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一種不自主地經尿道漏出尿液的現象,因而造成了患者生活上的麻煩,而且這種癥狀也能客觀地得到證實。尿失禁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尿失禁是一組綜合征,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不自主漏尿,是排尿障礙疾患的常見癥狀。尿失禁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在膀胱貯尿期,膀胱內壓力超過了尿道阻力,尿液就會失去控制,不同于尿道陰道瘺、膀胱陰道瘺這些非經尿道漏尿的尿瘺,它可發生于許多疾病,可見于各種年齡與性別。
概述
尿失禁見《備急千金要方·淋閉》。又稱小便不禁。清醒時小便自出不覺,或小便頻數難以自制。而且尤其是50歲以后的婦女居多,在大聲咳嗽或者用力時小便就出來了。以虛寒者居多,小便自遺而色清。因熱者,小便頻數不能自制,尿色黃赤。肺虛者,宜補中益氣湯。腎與膀胱虛冷者,宜菟絲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心氣不足者,恐懼則遺,宜用歸脾丸。膀胱火邪妄動者,治宜清利,用雞腸散、白薇散、神芎導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黃湯 等方。又有肝郁熱結者,脅腹作脹,尿意急迫,甚則不禁,宜用消遙丸加減。熱病昏迷、中風、癲癇等亦可見小便失禁。
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約肌損傷或神經功能障礙而喪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尿失禁按照癥狀可分為充溢性尿失禁、無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壓力性尿失禁5類。 尿失禁的病因可分為先天性疾患,如尿道上裂。創傷,如婦女生產時的創傷,骨盆骨折等。手術,成人為前列腺手術、尿道狹窄修補術等;兒童為后尿道瓣膜手術等。各種因引起的神經原性膀胱。
尿失禁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及性別,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尿失禁除了令人身體不適,更重要的是,它會長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心理健康,被稱為“不致命的社交癌”。
分類
真性尿失禁
又稱完全性尿失禁,指尿液連續從膀胱中流出,膀胱呈空虛狀態。常見的原因為外傷、手術或先天性疾病引起的膀胱頸和尿道括約肌的損傷。還可見于女性尿道口異位、膀胱陰道瘺等。
溢性尿失禁
又稱假性尿失禁,指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償,膀胱過度充盈而造成尿不斷溢出。是由于下尿路有較嚴重的機械性(如前列腺增生)或功能性梗阻引起慢性尿潴留,當膀胱內壓上升到一定程度并超過尿道阻力時,尿液不斷地自尿道中滴出。該類患者的膀胱呈膨脹狀態。
無阻力性尿失禁
無阻力性尿失禁是由于尿道阻力完全喪失,膀胱內不能儲存尿液,患者在站立時尿液全部由尿道流出。
反射性尿失禁
反射性尿失禁是由完全的上運動神經元病變引起,排尿依靠脊髓反射,患者不自主地間歇排尿(間歇性尿失禁),排尿沒有感覺。
急迫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可由部分性上運動神經元病變或急性膀胱炎等強烈的局部刺激引起,患者有十分嚴重的尿頻、尿急癥狀。由于強烈的逼尿肌無抑制性收縮而發生尿失禁。通常繼發于膀胱的嚴重感染。
壓力性尿失禁
壓力性尿失禁是當腹壓增加時(如咳嗽、打噴嚏、上樓梯或跑步時)即有尿液自尿道流出。引起該類尿失禁的病因很復雜,需要作詳細檢查。主要見于女性,特別是多次分娩或產傷者,偶見于尚未生育的女子。
診斷
病史詢問要注意有無下列情況
1、發生年齡。
2、發生前有無排尿預感。
3、尿失禁是間歇性,還是持續性。
4、尿失禁與腹壓增加的關系。
5、是否有尿路長期感染病史,糖尿病史。
6、有無盆腔、膀胱、尿道、陰道、前列腺手術史。
7、神經系統病史、脊髓損傷史。
8、用藥情況。
體查要注意下列情況
恥骨上膀胱空虛與充盈、脊柱發育、神經系統檢查、肛門括約肌松弛程度、女性尿道長度、陰道前壁膨出情況、陰莖海綿體反射、陰蒂反射。
專科試驗
1、應力試驗:導尿排空膀胱并測量殘余尿量,向膀胱內注入生理鹽水250ml,患者站立用愛力司夾夾住陰道前壁黏膜,把夾子向下輕拉尿失禁加重,向上推則阻止漏尿。
