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長期建檔 鎖定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醫院簡介

    門急診大樓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衛生部部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于1937年,是當時中國人管理的xxx所大型綜合性醫院,隸屬于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的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為孫中山紀念醫院,后更名為中山醫院。解放后曾稱上海xxx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和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01年用現名。

      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山醫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積95892.1㎡,總建筑面積326149㎡(其中在建建筑面積16.7萬㎡),核定床位1700張。2009年門急診量239萬人次,住院病人5.9萬人次,住院手術病人2.5萬人次。全院職工2889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高級職稱364人,醫師880人,1157人,醫技人員437人。

       發展簡史

    門急診大樓

      中山醫院創始于1936年,為紀念中國孫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國人自己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的綜合性醫院。當時上海有市民300多萬,而醫院病床不足5000張,且多由外國人設立,收費昂貴。為了滿足之需要,于1930年社會即有創辦大規模國人醫院之議,幾經商榷,推舉成立了以孔祥熙為主任,孫科和恒為副主任,顏福慶為總干事的中山醫院籌備會,通過籌備會向社會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醫院動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畝)。當時名人史量才先生家屬捐款建量才堂,為學校之用,學校附設在中山醫院內,量才堂與中山醫院同時竣工。1936年由上海中國紅十字會xxx醫院分出部分人員至中山醫院建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開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開業。建筑面積13597平方米,計劃病床450張,實際病床300張。

      牛惠生為中山醫院xxx任院長。醫院開業不久,牛惠生院長病逝,應元岳代理院長。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軍進攻上海,xxx爆發,業務重心移向上海紅十字xxx醫院,護校也一同歸并。中山醫院原址先后改為“第六救護醫院”和“國際xxx醫院”,在三個月內共收治傷兵二萬余人,并且同紅十字會xxx醫院組成國立上海醫學院xxx、第二兩個救護隊,先無錫、南京,旋即轉赴xxx,為xxxxxx做出了貢獻。1937年11月日軍侵占上海,從此中山醫院原址為日寇盤踞了八年。

      

    1939年7月中山醫院部分醫護人員隨同上海醫學院遷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遷渝,與重慶中央醫院以及寬仁醫院合作,1942年2月接辦重慶歌樂山的中央醫院,改稱國立上海醫學院附屬醫院,由吳紹青教授任院長,擴大床位至400張。不久又接納重慶新開寺肺結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張。

      抗戰勝利,1946年5月在重慶的中山醫院人員分批回滬,籌備恢復上海中山醫院,正逢上海霍亂流行,中山醫院遂作為時疫醫院從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余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復上海中山醫院,聘沈克非教授為院長。當時有醫師70余人,100余人,設備較齊全,開設病床347張,是多科性的綜合性醫院。1947年11月增設口腔科、皮膚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設立學校,定名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級學校”,并開始招生。由于時局動蕩,物價飛漲,醫院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僅依賴有關方面補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維持,但全院職工在極其的下團結一致,工作,努力維持醫院的,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7月,中國人民xxx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衛生處派員接管中山醫院。1949年7月9日公開中組織,成立黨支部,任黨支部。1950年4月1日中山醫院被宣布結束軍管,交由華東軍員會衛生部直接管轄。1952年4月黃家駟教授任院長。同年醫學院進行了院系調整,中山醫院充實外科力量,改名為“上海醫學院外科學院”。全院有醫師103人,91人,職工總數為414人,病床422張。時值解放初期,國家為關心醫學衛生事業,關心人民健康,撥款改善病房條件,新建手術室、骨科病房,充實化驗室、動物實驗室,改建宿舍和飯廳,增加建筑面積3827平方米。同時對醫院工作實施,包括改用中文記錄病史,建立各科定期開展學術會議,病例討論制度;采用普通話授課;使用幻燈、標本、模型、圖表等進行形象教學等。1952年7月中山高級護校脫離中山醫院與紅十字會xxx醫院護校與協和護校合并,組成上海xxx醫學院附設學校。1953年,醫院推行病室負責制和性醫療制,深受病人歡迎。

      1955年3月,崔之義教授任院長。同年8月根據衛生部關于醫學院校專業設置的,各臨床學院恢復醫院名稱,中山醫院改為上海xxx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恢復綜合性醫院建制,設內、外、婦產、肺、中醫五個主要臨床科室,外科再分設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內科包括消化、心臟、血液等專業組,建立了血庫、肺功能和心電圖等科室。1956年8月恢復原名中山醫院。1955年8月原腫瘤醫院新樓劃歸中山醫院,辟為內科病房大樓。1956年12月放射科專家榮獨山,內科專家林兆耆,肺科專家吳紹青被評定為高等教育一、二級教授。同年建立了內、外科研究室,結合臨床醫療開展各項研究工作。

