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嘻哈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嘻哈(Hip-Hop)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紐約下層黑人和拉美移民聚居地布朗克斯區,是由當時消極的社會環境催生出的一種文化形式。嘻哈亦譯作“嘻蹦樂”,音譯“希普-霍普”,綜合多種流行元素而形成。狹義的“嘻哈”指的是一種音樂風格,廣義的嘻哈則指一種文化,大概分為四類,分別是Graffiti(涂鴉)、Dance(街舞)、DJ(打碟)、Mc(說唱),其中說唱是其最為核心的部分,演變為說唱樂 (r...

    嘻哈(Hip-Hop)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紐約下層黑人和拉美移民聚居地布朗克斯區,是由當時消極的社會環境催生出的一種文化形式。嘻哈亦譯作“嘻蹦樂”,音譯“希普-霍普”,綜合多種流行元素而形成。狹義的“嘻哈”指的是一種音樂風格,廣義的嘻哈則指一種文化,大概分為四類,分別是Graffiti(涂鴉)、Dance(街舞)、DJ(打碟)、Mc(說唱),其中說唱是其最為核心的部分,演變為說唱樂 (rap),成為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音樂。

    詞源

    編輯

    “閃手大師和憤怒五人組”中的一員基思·“牛仔”·維金斯(Keith“Cowboy”Wiggins)在1978年最早提出“嘻哈 ”這個詞匯。他曾用“hip/hop/hip/hop”來模仿軍人在行軍的時候的節奏,并在之后的樂隊演出中加入了這種韻律,其他藝術家由此把他們叫做“嘻哈幫”(hip hoppers),這個詞由最初帶有不尊敬的意味很快發展成了新音樂和新文化的標志。嘻哈的英文名Hip-Hop,是由兩個不同的黑人俚語組成:“Hip”,是“臀部”的意思,“Hop”意思是“單腳跳”,兩詞加在一起就是輕扭擺臀,原指雛形階段的街舞(即霹靂舞)。

    歷史沿革

    編輯

    嘻哈文化的誕生與其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20世紀70年代,美國正處于動蕩的社會轉型期,紐約出現嚴重的種族隔離現象,美國政府故意無視并且大幅削減福利支出,這使得底層非裔青年迷茫無助、陷入絕望。在此背景之下,嘻哈文化便在紐約的兩大黑人聚居區(布朗克斯區和哈萊姆區)內誕生,其是一種在貧窮與幫派中孕育的文化形式。在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的塞治威克大道1520號(1520 Sedgwick Avenue)的一個房間內,DJ酷赫克(Kool Herc)開啟了最早的嘻哈派對,嘻哈由此誕生。20世紀70到80年代是嘻哈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涂鴉由最早時幫派之間在彼此的領地范圍內胡亂涂抹,到后來慢慢有人開始注重涂鴉內容的視覺設計,通過不斷提高其精細度和美觀性,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戶外視覺藝術;同時,以往只有節奏和歌詞的嘻哈音樂加入了旋律,并開始借鑒朋克搖滾樂的風格。1983年,樂隊“Run-D.M.C”的誕生了打開了美國的市場,推動嘻哈音樂被普通的美國民眾接受。20世紀80年代,黑人獲得了更多的權力和自由,嘻哈文化因此得到了不同種族和階層的認可,嘻哈音樂逐漸成為一種人氣頗高并在全美流行的音樂。兩個派別的嘻哈說唱——東海岸和西海岸也由此誕生。20世紀90年代,嘻哈文化進一步商業化,在一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城市,低收入階層的青年們深受影響,嘻哈文化為他們提供了表達對主流文化的抗議、表達自我和與世界對話的途徑。此時嘻哈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是 “嘻哈音樂” ,也稱 “說唱 ” ( rap )、饒舌,指的是以有節奏地說話方式來唱歌。說唱將嘻哈文化中“街舞” 、 “ MC ” 、 “ DJ ” 的三個元素融合在一起,促進嘻哈文化的有力傳播,成為了嘻哈文化的代表形式 。20世紀90年代后,嘻哈文化傳播到亞洲地區,街舞和嘻哈樂得到亞洲青少年的關注,尤以日本韓國最為突出,嘻哈文化和日韓文化相結合,產生了眾多說唱和街舞團體,而日韓和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更高的文化理解度和認同度,這股席卷亞洲的“日流”和“韓流”,將具有亞洲特色的嘻哈文化傳入中國。在傳入中國后,嘻哈受到語言上的本土化改造,中文開始作為嘻哈文化創作的主要語言。中國人口眾多,不同地區擁有不同方言口音,于是嘻哈音樂產生了方言演唱風格的樂隊,用重慶話表演的嘻哈團體GOSH、用北京話表演的組合龍膽紫等等,這種風格能令受眾產生了親切感和好感,對于嘻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此外,在涂鴉風格上,中國畫手從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和傳說人物中獲取素材 , 將中國風融入到涂鴉藝術中,形成了中式涂鴉藝術形式,如:來自北京的涂鴉團隊“觀音”涂鴉了一幅“哪吒”,作品中哪吒手里分別拿著火尖槍、音響和打碟機,將嘻哈文化與中國神話人物進行了混雜和拼貼,十分具有觀賞性,推動了嘻哈文化的新型發展進程。

