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樣芽孢桿菌
編輯蠟樣芽孢桿菌是芽孢桿菌屬的一種能動、革蘭氏陽性、桿狀、過氧化氫酶陽性、形成孢子的兼性厭氧細菌。
它天然存在于普通土壤中,濃度高達每克一百萬,使其成為最常見的可培養土壤細菌之一。 它與其他物種(例如炭疽芽孢桿菌、蘇云金芽孢桿菌和細胞毒性芽孢桿菌)一起形成蠟樣芽孢桿菌群,其成員在遺傳上密切相關,共享約 3100 個基因的核心基因組。 從歷史上看,它們引起的疾病是一個顯著特征。 各個物種的 400 到 800 個個體基因(附屬基因組,蠟樣芽孢菌中約 420 個基因)的集合用作遺傳區分特征。
屬性
編輯蠟樣芽孢菌桿菌的生長溫度范圍為 4°C 至 55°C(大多數在 10°C 至 50°C 范圍內),具體取決于菌株,最佳溫度為 28–35°C。
蠟樣芽孢菌對酸敏感。 pH范圍:最小4.8; 最佳6.5-7.5; 最高 9.3。
孢子對熱不敏感,也不會被巴氏滅菌法殺死。
細菌中 80% 的脂肪酸鏈是支鏈的。
與人類的相關性
編輯蠟樣芽孢菌是一種食物中毒細菌,特別是在大米中發現。 蜜樣芽孢菌孢子存在于生米中,如果將米飯保持在 65°C 以下或重新加熱,則可以在烹飪過程中存活并繁殖。 保溫在這個溫度以上可以防止細菌傳播,而電飯煲的保溫功能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然而,它也可以通過灰塵和土壤顆粒進入食物(香料、干蘑菇、牛奶)。 同樣在包裝沙拉中,幾乎一半的樣品中發現蠟樣芽孢菌。
區分了兩種不同的毒素類型。
- 嘔吐毒素:攝入含有毒素的食物會在 0.5 至 6 小時后導致惡心和嘔吐,極少數情況下會導致腹部絞痛和腹瀉。 這種毒素不受熱和酸的影響。
- 腹瀉毒素會在攝入毒素后 8 至 16 小時內引起水樣腹瀉,并在 12 至 24 小時后緩解。 該毒素對熱和酸敏感。
蠟樣芽孢菌會導致巴氏殺菌的非發酵乳制品產生苦味和甜味凝固(通過蛋白質降解酶凝固,而不是通過酸化凝固)。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這種細菌通過卵磷脂酶的作用而引起的味道變化,中毒的風險不是很大。
由于蠟樣芽孢菌在乳制品中的生長溫度為 10 °C(有些菌株為 4 °C),因此鮮奶的保質期聲明從“在 +10 °C 至少至: ”更改為“在 +8 °C 之前最佳:”。 EFSA 要求在整個冷鏈中保持 ≤ 7 °C(xxx≤ 4 °C)的溫度。
診斷
編輯只有通過培養方法才能確定所謂的蠟樣芽孢菌桿菌。 蜜樣芽孢菌組可以使用 MALDI-TOF MS 進行確認。 如果提供合適的數據庫條目,則只能可靠地區分細胞毒性芽孢桿菌。 NHE 和 HBL 毒素具有免疫滲透性,可以使用 GLISA 檢測。 此外,還可以對 nhe/hbl 基因進行 PCR。 ces 基因 PCR 可用于產生 cereulide 的蠟狀芽孢桿菌。 可使用 LC/MS 檢測食品中可能在滅菌后仍然存在的熱穩定催吐毒素腦神經節苷脂。 也可以使用 MALDI-TOF MS 檢測形成蠟樣芽孢桿菌的生物標志物。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5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