      1957年4月中山醫院成立黨總支,任總支。同年,外科成功創制真絲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溫麻醉房間膈缺損修補術。1958年建立了超聲波室和同位素實驗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長。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醫師們在各方協助下研制了我國xxx臺靜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機,打破了當時某些國家的禁運政策,獲得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長,1962年中山醫院進行全面整頓,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1966年“”開始,全院臨床科室僅分外科、內科以及婦產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醫院委員會。1968年10月4日工軍宣隊進駐醫院。1969年10月30日恢復組織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復成立中山醫院黨總支,方夢日任總支,施余慶任副。同年1月施行xxx例腎移植,使中山醫院成為全國最早開展腎移植的單位之一。1972年,開始恢復科室建制,恢復專科和專科門診。1973年增設心臟內科,成立腎病組,泌尿外科成功試制了全國xxx臺標準平板型人工腎機,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進行國內首例長期存活的尸體腎移植。在此期間,上海醫學院又將護校劃歸中山醫院管理,設立中山醫院附屬衛生學校。1974年建造門診大樓。同年12月上海醫學院黨委決定將中山醫院改為綜合性醫院,除設立內、外、婦、中醫等專科門診外又相繼開設和恢復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門診。1976年10月工宣隊撤離中山醫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醫院面貌煥然一新。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樓落成啟用。研究所設有病理、藥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學、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臟等研究室,開設心臟內、外科病床90張。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長兼黨委副。同年設立了肝腫瘤科,內科消化病組正式改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醫科大學決定將中山醫院衛生學校恢復為上海xxx醫學院附設學校,屬上海xxx醫學院直接領導。1980年裘麟教授任黨委,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實驗大樓由原來三層加至五層。內科大樓由四層加至五層,新建動物房。同年先后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學研究室、核醫學研究室、超聲診斷研究室和放射診斷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較強的研究隊伍。時值“七五”期間,中山醫院被國家計委列為全國重點的18所醫院之一,開始整體性。“八五”期間,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層外科病房大樓,十六層的科研大樓,十五層的集體宿舍大樓和逸仙樓等。在調整病房大樓后又改建了藥劑科制劑樓。1982年6月起根據市醫院實行兩種收費制度,醫院將增收的金額添置了大型X光機、γ-照像機、纖維內鏡、冷凍離心機和其他監護設備。1983年醫院進行護理工作,實行責任制護理,護理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1984年11月王承棓教授任院長,朱新華任黨委。1985年,內科首先報道了國內xxx例重鏈病。1986年泌尿外科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制成功體外震波碎石機并應用于臨床,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1987年5月經衛生部黨組批準,中山醫院定為副局級單位,各職能科室也相應定為副處級。

      1988年8月林貴教授任院長。在中山醫院肝癌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原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配備較完善的科研設施,開設專科病房,有床位46張。建立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并開設了病房。同年中山科技開發公司購置上海松江天馬鄉神龍康復院產權,建立中山醫院天馬山分院。1989年建立老年病科,內分泌科和風濕病組。

      1991年12月,楊秉輝教授任院長。同年外科病房大樓正式啟用。經衛生部核定全院病床數從原有840張增加到1000張。完成科研樓建造,為肝癌研究所、血管和顯微外科等科室提供和創造了良好的實驗研究條件。

      1992年按照上級要求,上海醫科大學黨委決定各附屬醫院實行院長負責制,由正副院長和正副組成的院務會議為決策機構。10月施榮范任中山醫院黨委副(主持工作)。新聞代表團在訪問途中發生重大車禍,醫院各級醫務人員組成搶救小組,取得搶救成功,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表彰。同年建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和全科醫學科,心胸外科分為心外科和普胸外科兩個科室。11月普外科引進全套腹腔鏡設備,在經過動物實驗后應用于臨床,次年泌尿外科開始將該項技術用于泌尿外科手術。之后,召開海峽兩岸泌尿系統腹腔鏡手術研討會。12月中山醫院成為上海市xxx批xxx家被評審通過的甲等醫院。1993年建立醫學心理科,11月泌尿外科率先在網內成功進行對前列腺增生患者置放尿道內網狀記憶合金支架術治療。同年4月施榮范任中山醫院黨委。1994年7月31日在中山醫院內又建立了一所滬港合資的逸仙醫院,是中山醫院與保健協會有限公司合資建立的一所綜合性醫院,開設床位46張。1994年9月中山醫院獲市愛嬰醫院稱號,全面實施母喂養,母嬰同室。同年開設皮膚科病房,成立醫結合紅斑狼瘡治療中心。1995年建造磁共振樓,安裝了1.5T磁共振機和快速螺旋CT,使醫學影像學診斷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同年原內科大樓(8號樓),使之成為有中央空調設施的病房大樓。醫院又投資400余萬元,建立了實驗研究中心,還在國內xxx建立和開通了多遠程醫療會診中心。

      1996年新建放射治療樓,引進美國GE公司生產的新型直線加速器等放射治療設備,建立放射治療科。同年,陳中偉院士主持了世界xxx例游離第二足趾再造拇指術手術成功。1997年擴建逸仙樓和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樓。

      1998年我國百年未遇的特大,中山醫院組建由副院長琦教授為隊長的抗洪救災醫療隊奔赴湖南災區救援。同年心研所大樓加層工程完工。1999年院內感染中心經市衛生局評審通過為上海市院內感染質量中心,并掛靠醫院。6月血管外科在國內xxx“對動脈瘤患者實施腔內支架術治療”獲得成功。8月由血管外科和科學國際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中山—腔內血管外科培訓中心。11月成立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同年醫院斥資6000萬元人民幣購置門診部以西的10畝地,籌建7.2萬平方米的門急診醫療綜合大樓。

      2000年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腺體置換方法”治療乳腺癌,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同年在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及機器人輔助后腹腔鏡腎囊腫切除手術獲得成功。同年建立高壓氧科室和乳腺疾病與健康研究中心。由陳灝珠、葛均波教授主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主辦的“xxx屆東方國際介入心臟病會議”召開。中國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掛靠中山醫院。

      2001年購進斜土1609號原上海泰康食品廠地塊,并且對原泰康食品廠的辦公樓進行,作為門急診醫療綜合樓建設期間門診部過渡臨時用房。完成門急診大樓地塊108戶人家動遷工作,拆除老門診樓。12月28日舉行門急診綜合大樓的奠基儀式。先后成立了上海市臨床營養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礙與鼾癥診治中心。在國內首先引進TPS計劃系統開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治療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療效。

