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子鼓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架子鼓(英文:Drum kit、Drum set、Trap set),又稱爵士鼓,它是爵士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是19世紀90年代舞臺樂隊通過用自由表達的節奏表現其節奏感而萌發的產物,并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 目前我們所熟知的現代架子鼓有近百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臺計時機器,也是一種藝術表達的工具。1571年,第一批黑人被運到了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美洲,黑人奴隸的到來不但帶來了他們的勞動...

    架子鼓英文:Drum kit、Drum set、Trap set),又稱爵士鼓,它是爵士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是19世紀90年代舞臺樂隊通過用自由表達的節奏表現其節奏感而萌發的產物,并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

    發展歷程

    編輯

    早期的“鼓”

    目前我們所熟知的現代架子鼓有近百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臺計時機器,也是一種藝術表達的工具。1571年,第一批黑人被運到了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美洲,黑人奴隸的到來不但帶來了他們的勞動力,而且為美洲帶來了新的音樂文化—源于非洲的音樂與舞蹈。非洲土著黑人通過音樂來表達他們的各種感情,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儀式上,比如婚禮、葬禮、節日慶典等重要時刻,人們總是聚在部落或村莊載歌載舞,而這其中重要的樂器就是鼓。鼓是非洲居民的傳統樂器,又名手鼓,是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非洲手鼓Djembe起源于十三世紀曼丁人建立的馬利王朝,最初是由鐵匠們手工制造的,人們在演奏時將鼓吊在脖子上,幾個人一起配合演奏,而且這種鼓樂有上千種節奏。這種木鼓不但是非洲居民的娛樂工具、樂器以及非洲文化的產物,而且還是他們的聯系和報警的工具,是他們的一種語言。直到19世紀初,在美洲的黑人奴隸仍然保持著他們的這種傳統,尤其是在當時受到西班牙和法國影響的城市,比如路易斯安娜洲,密西西比的首府新奧爾良。

    架子鼓

    1896年新奧爾良約翰·羅比喬管弦樂團

    1861年以后,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由于美國南方的莊園里的主要勞動力為黑人奴隸,他們害怕黑人通過這種鼓樂的語言來進行謀反的策劃,因此他們禁止黑人奴隸再使用他們的傳統音樂和樂器—鼓。而這一舉動促成了爵士樂的誕生。爵士樂的誕生使打擊樂器爵士鼓在樂隊或樂團演奏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在爵士樂中,架子鼓第一次取得了和其它樂器同等的地位,終于也可以被用來演奏鼓旋律(Solo),通過獨奏來表現某一段音樂或是鼓手的個人思想。

    架子鼓

    早期架子鼓演奏

    鼓組最初被稱為“trapset”,從1800年代末到1930年代,鼓手被稱為“trap鼓手”。架子鼓始時專為爵士樂伴奏。“爵士”二字,并非指英國皇室的勛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名字,全名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下層黑人們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的高呼“爵士,再來一個!”后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做“爵士樂”了。在經典鼓組發展之前,軍事和管弦樂中使用的鼓和鐃鈸是由不同的打擊樂手分別演奏的。1840年代,打擊樂手開始嘗試使用腳踏板,讓他們能夠演奏多種樂器,但這些設備在接下來的75年里才得以大規模生產。到了1870年代,鼓手開始使用懸垂踏板。爵士鼓從外觀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在中國,人們就按它的外型而習慣叫它“架子鼓”,架子鼓的演奏俗稱“打架子鼓”。

    踏板驅動

    1800年代末至20世紀初來到美國的移民帶來了各種打擊樂器,現代鼓就是這種文化融合的結果。20世紀初,爵士樂隊對保持節拍的要求催生了架子鼓的誕生。“雙鼓”在這一時期出現,鼓手可以用鼓棒演奏低音鼓和軍鼓,同時使用踏板控制鈸。這個踏板最終影響了最初的踩镲的創作,當時它被稱為“low boy”。隨著鼓設備的發展,音樂也在發展。直到1909年,路德維希鼓公司(Ludwig DrumCo.)的老威廉·路德維希(William F.Ludwig,Sr.)和他的兄弟西奧博爾德(Theobald)首創了低音鼓腳踏板,發明了第一個彈簧驅動的踏板,徹底改變了鼓樂運動。鼓手立即能夠演奏得更快、演奏時間更長。并實現了一名鼓手可以同時演奏多個部分,轟動一時。

