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運營參考
編輯供應鏈運營參考 (SCOR) 模型是供應鏈委員會開發和認可的流程參考模型,作為供應鏈管理的跨行業標準診斷工具。SCOR 模型描述了與滿足客戶需求相關的業務活動,包括計劃、采購、制造、交付、退貨和啟用。該模型的使用包括分析公司流程和目標的當前狀態、量化運營績效以及將公司績效與基準數據進行比較。SCOR 制定了一套供應鏈績效指標,供應鏈委員會成員成立了行業團體,以收集公司可用于提升其供應鏈模型的最佳實踐信息。
該參考模型使用戶能夠在擴展企業中的所有相關方內部和之間解決、改進和交流供應鏈管理實踐。
SCOR 于 1996 年由管理咨詢公司 PRTM(現為普華永道 (PwC) 的一部分)和 AMR Research(現為 Gartner 的一部分)開發,并得到供應鏈委員會(現為 APICS 的一部分)的認可,作為事實上的跨行業用于供應鏈管理的標準戰略、績效管理和流程改進診斷工具。
支柱
編輯該模型基于四大支柱:
過程建模
通過使用流程建模構建塊描述供應鏈,該模型可用于使用一組通用定義來描述非常簡單或非常復雜的供應鏈。因此,可以將不同的行業聯系起來,以描述幾乎任何供應鏈的深度和廣度。
SCOR 基于六個不同的管理流程:計劃、采購、制造、交付、退貨和啟用。
- 計劃——平衡總需求和供應的過程,以制定最能滿足采購、生產和交付要求的行動方案。
- 來源——采購貨物和服務以滿足計劃或實際需求的過程。
- 制造——將產品轉化為完成狀態以滿足計劃或實際需求的過程。
- 交付——提供成品和服務以滿足計劃或實際需求的流程,通常包括訂單管理、運輸管理和配送管理。
- 退貨 - 與出于任何原因退回或接收退回產品相關的流程。這些流程延伸到交付后的客戶支持。
- 啟用——與供應鏈管理相關的流程。這些流程包括管理:業務規則、績效、數據、資源、設施、合同、供應鏈網絡管理、管理合規性和風險管理。該流程在版本 11(2012 年 12 月)中實施。
對于所有參考模型,模型都有特定的范圍。SCOR 也不例外,該模型側重于以下方面:
SCOR 并不試圖描述每個業務流程或活動。這些過程之間的關系可以與 SCOR 建立關系,并且在模型中已經注意到了一些關系。SCOR 解決的其他關鍵假設包括:培訓、質量、信息技術和管理(不是供應鏈管理)。這些領域沒有在模型中明確解決,而是假定為整個模型的基本支持過程。
SCOR 提供三個級別的流程細節。每個詳細級別都有助于公司定義范圍(級別 1)、供應鏈的配置或類型(級別 2)、流程元素詳細信息,包括性能屬性(級別 3)。在第 3 級以下,公司分解流程元素并開始實施特定的供應鏈管理實踐。正是在這個階段,公司定義了實現競爭優勢并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條件的實踐。
SCOR 是為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有效溝通而設計的流程參考模型。作為一個行業標準,它還通過解釋流程之間的關系(即計劃-來源、計劃-制造等)促進了供應鏈內部和內部的協作、橫向流程集成。它還可以用作數據輸入,以完成對配置備選方案(例如,2 級)的分析,例如:按庫存生產或按訂單生產。SCOR 用于描述、衡量和評估供應鏈,以支持戰略規劃和持續改進。
在圖片提供的示例中,級別 1 與制作過程有關。這意味著分析的重點將集中在那些與模型歸類為制造過程的增值活動相關的過程上。
級別 2 包括 3 個子進程,它們是 Make 父進程的子進程。這些孩子有一個特殊的標簽——一個字母 (M) 和一個數字(1、2 或 3)。這是 SCOR 模型的語法。該字母代表該過程的首字母。這些數字標識場景或配置。
M1 等于 Make build to stock 方案。產品或服務是根據預測生產的。M2 等于 Make build to order 配置。產品或服務是根據真實的客戶訂單以即時的方式生產的。M3 代表 Make Engineer to Order 配置。在這種情況下,在執行任何制造活動之前需要最終產品的藍圖。
