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 大學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大學是美國教圣公會建于上海的一所大學。建于1879年,1952年撤消,歷時73年。在上海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
1879年—1896年,創建書院,創辦人施約瑟。建校初期相當于中等學校。1888年起,卜舫濟任校長(至1941年)。
1880年,文恒理創辦虹口同仁醫院醫學班。
1896年—1906年,改組為學校,設置醫科、文科、理科,學制先后改為四年。文恒理為醫科主任。
1906年—1952年,注冊學校名為大學,先后成立理學院、醫學院、工學院、院、農學院。
1906年,大學醫學部,學制改為七年,畢業者授予博士學位。
1914年,廣州醫學院和醫科合并,成立大學醫學院,學制七年。先后由莫約西、刁信德任院長。
1947年,大學醫學院成立,倪葆春出任院長。
震旦大學醫學院
震旦大學始于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請馬相伯建學院,馬相伯捐三千畝地產予以資助,并請法國會協助。
1903年—1912年,震旦學院,校址在徐家匯天文臺舊址,設“文學”、“質學”(即科學)兩門課程。1908年起設文、理兩科。
1903年2月,震旦學院正式開學,馬相伯自任總教習,親定章程,確定震旦辦學旨。
1905年2月,法國會傳教士原定章程,學生集體,馬相伯辭職,震旦學院停辦。
1905年8月,震旦學院在法國會主辦下重新開辦,成為法國直接控制的大學。
1912年—1928年,震旦大學院,遷址盧家灣呂班(今重慶南)。1914年起,分設法政文學科、算術工學科、博物醫藥科。后改稱法政科、工程科、醫學科。
1911年,設震旦大學院醫學先修科。醫學先修科兩年,臨床實習四年畢業。教學醫院為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安當醫院(盧灣區中心醫院)。
1912年,法籍傳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學院院長。
1914年,正式設博物醫藥科,學制四年。
1915年,改為醫學科,學制六年。畢業授醫學博士學位。
1928年—1952年,震旦大學,1932年起分設醫學院、院、建工學院。
1932年,震旦大學獲教育部批準立案,將醫科改為醫學院。院長由法國駐華醫師貝熙業兼任。增設牙醫系,學制四年。
1938年,富萊梅傳教士(法國里昂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博士)繼任院長。
1948年,牙醫系改稱牙醫學院,學制六年。
1950年,牙醫學院復稱牙醫系。
1951年,上海牙醫專科學校并入震旦大學牙醫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建于1918年,1952年撤消,歷時34年,它是由中國人在上海自辦的一所私立高等醫學院校。
1918年,中華德醫學會會員沈云扉創意開辦醫科學校。同年8月建校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德醫學會會長江逢治任校長,沈云扉任教務長。設醫療專業專科,學制五年。9月正式開學。初建時租淮陰19號為校舍。
1919年,學校開設附屬醫院于青島。
1920年,德醫學會決定,學校,聘社會、學者組成董事會,原維新派康有為任董事。
1925年,黃楚九出任董事,龐京周任校長。學校借同孚67弄1號為校址。
1932年,學校改組董事會,邵力子任董事,顧毓琦任院長。以募建所得購置翔殷五畝土地,建造新校舍。
1935年,竣工啟用新校舍,9月學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醫學院,學制改為六年。
發展 上海第二醫學院
1952年9月,華東軍員會衛生部根據中央教育部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決定,將上海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及同德醫學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仁濟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10月24日,舉行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暨首屆開學典禮。宮乃泉兼任院長,胡文耀、三、倪葆春、楊士達任副院長。12月,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復同意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委員會,宮乃泉為黨委xxx,三為第二。
1953年,廣慈護校與仁濟護校合并建成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學校。
1954年,宏仁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5年,成立基礎醫學部、醫療系和口腔系。醫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56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劃歸二醫附屬醫院。宏仁醫院改組為胸科醫院,劃歸市衛生局。
1957年,二醫護校下放,由廣慈醫院領導,更名為廣慈醫院學校。
1958年,國家實行高校管理體制,第二醫學院成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關子展任黨委。同年,新華醫院建立,規劃為附屬醫院,作為兒科系教育。上海第四學校劃歸新華醫院領導,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學校”。上海市傷科研究所、校夜大學、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相繼成立。
衛生部批準兒科專業學制由五年改為六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歸還上海市衛生局領導。
1959年,學校決定將醫療系分為一、二兩個部,一部設在廣慈醫院,二部設在仁濟醫院。1961年3月正式實施。
1962年,上海醫學專科學校停辦,并入上海第二醫學院。6月,新華醫院小兒科被命名為新華兒童醫院。
1964年,第九人民醫院重新劃歸二醫為附屬醫院,作為口腔系教學。
1965年,學校受市衛生局委托在嘉定縣開辦上海半農半讀醫學專科學校(至1972年撤銷)。
1969年,二醫在皖南績溪縣、寧國縣籌建后方醫院。1971年建成,后方瑞金醫院、后方古田醫院。1984年,兩院合并,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后方醫院。1986年,后方醫院無償移交當地使用。
1970年,開始舉辦醫科二年制試點班,招收xxx批工農兵。六年共有畢業生2801人。
1972年,根據國家統一,學校正式招收醫科三年制工農兵。
1975年,經市文教組同意,學校開設法語培訓班,從應屆中學生中招收50名,1978年10月作為大專生畢業。12月,學校恢復研究生教育,招收試點班研究生22名,學制兩年。
1976年,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xxx批9名本科留學生入學。
1977年,全國恢復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學校招收本科生570名。
1978年,市委任命蘭錫純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院長。市計委批準建設寶鋼醫院計劃,并明確寶鋼醫院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教學醫院。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成立,所長高鏡朗、郭迪。學校開始招收三年制碩士研究生。
1979年,上海市內分泌研究所、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分別成立。市教衛辦批復,同意撤銷上海第二醫學院衛校,校舍移交嘉定縣,原該校藥劑專業并入新華衛生學校。