      2003年3月,琦教授任中山醫院院長。新班子以建成上海市標志性醫院為目標,以深化,機制創新為措施,抓防治這件大事不松勁,抓經濟建設、醫、教、研、管理等工作這個中心不,穩步推進醫院發展。 三月底遇到SARS,中山醫院作為市監測點,嚴格按上級,采取了思想、組織、場地和設備等方面的措施。本著“一個不漏、一個不染、一個不倒”的工作目標,“嚴”字當頭、橫下,共闖,全力做好“”防治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后建立務實的SARS防病工作例會制度。成立了上海市xxx個發熱專病門診;急事急辦,用最快速度引進安裝了一臺x光DR成像系統;關閉院內招待所的所有房間,改為工作人員的隔離休息用房。加強全員培訓,對涉及8個科室五個梯隊的人員進行重點培訓。組建兩支由17位醫護人員參加的醫療隊,支援上海市傳染病醫院。住了嚴峻的,鍛煉了一支隊伍,順利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為了嚴格管理,加快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干部管理公示制”,讓科室主任在全院干部工作例會上展示對科室管理的情況。改變以往年度考核形式、方法和內容,實行公開述職、考評小組打分、職工參與的形式,用4個半天時間,分別對科主任、副處級干部和部門負責人共64位中層干部進行年度述職考核,促進了管理工作。積極儲備干部資源。成立醫務二處。建立回國人員學術交流制度。讓回國人員在醫院或者科室作專題匯報交流發言,便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國際動態。重視醫學教育評估工作。全院動員,積極參與,充分準備,醫學教育工作得到醫學評估專家的肯定和贊揚。

      醫院成立了經濟管理委員會,建章立制,實行財務、設備、藥品和工程建設中物資采購、招標議標等規范化管理。完成藥劑、設備和器材的成本核算,基本實現了藥品實庫存網絡管理。把心內科等7個臨床科室作為成本核算試點,為全院推行成本核算打基礎。

      先后完成中心供應室、營養廚房、雙層連廊一期工程和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建設工程;實施對急診有限的空間充分的“挖潛”和。增加急診醫療用房717 m2,增設急診留觀察床位90張;完成1號樓外科病房大樓的大修和10號樓醫生辦公室的改建工程;和完善無障礙設施工程;門急診醫療綜合大樓建設工程8月28日完成結構封頂;進行天馬山分院工程,順利完成分院中生產車間的搬遷和改建工程的奠基。

       重點學科

    門急診大樓連廊

      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中山醫院總部占地面積109畝,建筑面積177800平方米,核定床位1272張,現有工作人員2200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士3位,正副高級職稱近360名,享受國務院頒發津貼的專家76名。門急診人數每年約110多萬人次,住院22000人次,其中40 %來自全國各地。中山醫院是“211工程”和“985”重點建設項目的單位。設有7個研究所,即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上海市醫結合康復研究所、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核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有31個臨床科室,有7個醫技科室,10個診治中心,3個上海市衛生局臨床專業質量控制中心。病毒性心臟病實驗室為衛生部重點實驗室癌變與原理重點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學科有內科學(心血管病、腎病、傳染病)、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和醫結合臨床。肝腫瘤科和心內科是上海市xxx學科和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肺科為衛生部重點建設學科,麻醉科為上海市xxx學科。

       科研實力

    急診輸液大廳

      院本部設有除小兒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綜合實力雄厚。心臟、肝癌、腎臟和肺部疾病診治是醫院的重點和特色,診治水平始終處于國內xxx地位。其中心血管病和肝腫瘤是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上海市醫結合康復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普通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內鏡診療研究所、復旦大學核醫學研究所設在院內,成為醫院重要的研究機構。上海市的院內感染、超聲診斷、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胸心外科等5個臨床質量控制中心也掛靠中山醫院。醫院每年承擔國家、衛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近百項。近年獲xxx、教育部、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百項。設有博士點15個,碩士點21個,有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22個,上海市住院醫師培訓25個。每年舉辦xxx繼續醫學教育30期,招收醫生300名,為國家培養了許多高級醫學人才。

       醫療條件

    急診輸液大廳

      醫院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包括斷層放射治療系統(Tomo Therapy)、PET-CT、64排128層超速螺旋CT、全數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機(DSA)、直線加速器、1.5T磁共振斷層掃描儀、同位素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ECT)、數字化X線成像系統(DR)、重癥監護系統和遠程醫療教學系統等等。

      與保健協會合作建立的上海逸仙醫院為境內外人士服務,深受歡迎。

      中山醫院始終秉承“一切為了病人”的,“嚴謹、求實、團結、奉獻”的院訓,以嚴謹的醫療作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嚴格的科學管理,努力為國內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

       醫院研究

    門急診大樓夜景

      中山醫院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學科基礎,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醫學人才。醫院每年承擔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等各種層次近10個專業、23門臨床課的教學任務。醫院現有碩士點15個,碩士生導師73名;博士點18個,博士生導師41名;每年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120余名。另外,醫院還承擔大量繼續醫學教育任務,近5年共舉辦xxx繼續教育培訓班109個,培訓人員達到5201名,培養生 1500名左右。

      1984年至今共出版學術著作215部8956.3萬字。

      1984年至今共承擔xxx、省部級、市級等課題505項,經費13706.79萬元,其中國家攻關課題21項,牽頭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6項,1026.4萬,專利6項。

      中山醫院承擔大量繁重的科研工作,獲得較多的科研。1985年,小肝癌的診斷與治療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

      1998年,實用內科學(著作)(陳灝珠)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1983年,抗菌素新藥利福定(崔祥賓)獲國家發明三等;

      1987年的工業鉛中毒研究35年、1989年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楊英珍)、1991年的手術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后切除(湯釗猷)、1992年的無創性核素時相分析和心臟斷層顯像在早期診斷冠心病中的研究(諸駿仁)、1998年的現代腫瘤學(著作) (湯釗猷)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

      1989年,肝癌選擇性定位與導向治療(湯釗猷)和人工心臟瓣膜性能改進的研究(任長裕)獲“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階段;此外血液流變學微循環、血流動力學與血淤本質及治血化瘀原理研究,上海市矽肺動態觀察、診斷和治療,實用心臟病學,同位素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真絲人造血管獲國家;同年,外科學,啟東肝癌防治,二尖瓣硅球人造瓣膜,丹參治療冠心病等的研究,心臟起搏器的研制和臨床應用,各型心臟起搏器及電極試制與起搏器的應用,針刺麻醉下腹主動脈瘤切除,正白血球轉移因子研制及治療應用,工礦癌癥調查與方的研究,恙 形態、分類、生活史、生態學研究和塵螨過敏,人造股、肘、膝、指關節,男用節育藥──棉酚等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