    架子鼓

    低音鼓踏板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鼓組通常是軍樂隊風格的低音鼓,周圍有許多打擊樂器,并懸掛在鼓上。鼓組成為爵士樂的核心部分,尤其是迪克西蘭爵士樂。現代架子鼓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新奧爾良的歌舞雜耍時代

    現代鼓組

    隨著新音樂風格與派對和夜生活的流行,架子鼓開始在樂隊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現代鼓組也開始成形,各種其他打擊樂器也被添加到鼓手的“武器庫”中。如現代湯姆則是以中國傳統的圓柱形調音鼓為基礎。20年代的鼓組還經常包含美麗的繪畫,作為制造它們的公司和工匠的簽名。

    架子鼓

    繪畫后的鼓

    當時音樂劇管弦樂團受限于預算和空間導致樂隊領隊向打擊樂手施壓,要求他們演奏更多的打擊樂部分。其中金屬控制臺是為了放置中國的桶鼓而開發的,控制臺頂部有一個“裝置”托盤(縮寫為“陷阱”),用于放置口哨喇叭和牛鈴等物品。這些套件被稱為“陷阱套件(Trap Kits)”。1929年,一位名叫Avedis Zildjian III的土耳其移民延續了家族的镲片制造傳統,成立了美國第一家主流镲片公司。隨后發明了當今最流行的镲片類型,包括碰撞鈸、騎镲、飛濺鈸、嘶嘶鈸和踩镲。1935年后,鼓手聲名達到頂點,鼓藝廣泛流行于民眾當中,到處可聽到見到鼓的演奏。任何的舞臺表演都有一番精彩的爵士鼓獨奏。一些出名的鼓手甚至擁有自己的樂隊。近年來,一些樂器制造商為了能更容易調節爵士鼓音調的高低,從而采用了交響樂隊中定音鼓的鼓圈和轉動鼓體改變鼓皮松緊的原理,制成一種薄型單皮桶鼓,在演奏中被眾多鼓手們運用。

    搖滾時代

    20世紀中期,搖滾樂(Rock)在美國風靡起來,由于爵士鼓變化多端的節奏和鼓手高超的演奏技藝,使得架子鼓成為搖滾樂不可缺少的組合型打擊樂器。在接下來的近十年,由于更強大的擴聲設備,搖滾樂變得越來越響亮。鼓手通過修改他們的鼓組來適應電吉他和貝斯的競爭。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強力三重奏Cream中的金格·貝克(Ginger Baker)開始使用一對低音鼓;重金屬演奏家后來也會這樣做。制造商通過生產包含更多組件的套件并加厚镲片來滿足對響度的需求。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發了丙烯酸鼓,以產生滿足大聲競技場環境要求所需的分貝。與此同時,許多鼓手在裝備和演奏上都追求最大限度的方法。Neal Peart的設置不僅包括一個巨大的鼓組,還包括一組輔助打擊樂器,例如寺廟塊和管鐘,用于在《Rush》中提供色彩效果。

    電子鼓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電子架子鼓,也叫電子鼓。80年代,隨著MIDI技術的引入,鼓配備了軟墊,在敲擊時會觸發電子聲音。最早的電子鼓比傳統鼓具有物理優勢:它們結構緊湊,可以佩戴耳機一起練習。