第 3 級流程,也稱為配置中的業務活動,代表屬于每個第 2 級父級的最佳實踐詳細流程。
該示例顯示了第 2 級流程“按訂單制造”的分解,并將其劃分為從 M2.01 到 M2.06 標識的第 3 級組件。這又是 SCOR 語法:字母-數字-點-序列號。
該模型建議,要執行按訂單生產流程,通常需要執行 6 個更詳細的任務。該模型不是規定性的,因為并非強制執行所有 6 個過程。它僅代表構成供應鏈委員會成員基礎的大多數組織中通常發生的情況。
3 級流程的詳細程度不能超過行業確定的界限——SCOR 模型的不可知性和行業標準性質。因此,構建(例如)M2.03 生產和測試過程的所有活動和過程集將是特定于公司的,因此不在模型的范圍內。
性能測量
SCOR 模型包含 150 多個衡量供應鏈運營績效的關鍵指標。這些績效指標源自理事會成員的經驗和貢獻。與流程建模系統一樣,SCOR 度量是按層次結構組織的。
- 1 級指標是最綜合的級別,通常由最高決策者用來衡量公司整體供應鏈的績效。
- 2 級指標是可能跨越多個 SCOR 流程的主要、高級度量。
- 3 級指標不一定與 SCOR 1 級流程(計劃、來源、制造、交付、返回、啟用)相關。
這些指標與性能屬性結合使用。績效屬性是供應鏈的特征,允許對具有競爭策略的其他供應鏈進行分析和評估。正如您會使用標準特征(例如高度、寬度、深度)來描述像一塊木材這樣的物理對象,供應鏈也需要描述標準特征。如果沒有這些特征,就很難將選擇成為低成本供應商的組織與選擇在可靠性和性能上競爭的組織進行比較。
需要考慮的關鍵方面之一是績效測量和基準測試是在供應鏈級別而不是在組織級別完成的。供應鏈是根據客戶和產品與組織確定的。提供多種產品的組織將擁有多個供應鏈。事實上,交付材料和客戶退貨的供應鏈也會有所不同。
然后確定需要改進的供應鏈,這可以基于多個參數最高盈利,虧損。一旦確定了供應鏈,就只進行績效測量和基準測試。請注意,SCOR 可能沒有所有類型供應鏈的基準數據,因此需要與他們核對,即 SCOR 目前沒有航空業餐飲供應鏈的數據。這里的重點是,SCOR 是為了改進組織中的供應鏈,前提是如果改進了單個供應鏈,將對整個組織產生連鎖反應。
與性能屬性相關的是 1 級度量。這些 1 級指標是實施組織可以用來衡量他們在競爭市場空間中實現其期望定位的成功程度的計算。
模型中的度量是分層的,就像流程元素是分層的一樣。級別 1 度量是從較低級別的計算創建的。(1 級指標是可能跨越多個 SCOR 流程的主要高級度量。1 級指標不一定與 SCOR 1 級流程(計劃、源、制造、交付、返回、啟用)相關。較低級別的計算(2 級指標)通常與更窄的流程子集相關聯。例如,交付績效計算為基于提交日期按時完整交付的產品總數。
最佳實踐
一旦衡量了供應鏈運營的績效并確定了績效差距,確定應該執行哪些活動來彌補這些差距就變得很重要。從供應鏈委員會成員的經驗中得出的 430 多種可執行實踐可供使用。
SCOR 模型將最佳實踐定義為當前的、結構化的、經過驗證的和可重復的方法,用于對預期的運營結果產生積極影響。
- 當前 - 不得出現(前沿)且不得過時
- 結構化——明確說明目標、范圍、流程和程序
- 證明——成功已在工作環境中得到證明。
- 可重復——這種做法已在多種環境中得到證明。
- 方法——在非常廣泛的意義上用來表示:業務流程、實踐、組織戰略、支持技術、業務關系、業務模型,以及信息或知識管理。
對預期運營結果產生積極影響
該實踐顯示了與既定目標相關的運營改進,并且可以與關鍵指標相關聯。影響應該表現為收益(速度、收入、質量的提高)或減少(資源利用、成本、損失、回報等)。
使用示例
編輯SCOR 通過提供標準解決方案對此進行了改進。xxx步是恢復 1 級和 2 級過程描述。
這個例子是一個簡單的供應鏈。
僅憑圖片無法充分描述制造公司決定采用的生產策略。弄清楚這兩個供應商是如何提供材料的并不容易。例如,材料是根據預測交付的,還是根據實際消耗量提取的?