      1980年,小肝癌的臨床和病理研究獲衛生部甲級科技;

      1989年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楊英珍)、1991年的小肝癌的診斷與治療(推廣應用項目)(湯釗猷)、1996年的X線診斷學(著作)(榮獨山)以及1996年的現代腫瘤學(著作)(湯釗猷)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

      1994年,肝癌及其亞基的研究(劉康達)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

      1994年的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細胞電生理研究(包括藥物影響)(楊英珍)、1996年的Tc-99m-MIBI門控心肌顯像及定量分析(黃)、1997年的小肝細胞癌的CT研究及影像學評價(周康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

      1982年,心臟超聲造影:維生素丙與碳酸氫鈉造影劑在CO2超聲造影中的研究和舌苔的電子顯微鏡研究分獲衛生部二等甲級科技和衛生部二等乙級科技;

      1989年的血液凈化系列技術(瘳履坦)和肝腎腫瘤栓塞療法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林貴)、1991年的無創性核素時相分析和心臟斷層顯像在早期診斷冠心病中的研究(諸駿仁)、1998年的介入TC-99m-MIBI心肌顯像評價缺血區存活心肌的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黃鋼)以及1999年的血管外科手術圖譜(石美鑫)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

      1990年,手術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后切除(湯釗猷)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二等;

      1983年的青紫舌的綜合研究、血小板高聚集性的臨床研究、感集性休克血液動力學呼吸功能和代謝變化的自然經過─狗中的觀察,1984年的放射性99m锝等核素的制備及臨床應用研究:肝膽顯影劑99mTc-PBIDA的制備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血漿內毒素的定量測定及其內毒素血癥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義,1985年的裸鼠人體部分惡性腫瘤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裸鼠人體肝癌移植模型的研究,1986年的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病理基礎及對肺癌早期診斷的價值、肝癌的陽性掃描與導向治療肝癌病因及防治研究,獲衛生部乙級科技;

      2001年,黃芪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楊英珍)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推廣二等;

      1996年,親肝癌抗體的臨床規律和雙功能抗體與基因工程抗體的研究:暨肝癌導向綜合治療的系統研究(湯釗猷)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

      2002年,短腸綜合征腸道代償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吳肇漢)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肝癌綜合性介入治療技術的應用研究(周康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中華醫學二等;高轉移人肝癌裸鼠模型和細胞系的建立、研究與應用(湯釗猷)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中華醫學一等;

      2003年,小和微小肝癌影像學新技術及肝癌介入治療新模式探討(周康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上海醫學科技二等;

      1977年,真絲人造血管(馮友賢),丹參治療冠心病的研究,核酪酸注射液及過期麻診疫菌治療慢性氣管炎,三尖杉啃阡的臨床研究,丹參201,二尖瓣硅球人造瓣膜研究,醒腦靜注射液的研究,急性職業中毒腦病搶救的探討,恙螨形態、分類、生活史、生態學的研究,同種尸體腎移植獲上海市重大科技;

      1982年,113m錮─-二硫丁二鈉腎顯像劑配套藥盒新產品的研制獲上海市重大醫學科技;

      1987年的肝癌與鈉泵─肝癌升高鈉泵的機制研究及其在臨床與中醫(葉勝龍)和乙型肝炎病毒氧核糖核酸在患者血清及肝組織中存在狀態的研究,1988年的SSM-2泌尿外科器械(章仁安)和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和栓塞療法的臨床應用,1992年的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技術方法與臨床應用的研究(楞),1994年的外科病人的腸外營養支持:提高營養支持治療的安全性,實用性和療效(吳肇光),1995年的肝癌綜合介入治療的系統性研究(董永華)和二尖瓣關閉不全診斷修復術的系列研究和新見解(生),1999年的細小病毒H-1抗消化道腫瘤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沈錫中),2000年的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效果的評價(楊秉輝)、肝細胞肝癌性水平相關因素及其潛在臨床意義的研究(欽倫秀)、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的研制(陳中偉)、膽石病的基礎與防治研究(王炳生),2001年的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應用(趙強)和放射性核素心肌脂肪酸代謝顯像劑123I--BMIPP的研制和臨床前研究(陳紹亮),2002年的手臂殘端再造制多度電子假手研究(陳中偉),2003年的經靜脈聲學造影評價心肌灌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舒先紅)和顱外段頸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調查和外科治療的研究(琦)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

      2001年,肝癌腫瘤血管形成的研究及干預治療(孫惠川)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中華醫學科技二等;同年,病毒性心肌炎和擴張型心肌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及診療應用(楊英珍)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中華醫學科技三等;

      2003年,原發性肝癌免疫與基因治療的實驗及應用研究(葉勝龍)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上海醫學科技三等。

       業務科室

    門急診大樓夜景

      中山醫院建院初期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隨著分科逐漸細化和科室不斷健全,中山醫院目前已經擁有38個業務科室。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內科、心外科)