2、誘發試驗:病人取截石位,檢查者用手將其陰唇分開,屬病人咳嗽,尿液可立即由尿道口流出;當增加腹壓解除后,流尿立即停止。此為誘發試驗陽性。
3、膀胱頸抬高試驗:在誘發試驗基礎上,檢查者以右手中、示指經陰道從兩側抬高膀胱頸,再行誘發試驗,尿失禁不再出現,即為膀胱頸抬高試驗陽性。
4、棉簽試驗:是用插入尿道的棉簽測定尿道膀胱后角,以判定尿道下垂的嚴重程度。
治療措施
保守治療
1、雌激素替代療法:世界各國專家都積極主張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補充更年期婦女體內雌激素不足,以防治老年性陰道炎、壓力性尿失禁、冠心病、骨質疏松癥等。有些已絕經的老年女性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初期,會出現少量“月經”現象,這屬正常現象,仍可繼續應用,稍后會逐漸消失。由于個體差異對雌激素敏感性不同,應該在經驗豐富的專家指導下實行個體化用藥。既往患過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的人則不宜使用或慎用。除此之外,尿道黏膜皺壁變平或消失后,防御致病微生物上行感染的免疫力隨之下降。因此,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并發尿路感染率極高,雌激素替代療法和抗感染應同時進行,才可在短期內獲得滿意療效。
2、運動療法:所謂盆底肌肉康復訓練,是通過增強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張力,提高肌肉對壓力作用的反應性收縮力,從而改善尿道括約肌功能。這種訓練簡單易行、無創無痛、效果好且沒有副作用。一般至少堅持1~2個月才開始有效果,而且至少需要持續一年以上的時間。
3、中醫針灸療法:針刺中極、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也可提升盆底肌的張力,從而改善膀胱功能。
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適于輕度尿失禁患者,中、重度患者以及經保守治療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則建議采取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方法一般采取陰道前壁修補,遠期療效差,且僅限于輕度尿失禁患者。目前已逐漸被國內外泌尿外科醫生接受的是經陰道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其方法是使用生物相容性很好的懸吊帶,通過微創手術進行膀胱頸懸吊。手術后,患者體內的纖維組織會逐漸長入聚丙烯網帶內,故能有效長久保持尿道支撐,有人把這種吊帶稱為“柔性支架”。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這種微創手術創口小,恢復快。
EFA-G氏懸吊術
臨床優勢:操作簡單、安全、手術時間短,手術方法易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現有各種術式中創口最小、并發癥少,植入物更少、反應小,7年臨床經驗,極佳的近期療效等于97% 。
懸吊材料:德國Teutonia技術公司產品,2003年獲發明與設計專利,受專利保護的“鋸齒狀邊緣設計”防止脫出、移位,xxx聚丙烯,人體應用最安全。
依據不同發病機理而進行相應的治療
1、大量殘余尿可引起壓力性尿失禁或充溢性尿失禁。這類尿失禁的治療原則是采用手術(膀胱頸部或尿道外括約肌切開)降低尿道阻力以減少殘余尿。
2、逼尿肌反射亢進或不穩定性膀胱可引起急迫性或反射性尿失禁,有時也可引起咳嗽急迫性尿失禁。治療原則是用藥物(如異搏定),骶神經阻滯、骶神經手術或膀胱神經剝脫術等方法抑制膀胱的無抑制性收縮。
3、括約肌功能不足。這類患者殘余尿。治療原則是用藥物(如麻黃堿、心得安等)或手術等方法增加悄道的阻力。無阻力性尿失禁患得可種植人工尿道括約肌裝置、尿道延長術、尿道夾(女性)或陰莖夾。
4、對于壓力性尿失禁,藥物治療通常無濟于事,一般采取保守治療。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尿失禁的情況,是因為腎氣虛,中氣下陷導致。因此,治療時多采用補益腎氣,提升中氣為主。民間常用艾灸神闕、關元、中極、涌泉等穴位,其具體方法是:點燃艾條,在以上諸穴位輪換熏,每個穴位處感到灼熱難忍時換穴再灸,一般一次需要半小時。一日一次,連續灸一周,如果癥狀消失,即可停灸。再次復發時,如法再灸一周。如此反復施灸,可很快控制病情。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