    架子鼓

    1979年的早期Simmons電子鼓組

    電鼓以音續器為核心,觸發器為周遍的形式構成。如同電腦,主機為音續器,鍵盤鼠標為出發器。音續器的功能強大到鼓手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摸索,才能達到熟練的控制與利用。同時,音續器里包括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伴奏,鼓手可以跟隨伴奏進行演奏,也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調節伴奏速度、小節循環、音量大小等。而觸發器也將力度的變化更加細致,但靈敏度沒有真鼓好,吊镲與踩镲的細節,可以控制到止音與踩镲的開合音細膩入微的程度。當然,也有人反對電子鼓,反對大量的電子鼓的設置。在垃圾搖滾時代,戴夫·格羅爾(Dave Grohl)在Nirvana的作品中使用了一套精簡的套件,只有低音鼓和軍鼓、兩個通鼓和鐃鈸,其他球員則使用三件套。并非所有人都拒電子鼓。一些演奏家,例如Radiohead的Philip Selway,會將傳統鼓聲與電子鼓聲結合起來,達到出色的效果。到了21世紀初,尤其是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鼓手喜歡用電子鼓做打擊練習,上臺表演等,現今又出現并流行了手機架子鼓等。

    樂器構造

    編輯

    架子鼓通常由一個腳踏的低音大鼓(Bass Drum,又稱底鼓或腳鼓)、兩到三個嗵鼓(Tom-Tom),其中最大的嗵[tōng]鼓又被稱為落地鼓(Floor Tom)、踩镲(Hihat Cymbal)、大鼓踏板Drum Pedal)和镲片(Cymbal)組成。其中,镲片分為碎音镲(Crash Cymbal,有時也被稱作“強音镲”或“吊镲”)、叮叮镲(Ride Cymbal)以及發出效果音的中國镲(China Cymbal,又稱反镲)、水镲(SPlash Cymbal)等。

    架子鼓

    架子鼓構造

    其它配件

    因演奏需要,有時會增設一些如牛鈴、木、沙錘、三角鐵、吊鐘等配件,鼓手用鼓擊打各部件使其發聲。爵士樂中常用的鼓槌有木制的鼓棒(典型的鼓槌是由單塊木材制成的,最常見的是山核桃木,較少見的是楓木,最不常見但數量仍然很大的橡木),由絲制成的鼓刷,由一捆細木條捆成的束棒等。

    演奏風格及方式

    編輯

    架子鼓樂手在長期的表演實踐過程,探索出了不同的節奏風格,這些節奏風格成為某些音樂體裁的重要基礎,如迪斯科、倫巴、探戈、桑巴、恰恰、波萊羅等節奏。

    演奏風格

    節奏感

    架子鼓演奏最基本的表演手段以及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打節奏。架子鼓的節奏既是旋律組成的主要部分,同時也是樂曲結構構成的主要因素,節奏能夠將架子鼓音律的長短、強弱、輕重以及快慢有規律的組合在一起,充分表達出整首樂曲的情感,增強架子鼓的表現力以及樂曲的感染力。

    旋律

    架子鼓的旋律是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因為架子鼓的旋律能夠將高低、長短不一的樂音按照一定的節奏和調式組織在一起,從而塑造更好的特定音樂形象,將音樂內容及情感充分的展現出來。

    演奏

    架子鼓演奏由于多是為通俗音樂服務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決定了架子鼓在演奏過程中,其現代風格強烈,且無論是勁歌熱舞,還是抒情慢歌,舞曲都有著強烈的節奏感,所以能歌善舞也成為通俗音樂的發展趨勢。隨著鼓聲載歌載舞,所以架子鼓逐漸成為歌唱者和聽眾共同關注的演奏樂器。例如:以倫巴舞的節奏著稱的《耶利亞女郎》,或者是二四拍迪斯科節奏的《巴比倫河》等。

    持棒方式

    架子鼓標準、正確的持棒方式直接影響著鼓手在演奏中的發揮,常用的持棒方式主要有對稱式、標準式以及現代式三種。架子鼓鼓手無論選擇哪一種持棒方式,其手臂、手腕和手指都必須要靈活,以便于使雙手和鼓棒融為一體,從而擊奏出更動聽的樂章。

    對稱式

    持棒持棒最重要的一點是找準鼓棒的支點,在持棒的位置將鼓棒分成三段,而支點就在鼓棒尾部的三等分處,這個位置對于鼓棒的其他位置而言,在平衡性和彈性上有一定的優勢,緊接著,用食指和拇指握住支點,進而用其他三根手指扣住鼓棒,而左手也是采用同種方法來握棒。另外,由于鼓手的習慣不一樣,所以有的鼓手在演奏過程中喜歡站立,而有的鼓手喜歡坐著演奏,但無論選擇哪一種演奏方式,鼓手都需要保證身體的放松。