      組建時間:1958年

      醫療簡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長黃家駟。1963年更名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長。1973年恢復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長。現任所長陳顥珠、名譽所長石美鑫、副所長葛均波、趙強、舒先紅。全所職工107名,其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7名。研究所設有心內科(23病區、30病區、CCU)、心外科(31病區、32病區、ICU)、心導管室、心臟超聲診斷室、心電圖室、衛生部病毒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中心實驗室、心血管流行病統計室等臨床和實驗科室,擁有建筑面積達8442M2的十層心血管病大樓,總病床數220張,實驗室面積約1200M2。擁有較為完善的醫療科研設施,有超低溫冰箱熒光顯微鏡、落地式高速離心機、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定量PCR儀、三維重建儀、超聲消融儀、立式電泳儀、高壓電泳儀、分光光度計等30余件高級科研儀器設備。1980年起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訓合作中心,2002年被批準為上海市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其心臟內科被列為全國高等院校重點學科。病毒性心臟病實驗室系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領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和防治方面的研究,1. 冠心病的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研究,包括流行病學、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血液脂質的生化研究、X線造影診斷以及超聲診斷學,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冠心病的血管內超聲診斷,冠心病及其并發癥的外科治療等;2.從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研究,包括流行病學、病毒學、免疫學診斷、醫結合治療;3. 心力衰竭的基礎以及臨床研究;4. 心臟超聲的研究,包括食道超聲檢查技術的應用、血管腔內超聲, 多平面經食道三維重建超聲顯像、冠脈粥樣硬化的超聲消融;5. 心律失常的電生理診斷和電學治療研究,以及人工心臟起搏技術的研究和臨床應用; 6. 心臟瓣膜病的外科治療、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新型人造心臟瓣膜的研究及輔助循環的研究。 近年來開展冠脈搭橋的手術、心臟移植術(終末期心臟病外科治療)及人工主動脈帶瓣移植術等。

      曾分別完成國家七五、八五、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上海市醫學xxx專業等市級以上課題50余項。目前正承擔973“86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 、十五攻關、“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醫學發展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0余項,科研經費達1200萬元。近5年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14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450余篇,獲專利一項。

      已培養博士后4人、博士77人、碩士77人,現在站博士后4人,在學博士生22人、碩士生32人。

      心研所受衛生部委托每年舉辦全國心內科,至今已為26期。

      心內科

      組建時間:1958年

      醫療簡史:心內科作為內科的分支學科成立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陶壽琪教授,也是首屆心內科主任,1989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1994年評為上海市衛生局的xxx學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發展規劃的重點學科,2002年被確定為上海市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近年來積極參與臨床藥理研究,被指定為全國臨床藥理。

      心內科的總體醫療水平在華東地區xxx,在國內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后在國內率先或較早進行了左右心導管檢查、心律失常電生理檢查、體外電除顫復律、冠狀動脈造影、xxx起搏器、體外反搏治療冠心病、經導管消融室速、經靜脈安置自動起搏復律除顫器、冠脈內激光溶栓、冠狀動脈內超聲檢查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介入心臟病學、心臟超聲診斷和心律失常的電學治療等。近年開展的新技術有定向旋切、藥物涂層支架、干細胞移植治療冠心病等。

      科室現狀:心內科病房有普通病房2個(總病床102張),監護病房1個(病床13張),急診留觀室1個(病床20張)。共有醫生37人,其教授5人,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16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5人,有碩士、博士學位者21人。所有的工作日均有專科門診,并設有各種專病門診。目前,每年收治病人近2000余例次,門診病人約10萬人次。

      心外科

      組建時間:1947年

      醫療簡史:心外科建于1947年,由黃家駟教授任主任,開展胸廓成形術、肺葉、全肺切除術、縱膈腫瘤、食管癌等手術,解放后胸外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率先在國內研究人工靜立垂屏式心肺機和開展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糾治術,二尖瓣關閉不全修復術和低溫房間隔缺損縫補術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開展瓣膜試驗研究。用同種硬腦膜、豬主動脈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應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替換術,手術種類由單瓣發展到雙瓣、三個瓣替換術。病變瓣膜由xxx次替換發展到第二、三次替換瓣膜術,開展主動脈瘤、升主動脈帶瓣替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大血管轉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復雜心臟病手術等。目前廣泛開展各種心臟手術,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動脈瘤、心臟腫瘤、馬凡氏綜合征和終末期心肌病等。尤其擅長各種高難度的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搭橋術、心臟移植術、動脈瘤手術以及各種瓣膜手術并均極具特色,年手術量達1000多臺,手術成功率高達98 %,治療水平處于國內xxx地位。2001年生教授主持的“連續11位原位心臟移植術獲得成功”獲得第四屆上海市臨床醫療三等。2002年趙強教授主持的“冠心病的外科治療研究與推廣”獲得第五屆上海市臨床醫療二等。科內開展的新技術有“迷宮手術”治療房顫、“象鼻干”手術、“機器人輔助先天性心臟病糾治術”“骨髓細胞移植治療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等。

      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項目,并獲得衛生部和上海市多項科技。擔任復旦大學心外科有關章節講課和示教,并擔任全國心胸外科的講課任務,研究生班講課。邀請國外專家來院講課和手術,參加外院外賓學術會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和知識更新。

      科室現狀:心外科有普通病房2個(總病床80張),監護病房1個(病床18張)。共有醫師26位,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6位。

      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肝腫瘤外、內科)

      組建時間:1968年

      醫療簡史: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設立的上海xxx醫學院中山醫院腫瘤小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并設病房。1978年改名為中山醫院肝癌研究室,開始分為病房和實驗室兩個部分。其后不斷發展壯大,1988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隸屬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校合并后,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國最主要的兩個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為xxx重點學科(腫瘤學)、上海市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醫學xxx專業(肝臟腫瘤學)以及上海醫科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重點學科(腫瘤學)、上海醫科大學“985工程”重中之重學科。

      臨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后切除。近年又相繼開展了肝癌術后復發的手術再切除、冷凍、微波、超聲介入、以及生物治療等特色項目。自1995年開始以肝癌術后復發轉移的防治研究為重點的臨床綜合治療研究,探索肝癌術后復發的綜合防治方案,進一步延長肝癌病人的期,改善預后。已積累近4000例肝癌診療經驗,最早開展小肝癌診治、復發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后切除,5年率達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超過5年有368例,10年以上有112例,最長已達38年1例,居國際xxx水平。

