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進

    長期建檔 鎖定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李進

      專業兼職

      上海市腫瘤化療質控中心主任

      亞洲腫瘤靶向治療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

      國家腫瘤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協作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專業學會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胃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癌癥》責任編委

      《CANCER》中文版編委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編委

      《BMJ》中文版編委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編委

      《中國癌癥》編委

      《臨床腫瘤學》編委

      《中國腫瘤臨床年鑒》編委

      《腫瘤研究與臨床》編委

      《中國腫瘤臨床》編委

       主要學歷

      1997年6月 畢業于上海第二軍醫大學 獲得內科學博士學位

      1989年6月 畢業于上海第二軍醫大學 獲得婦科腫瘤學專業碩士學位

      1982年12月 畢業于南京東大學醫學院 獲得醫學專業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2年12月-1986年1月 四川西昌鐵醫院外科 住院醫師

      

    1989年9月-1994年6月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主治醫師

      1997年7月-2000年3月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 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2000年4月-2002年8月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 博士后及訪問科學家

      2002年9月-目前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 主任

       研究經歷

      1988-1989:

      確立了ACE與妊娠高血壓征發生的重要關系,證明在妊高癥發生時,ACE有明顯升高,并與妊高癥的嚴重程度直接相關,這一依據為ACE劑Captopril的臨床用藥提供了理論依據,該研究在國際婦產學會會刊,著名的《Gynecol Obstet Invest》上全文發表,并于次年獲得全軍科技三等。

      1989-1991:

      建立了盆腔動脈栓塞動物模型,在該模型基礎上研究了盆腔動脈流體化學栓塞療法可行性,探討了cisplatin-lipiodol 混懸劑與栓塞效果的關系以及其安全用量。為采用cisplatin-lipiodol 混懸劑治療盆腔惡性腫瘤打下了基礎;有關研究已于1991年在美國《Gynecologic Oncology》上發表。

      1992-1993:

      建立了臍血淋巴細胞快速激活的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操作簡便易行。這是對非性細胞過繼免疫療法的一個改進,該方法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三等。

      1992-1994:

      在國內率先開展流體化學栓塞治療盆腔惡性腫瘤的臨床應用研究,克服了盆腔動脈不能應用末梢型栓塞劑的困難,不但使許多不能手術的晚期病人獲得了二期手術機會,而且顯著減少根治手術術中出血,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992-1994:

      研究了化療藥物與生物因子協同抗腫瘤的機制,證明表阿霉素與TNF有很強的協同抗卵巢腫瘤細胞(3AO,OVCAR-3)效果,5-Fu和IFN可起輔助作用,增敏效果與細胞內氧基的產生有關。進一步裸鼠的移植腫瘤模型試驗也了體外細胞學試驗的結果。

      1992-1995:

      參加了微波治療婦科腫瘤、功血及傷口炎癥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微波治療功血,給許多不能手術的病人解除了病痛。特別是微波治療傷口炎癥,有效率在98%以上。也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三年內累計創收近百萬元。該項目已經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三等。

      1995-1997:

      構建了逆病毒ICE表達載體,研究了ICE凋亡基因對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的影響,證明ICE可以降低卵巢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能力,并增強化療藥物和生物因子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1997-1999:

      開展鎖骨下靜脈化療泵埋置術,極大地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減少了由于化療藥物引起的靜脈炎以及化療藥物滲漏引起的皮膚壞死,同時還減少了病人每日靜脈輸液的痛苦,出國前已完成30余例手術,未發生任何并發癥。

      1999-2000:

      開展臨床腫瘤藥敏試驗,為臨床化療提供xxx手資料,提高化療的有效率;并獲得上海市衛生局批準將該試驗列入醫療保險報銷范圍。

      2000-2001:

      研究腫瘤區域新生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靶向治療。通過配體將超抗原引導至腫瘤組織新生毛細血管表面,激活T 細胞,并將T細胞固定于新生毛細血管區殺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阻斷腫瘤血供從而控制腫瘤,由于血管內皮細胞只占腫瘤組織的很小部分,對于機體有限的淋巴細胞來說,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1-現在

      研究重組方式對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影響,將基因治療與腫瘤瘤苗相結合,摸索出一套制備腫瘤疫苗的全新方案,經過動物試驗能夠xxx地清除已接種成瘤的腫瘤,目前正在申請臨床應用許可。

       獲基金資助

      1990年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青年科研基金:盆腔動脈栓塞的動物模型。2萬

      1992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聯合免疫化療抗卵巢癌的機制。 3.4萬

      1994年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重點科研基金: 盆腔動脈免疫化學栓塞。 3萬

      1999年 xxx總后勤部自然科學基金: HSP反義核酸對癌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10萬