    標準式

    在標準式持棒方式中,左右手的握棒方式是存在差異的。一般情況下,左手需要整個鼓棒接近末尾的三分點處,食指和中指自然彎曲,整個手掌心向內。小軍鼓演奏中經常使用標準式持棒方法,除了小軍鼓演奏之外,有一些爵士音樂演奏也會用到標準式持棒方式。

    現代式

    現代式持棒又稱為扣腕式持棒,在某種程度上,現代式持棒與對程序持棒有相同處,而異同處就是現代式持棒在演奏時,雙手要更加向內翻,整個手心朝下,以使兩個鼓棒的中心集中在敲擊點上面,此種持棒方式最常應用于現代音樂演奏。*數據來源:

    演奏方式

    架子鼓作為現代流行音樂演奏的重要組成器樂之一,它涉及多個器件且種類繁多,由演奏者一人獨立完成。基本演奏方法的應用效果直接決定了演奏者的演奏效果,主要表現在音色構建及節奏與力度控制等方面,同時對觀眾的視聽感受也具有重要影響。

    記譜方式

    架子鼓記譜用五線譜,用F譜表,低音大鼓在第一間,小鼓在第三間,耳鼓Ⅰ在第四間,耳鼓Ⅱ在第四線,大桶鼓在第二間,大立镲分別別記在上加一間,踩镲寫在下加一間。架子鼓并無固定的音高,一般由演奏者根據樂曲的需要去調定選擇。

    架子鼓

    五線譜

    演奏姿勢

    小鼓演奏姿勢之所以選擇坐姿,不僅是為了保持腳踩大鼓和踩釵時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證胸部、肩部以及大臂能夠得到放松。在擊奏前,雙臂要向上彎曲,并自然放在鼓面上,雙手握鼓棒,且右手食指的第二、三關節處握住鼓槌的手柄處,以保證右手中指、無名指以及小指能夠自然彎曲,方便對鼓槌的控制。同時,左手的掌心要朝里面彎曲,用左手無名指的第三關節抵住鼓棒,其他手指有右手一樣,自然彎曲,形成握球的姿勢。

    演奏方法

    小鼓擊奏

    掌握有效的架子鼓擊奏法是不可缺少的,其擊奏要領在于速度上,當鼓棒接觸到鼓面之后,需要立刻收回,恢復成打擊鼓前的預備打鼓狀態,可以說敲擊動作知識一個片刻試件。對于剛進行架子鼓學習的新鼓手而言,其在架子鼓演奏時必須要深刻掌握小鼓的擊奏位置,擊奏位置應在小鼓中心位置的三厘米到五厘米處,且需要對單手演奏技巧進行反復的練習,等單手演奏練熟之后再進行雙手的演奏訓練,直至雙手可以相互配合演奏高難度的樂曲。

    大鼓踏奏

    在正常情況下,大鼓踏奏是選擇右腳踏擊的,用腳跟踩住踏板的后端位置,形成以踝關節為軸,前腳掌踏擊踏板的擊打方式。在架子鼓的整個演奏過程中,鼓手應時刻使腿部和腳部的肌肉保持放松狀態,為了保證踏擊動作的高效高質,應瞬間完成槌頭彈擊鼓面的動作。當遇到節奏強烈的樂曲時,可適當抬起腳部,換成腳尖踏擊踏板,以實現預想的架子鼓演奏效果。

    踩镲踏奏法

    踩镲踏奏選擇的是左腳踏擊,其擊奏要領是用腳跟踩在踏板的后端位置,與大鼓踏奏法一樣,也是以踝[huái]關節為軸,前腳掌踏擊踏板,但是踩镲踏奏法的前腳掌在對踏板進行踏擊后,不需要立即彈回,而是要繼續控制延音,營造封閉式的音響效果,這是與右腳進行大鼓踏奏的不同之處。