      研究所實驗室下設無菌動物模型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免疫學實驗室、病理學實驗室、同位素實驗室、生物學與基因治療實驗室。擁有超速離心機、毛細管電泳儀、DNA合成儀、多肽合成儀、液閃測定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大型設備。先后承擔“六五”至“九五”的國家科技攻關、美國中華醫學基金以及衛生部重點學科基金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和三等、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多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以及美國癌癥研究所金牌等。現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惡性腫瘤項目中的1個子課題、國家“十五”科技攻關、上海市醫學xxx專業重大項目、上海市醫學發展基金重點項目的子課題各兩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基金等項目,并參與“863高科技計劃”等重大項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復旦大學博士學位以及碩士學位授予點,設有博士后流動站(臨床醫學),現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5人,已培養博士后3人、博士42人、碩士38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學博士生31人、碩士生15人。受衛生部委托每年主辦xxx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全國肝癌診療進展。

      主編英文版《亞臨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發行,主編中文版《原發性肝癌》(第1、2版)以及《現代腫瘤學》(獲國家科技進步圖書類三等)。應邀在十余本國際著名專著撰文。牽頭主辦四屆大型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和多屆全國肝癌會議。湯釗猷教授曾代表我國任國際抗癌聯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屆國際癌癥大會肝癌會議,并作為特邀出席上百次國際會議。1987年學科帶頭人湯釗猷教授作為全國14位中青年科學家之一獲等黨和國家領導的。

      科室現狀:肝癌研究所有肝腫瘤外科、內科以及實驗室組成。擁有近百張專科病床以及面積900平方米設備精良的實驗室。以外科治療為主,內外科、醫、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綜合治療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現有醫技等人員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2人。現任所長:著名肝癌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

      肝腫瘤科

      組建時間:1968年

      醫療簡史:1968年成立中山醫院腫瘤小組。1969年正式成立了內外科結合形式的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并設病房。1978年經衛生部批準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擴編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肝腫瘤科是以原發性肝癌為主攻方向,是內外科緊密結合的臨床科室。肝腫瘤外科每年進行肝手術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率40~50%、手術死亡率1-3%,均處于國內xxx水平。在國內最早開展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肝癌復發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率達60~70%。尤其在肝臟巨大腫瘤切除以及肝門區肝癌的外科診療方面具有特色。近年開展的肝移植術在治療終末期肝硬化、肝臟先天性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膽汁淤滯性疾病等取得較好的效果。肝腫瘤內科早年開展普查以及肝動脈造影,提高小肝癌檢出率。隨后開展化療、免疫、中藥等綜合治療。近年來,肝腫瘤內科的重點是肝腫瘤的非手術治療和手術后復發轉移防治,開展放射介入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超聲引導局部治療(內局部注射、門靜脈化療、射頻毀損治療等)、化學藥物治療、生物治療等。

      科室現狀:肝腫瘤科附設兩個病區,外科病區床位近70張,內科病區床位近30張。共有醫師32名,6名教授,10名副教授。

      普外科

      組建時間:1936年

      醫療簡史:學科創始人是著名外科學家沈克非教授。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該學科在許多領域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國內xxx水平,并涌現出了諸如黃家駟、崔之義、馮友賢、吳肈光、孟承偉、王承棓、吳肈漢等國內外著名的外科學家。普外科在國內開展了許多重大手術。如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規則性肝頁切除術、真絲人造血管移植術、腸系膜下腔靜脈吻合術等。主要醫治病種:膽囊炎、膽石癥;闌尾炎;甲狀腺良性腫瘤;結、直腸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膽管炎;膽囊、膽管癌;門脈高壓;甲狀腺癌;轉移性癌。開展的外科手術主要有: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甲狀腺葉切除術;乳房腫塊切除術;探查術;腹股溝鈄疝高位結扎+修補術;根治性胃MT切除術;乳房MT根治術;右半結腸切除術;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DIXON手術;MILE手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甲狀腺全切除術;改良乳房MT切除術;WHIPPLE手術;肝部分切除術;全胃切除術;乳房MT擴大根治術;結腸全切除術。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外科重癥監護和外科營養、膽道胰腺疾病的綜合治療、胃腸外科研究、胃腸動力研究、內鏡外科。近年主編和參編教材與專著10余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市級各類科研項目20余項,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等多項科技。

      科室現狀:由4個臨床病區和1個中心實驗室組成,核定床位數184張,共有醫師5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有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8名。年手術量達3000多臺,門診數量30000余人次,急診數量9000余人次。

      骨科

      組建時間:1936年

      醫療簡史:1936年中山醫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李洪儒任主任,歷時近二十年。臨床上主要以創傷骨科為主。在40年代后期開始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的嘗試。1953年在國內首先進行椎間盤造影。1962年開始,開展了小血管外科技術的實驗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顯微外科的器械,總結比較了各種不同縫法、不同縫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術的經驗。1963年成功進行了上臂斷臂再植手術。1966年,與華山醫院協作,成功進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術。1970年完成上海xxx例金屬全肱骨置換術。同年成設計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頭,在上海首次推廣,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頭。1974年率先接受剛剛興起的保留肢體觀念,在肢體重建方面獲得成功。1976年率先作急癥吻合血管游離皮瓣移植手術。同年開始作膝關節鏡檢查,對整個上海地區早期關節鏡外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80年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獲衛生部科技。1982年,被譽為“世界顯微外科之父”的陳中偉院士調來中山醫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顯微外科中心實驗室,每年舉辦全國顯微外科與。他設計了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轉移治療兒童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988年在上海地區最先推廣AO概念和AO技術。主要收治脊柱、關節、創傷、骨與軟組織腫瘤,骨與關節結核,骨髓炎,周圍神經損傷,手部疾病以及骨與關節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創傷內固定技術、骨腫瘤、周圍神經損傷、關節鏡與椎間盤鏡、胸腰段的側前方減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開展的新技術有“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應用T型鋸椎管成形術”等。