    嘻哈

    手拿火尖槍、音響和打碟機的哪吒

    嘻哈在2007年正式獲得了美國紐約政府的認可,掛上了“Hip-Hop Blvd”(Hip Hop發源地)的牌子,并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了相應的保護。近些年來,嘻哈文化與一些主流文化相互融合和互動,在融入主流之后的嘻哈亞文化發展更加自由和自主,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引入也為嘻哈文化多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不斷拓寬其文化內容與文化意涵, 例如,云升與鞠婧祎合作的歌曲《今晚月色真美》代表著嘻哈與娛樂圈的合作、艾佛杰尼《跨界喜劇王》促成了嘻哈與喜劇互動與合作等。

    主要特點

    編輯

    文化本質

    嘻哈文化在本質上是美國弱勢群體表達反抗精神的一種邊緣性文化。嘻哈文化隨著與不同文化的融合,成為了彰顯個性、追求差異化和自由的青年文化,它的本質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真實的態度與抵抗的精神。困窘的生活狀態為早期黑人說唱歌手提供了創作源泉,嘻哈音樂是他們表達內心想法的最直接的方式,也展現了他們為了自己的夢想以及對音樂的堅持和努力,同時,嘻哈文化這個圈子也增強了他們的身份認同感。二是包容性和自由度。嘻哈文化容納了許多其他文化,由此形成了自身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嘻哈文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不斷地從世界文化中吸收文化精華來滋養和發展自己,這也使它雖然經歷了50多年的曲折發展,但到現在仍然能散發出強大的吸引力、成為受人喜愛的流行文化。例如說唱音樂和朋克搖滾樂、和流行音樂的結合,這讓不同風格的音樂人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涂鴉在被有天賦的畫家充分運用并進行創作時,便成為了令人賞析悅目的一種藝術。街舞這種街頭藝術則吸納每一個街頭舞者編排的動作,以及不同的場所、服裝等等,因此獲得源源不斷的創造活力

    文化特征

    從性質上看,“嘻哈”文化屬于青年亞文化,即由特殊群體的青少年創造,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與信念,并主要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一種非主流文化。針對其構成特點與功能表現,可歸納出三種特征。首先是“平民化”。“嘻哈”文化發源于平民階層,其服飾很簡單,只需T恤棒球帽牛仔褲即可,同時“嘻哈”活動的場所在任意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發生,參與度高,十分親民。任何人,只要有娛樂精神、敢于突破自我反抗不滿,都可以融入到“嘻哈”文化之中,成為“嘻哈”的一員。其次是“自由化”。“嘻哈”文化滿足了青少年對平等、獨立、自由的追求,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通過獨特的行為方式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并讓他們從成年人的世界爭取到更多權利,這充分體現了其對自由追求、對個性凸顯、對不滿吶喊的文化特征。最后是“藝術化”。“嘻哈”文化中所包含的涂鴉藝術展現了色彩的斑斕,街舞展現了動作的力量,這些文化都是在創造中發展,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能令觀者精神愉悅,其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也能引起共鳴。

