾相比,其音樂較為簡單,具有強烈的節拍和動感。它以4/4拍為主,每拍都十分突出,速度大約為每分鐘120拍。迪斯科曲目結構短小,歌詞簡潔,且多段落重復。實際上,通過調整速度并突出每拍,任何曲子都可以轉化為迪斯科舞曲。
嘻哈
嘻哈音樂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B.P.M在90-110拍之間。它的前身是Rap和RNB,特點是饒舌、復雜的節奏和豐富的音效。它節奏鮮明但不過于激烈,音響效果悅耳,因此自80年代以來一直深受年輕人喜愛。
浩室(House)
浩室音樂內容豐富,節奏快速強勁,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它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并由一位著名的浩室樂手推廣,成為大眾化的制作手段。在英國,來自4AD的前衛電子樂團M/A/R/R/S以浩室曲風的《Pump Up The Volume》成為熱門歌曲并長時間占據排行榜首位。至今,浩室仍是主流舞曲的重要部分,其4/4拍的特性為后續舞曲的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基礎和豐富的創新空間。
鐵克諾(Techno)
鐵克諾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底特律,是一種機械噪音或重復性音樂,呈現出硬朗和機械化的特點。它也是迪斯科的一個分支。在日本的福井縣照恩寺,寺院住持為了吸引年輕人了解佛教,將鐵克諾音樂融入祭祀活動,利用聲光效果讓佛教意象得以傳播。盡管老一輩可能覺得新奇甚至荒誕,這種新潮音樂祭典成功吸引了年輕的鐵克諾樂迷,甚至吸引了一批原本無宗教信仰的年輕人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與。
Trance
Trance 是一種電子音樂流派,起源于英國的新世紀音樂和 20 世紀 90 年代初的德國 techno 和hardcore音樂界。Trance 音樂的特點是速度介于135–150bpm之間,重復的旋律樂句和音樂形式,在整個曲目中明顯營造張力和元素,通常以 1 到 2 個“peak”或“drop”達到高潮。盡管 trance 是一種獨立的音樂流派,但它廣泛地融合了其他音樂風格的影響,如鐵克諾、浩室、流行、弛放、古典音樂、科技浩室、環境音樂和電影音樂等。
代表人物
編輯西方古典舞曲
老約翰·施特勞斯是奧地利人,與約瑟夫·蘭納一同開創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石。他創作了152首圓舞曲,其中最著名的為《拉德茨基進行曲》。其子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成就更為卓越,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他創作了400多首圓舞曲,其中《藍色的多瑙河》與《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廣為流傳,《藍色的多瑙河》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此外,他還創作了16部輕歌劇,其代表作是《蝙幅》。小約翰的兩個弟弟,約瑟夫與愛德華,也是著名的圓舞曲作曲家,他們整個家族因此被稱為“施特勞斯家族”。
中國民族舞曲
《瑤族舞曲》是20世紀50年代作曲家劉鐵山和茅沉的作品。茅沉,來自北京,其音樂喜好受其父親影響。他的父親作為一位小提琴手,使他在幼年就接觸并學習音樂。茅沉的天賦和努力,使他成為音樂領域的高材生。劉鐵山,河北饒陽人,1937年開始從事革命文藝工作,1945年赴延安魯藝音樂系進修,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等職。《瑤族舞曲》原為《瑤族長鼓舞歌》,后被茅沉改編為民族管弦樂。該曲為單樂章體結構,包括引子、A段行板、B段中板、A段再現行板和快板,生動展現了瑤族人民的歡慶場景。此曲影響深遠,廣受歡迎,并衍生出混聲合唱和搖滾等多種版本。
拉丁美洲
弗朗西斯科·塔雷加(1852-1909),被譽為“近代吉他之父”,是西班牙的鋼琴家、作曲家及吉他演奏家。畢業于音樂學院的他在音樂方面展現了出色的才華,但他的重心主要在吉他上。他的作品融合了浪漫樂派的深度和卓越的器樂技巧,創作了大量系統的練習曲和經典名曲,如《大霍塔舞曲》《阿爾漢布拉宮的回憶》和《阿拉伯風格綺想曲》,為吉他的復興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還改編了許多古典音樂名曲,進一步豐富了吉他的曲目。他的傳世作品共有218首,其中原創78首、編曲110首、二重奏20首、西班牙喜歌劇10首。