1980年,國家教育部確定上海第二醫學院為全國重點高校。衛生部同意二醫恢復“醫語”專業,學制六年。二醫夜大學恢復招生,開設五年制臨床專業。上海市免疫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免疫遺傳學研究合作中心。
1981年,新華衛生學校改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新華衛生學校”,并經教育部審定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二醫大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建立醫學系三部。同年,教育部批準,二醫醫學、兒科、口腔三個專業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二醫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設6個博士點、21個碩士點。
1982年,二醫大黨委決定,在寶鋼醫院成立醫學系四部。該院與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合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同年,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成立。
1983年,該院編寫的《醫德學概論》經衛生部推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建國以來中國國內xxx本醫學職業專著。
1984年,二醫成立檢驗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系。9月,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第二醫學院聯合建立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本年度,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高級醫師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1985年,市批準上海第二醫學院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市教衛黨委決定二醫正式實行院長負責制。院長對二醫的行政實行統一領導,對醫、教、研各項工作全面負責。黨委對行政實行監督。
3月衛生部批準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臨床藥理研究中心。5月,國家教委批準二醫增設高級護理專業,學制五年。市高教局批準成立高級護理系。5月,學校建立社會科學系。本年度,二醫大醫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分別成立。
1986年,經國家教委批準,建立衛生管理專業。上海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同意二醫大成立上海市生殖醫學研究與培訓中心。學校設置教育處,撤銷原教務處下屬業余教育科建制。本年度,學校首次招收醫學臨床博士生。
1987年,衛生部同意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建立“全國醫語培訓中心”。同年,上海血液研究所、二醫大口腔醫學院分別成立。
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準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為試辦七年制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學校開始招收外國碩士研究生。學校決定成立社會科學部和衛生管理系,撤銷原社會科學系。二醫大與復旦大學建立校際合作,培養臨床醫學七年制及五年制英文班學生。市高教局批準二醫大設置醫學營養專業,學制五年。同年,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燒傷研究所分別成立。免疫研究所更名為“上海市免疫遺傳學與免疫病理學合作中心”。
1989年,經市高教局批準,成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市教衛辦批復,同意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衛校、瑞金醫院護校及九院護校合并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衛生學校。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先后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紡織局xxx、二醫院,盧灣區中心醫院,市醫學檢驗中心,市兒童醫院,市衛生中心等11所醫院舉行教學醫院掛牌儀式。
1991年,上海市編制委員會同意建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中法合作建設的衛生部上海第二醫科大語培訓中心在學校揭牌。經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準,二醫大設立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同年,上海市激光醫學研究所成立。
1992年,二醫大開始招收外國博士研究生。
1993年,中國國內xxx家人類基因治療研究中心、二醫大生物力學研究室、上海市人類基因組研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上海市高教局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二醫大掛牌。同年,上海市高級護理中心在瑞金醫院揭牌。
1994年,二醫大臨床醫學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二醫大為自行審定博士導師的試點單位。
1996年,二醫大教育學院成立。上海市人民組織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對本校申請進入“211工程”進行了部分,同意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
1997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同意將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列為新華醫院分支機構。
1998年,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嘉定衛校建制歸并上海二醫大衛校。
1999年,上海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研究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小兒血液腫瘤研究中心及二醫大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建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中心”相繼成立。瑞金醫院與盧灣區中心醫院、上海市政醫院合作合并正式啟動。
2000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宣告成立舉行揭牌儀式。這是上海市成立的xxx家全科醫學培訓中心。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合組建醫學內植物工程聯合研究所。
2001年,上海市衛生院中心與二醫大實行強強聯合,共建衛生臨床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成立。二醫護理專業由五年制改為四年制。
2002年,中法生命科學和基因研究中心、二醫大公共衛生學院、遠程教育學院成立。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二醫大聯合成立的“健康科學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2003年,二醫大護理學院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微創外科中心成立。