    精神內核

    嘻哈文化的精神內核是由人來呈現的,因此它所包含的不僅限于說唱歌手 、街舞舞者、涂鴉愛好者的思想等等,其對嘻哈文化的認同,以及所產生的文化產物,如涂鴉文字,甚至是穿搭裝束,都作為符號融入到嘻哈精神中 。 嘻哈鼓勵個體通過音樂、舞蹈、藝術和言辭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經歷,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和自由表達的權利,且常常通過這些形式來批判社會不公正、種族歧視、貧困和政治問題等,提倡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并通過藝術形式傳達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在嘻哈的發展歷程中,嘻哈強調真實和原創性,反對虛偽和偽裝,鼓勵藝術家保持真實的身份和聲音,并堅持自己的獨特創作風格,它為人民提供凝聚力,提倡個體或社區間的互助和支持,通過音樂和藝術來建立聯系。

    藝術類別

    編輯

    涂鴉

    涂鴉最開始是一種“宣誓主權”的行為,生活在貧民窟的黑人青年們為了占領自己幫派的“領地”,他們會在街邊墻上涂上自己幫派的名字,這種幫派符號在后來逐漸被具有繪畫天賦的人美化,同時因為認識到墻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畫布,他們便將這種畫法發揚起來,由此發展出了嘻哈文化的第一種藝術形式——涂鴉。在70 年代,涂鴉真正興起,城市各建筑物上到處可見涂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致使城市容貌混亂不堪,直到后來紐約的美術館開始購買涂鴉,涂鴉才漸漸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此后,更有一群藝術家靠此維生,發展其有獨特風格的涂鴉藝術。雖如此,曾經市容的混亂仍使涂鴉具有很大的爭議,關于涂鴉是藝術還是破壞行為的爭論逐漸爆發。涂鴉最初的內容是以文字為主,后續因這種藝術符合了“嘻哈”文化叛逆的精髓,引起了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它逐漸轉變為以大型精致的卡通圖像為主。隨著學院派藝術家加入其中,涂鴉藝術家之間形成了團體。后來,涂鴉藝術進入了藝廊,并開始被人們欣賞、收藏、買賣和投資,至此,涂鴉藝術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熱潮。究其本質,涂鴉藝術最初是一種反文化,用來反抗體制、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后來被資本體系吸納,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影響了全世界的藝術家,實現了自身的文化價值。風格劃分涂鴉中對于文字的表現主要以箭頭、文字的體積變化、組合、變形及透視來完成, 表現類型主要有四種:Tag、Blockbuster、Wild和3D 。 Tag 是最早的簡約的涂鴉字形,翻譯為簽名涂鴉,可以被用來辨識個人的風格,涂鴉者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現自己并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直到現在,“tag”仍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涂鴉風格。 Blockbuster是指將字母成大楷然后勾出外形,這種涂鴉方式能在短時間內霸占最大空間。 Wild風格是指在涂鴉過程中,字母的編排很復雜,往往出現字母之間的重疊及連接,因此上色也會更加復雜。 3D 風格則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成形的模式,由以往的以線條為主變成以平面及陰影表達出立體感,是難度最高的層次。

    不同風格的涂鴉(共4張)