    嗵鼓擊奏法

    嗵鼓擊奏的要領和小鼓一樣,在進行換鼓擊奏時,需要用手腕帶動大臂和小臂,自然地運動其他各鼓的位置,形成自然協調的動作。

    鼓手

    編輯

    在樂隊演奏的過程中,鼓手掌握著樂曲的速度和節奏等重要環節,尤其是在爵士樂中,鼓手特別需要與其他樂手保持良好的合作狀態,整場演出才會更出色,更加成功。因為鼓手掌握著整個樂隊的演奏速度和節奏,其演奏方法直接影響著架子鼓的音色、力度和節奏。另外在爵士樂中,鼓音色的控制、力度的控制以及速度的控制都是體現鼓手技巧的重要因素。

    代表人物

    吉恩·克魯帕

    吉恩·克魯帕(Gene Krupa),全名尤金·伯特拉姆·克魯帕(Eugene BERTram Krupa)(1909年1月15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1973年10月16日逝世于紐約州揚克斯)。

    架子鼓

    吉恩·克魯帕

    克魯帕是美國爵士鼓手,樂隊負責人和作曲家,以其充滿活力的風格和表演技巧而聞名。他在《唱,唱,唱》(1937)中的鼓獨奏將鼓手的角色從單純的伴奏提升為樂隊中重要的獨奏聲音。他還與 SlingerlAND 和 知音镲片(Zildjian)等制造商合作,是定義現代標準樂隊鼓組套件的重要人物。克魯帕被《現代鼓手》雜志譽為“現代鼓組之父” 。

    史蒂夫·蓋德

    史蒂夫·蓋德(Steve Gadd)是一位美國鼓手、打擊樂手和音樂家。是業內最知名、最受推崇的會議鼓手和錄音室鼓手之一,他于1984年入選現代鼓手名人堂。

    架子鼓

    Gadd在音樂廳表演

    1973年,Gadd建了爵士融合樂隊L'Image 。同年他開始為爵士唱片公司CTI Records制作多張專輯,支持Milt Jackson、Chet Baker、Art Farmer、Jim Hall和Hubert Laws等藝術家。Gadd 在Steely Dan1977年爵士搖滾專輯《Aja》的主打歌曲中擔任鼓手。據2019年的一份報告稱,他在歌曲結尾演奏的鼓獨奏已成為“傳奇”爵士樂文章,具有“爆炸性的桶鼓運行和清脆的鐃鈸凹槽”。Gadd寫了一本關于鼓樂基礎知識的書,名為《Gaddiments》,于2021年在Hudson Music上發行。

    史蒂夫·史密斯

    史蒂夫·史密斯(Steve Smith)1954年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19歲就開始了他的職業音樂生涯。 除了發展自己的樂隊 Vital Information,史蒂夫還常常與吉他手 Scott Henderson 和 Frank Gambale、貝斯手 Stu Hamm 和 Victor Wooten 等人合作,引領著爵士樂的融合復興。

    架子鼓

    史蒂夫·史密斯

    2001年,《現代鼓手》雜志將史密斯評為史上25名最佳鼓手之一。第二年,他被選入現代鼓手名人堂。2003年,他的DVD 《Steve Smith Drumset Technique – History of the US Beat》被評為年度第一教育DVD。

    葉世榮

    葉世榮1963年8月19日出生于中國香港,祖籍廣東臺山,中國港男歌手、音樂人,Beyond樂隊的鼓手及創隊成員。

    架子鼓

    葉世榮

    葉世榮是中國香港殿堂級搖滾樂隊Beyond的鼓手。他受Deep Purple的影響而開始接觸搖滾音樂,并且自學了打擊樂器和吉他等。1983年與黃家駒等人組成了Beyond,從此走上了人生的音樂旅途。Beyond解散后,葉世榮開始發展其個人事業,發表了幾張個人唱片。并且和不同的音樂人合作,推出了許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同時成立公司培養年輕音樂人,為樂壇輸送新鮮的血液。另外,葉世榮是知音镲片的香港地區代言人。

    代表作品

    爵士樂

    1920年,美國指揮家保羅·懷特曼組織了一支著名的樂隊,將改編的爵士樂作品帶進了音樂廳。如: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為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懷特曼樂隊的作曲家格羅菲。按照手稿上的記錄,寫這部作品只用了三個星期,演出后幾乎是立即引起轟動。

