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卓琴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班卓琴(Banjo)是一種源自非洲的樂器,又稱五弦琴或斑鳩琴。主流的班卓琴為五根弦,上部的形狀像吉他,下部的形狀像鈴鼓,用手指或撥子彈奏。 最早的班卓琴,制造簡單。圓形琴身用幾塊葫蘆果殼并成,蒙上羊皮紙或獸皮。長長的琴頸上沒有檔子或指格,頸端較為寬闊,以容琴軫。四根弦線系于琴身下端。從較早時期起,班卓琴上附加了一根“拇指弦”,稱為高音弦,用來彈奏旋律,其余四根弦則用來提供簡單的伴奏。現代的班...

    班卓琴(Banjo)是一種源自非洲的樂器,又稱五弦琴或斑鳩琴。主流的班卓琴為五根弦,上部的形狀像吉他,下部的形狀像鈴鼓,用手指或撥子彈奏。

    外形特征

    編輯

    最早的班卓琴,制造簡單。圓形琴身用幾塊葫蘆果殼并成,蒙上羊皮紙或獸皮。長長的琴頸上沒有檔子或指格,頸端較為寬闊,以容琴軫。四根弦線系于琴身下端。從較早時期起,班卓琴上附加了一根“拇指弦”,稱為高音弦,用來彈奏旋律,其余四根弦則用來提供簡單的伴奏。現代的班卓琴雖然比早期的精巧,可是依然保持其簡單的造型。形似鈴鼓的琴身,背后通常空的,不過有些則附加上可拆下來的木制共鳴器。現今多用塑料覆蓋琴身的木箍[gū]。當代的班卓琴跟吉他族其他樂器一樣都有指格。五根弦線不是尼龍就是金屬制成。金屬弦線的班卓琴用撥子演奏,稱為“撥子班卓琴",不過用手指撥奏的班卓琴一直較為流行。

    發聲原理

    編輯

    班卓琴是吉他族樂器成員之一。它跟吉他族其他樂器一樣是用撥奏發聲的,但是其音量不大。班卓琴具有獨特的音,產自琴身外膜的柔韌特性。繃緊的琴弦發出干脆明快的聲音,可是音量比較小。在琴身背后加上木制共鳴器,可以把聲音向外擴散,大大改善其音質,以及增強其聲音的回響。

    班卓琴

    歷史發展

    編輯

    起源

    大量研究表明,班卓琴最初是由非洲黑人的民族彈撥樂器banzas、banjars、banias、bangoes發展而來。當大量黑奴從非洲被販賣到美洲后,歐洲殖民主義者為了瓦解種植園中黑奴大規模的反抗與暴動,曾一度禁止黑奴演奏非洲鼓(非洲鼓在當時是黑人集會與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黑人因此開始利用加拉巴木和葫蘆制作他們的民族彈撥樂器banzas和banjars。樂器音箱的制作是從葫蘆頂端的三分之一處切開,將土撥鼠的毛皮,山羊皮,有時會是貓皮蒙在葫蘆的開口處,這些獸皮通常用一些銅釘固定在葫蘆的開口處,由此制作成共鳴的音箱。連接在音箱的木質琴頸上配有指板和3~4根琴弦,琴弦的最初材料編織成繩索形狀的馬尾毛涂蠟后制成,其他材料的琴弦有的是動物的內臟,有的是大麻的纖維,以及一切可能的材料。

    發展

    在17世紀奴隸買賣盛行的時代,黑奴把它引進新大陸。后來,班卓琴從南方的種植園漸漸傳至美國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來。19世紀,班卓琴流傳至英國,但是在歐洲大陸一直都不怎么流行。19世紀中期,有位名叫喬爾·沃克·斯威尼的白人班卓琴師,他攜琴在英、美各地作巡回演出,使這一樂器得以在城市白人居民中普及。此外,尚有從事“黑臉人歌舞表演”的作曲家兼樂師丹尼爾·埃米特等把班卓琴引入城市的音樂生活中。但那時這種樂器依然由黑奴演奏居多,直至1870年以后班卓琴才開始大量出現于城市居民的客廳中,這種樂曲漸漸發展成古典班卓樂曲。

    興盛

    1830年,喬·沃克斯威廉穿過維吉尼亞開始了他的流浪音樂生涯。此后,沃克斯威廉用樹皮燃燒后的灰燼將臉涂黑,開始模仿黑人的一些滑稽表演,加上他高超的班卓琴演奏技巧,沃克斯威廉的表演在當時美國社會迅速擁有了大批白人與黑人觀眾,這種表演形式被當代音樂人類學家稱為“黑臉娛樂”。他繼續將班卓琴音樂帶到了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甚至在1843年,他受到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召見。在沃克斯威廉的經歷中,有跡象表明他曾在4弦班卓琴的基礎上附加了第5根拇指彈撥弦,更確切的說法是低音弦,這一發明創造使班卓琴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旋律與和聲變化。