即使看起來很簡單,這張圖片也不代表一個標準。如果沒有更廣泛的描述,圖片無助于解釋該供應鏈中實際發生的情況。可以將描述性文本添加到圖像中以幫助解釋整個過程。為了使示例簡單直接,它只關注中心流程:Source、Make 和 Deliver。這反映了首先關注這三個過程范圍的成員的一般做法。只有在第二步中,他們才會應用“計劃和退貨”來映射他們所有的供應鏈流程。
制造公司的描述為“根據 15 天預測生產的制造公司”。這里的關鍵詞是“預測”。類似于基于預測的生產的 SCOR 場景是什么?答案是 M1(按庫存生產)。
公司如何從遠東供應材料?方框上寫著“根據月度預測從遠東批量供應原材料”。“預測”再次成為關鍵詞。如何表示基于預測的供應過程?這個過程是“源頭”。SCOR 手冊中的圖片顯示,流程 S1 “Source Stocked Product” 完全符合本示例的需求。
與法國供應商合作,該公司“根據產量從法國拉取零部件”。這里的關鍵詞是“拉動”,因為它描述了該供應商采用的即時戰略。SCOR 用來表示拉模式電源的語法是什么?SCOR 8.0 中的源流程描述提供了一個與示例需求產生共鳴的描述:S2“按訂單生產的源產品”。
最后,制造公司選擇的配送策略是“每周將成品運送到位于中歐的配送倉庫”。該描述表明,每周發貨更接近基于預測的政策,而不是即時政策。發貨是一個交付過程,因此我們必須查看“交付”樹下。通過瀏覽模型中的 2 級流程,我們必須尋找與基于預測的策略相對應的流程配置。我們在 D1“交付庫存產品”中發現了這一點。
SCOR 范式要求,每當鏈中的一個單元來源時,就必須有其他單元在提供。同樣,任何交付流程都需要在鏈接的另一端有一個相應的采購流程。這樣就完成了供應鏈流程的映射,如下圖所示。
我們現在看到我們不再需要框中的描述了。只需閱讀 SCOR 語法,我們就可以立即捕獲該鏈中發生的顯著過程。
該模型的語法允許“說同一種語言”。事實上,如果我們要使用 SCOR 映射的“正統”表示,我們將構建一個如下圖所示的“線程圖”。這與最初的地理圖片完全對應,但它以更加結構化和優雅的方式包含了更多的嵌入信息(我們可以稱之為元模型)。箭頭本身代表材料流動的方向。
供應鏈建模
編輯SCOR 的實施有助于利用供應鏈模型。公司通常將 SCOR 整合到他們現有的實踐中,這有助于他們實現業務目標并優化他們的活動。
包含 SCOR 模型的項目通常按以下步驟構建:
- 了解范圍 - 配置、性能、機會
- 原因調查——問題發現、挑戰分類
- 解決方案的識別 - 替代解決方案的研究和開發
- 解決方案設計 - 文檔(流程、組織設計、工作說明等)
- 項目啟動 - 項目定義、關鍵路徑、項目組合
人員標準
編輯人員部分包括一個標準,用于描述執行特定任務和管理這些流程所需的技能。一般來說,這些技能是特定于供應鏈的,其中一些技能也適用于供應鏈流程領域之外。
技能由培訓、經驗、能力和能力水平定義。后者進一步分為五 (5) 個被廣泛接受的能力級別:新手、初學者、勝任、精通和專家。
- 新手:不合格的初學者,沒有過去的經驗,需要詳細的文檔。
- 初學者:能夠執行任務,存在有限的情境感知。
- 勝任:了解任務,能夠確定優先事項以成功完成任務。
- 精通:能夠監督任務的主要方面,先進的態勢感知能力。
- 專家:能夠將經驗中的模式應用到新情況中。
能力級別最常用作實踐或過程成熟度級別。此外,工作規范或人員被評估為實際(人員)和計劃(工作規范)能力水平之間的差異。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3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