    嘻哈

    tag風格涂鴉

    嘻哈

    Blockbuster風格涂鴉

    嘻哈

    街舞

    嘻哈文化中的街舞起源于美國東海岸的紐約城和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黑人城市貧民的舞蹈,是一種通過身體語言和舞蹈來表達自己的藝術形式,街舞的英文“break dancing”中“break”一詞指的是DJ通過混合唱片中的聲音產生出的特定舞蹈節拍。它與嘻哈音樂和文化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嘻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當時非洲裔美國人和拉丁裔社區的年輕人開始在街頭和舞廳中展示他們的舞技。街舞會基于不同的街頭文化或音樂風格而產生多種不同的舞蹈類型,這些舞蹈形式包括Breaking(也稱為B-boying或Breakdancing)、Popping、Locking、Hip-hop舞和House舞等,其中,Locking則是最早的街舞舞種。這些舞蹈形式的起源與黑人社區的文化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反映了他們對自由表達和身體自由的追求。20?世紀?80?年代,隨著?Breaking?被主流藝術家采用,例如邁克爾·杰克遜的太空步,在青少年中引起了轟動,已經從一種街頭現象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這個時候,媒體發明了“霹靂舞”這個詞,并對現代舞蹈產生影響。20世紀90年代,街舞在美國得到復興,作為一種新興的、時尚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嘻哈在全世界迅速發展起來。街舞在中國大陸以廣州、上海、北京三個城市為中心,逐步傳播開來。2020年12月7日,國際奧委會同意將霹靂舞列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嘻哈

    70年代紐約街頭的街舞少年

    風格劃分

    • Breaking(B-boying/Breakdancing):Breaking是街舞中最為知名和廣泛接受的形式之一,同時也是一種難度較高的舞步。它的特點是地面動作、頭頂動作、旋轉和動作組合等,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用手、頭、身體在地上旋轉,稱為大地板;用肢體在地上踩出復雜變化的腳步動作,稱為小地板。Breakin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紐約市,代表性的動作包括飛人(airflare)、頭頂旋轉(headSPin)和踢腿(kickout)等。

    嘻哈

    Breaking

    • Popping:Popping是一種通過肌肉收縮和放松來創造流暢的動作效果的舞蹈形式,運用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和關節,隨著音樂的節拍,創造出令人驚訝的舞步。它的特點是快速的肌肉收縮和流暢的身體波動。代表性的動作包括彈跳(pop)、鎖定(lock)和波浪(wave)等,屬于難度較高的街舞類型。

    嘻哈

    Popping

    • Locking:Locking是一種以快速停頓和肌肉收緊為特點的舞蹈形式。它的特點是手臂和上身動作較大而臂部和腿部動作小,代表性的動作包括鎖定(lock)、點頭(pointing)和抖動(tutting)等。

    嘻哈

    Locking

    • Hip-hop舞:Hip-hop舞是一種將嘻哈音樂和街舞元素結合在一起的舞蹈形式,有著幅度大而簡單的舞步,能夠表現出復雜的舞感。它的特點是流暢的動作和自由的表達方式。代表性的動作包括流行舞步(grooves)、剎車(freeze)和挑戰(challenge)等。

    嘻哈

    HIp-hop舞

    • House舞:House舞是一種源自芝加哥的舞蹈形式,將嘻哈舞蹈和電子音樂元素相結合,運用復雜而神奇的步伐表現的一種舞步,跳起來可以十分優雅也可以相當狂野。它的特點是快速的腳步和流暢的身體動作。代表性的動作包括腳步(footwork)、旋轉(spin)和滑步(glide)等。