    班卓琴班卓琴在當時社會是一件充滿怪異色彩且不被承認的民間樂器。在當時,班卓琴更多的被吟游流浪音樂人所彈奏著,在那些所謂歐洲殖民者的眼中,這件樂器出自“惡棍”和“無賴”的手中。從1969年的一篇文章《廠的工人》我們了解到,13歲的白人男孩喬?沃克斯威廉(Joel Walker Sweeney)從在他父親農場工作的黑人手中學會彈奏4弦葫蘆班卓琴。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這種四弦或五弦的樂器先是在游吟詩人和各種各樣的演出中傳開,后來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它成為山地音樂(hillbilly)中的主要樂器,起先,鄉村老大劇院之星象Uncle Dave Macon、Stringbean Akeman和Grandpa Jones也演奏這種樂器,但直到四十年代,在Bill Monroe蘭草男孩樂隊中的EarlScruggs通過"三指揉"(three-fingerroll)的技法才是班卓琴成為一樣主要的樂器。今天班卓琴演奏的僅僅有Bela Fleck以及同樣把班卓琴帶出鄉村音樂邊界的Tony Trischka。

    班卓琴到了19世紀,馬戲團已成了眾多班卓琴樂手聚集的主要場所,當時班卓琴樂手主要進行的是一些雜耍式的滑稽表演。有歷史為證,1840年,著名的喜劇明星丹?艾美特(Dan Emmett),在維吉尼亞西部的春天巡演中,他發現了班卓琴樂手佛格森,并向佛格森學習班卓琴在1840年最后的季節,艾美特學會了班卓琴,與佛格森同時成為辛辛那提馬戲團中最耀眼的班卓琴明星。大約在1890至1930年間,樂隊,這一風尚盛行了許多年,出現了由上述樂器演奏的許多進行曲、雷格樂曲和根據流行音樂改編的樂曲。演變傳說最原始的班卓琴就是在一個手鼓上插了一根木棍,然后再加上琴弦做成的。

    音樂文化

    編輯

    如同充滿傳奇色彩的美國黑人音樂文化,班卓琴本身的故事早已融入到美國的音樂文化傳統中。班卓琴很早就被那些歐洲殖民者與非洲黑奴所彈奏了。5弦班卓琴簡直成了美國移民音樂文化的代言。

    歷史記載

    幾乎所有遠古社會弦樂器的發聲原理皆是利用擴張拉緊的獸皮附著在中空的音箱上,通過琴弦的共振來創造音高的變化。班卓也如是,它最初的形制也是由一個簡單的圓形琴頸粘合在海龜的貝殼上,貝殼上附著有美國土撥鼠的毛皮和三根馬尾毛材料的琴弦近200年來,班卓琴作為美國流行音樂演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南北戰爭

    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數以千計的班卓琴樂手加入到南北雙方的陸軍中,為了鼓舞軍隊士氣,班卓琴樂手在軍隊中教會了軍人彈奏班卓琴,最好的例證是在影片《Andersonville》中(安德森維爾位于喬治亞洲中部的一個村莊。南北戰爭期間12,000多名士兵死在這臭名昭著的邦聯監獄里),班卓琴樂手馬丁教一個戰俘如何演奏班卓琴的劇情生動地再現了那段歷史。南北戰爭時期,每個軍隊都有自己的班卓琴樂手,在每次戰役過后,班卓琴曾是陣亡將士們獲得的最高獎賞。

    常見分類

    編輯

    五弦共鳴班卓琴常用于演奏藍草音樂,需要佩戴指套彈奏五弦開背班卓琴常用于演奏old-time音樂,使用傳統指撥或抓奏方式演奏,不需要佩戴指套四弦撥片班卓琴常用于演奏爵士樂,使用撥片彈奏四弦高音班卓琴琴頸較短,常用于顏值愛爾蘭民樂,定弦和小提琴一樣,使用撥片或傳統指撥方式彈奏葫蘆班卓琴非常少見的款式聲音古樸空靈,大多數葫蘆班卓琴不裝品絲山地班卓琴山地班卓由多層木板拼合制成,多不裝配品絲,琴皮面積也較小,聲音比較短促清脆

    衍生樂器

    編輯

    班卓吉他6根弦,和吉他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班卓里里4根弦,和尤克里里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班卓曼陀鈴2*4根弦,和曼陀鈴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班卓貝斯4根弦,和電貝斯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78/

    (11)
    詞條目錄
    1. 外形特征
    2. 發聲原理
    3. 歷史發展
    4. 起源
    5. 發展
    6. 興盛
    7. 音樂文化
    8. 歷史記載
    9. 美國南北戰爭
    10. 常見分類
    11. 衍生樂器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