      建有骨關節腫瘤治療中心和關節鏡中心以及組織工程中心實驗室。 2002年度組織工程研究方面就獲得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同時還承擔“973”子課題、多項衛生部科研項目和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先后獲得衛生部與上海市的多項科技。

      科室現狀:現有核定病床64張,共有醫師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 年手術量達1500多臺,年門診數量50000余人次。

      泌尿外科

      組建時間:1952年

      醫療簡史: 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是與上海中國紅十字會xxx醫院合并后成立的,主要收治泌尿以及男性生殖系統常見病以及疑難雜癥,包括炎癥、畸形、結石、腫瘤、外傷等病癥。治療手段包括手術、腹腔鏡、體外震波、高能聚焦超聲以及各種泌尿系統腔鏡操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的診治、腎移植、人工腎的研制、計劃生育與男性口服避孕藥的探索、磁化水治療泌尿系結石癥、體外震波碎石的研制和臨床應用、腹腔鏡手術在泌尿外科應用、前列腺增生癥診療標準化和系列化、泌尿生殖系腫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55張,其中腎移植床位10張。此外還有泌尿外科研究室、震波碎石室以及前列腺疾病治療室。共有醫師16名,其中主任醫師(教授)4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3名。博士研究生導師2位,碩士研究生導師2位。

      血管外科

      組建時間:1960年

      醫療簡史:六十年代初,中山醫院建立國內xxx個血管外科組,運用真絲人造血管治療各類周圍血管疾病600余例,創造了多項國內xxx。1979年衛生部批準在中山醫院成立全國xxx個血管外科研究室,著名外科專家馮友賢教授和吳肇光教授先后擔任研究室主任。1988年中山醫院又將血管外科組改建為的血管外科,成為國內xxx個血管外科專業科室。目前血管外科開展的專科手術在種類和數量上皆在國內名列前茅,其中下肢動脈原位大隱靜脈旁移植術和點式大隱靜脈剝除手術均屬國內xxx;腹主動脈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術500多例為全國xxx;下肢動脈旁移植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體瘤切除術等也以其科學、規范和樣本大而成為中山醫院血管外科的特色。還開展胸腹主動脈瘤切除術、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切除術和大動脈炎升主動脈—頸內動脈旁移植術等重大手術。隨著,腔內血管技術的日益普及,血管外科與美國公司、強生公司和美敦力公司成立了腔內血管外科醫療中心。近5年已開展胸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周圍動脈瘤以及動靜脈瘺和頸動脈狹窄等血管腔內支架以及人造血管內支撐術400余例,以其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點而深受病人歡迎。

      主要收治動脈疾病,包括動脈瘤(腹主動脈瘤、胸腹主動脈瘤、頸動脈瘤、內臟動脈瘤和四肢動脈瘤等)、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多發性大動脈炎、主動脈夾層分離(包括夾層動脈瘤)、急性動脈栓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腎動脈狹窄引起的腎性高血壓、雷諾氏病和動脈外傷等;靜脈疾病包括大隱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后遺癥、淺表血管瘤、布加氏綜合征和靜脈外傷等;動靜脈瘺和血管畸形,包括各種先天性和后天性動靜脈瘺、四肢血管畸形以及腸血管畸形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在血管腔內治療(微創治療方法);胸腹主動脈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術;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綜合治療;多發性大動脈炎的外科治療;顱外頸動脈硬化性病變的治療;點式小切口療下肢靜脈曲張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頸動脈閉塞性疾病、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和胸/腹主動脈瘤、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29張,共有醫師10 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1名 。

      婦產科

      組建時間:1959年

      醫療簡史:1974年建立了婦產科實驗室,開展內分泌細胞涂片、尿FSH測定、羊紅血球凝集試驗測HCG,全面測定性激素等。1991年遺傳實驗室開始進行染色體檢查。1994將性激素測定由放免法改為簡便、準確、對操作人員無損害的酶標法,又增加CA125、HCG半定量、血b-HCG測定、產前孕婦血TORCH檢測。主要收治各種婦科疑難雜癥以及有各種嚴重并發癥的產科病人。病種涉及婦科各種良惡性疾病,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卵巢囊腫、生殖道畸形、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外陰癌、絨癌等,產科各種并發癥如妊娠合并心臟病、心臟換瓣手術后合并腎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擁有國內一流的整套現代婦科電視腹腔鏡器械和設備以及專用的腹腔鏡手術室,開展了所有婦科高難手術,如:宮頸癌廣泛子宮切除、腹膜外盆腔淋巴結清掃、卵巢癌、內膜癌等惡性腫瘤的減滅術以及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外陰癌廣泛根治術以及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掃術、生殖道畸形的結腸代術、生殖道瘺管修補術等。科內擁有腹腔鏡、宮腔鏡、鏡、B型超聲(經腹經雙探頭)、胎心監護儀、多普勒胎心監護儀等設備。完成世界衛生組織課題4項,國家攻關課題和市級課題23項,并獲部級二、三等3項。發表論文220余篇。

      科室現狀:核定床位52張(包括2間家庭病房),其中婦科32張,產科20張。共有醫師15名,其中主任醫師2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5名。

      胸外科

      組建時間:1947年

      醫療簡史:創立之初普胸外科由黃家駟教授任主任。1992年,普胸外科分為胸外科和心外科兩個科室。胸外科在國內xxx了多項胸外科手術:膿胸全肺切除(1953年)、空腸代食管手術、動脈導管縫合切除術(1955年)、先天性食管閉鎖以及氣管食管瘺一期矯治術(1958年)等。近年來采用的手術方法主要有:(1)中斷肋骨剖胸切口術:手術創傷小,關胸后肋骨對位佳,胸壁平整,呼吸功能受損小,術后上肢肌力和活動度好;(2)腋下中斷肋骨剖胸切口:具有腋下切口皮膚切口美觀、不切斷胸背肌群、不切除肋骨等優點而xxx擴大了術野范圍,可在手術下滿意完成大部分普胸外科手術,包括Ⅰ、Ⅱ期肺癌切除伴淋巴結清掃;(3)食管手術導管施行食管胃、腸吻合術,顯著降低了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1%),術野清楚,便于手術操作;(4)食管胃胸內成形吻合術,顯著降低術后胃食管返流率,平臥位抗胃食管返流率達98%;(5)無損傷管腔吻合施行食管胃、腸吻合,具有同食管手術導管的優點,術野清楚,利于吻合,吻合質量可靠,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發生率低(<1%)。每年開展各類胸外科手術900余例。主要收治胸壁、氣管、肺、食管(包括賁門)、縱膈以及膈肌等部位的疾病。尤其擅長各種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在食管外科、肺外科、胸心外科、微創手術如胸腔鏡下的各種手術以及縱膈鏡下的食管外科手術均具有特色。