    打碟

    打碟的英文是DJ,全稱Disco jockey,可以理解成DISCO舞廳的司儀或唱片騎士,現代?DJ?是為舞會或俱樂部氣氛創造無縫銜接的音樂組合的表演者角色,這一角色是從廣播電臺名人演變而來的。雖然起先DJ是指黑人在夜總會按錄音跳舞的音樂,70年代實際上成了對任何時新的舞蹈音樂的統稱。1972年"Cherry Lips"樂隊的一首"Playthe Funky Muisc"才能算是DISCO的真正起源。這種音樂風格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馬上受到廣大青年朋友的青睞,后來被命名為 “Funky”,一直到現在還深受人們的喜愛。而“DJ”則從幕后轉到了半幕后,DJ起源于非洲裔美國人社區的派對文化。在這些派對中,DJ會使用兩臺唱機和混音器來混合不同的音樂碟片,創造出流暢的音樂過渡和獨特的音樂效果。與搖滾相比,它的特點是強勁的、不分輕重的、像節拍器一樣作響的4/4拍子,歌詞和曲調簡單。DJ擅長為舞池選曲,同時還會調節舞池的節奏,通過不同曲風的選擇來刺激舞者的感官、消除疲勞,通過時間的掌握讓舞者得到片刻的休息。80年代末,“搓盤”(scratch)技術被發明出來,搓盤指的是用手去控制磁頭在碟片上的滑動,摩擦產生特別的音色和節,DJ用這種方式創造適合跳舞的節奏。DJ在1981年便正式由幕后轉到前臺,負責在各種音樂中挑選出適合的音樂放給客人們聽。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出現了一種叫scratching records的玩法,把DISCO推向了它第一個高潮,之后 DISCO在卡拉OK出現的強力沖撞之下消沉了數年,在1995、1996年又再次席卷世界。風格劃分嘻哈音樂中的DJ風格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Mixing(混音):混音是DJ表演中常見的一種風格,通過將不同的音樂曲目無縫地混合在一起,創造出流暢的音樂過渡和連貫的音樂體驗。
    • Remixing(重混):重混是指將已有的音樂曲目進行重新編排和混合,創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在嘻哈音樂中,DJ經常使用重混技術來創造出獨特的嘻哈音樂作品。
    • Sampling(采樣):采樣是一種將已有的音樂片段或聲音效果提取出來,并在新的音樂作品中使用的技術。在嘻哈音樂中,DJ經常使用采樣技術來創造出獨特的音樂效果和節奏。

    說唱

    那些用麥克風喊話助興、或者即興編排押韻的句子與觀眾交談的人被稱為MC(Micphone controller——麥克風的控制者),他們的任務即使音樂活動現場更有感染力,活躍現場氣氛。起初,MC和DJ將大量押韻的和充滿俚語風格的語句加入到DJ打碟中,他們用念辭的方式調動現場氣氛、指揮舞客們跳舞。之后,一些MC向人群吟誦簡短的押韻詩,漸漸地,他們的押韻詩從對句到詩節,再到接近史詩般長度的詩歌。再后來,MC們也發展成為了藝術家,他們的任務不再僅僅是協助DJ,而是獲得觀眾的更多關注 。長此以往,MC所展現的押韻交談的方式影響力越來越大,發展成為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說唱樂,直到現在MC已經成為了說唱歌手的代名詞。風格劃分

    • 老派說唱(Old School Rap)

    東海岸老派說唱的風格特征在第一首說唱單曲——《說唱者的喜悅》中充分展現,體現了說唱樂的節拍感,以及歌曲內容中黑人用俚語來表現自娛自樂的心境。在1979—1986年間,是東海岸老派說唱樂的全盛時期。在這一階段,許多著名的熱門單曲被大眾所銘記,如,Kurtis Blow(柯蒂斯·布洛)的 “Basketball”、Afrika Bambaataa(非洲邦巴塔) 的“Planet Rock”、Whodini 的 “Freaks Come Out At Night”、 Grandmaster Flash 及其組合“Furious Five”的“Sound-A-Like As Made Famous” 以及 U.T.F.O 的 “Roxanne Roxanne”、“Run-D.M.C”樂隊(饒舌先鋒)的“My Adidas”等。

    • 新派說唱(New School Rap)

    新派說唱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其音樂制作和歌詞內容方面更加多樣化和創新,包括更復雜的鼓點、采樣和混音技術,以及更多元化的主題和表達方式。新派說唱的代表人物通常以他們的獨特風格和個人形象而聞名,如2Pac、The Notorious B.I.G.和N.W.A.等。

    嘻哈

    老派說唱VS新派說唱

    • 硬核說唱(Hardcore Rap)