      1999年 123啟明星基金:從Her2/neu癌基因中釣取腫瘤抗原多肽 5萬

      2003年 復旦大學重大科研基金啟動基金:腫瘤靶向疫苗的系列研究 10萬

      2004年 國家教育部重點科研基金:E7疫苗的抗宮頸癌活性(項目編號104077) 20萬

      2006年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大腸癌的免疫治療(06DZ19014) 90萬

      2008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Bmi-1啟動子介導Bmi-1基因干擾靶向性治療胃癌(項目編號30873019) 30萬

      2008年 國家十一五重大攻關計劃分課題:靶向藥物評價平臺的建設(項目編號2008ZX09312) 166萬

       獲情況

      1、1991年妊高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的研究獲全軍科技進步三等 。

      2、1995年微波在婦產科領域的應用獲全軍科技進步三等。

      3、1997年免疫活性細胞的快速激活及抗卵巢癌的作用獲全軍科技進步三等。

      4、1994年PCR技術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獲全軍科技進步三等。

      5、1998年500例新生兒篩查及世界首報異常染色體7例獲第二軍醫大學醫療一等。

      6、2001年提高卵巢癌療效的方法研究獲全軍醫療三等。

       主要論文

      (注*者為通訊作者)

      1. 李進,胡宏遠,趙亞南.正常妊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變化.笫二軍醫大學學報, 1989,10(5) :438.

      2. Jin Li,Yanan Zhao,Hongyuan Hu.The influence of normotensive pregnancy on 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tivity. J Med Coll PLA 1990,5(1):84.7. 2.

      3.李進,胡宏遠,趙亞南.妊高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活性.中華婦產科, 1991,26(1):9.

      4. 李進,胡宏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與妊高癥.國外醫學婦產科分冊1991, (6):322.

      5. 李進,趙亞南,苗志軍.盆腔動脈栓塞化療后組織耐受性研究.中華婦產科, 1993,28(1) :41.

      6.Jin Li, Hongyuan Hu, Yanan Zhao.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tivity in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Gynecol Obstet Invest 1992,3(3):138.1.

      7.Jin Li, Ya-nan Zhao,Zi-jun Miao. Tissue tolerance to pelvic TACE with cisplatin-lipiodol suspension. Gynecol Oncol 1993,50:10.

      8. 李進,劉玉蘭,沙金燕.腫瘤壞死因子與干擾素協同抗卵巢癌作用的研究.中華婦產科,

      1994,29(11):670.

      9. 宋巖峰,趙亞南,李進,等.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的快速激活及其臨床應用.中華婦產科雜

      志,1994,9(6):332.

      10.趙亞南,陳有梅,李進,等.微波治療生殖器尖銳濕疣的療效.中國光電醫學, 1994,3(1):16.8.

      11. 李進,惠寧,朱玲仙,等.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與化療藥物聯合作用在體外對卵巢癌細胞株生長的影響.中華腫瘤, 1995,17(6):429.

      12. 李進,孔憲濤,錢其軍.ICE腫瘤細胞的凋亡.中國腫瘤生物治療, 1996,3(4):307.

      13. 李進,孔憲濤,趙亞南.腫瘤壞死因子腫瘤細胞產生氧基.笫二軍醫大學學報, 1998,19(1):51.

      14.袁巧玲,李進,趙亞南.腫瘤壞死因子、更生霉素、干擾素聯合應用對卵巢癌裸鼠模型的協同作用.現代婦產科進展, 1998,7(1):15.

      15.惠寧,李進,戎霖.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與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笫二軍醫大學學報, 1998,19(3):253.

      16. Jin Li, Xiantao Kong,Qijun Qian.The influence of ICE expression on the phenotype of overian cancer cells.Intern J Biother Cancer,1999, 2(2):33.

      17. 李進,孔憲濤,錢其軍.ICE凋亡基因逆病毒載體的構建及對卵巢癌生物學特性的影響.中華婦產科, 1999,34(2):113.

      18.李進,田建民,王昭梅,等.盆腔動脈栓塞化療治療婦科腫瘤.笫二軍醫大學學報2000,21(2)169.

      19.紅社, 李進, 王雅杰, 薛春燕, 查名寶腫瘤標志物CA242對惡性腫瘤輔助診斷的價值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0年 11期

      20. Jin Li, Yin Sun, Alan Garen*. Immunization and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s involving infection by a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a mouse mode. PNAS, 99(25):16232–16236;2002.

