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
編輯鐵礦是天然存在的鐵化合物和幾乎不含鐵的巖石的混合物。 天然含鐵的化合物稱為鐵礦,其余巖石稱為脈石或廢石。 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礦床中的鐵礦礦物多為氧化鐵或碳酸鐵(菱鐵礦)。 少量的油也被開采和熔煉,其中鐵與硫(例如黃鐵礦)或其他元素結合。
最重要的鐵礦礦物是磁鐵礦(Fe3O4,含鐵量高達 72%)、赤鐵礦(Fe2O3,含鐵量高達 70%)和菱鐵礦(FeCO3,含鐵量高達 48%)。
鐵礦礦床的起源
編輯巖漿形成
礦床通常是巖漿成因。 在地質活躍的地區,富含貴重金屬的巖漿滲入地殼。 當巖漿冷卻時,礦物結晶并形成礦床。
二級存款
富含鐵的熔巖要么被重新安置,要么被溶解并排泄到別處,例如在黑煙囪中。 后一種鐵礦地層稱為沉積-噴流地層。
生物遺傳
某些細菌形成基本氧作為代謝產物,從而導致 Fe(2+)(二價)氧化為 Fe(3+)(三價)。 Fe(3+) 化合物的水溶性遠低于 Fe(2+) 化合物。 只要海水中仍有足夠的溶解 Fe(2+),相應的鐵氧化物/氧化物水合物(成巖作用/變質作用后呈紅色)就會沉淀。 當細菌的新陳代謝在不利條件下(較低的溫度、較少的食物供應等)減少時,就會出現帶狀礦石。 然后主要沉積硅酸鹽(粘土)或硅膠(固化:燧石、玉髓,大致相當于碧玉),呈淺灰色。 這種交替存儲然后導致紅色到深灰色-淺灰色條紋。
沼澤鐵礦是人類鐵的最古老來源,除了非常稀有的鐵隕石外,它們是最容易開采和最容易還原的(褐鐵礦),但大多規模小,很快就會枯竭。
鐵可以更容易溶解的 Fe(2+) 形式運輸(例如從風化的硅酸鹽巖石中溶解),并在從這些含鐵溶液氧化后沉淀并積累在土壤中。 巖溶作用/風化作用,例如 B. 微含鐵石灰巖,含鐵溶液常落入巖溶縫隙、孔洞中,氧化成Fe(3+)后形成氧化鐵水合物(褐鐵礦)結核。 這些主要是粘土基(團塊),形成石灰石的不溶性風化殘留物。
準備鐵礦
編輯提取后,皮在采石場進行處理,將它們與大部分脈石分離。 這顯著降低了運輸和進一步加工的成本。
加工鐵礦時,首先將原料分幾步粉碎。 圓錐破碎機或顎式破碎機以及磨機如球磨機被用作破碎單元。 當產生足夠大的露頭時,將進行進一步的分類。 可能的工藝步驟是浮選和磁選。
高爐鐵礦的降低
編輯在高爐工藝中,氧氣通過與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從氧化鐵中去除。 這種氧化鐵被還原而碳被氧化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在此過程中,其他氧化物,如二氧化錳和二氧化硅也被還原。 此外,鐵吸收碳。 這就是為什么高爐工藝不生產純鐵,而是生產含碳、硅、錳、磷和硫的生鐵。 然后用生鐵制成鋼。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3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