    架子鼓

    《爵士樂編年史》內頁插圖

    歐洲作曲家也有許多以爵士樂為基礎或是受爵士樂影響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鋼琴曲《丑黑怪步態舞》(1908)、《游吟詩人》(1910)、《怪人拉維納將軍》(1910年);拉威爾的小提琴奏鳴曲中的慢樂章(布魯斯);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獨奏樂器的雷格泰姆》(1919年)、《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協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內樂第一號》(作品24,無調性)和鋼琴組曲(1922年)。

    搖滾樂

    搖滾樂(rock & roll)是20世紀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種流行音樂流派。布魯斯歌手特里克西·史密斯 (Trixie Smith)于1922年錄制了《My [Man] Rocks Me with One Steady Roll》,它被用于20世紀40年代針對黑人聽眾的“節奏布魯斯”音樂的錄音和評論。

    架子鼓

    紀念艾倫·弗里德和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在搖滾樂起源中的作用的標志

    60年代中期,搖滾樂天王“披頭士(The Beatles)”受到樂迷的熱烈歡迎,并逐漸侵蝕爵士樂的江山。在無法抵擋這股強大的新音樂潮流,并挽救日漸走入死胡同的爵士音樂,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就以加入搖滾樂作為策略,推出2張結合搖滾樂節奏、電子樂器和爵士樂的成功專輯《In A SilentWay》、《Bitches Brew》,為爵士樂開啟一個色彩繽紛的嶄新大門,透過這扇大門,所有的音樂素材都能被融合在一起。隨著Miles Davis所代表的搖滾爵士樂風開啟之後,隨之而起的就是所謂的“融合樂”(Fusion),直到80年代所有有關此類型風格的爵士樂,被稱為搖滾融合爵士樂(Jazz-Rock-Fusion)。

    放克樂

    放克爵士(Jazz?funk),又叫做靈魂爵士,是一種源于50年代中期的爵士樂。它從硬波普中發展而來,但是與比波普和硬波普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放克音樂的特點是放克、切分音低音線和穩定、富有感染力的鼓節奏,這使得它成為最受歡迎的音樂流派之一。

    架子鼓

    放克音樂

    放克爵士樂經典專輯《back?at?the?Chicken?Shack》是吉米·史密斯(Jimmy?Smith)與斯坦利·特倫坦(Stanley?Turrentine)及肯尼·布瑞爾(Kenny?Burrell)合作經典作品,爵士樂迷必藏品之一。邁克爾·杰克遜 (Michael Jackson) 則于 1982 年發行了熱門唱片《Thriller》,其中包括受放克啟發的熱門單曲《Billie Jean》。 美國BASS界巨擘斯坦利.克拉克(Stanley?Clarke)個人第四張專輯《School?Days》發行于1976年10月8日,曾在Billboard?200中位列34,以及爵士專輯排行榜上排名第2,專輯風格為Jazz?funk以及Jazz?fusion。這張專輯里面分工非常明確,Stanley?Clarke在單曲《The?Dancer》中負責了電子貝斯,人聲哼唱以及原聲鋼琴的部分。

    影響與價值

    編輯

    流行音樂中,架子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對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其不僅豐富音樂的演奏內容,還創新了音樂的演奏手段,賦予音樂更多的靈動與形象感,帶動音樂行業的更好發展。

    自身價值

    架子鼓在現場演奏過程中能產生絢麗音效,是音樂演奏的關鍵樂器。隨著制作手段的更新,流行音樂的具體錄制中,人們通過一些軟件能夠替換一些樂器的音效,但是針對真正了解音樂內涵與品質的人,制作軟件的音響無法替換真正的樂器,尤其是現場演奏中,架子鼓持有的流行性與渲染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調整音樂現場的氛圍,帶給表演者酣暢淋漓的視覺聽覺感受。所以架子鼓在流行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

    娛樂價值

    架子鼓憑借自身的優勢正循序漸進地朝獨奏樂器方向轉變,一方面它可作為節奏樂器,另一方面也能作為色彩樂器。由于具有舒緩柔和與活躍熱情的特征,影響著樂隊的發展,因此,架子鼓可以充當自娛自樂的樂器。