      21.張文,胡夕春,陸洪芬,施達仁,李進.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不能切除和/或轉移的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分析。中國癌癥2003,13(5):448-452。

      22.胡夕春, 李進.腺癌內科治療進展.現代實用醫學, 2004年 05期

      23.李進, 大腸癌靶向治療。中國癌癥2004,14(5):415-418

      24.李進、、徐崇銳。Erlotinib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綜合研究。循證醫學。2004,4(4)199-202

      25.李進,,Masako chen,李鋒,Alan Garen。 VII因子-SEA融合蛋白的抗腫瘤效果。中華腫瘤, 2005,27(8):471-474.

      26.胡夕春、郭海宜、揚新苗、李進。乳腺癌肝轉移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中國癌癥2005,15(5):438-441

      27.李 進, 左云霞, 陳治宇,等。92例晚期大腸癌分析。臨床腫瘤學 2005,10(6)23-26

      28.李 進, 張文, 陳治宇,等。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化療進展。實用腫瘤 2005,20(6)472-475.

      29.王佳蕾,洪小南,唐惟瑜,郭曄,李進*。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頭頸部癌52例分析。中華腫瘤, 2005,27(9):567-569.

      30.胡夕春, 郭海宜, 閔, 王中華, 楊新苗, 劉向錦, 李進* 。絲裂霉素加順鉑治療難治性晚期乳腺癌. 臨床腫瘤學 2006; 11(8):594-597.

      31.李進。復發轉移結直腸癌的化療進展《BMJ中文版》2006,9::71-76。

      32.李進。單克隆抗體聯合依立替康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中華腫瘤》, 2006,28(10):796-797.

      33. Biyun Wang, Jiade J Lu, Xuejun Ma, Ye Guo, Hongfen Lu, Xiaonan Hong, Jin Li*. Combined chemotherapy and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for stage IE and IIE natural killer T-cell lymphoma of nasal cavity. Leukemia and Lymphoma, 48(2):396-402: 2007.

      34.于惠,洪小南,李進*,彭麗萍.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后分析。 中華腫瘤. 2007 Jun;29(6):461-3。

      35. Guo Y, Lu JJ, Ma X, Wang B, Hong X, Li X, Li J*.Combined chemoradi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nasal natural killer (NK)/T-cell lymphoma: Elucid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ystemic chemotherapy.Oral Oncol. 2008 Jan;44(1):23-30.

      36. Jun Cao, Yunxia ZUO, Fangng Lv, Zhiyu Chen, Jin LI.*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 Survival analysis of 48 postoperative patients.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8 Feb;42(2):167-173.

      37. Wang J, Li J*, Hong X, Tang W, Hu X, Wang B, Gu Y.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of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Oral Oncol. 2008 May;44(5):464-70.

      38.Wang B, Zhang W, Hong X, Guo Y, Li J*. Phase I dose-escalating study of 24-h continuous infusion of 5-fluorouracil in combination with weekly docetaxel and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63:2 (2009), 213.

      39. Wu X, Li Z, Yao M, Wang H, Qu S, Chen X, Li J, Sun Y, Xu Y, Gu J.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eptide ligand of Tie2 for targeting gene therapy.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8 Mar;40(3):217-25.

      40. Yang X, Cai Y, Zhao X, Wang Z, Hong X, Shen Z, Ou Z, Li J, Hu X. Biweekly docetaxel-containing chemotherapy may be the optimal schedule. Anti-Cancer Drugs. 2008;19(4):421-426.

      40. Guo HY, Zhao XM, Li J, Hu XC. Primary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breast: eight-year follow-up experience. Int J Hematol 2008.

      41. Li J*, Yin J, Zhu X, Liu Y, Cao J, Lu F, Zuo Y. Phase I dose-escalating study of S-1 in combination with oxaliplatin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nd/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ticancer Drugs. 2008 Aug;19(7):745-8.

      42. Lei N, Shen FB, Chang JH, Wang L, Li H, Yang C, Li J*, Yu DC.An oncolytic adenovirus expressing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ctor shows improved specificity and efficacy for treating human solid tumors.Cancer Gene Ther. 2009;16(1):33-43.

      43. Gui XH, Qiu LX, Zhang HF, Zhang DP, Zhong WZ, Li J*, Xiao YL.MDM2 309 T/G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lung cancer risk among Asians.Eur J Cancer. 2009 Mar 3.

      44. Qiu LX, Shi J, Yuan H, Jiang X, Xue K, Pan HF, Li J*, Zheng MH.FAS -1,377 G/A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susceptibility: evidence from 10,564 cases and 12,075 controls.Hum Genet. 2009 May;125(4):431-5. Epub 2009 Feb 19.

      45. Chang J, Zhao X, Wu X, Guo Y, Guo H, Cao J, Guo Y, Lou D, Yu D, Li J*. A Phase I study of KH901, a conditionally replicating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ctor: armed oncolytic adenoviru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d and neck cancers. Cancer Biol Ther. 2009 Apr;8(8):676-82.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422/

    (9)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