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液晶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目錄

    液晶

    編輯

    液體晶體(LC)是一種物質狀態,其性質介于常規液體和固體晶體之間。 例如,液晶可能像液體一樣流動,但它的分子可能以類似晶體的方式定向。 LC 固定相有多種類型,可以通過它們的光學特性(例如紋理)來區分。 對比紋理的產生是由于材料的一個區域(域)內的分子以相同的方向取向但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取向。 LC 材料可能并不總是處于 LC 物質狀態(就像水可能是冰或水蒸氣一樣)。

    液體可分為3種主要類型:

    • 熱致性,
    • 溶致性,和
    • 金屬變性。

    熱致和溶致液晶主要由有機分子組成,盡管也有一些礦物分子。 隨著溫度的變化,熱致液晶顯示出向液晶相的相變。 溶致液晶顯示相變是溫度和溶劑(通常是水)中分子濃度的函數。 金屬致變液晶由有機分子和無機分子組成; 它們的 LC 躍遷還取決于無機-有機組成比。

    LC 的例子存在于自然界和技術應用中。 溶致液晶在生命系統中比比皆是; 許多蛋白質細胞膜都是LC,還有煙草花葉病毒。 礦物界的 LC 包括肥皂和各種相關洗滌劑溶液,以及一些粘土。 廣泛使用的液晶顯示器 (LCD) 使用液晶。

    歷史

    編輯

    1888 年,在 Karl-Ferdinands-Universit?t 工作的奧地利植物生理學家 Friedrich Reinitzer 研究了膽固醇的各種衍生物物理化學特性,這些衍生物現在屬于膽甾型液晶。 此前,其他研究人員在將膽固醇衍生物冷卻到剛好高于冰點時觀察到明顯的顏色效果,但并未將其與新現象聯系起來。 Reinitzer 認為衍生物膽甾醇苯甲酸酯的顏色變化并不是最奇特的特征

    發現膽甾醇苯甲酸酯不像其他化合物那樣熔化,而是具有兩個熔點。 在 145.5 °C (293.9 °F) 時,它熔化成渾濁液體,在 178.5 °C (353.3 °F) 時,它再次熔化,渾濁液體變得清澈。 該現象是可逆的。 為了尋求物理學家的幫助,他于 1888 年 3 月 14 日寫信給當時在亞琛擔任私人講師的奧托·萊曼 (Otto Lehmann)。 他們交換了信件和樣品。 萊曼檢查了中間混濁的液體,并報告說看到了微晶。 Reinitzer 的維也納同事 von Zepharovich 也指出中間流體結晶的。 與萊曼的信件往來于 4 月 24 日結束,許多問題沒有得到答復。 1888 年 5 月 3 日,雷尼策在維也納化學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展示了他的成果,并向萊曼和馮·澤法羅維奇表示感謝。

    那時,Reinitzer 已經發現并描述了膽甾型液晶(奧托萊曼于 1904 年創造的名稱)的三個重要特征:兩個熔點的存在、圓偏振光的反射以及偏振方向旋轉的能力 光。

    在他的偶然發現之后,Reinitzer 沒有繼續研究液晶。 Lehmann 繼續進行這項研究,他意識到自己遇到了一種新現象,并且能夠對其進行調查:在博士后期間,他獲得了晶體學顯微鏡學方面的專業知識。 Lehmann 開始系統地研究,首先是膽甾醇苯甲酸酯,然后是表現出雙熔現象的相關化合物。 他能夠在偏振光下進行觀察,并且他的顯微鏡配備了熱臺(配備加熱器的樣品架),可以進行高溫觀察。 中間的渾濁相顯然持續流動,但其他特征,尤其是顯微鏡下的特征,讓萊曼確信他正在處理固體。 到 1889 年 8 月底,他在 Zeitschrift für Physikalische Chemie 上發表了他的結果。

    晶體

    德國化學家 Daniel Vorl?nder 繼續并顯著擴展了 Lehmann 的工作,從 20 世紀初到 1935 年退休,他合成了大部分已知的液晶。 然而,液晶在科學家中并不流行,這種材料在大約 80 年的時間里一直是純粹的科學好奇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大學研究實驗室重新開始了液晶合成工作。 著名的液晶研究者喬治·威廉·格雷 (George William Gray) 于 20 世紀 40 年代后期在英國開始研究這些材料。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5670/

    (2)
    詞條目錄
    1. 液晶
    2. 歷史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