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秧機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插秧機是將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種農業機械。進行種植時,首先以機械爪從苗床中取出數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為了保持對苗床與地面的角度為直角,機械爪的前端移動時必須采取橢圓形的動作曲線。動作是靠著旋轉式或變形齒輪的行星機構來完成,前進的引擎同時可以帶動這些動作機械。插秧機在泥土上行進必須有止滑的車輪及浮行設計。插苗若是成片,則是從特定的秧苗箱中取出稻苗,再以機械方式種植。


    發展歷史

    插秧機插秧機

    中國傳統的插秧工具──秧馬和蒔扶,已有近千年的使用歷史。宋代 蘇軾曾作“秧馬歌”,敘說了湖北農民使用秧馬的情景。使用蒔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將秧苗梳入泥中定植,直至20世紀50年代,某些地區仍在使用。 中國水稻插秧機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蒔扶分秧方式的啟發下,首次提出群體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從而在水稻插秧機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代樣機。到1960年,各地推薦生產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機已達21種。1967年,*臺自走式機動插秧機“東風-2S”型通過鑒定定型并投入生產,每天可插秧15~20畝。

    日本于1898年,發表*個水稻插秧機專利; 意大利于1915年開始研究拔秧苗的水稻插秧機,至50年代已有拖拉機配套的商品出售,但都由于結構復雜、造價高,作業時需用輔助勞力多而未能推廣。日本于60年代研制帶土小苗的 栽植技術和相應的水稻插秧機。1966年后,工廠化水稻育秧設備研制成功,促進了插秧機械化的迅速發展。

    具有包括前輪和后輪的機體和設置在機體上的動力部及插秧部,并且具有把機體的主平臺和輔助平臺一體成型的機體罩。并且還具有在車體上以靠近其1頂點處來支撐駕駛座重量負荷的在側視面上呈凸狀三角形的車體底盤


    開發

    插秧機的開發從最早的人力推動前進型式發展到乘坐型,還有油壓式裝置以及 四輪驅動(4WD),加上無段變速裝置也開發出來, 插秧作業也因此發展為作業速度快又便利的機械化作業。


    結構分類

    插秧機插秧機

    插秧機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分類。按操作方式可分為步行式插秧機和乘坐式插秧機。按 插秧速度可分為普通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 。目前,步行式插秧機均為普通插 秧機;乘坐式插秧 機有普通插秧機 ,也有高速插秧機。

    各種插秧機栽插部分的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機由秧箱、分插秧機構、機架和浮體(船板)等組成,自走式機動插秧機還設有動力驅動、行走裝置、送秧機構等部分。


    秧箱

    主要功能是承載秧苗,并與送秧機構、分插秧機構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業。主要有箱體、箱架、秧門(包括秧簾)和秧刷等組成。在橫向移箱機構作用下,使秧箱橫向移動,從而使秧苗移向秧門,以配合取秧器有規律的取秧栽插。


    分插秧機構

    是水稻插秧機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驅動機構和軌跡控制機構組成。取秧器在驅動機構的驅動和軌跡控制機構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軌跡從秧箱中分取一定數量的秧苗并將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開始下一次循環動作。按分秧動作,有橫分和縱分兩種。①橫分取秧器有適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夾和適于帶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兩者根據需要可互換使用。秧夾由活動夾片和固定夾片構成,其張開度根據秧苗的粗細和秧苗數量進行調節;切扒式秧爪帶有脫秧片,使帶土秧苗從秧爪上順利脫出。②縱分取秧器有適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適于帶土苗栽插的有裝上脫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過程中對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帶土秧苗中取秧時,由推秧片把帶土苗強制推出。

    一定數量的秧夾或秧爪按規定行距配置在秧夾(或秧爪)排上。在滾動直插式插秧機上,一般有2~4個秧爪排與作圓周運動的分插輪轉臂鉸接相連;在擺動直插式插秧機上。一般是一個秧爪排同作往復擺動的搖臂鉸接相連,也可將一個取秧器直接裝在一組 曲柄連桿機構的連桿上,進行分組驅動。在多數插秧機上,取秧器的運動軌跡除由驅動機構控制外,還受軌跡控制機構的控制。常用的軌跡控制機構有導槽、滑道、凸輪行星齒輪和四桿機構等,與各種驅動機構配合組成各種類型的分插秧機構。