    硬核說唱,是在老派說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它們的節奏變得更加富有侵略性和煽動性,但大多數硬核說唱仍然保持著東海岸老派的說唱方式(包括現場的搓碟)。硬核說唱的內容包含著許多對美國現實社會的控訴、揭露和逆反,其風格較為激進,說唱歌手們往往以強硬的姿態謾罵美國社會對黑人的各種不公現象。在硬核說唱中,電聲合成伴奏音樂變得更為強烈而狂熱,打擊樂器變得低沉而壓抑,更富有節奏感,有效地增加說唱樂的張力以及強大的煽動性。

    • 匪幫說唱(Gangsta Rap)

    西海岸的“匪幫” 說唱的代表作品是1989年在加利福尼亞州康普頓市N.W.A.組合推出的專輯 《Straight Outta Compton》。在這種新興風格的說唱中,電聲合成伴奏和硬核說唱類似,都是強烈而狂熱,但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不少令人感覺詭異的混音音效;而在內容方面,匪幫說唱則充斥著對于黑幫罪案、暴力、仇殺、金錢、性的解放,以及對毒品等消極事物的向往與歌頌。

    嘻哈

    電影《Gangsta Rap:Glockumentary》

    代表人物及作品

    編輯

    涂鴉代表人物

    • Cornbread?(玉米面包):Cornbread?原名達里爾·麥克雷?(Darryl?McCray),被普遍認為是第一位現代涂鴉藝術家,他于?20?世紀?60?年代末在費城開始了自己的涂鴉生涯。這種做法蔓延到了紐約,在那里,標記者尤其以針對地鐵車廂為目標而聞名。17?歲時,他跳過了費城動物園的柵欄,并在車上噴上了“玉米面包的生命”。
    • Donald?Joseph?“Dondi”?White(唐納德·約瑟夫·“唐迪”·懷特):唐納德·約瑟夫·“唐迪”·懷特來自紐約東部的布魯克林社區,他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發了一種與流行文化圖像相結合的精致字體風格。他是第一位在歐洲展出的涂鴉藝術家,他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盡管他于1998年死于艾滋病,但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激勵著街頭藝術家。
    • Tracy?168(特雷西?168):隨著狂野風格寫作的變體在世界傳播,Tracy?168成為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街頭藝術家之一。第一部嘻哈電影《狂野風格》,片名取自特蕾西的創作。Tracy?是許多其他街頭藝術家(包括Keith?Haring?和?SAMO)的導師,他的作品曾在布魯克林博物館等主要機構展出。

    代表作品(共3張)

    嘻哈

    Tracy?168作品

    嘻哈

    Donald?Joseph?“Dondi”?White作品

    嘻哈

    Cornbread作品

    街舞代表人物

    • Rock Steady Crew:成立于1977年的Rock Steady Crew是街舞歷史上最早的團體之一,他們在Breaking的發展和推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ock Steady Crew - Uprock
    • Electric Boogaloos:Electric Boogaloos是一支成立于1977年的團體,他們在Popping和Locking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The Lockers:唐·坎貝爾 (Don Campbell) 和編舞家托尼·“米奇”·巴茲爾 (Toni“Mickey”Basil) 于 1973 年創立了“The Lockers”,他們永遠改變了舞蹈的面貌。The Lockers占領了娛樂業的高地,掀起了舞蹈界的暴風雨。他們在《周六夜現場》《靈魂列車》《無線電城音樂廳》和《卡內基音樂廳》中演出,同時還參加了眾多頒獎典禮、電影演出,豐富了他們的個人生涯。
    • Crazy Legs:Crazy Legs(本名Richard Colón)是Rock Steady Crew的成員之一,他是Breaking舞蹈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Breaking的發展和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

    嘻哈

    The Lockers

    • 打碟代表人物
      • Grandmaster Flash:Grandmaster Flash(本名Joseph Saddler)被認為是嘻哈音樂中的先驅之一,他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推動了唱盤技藝的發展和創新。