現代流行舞曲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1933年5月3日—2006年12月25日),出生于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巴恩韋爾,美國黑人歌手,被譽為美國靈魂樂的教父(Godfather of Soul),說唱、嘻哈和迪斯科等音樂類型的奠基人。蠢朋克樂隊(Daft Punk),1993年組建于法國巴黎,法國電子音樂制作樂隊,由托馬斯·本高特和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組成。
代表作品
編輯中國民族舞曲
《瑤族舞曲》
《瑤族舞曲》由劉鐵山、茅沉創作,誕生于1951年春,靈感來自粵北連南縣的瑤族歌舞。該曲采用單樂章復三段體結構:引子+A+B+A+尾聲。作品民族風格鮮明,生活氣息濃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優秀管弦樂作品之一,為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管弦樂作出了有益探索。它曾在許多國家上演,受到廣泛歡迎,并被改編為多種體裁的樂曲。
匈牙利舞曲
《匈牙利舞曲第五首》
勃拉姆斯癡迷于民間音樂,尤其注重德國、奧地利和捷克,特別是匈牙利音樂的獨特魅力。他仔細研究匈牙利風格和節奏,編寫了21首匈牙利舞曲,這些舞曲展示了匈牙利舞蹈的節奏特點和調式風格,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匈牙利民族的憂郁和歡樂。這些作品通俗易懂,深受喜愛。《匈牙利舞曲第五首》是勃拉姆斯的管弦樂曲,采用復三部曲式,主題旋律充滿激情和自由,展現出匈牙利吉卜賽音樂的粗獷和活潑。這首曲子為人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吉卜賽人生活畫面,第一部分是單二部結構,主題旋律熱烈奔放。
華爾茲舞曲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藍色多瑙河》原本是一首合唱曲,由小約翰·施特勞斯在工作室創作完成。1866年,維也納因普奧戰爭戰敗而陷入沉悶情緒,施特勞斯作為宮廷舞會指揮,受委托為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創作一首“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合唱曲。這首曲子全稱為“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圓舞曲”,取自詩人卡爾·貝克的詩篇。這首樂曲以其礦中的金子般的美麗和閃閃發光的真情,撫慰人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展現出香甜的鮮花和夜鶯的歌喉,猶如在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11867年2月9日,《藍色多瑙河》在維也納首演時并未受到熱烈歡迎。但同年7月,小約翰·施特勞斯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指揮了不帶合唱的管弦樂版本,受到熱烈歡迎,并獲得了巨大成功。之后,這首圓舞曲風靡全球各大城市,至今仍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它已成為保留曲目。小約翰·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創作了約170首圓舞曲,其中還有《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維也納糖果》、《藝術家的生涯》、《皇帝》、《春之聲》、《歡樂的人生》、《南國玫瑰》等著名作品。他繼承并發展了父親與蘭納創立的維也納圓舞曲風格。維也納圓舞曲又被稱為“圓舞曲的鎖鏈”或“圓舞組曲”。其特點是:由3到5個小圓舞曲加上序奏和結尾組成,演奏時各個小圓舞曲之間不中斷,每個小圓舞曲本身有兩個主題構成二部曲式或帶再現的三部曲式。
價值與影響
編輯舞曲音樂在文藝復興時期已成為重要的器樂體裁,但鍵盤音樂受其影響是在16世紀以后。17世紀,與舞曲相關的曲式和體裁在法國鍵盤音樂中占據主導地位,他們的鍵盤曲集中以及著名的“拜恩手稿”中,舞曲開始呈現出標準化的趨勢。民間舞曲對歌曲的影響顯著,其活躍的節拍和質樸的旋律,使得歌曲充滿活力。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