    送秧機構

    包括縱向送秧機構和橫向送秧機構,其作用是按時、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門處,使秧爪每次獲得需要的秧苗。①縱向送秧機構的送秧方向同機器行進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強制送秧兩種。重力送秧是利用壓秧板和秧苗自身的重量,使秧苗隨時貼靠在秧門處,常用于人力插秧機,其送秧能力隨秧箱形式及秧箱內秧苗數量多少而變化,因而送秧均勻度較差。強制送秧是由縱向送秧機構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強,又分整體送秧和對準送秧兩種。前者主要用于帶土苗。當秧箱橫向移動至兩端極限位置時,將整體秧苗往秧門推送一次;后者主要用于拔取苗,取秧器每取秧一次,即相應的送秧一次,送秧寬度等于取秧器的取秧寬度。②橫向送秧機構的送秧方向同機器行進方向垂直,都采用移動秧箱法,因而又稱移箱機構。按其移動方式又分為間歇移箱和連續移箱:間歇移箱機構用于拔取苗和帶土苗,其特點是在秧爪分取秧苗時停止移箱,以利于秧爪梳理分秧。連續式移箱機構是在作業中使秧箱作橫向連續等速運動,移至兩端極限位置后自動換向,因而在分秧階段,秧爪和秧箱相對移動,適用于帶土苗。


    機架

    是插秧機各部件和機構安裝的基礎,要求剛性好、重量輕。按機架與 船板連接方式可分為整體式和鉸接式兩種:整體式是用插深調節器調整插深后,把機架和船板鎖定;鉸接式是機架和船板僅靠插鎖連接,在作業過程中插秧深度隨泥腳深淺而變化。


    行走裝置和承載浮體

    人力插秧機以船板為承載浮體,支承機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設行走裝置,作業時由人力牽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自走式機動插秧機的行走裝置包括驅動輪、導向輪陸地運輸輪等。驅動輪多采用葉片式鐵輪,并有獨輪驅動、 兩輪驅動和四輪驅動等類型,其承載浮體有整式船板和間隔配置的浮板兩種類型,支承機器的部分重量。中國的乘坐自走式機動插秧機多采用前面一個驅動輪、后面為整體式船板的獨輪 驅動方式,陸地運輸時加裝2個尾輪,具有結構簡單、行駛阻力小、操縱輕便、行駛直線性和轉彎靠行性能好等特點。日本則采用前面兩個導向輪、后面兩個驅動輪加3~4塊浮板的驅動方式,或前、后4個驅動輪加浮板的驅動方式。日本的手扶自走式機動插秧機多采用兩個驅動輪加浮板的驅動方式。 動力驅動部分及其他 自走式機動插秧機的動力驅動部分包括發動機、 變速傳動裝置,以及轉向、換檔、離合等操縱機構。此外還有各種調節裝置、監測訊號裝置、牽引架、插秧手座位、秧籃及遮陽裝置等輔助部分。


    用途應用

    國內現狀

    隨著國內插秧機市場需求的啟動,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我國很多企業都介入插秧機的開發和生產,國外的插秧機企業也改變過去單一的產品出口方式,紛紛在我國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進行插秧機生產。國內插秧機市場已經形成國際化的競爭局面。國內生產插秧機的企業主要有延吉插秧機制造有限公司、現代農裝湖州聯合收割機有限公司和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等。

    在我國投資生產插秧機的外資企業有韓國東洋、日本久保田、洋馬和井關等公司。這些企業在中國成立的企業為江蘇東洋機械有限公司、久保田農業機械(蘇州)有限公司、洋馬農機(中國)有限公司和井關農機(常州)有限公司,已經占據了我國插秧機市場的主導地位,但由于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和產品的側重點不同,市場發展情況差別很大。國外資本和技術的引進,加速了我國插秧機市場發展,產銷量增長很快。