    重要事件

    編輯

    白人說唱

    在80年代末期首次出現了白人說唱,其中以Beastie Boys、Eminem等為代表,他們在嘻哈樂壇贏得了一席之地,取得了豐厚成果。然而,直至今日,嘻哈仍被視為非裔美國人文化的一部分,被看作為一種黑人表現文化。白人說唱歌手要想獲得成功和業內認可,則需要模仿非裔的形象、習慣和用語。Vanilla Ice就在模仿和貼近非裔的過程中漏洞百出,最終被市場拋棄。

    涂鴉進入“富人區”引發的空間爭議

    涂鴉經常出現在環境惡劣的貧民窟,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才逐漸蔓延到高檔社區的墻頭。第一個因為在高檔社區涂鴉而被媒體關注的涂鴉者是Taki183。起初,他在社區周邊的墻壁、柱、消防栓上涂鴉,到了1970年,送貨員的工作為他提供了便利,使他經常出沒在曼哈頓上東區(富人區),在紐約最繁華的地段之一進行涂鴉,這些地方不僅是“精英們”生活工作的日常空間,更是國際游客頻繁出入的場所,因此,Taki183的涂鴉很快引起了媒體的注意。1971年,Taki183號稱“征服城市”的涂鴉努力受到了《紐約時報》的關注。Taki在采訪中回應,他已經記不清在墻上涂了多少“Taki183”簽名,但他涂鴉“不是為了追求女孩,也不是要競選總統,只是為自己書寫。后續,在《Taki183的衍生筆友》的報道中,記者指出紐約市政府為清理墻面涂鴉耗費巨資,并暗示了對Taki183的批評,但這仍然阻止不了源源不斷的涂鴉追隨者擴展涂鴉空間的嘗試。

    地鐵上的涂鴉

    在1948年至1965年間,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共投入了2860節地鐵車廂,車廂表皮為涂鴉者提供了近6000塊免費畫布。紐約地鐵有40%的軌道在地面或高架上運行,能夠將滿載涂鴉的車廂不被遮擋地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在涂鴉者TRACY168看來,移動的地鐵縮短了不同行政區涂鴉者之間的距離,創造了一個非正式的討論會,讓作品得到分享與反饋,是涂鴉者自我展示的絕佳場所。

    價值

    編輯

    藝術價值

    嘻哈文化是包含了一定的藝術基礎的文化,其中所包含的藝術類別,無論是涂鴉、街舞還是說唱、打碟等等,都是音樂、舞蹈、繪畫藝術的變種。嘻哈文化以傳統藝術形式為基礎,結合了其他的藝術種類,最終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全新文化形式。此外,嘻哈文化不斷擴充自身的文化的范疇,取其他文化之精華并去除糟粕,體現了它極強的包容性和吸收性,它的藝術價值使他能夠發展壯大并且傳播到世界各地。

    精神價值

    嘻哈文化對青年的行為、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有著很深刻的影響,其文化精神在于對自由的追求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青少年在嘻哈文化的影響下變得有夢想、擁有對傳統的反叛精神和對創新積極嘗試的意愿,他們標榜自我個性,由此,嘻哈文化也被他們追捧為一種時髦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正確地認識和了解嘻哈文化的實質和表達的精神,有利于青年人釋放自己、表達個性、追求自由,也能較好地幫助他們立正確的三觀、審美觀、自我觀、集體觀、消費觀等等,養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71/

    (35)
    詞條目錄
    1. 詞源
    2. 歷史沿革
    3. 主要特點
    4. 文化本質
    5. 文化特征
    6. 精神內核
    7. 藝術類別
    8. 涂鴉
    9. 不同風格的涂鴉(共4張)
    10. 街舞
    11. 打碟
    12. 說唱
    13. 代表人物及作品
    14. 代表作品(共3張)
    15. 重要事件
    16. 白人說唱
    17. 涂鴉進入“富人區”引發的空間爭議
    18. 地鐵上的涂鴉
    19. 價值
    20. 藝術價值
    21. 精神價值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