      已發表論著100余篇,參加編寫了《沈克非外科學》、《黃家駟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實用外科學》、《血管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圖解》等多部學術專著。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課題,并獲得衛生部科技,獲得2項國家專利。

      科室現狀:現有核定床位42張,共有醫師12名,其中主治醫師5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

      神經外科

      組建時間:1993年

      醫療簡史:主要收治顱內各部位腫瘤、脊髓髓內髓外腫瘤、顱內動脈瘤、顱內動靜脈畸形、高血壓腦出血、腦干腫瘤、顱腦外傷、三叉神經痛、煙霧病等疾病,尤其擅長處理顱底腫瘤和腦血管病微創外科治療等。近年開發新的適宜臨床技術有“腦血管病與腦瘤的微創治療”等。

      全科發表論文100余篇,作為副主編或編委參加編書8部,完成國家教委等課題5項,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項,上海市醫學科技一項。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余人。較好地完成了臨床醫學院本科大學生神經外科的教學以及培養全國各地醫生等任務。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24張。共有醫師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2人。全年門診量約1000余人次,手術300余臺,經顱多普勒檢查1500-1800人左右。

      整形外科

      組建時間:1979年

      醫療簡史:中山醫院整形外科是全國最早成立整形外科的幾家醫院之一,是上海醫科大學系統xxx的整形外科,日常業務內容涉及整形外科的所有領域,包括美容外科,顯微外科,手外科,功能的修復和重建,激光美容治療等多項業務,并具醫療特色。乳房再造,血管瘤和淋巴水腫的治療,毛發移植治療禿發以及體表疤痕,慢性潰瘍的治療,美容外科以及激光美容等多項業務達到國內xxx水平。

      整形外科承擔不同層次以及各種形式的教學任務。包括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生和留學生的培養。此外還承擔了一批臨床,基礎醫療的科研任務。例如, I期全耳再造,血管內皮因子的研究,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和乳房再造,保留皮膚乳腺癌根治術,兔軟骨細胞培養,陰股溝皮瓣尿道再造等。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培林醫學進步等。發表論文80余篇。主編論著3部。

      科室現狀:現有核定床位16張,共有醫生 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主治醫師3名。

      消化科

      組建時間:1956年

      醫療簡史: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由著名內科學家林兆耆教授創建。1959年起他組織本校各醫院和中科院在滬的有關研究所,最先對原發性肝癌進行研究,其在肝癌研究中的成就為中山醫院成立肝癌研究所奠定了基礎。1978年正式成立消化科。主要收治食管、胃腸道各種疾病以及急慢性肝病、胰腺等疾病。尤其擅長各類疑難雜癥診治和危重急診搶救。開展胃腸道腫瘤化療、腹水濃縮回輸術、體外反搏治療慢性肝炎、食道測壓、經頸靜脈測壓、肝組織活檢等技術。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CMB、衛生部等基金10項。目前研究方向:腹水濃縮回輸治療肝硬化腹水、肝病的內毒血癥研究、病毒性肝炎臨床以及基礎研究、肝纖維化基礎以及治療研究、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部疾病發生關系的研究、食管靜脈破裂出血的治療以及預防、肝性腦病發病機理以及治療的研究、內鏡等。現發表論文250篇,參加編寫教材以及專著20多種。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94張,分消化和肝炎二個病區,此外有胃鏡室和實驗室,共有醫生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導師3名、碩士導師3名。

      呼吸科

      組建時間:1955年

      醫療簡史:中山醫院肺科前身是上海市紅十字會醫院(今華山醫院)肺科和上海市肺科中心診所。 是國內xxx個建制的上海xxx醫學院肺病學教研室。1992年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分別成立臨床醫學院,肺病學教研室亦歸入中山臨床醫學院。1997年聯合原上海醫科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又吸收華山醫院呼吸科、兒科醫院呼吸科、腫瘤醫院肺癌組和上海市xxx肺科醫院聯合組成新的呼吸病專業研究機構。

      主要收治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肺部腫瘤、肺血管疾病、氣胸、胸膜炎、咯血、各種疑難與危重呼吸系統疾病。在肺部感染性疾病、呼吸衰竭搶救與康復、肺癌早期診斷以及綜合治療、介入和腔鏡(纖維支氣管鏡、胸腔鏡)診治技術等領域極具專長和特色。開展醫療新技術有:呼吸衰竭搶救與康復、無創傷性機械通氣技術、哮喘急性發作的階梯治療、胸腔鏡在胸膜、肺疾病的應用、肺部感染病原學診斷的防污染采樣技術、微量稀釋法抗菌藥物快速藥敏測定技術、免疫患者肺部感染診斷與治療新技術、纖維支器官鏡以及支氣管肺活檢在肺部疾病的應用、肺癌早期診斷、癌細胞藥敏測試、肺癌哮喘等肺部疾病的生命質量評價交流、介入影像學技術在腸、肺疾病的應用、肺部腫瘤綜合診療、肺部腫瘤同步放化療、全麻持續氧合單側肺盥洗術等。

      科室現狀:核定病床45張,另有重癥呼吸監護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300/

    (6)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