    我國近幾年來插秧機產銷量的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國插秧機產銷量約3.2萬臺,其中手扶步進式插秧機約18000臺、獨輪乘坐式插秧機約14000臺,還有少量的高速插秧機;2008年4行手扶步進插秧機約25000多臺,4行以上乘坐插秧機約1000多臺,獨輪乘坐式及高速插秧機等約15000多臺。主要市場還是在江蘇省和東北三省,但南方水稻產區2008—2009年有較快發展。


    國外現狀

    世界上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國家有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等。日本、韓國以育苗移栽機械為主,以日本為代表。歐美國家以直播機械化為主,以美國為代表,這些國家的水稻生產水平代表了世界水平。

    日本插秧機產品已經形成標準化、系列化和多樣化的格局。乘坐式有4—10行、步行式有l、2,4、6行。每種產品各具特色,適應于不同的環境條件和生產規模,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日本種植單季水稻,普遍采用中、小苗旱育稀植技術,插秧機行距為300mm和330mm。

    日本插秧機的主要特點:一是機型系列化,步行式兩輪驅動;二是作業效率高,插速高達300—500次/min,最高作業速度為1.4m/s;三是自動化程度高,廣泛采用液壓技術、自動控制和安全裝置;四是整機質量小,廣泛采用高強度輕金屬塑料制板和型材等,零件精密、輕巧。日本農業技術綜合研究中心開發出一種新型無人插秧機,既可節省人力,又可提高生產效率。這種無人插秧機插秧時通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確定位置,精確度可達2cm,遠遠超過插秧要求的10cm精確度。如果秧苗行列不整齊,插秧機會自動調整位置。新型無人插秧機內的秧苗由一個6m長的帶狀墊子承載,與過去使用的苗箱相比,裝苗量多出lO倍,無需頻繁補裝秧苗,更便于無人作業。

    韓國插秧機主要是從日本引進技術生產,機型和結構與日本插秧機類似。韓國規模較大的生產插秧機的企業有4家,這4家公司早期都從日本全面引進技術。其中,國際株式會社采用的是日本洋馬公司的技術,東洋株式會社采用的是日本井關的技術,大同工業株式會社采用的是日本久保田技術,LG采用的是日本三菱株式會社的技術。韓國企業在引進日本技術后,逐步致力于關鍵技術的國產化,努力降低成本和價格,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已基本接近日本同類產品水平。但由于受日本技術母公司的制約,產品一般比日本落后一兩代,并且在市場分配上也受到日方的控制。為改變這種狀況,韓國企業在努力開發自主產品。


    發展趨勢

    1. 提高作業效率 。乘坐式插秧機 比例上升 ,由于步行式插秧機效率低 ,近幾 年來 日本 乘坐式插秧機 比例逐漸增多。增加作業行 數 ,如 出現 8行 、l0行等大型插秧機 ,運輸時采用折疊方式 。

    2. 乘坐式插秧機普遍采用高速插秧機構 。

    3插秧機輕量化。 日本插秧機 5年推 出一代,最新一代 比前一代 質量減輕 約 1/6,如久保 田 SPU60質量 450kg,比 SPA65減小 80kg。

    4機型分為專業型 和實用 型。專業 型裝備所有最新 的研究成果 ,如久保 田 WELsTARPRO系列 ,實用型 對 一些 不 重 要 的功 能 進 行 了簡 化 ,如 久 保 田 WELSTAR系列。

    5提高對秧苗的適應性 。改進高速插秧 、縱 向送秧和橫向送秧裝 置 ,擴 大對苗 的適應 范 圍,提高插秧精度 ,減少漏插 率 ,如插 秧 機兼 插小 、中苗 和 苗插秧 、單株插秧等 。

    6提高使用操作性 能。隨著 日本從事農業生產人員老齡 化和 女性 化 ,插秧 機 的 自動化 程度 越來 越高 ,操作更加方便 ,如變速 機構采用 在分擋 的基 礎上 參考文獻 :加無級變速 ,操作單手柄化。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499/

    (15)
    詞條目錄
    1. 發展歷史
    2. 開發
    3. 結構分類
    4. 秧箱
    5. 分插秧機構
    6. 送秧機構
    7. 機架
    8. 行走裝置和承載浮體
    9. 用途應用
    10. 國內現狀
    11. 國外現狀
    12. 發展趨勢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