    跨界音樂價值

    跨界成為新型的音樂創作詞匯,多個音樂家均在探索音樂內容、音樂媒介、音樂理念與音樂手段層面上的跨界模式,電子音樂便是音樂跨界的產物。架子鼓具備較強的流行特征,可發展為跨界音樂的手段。比如鳳凰傳奇的音樂會,結合西洋交響樂隊以及流行樂隊,涉及到架子鼓的運用,其轉變了音樂的樣貌,使音樂風格不僅展現柔情還非常經典。

    帶動打擊樂器創新

    在架子鼓發展的過程中,新型打擊樂形式得以創新,電子打擊樂也就是電鼓,存在較強的發展潛能。音序器中涉及多樣化的音樂風格,鼓手能夠在對應伴奏的帶領下加以演奏,調整好伴奏速度與音量大小。觸發器把力度的變動細致化整理,賦予音樂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架子鼓可以帶動打擊樂器的創新,發展前景良好。*數據來源:

    保養和維護

    編輯

    傳統的原聲架子鼓在使用后有時硬件會生銹,或者帶有螺釘的部件會停止正常移動,需要對設備進行擦拭干凈。

    保養镲片

    镲片的保養需要讓其保持原有的光澤。鈸由金屬制成,但通常上面有透明涂層,這樣金屬就不會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在正常使用過程中,鈸是用棍子敲擊并直接用手觸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涂層會磨損,尤其是手上的污垢和油脂會導致氧化和生銹,從而對镲片的音質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應使用镲片拋光劑去除這些污垢。市場上有各種镲片拋光劑。有的用布去除,有的噴灑并用干布擦掉,還有的含有強酸,拋光后必須立即沖洗掉。它們都含有強力金屬拋光劑,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損壞镲片。因此,清潔镲片時,一定要小心,不要損壞音槽。镲片表面有無數個凹槽(音槽),這些凹槽的形狀和深度有助于賦予镲片特有的音色。如果拋光太多,音槽會被壓平,使镲片光滑,這將永久改變镲片的音質。

    架子鼓

    镲片拋光

    潤滑滋養

    踩镲架子以及踩槌的踏板這些需要經常運動的地方需要定期進行潤滑油的滋養,以此來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如果在表演的過程中,有配件或彈簧出現了刺耳的“吱呀”聲,此時就需要更換新的配件。

    鼓皮保養

    鼓皮在保養的過程中需要對其保持彈性,以延長其使用壽命。“下鼓皮”一般都可以使用很長的時間,但是“上鼓皮”就不一定了。建議能經常更換“上鼓皮”以保持其彈性和良好的手感。經常使用破舊不堪的鼓皮不但沒有音色而言,同時還會把手感毀掉。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967783/

    (33)
    詞條目錄
    1. 發展歷程
    2. 早期的“鼓”
    3. 踏板驅動
    4. 現代鼓組
    5. 搖滾時代
    6. 電子鼓
    7. 樂器構造
    8. 其它配件
    9. 演奏風格及方式
    10. 演奏風格
    11. 節奏感
    12. 旋律
    13. 演奏
    14. 持棒方式
    15. 對稱式
    16. 標準式
    17. 現代式
    18. 演奏方式
    19. 記譜方式
    20. 演奏姿勢
    21. 演奏方法
    22. 小鼓擊奏
    23. 大鼓踏奏
    24. 踩镲踏奏法
    25. 嗵鼓擊奏法
    26. 鼓手
    27. 代表人物
    28. 吉恩·克魯帕
    29. 史蒂夫·蓋德
    30. 史蒂夫·史密斯
    31. 葉世榮
    32. 代表作品
    33. 爵士樂
    34. 搖滾樂
    35. 放克樂
    36. 影響與價值
    37. 自身價值
    38. 娛樂價值
    39. 跨界音樂價值
    40. 帶動打擊樂器創新
    41. 保養和維護
    42. 保養镲片
    43. 潤滑滋養
    44. 鼓皮保養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