2004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國家精品課程,二醫大王一飛教授領銜的“組織胚胎學”名列其中。二醫大研究生院、二醫大“國藥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成立。中法共建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二醫大與蒙納士大學合作協議簽字暨中澳衛生管理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分別揭牌成立。二醫大與北中部綜合大合創立的“中芬醫學教育中心”在科科拉市揭牌。
展望未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正式合并。新的上海交通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在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上,組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育部和上海市將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年,醫學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二醫大生命醫學倫理中心成立揭牌成立。附屬寶鋼醫院改名為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上海市教委批準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衛生技術學院為設置的全日制高等學院—上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由上海市教委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雙重領導。6月,醫學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對二醫大二級學院及相關部處開展自2003年教學評估以來首次教育教學整改驗收工作,驗收采取發展性教學評價,對學校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等內容進行驗收。
2006年,醫學院“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接受并通過專家組評審驗收。同年,上海交大醫學院數字醫學研究院成立。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國藥人文與衛生管理學院)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衛生中心、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正式成為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醫院。
2007年,醫學院婦產科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干細胞研究所、醫學院衛生學系、婦產科學系、兒科學系分別成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蘇州九龍醫院開業。醫學院中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科學研究院分別舉行揭牌儀式。
2008年,上海國際造口治療師學校在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揭牌成立。本年度首次在學生中嘗試中國國內外聯合培養“MD+PhD”雙學位研究生。
科學研究 科研平臺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5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9個、上海高校E-研究院3個。
科研機構
實驗室類別 實驗室名稱
國家重點實驗室 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系統生物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與兒童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數字醫學工程研究中心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醫學胚胎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內分泌代謝病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內科消化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人類基因組研究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胃腫瘤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骨科內植物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糖尿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胰腺疾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內分泌腫瘤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血管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眼底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組織工程研究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醫結合防治骨與關節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生殖醫學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婦科腫瘤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人類基因組研究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骨科內植物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胚胎與生殖工程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腫瘤微與炎癥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高血壓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小兒消化與營養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
上海高校E-研究院
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
上海高校內分泌與代謝病學E-研究院
上海高校化學生物學E-研究院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科技發展處官網[2])
科研 科研概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共獲得xxx科技67項,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1項,國家自然科學5項,國家技術發明10項,國家科技進步51項。
2010-2013年,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累計達1372項,2013年獲得497項,連續四年穩居全國醫學學科xxx。
2012年度,發表SCIE論文1980篇,醫學學科SCI收錄論文數再次名列全國一,同比增長29.7%。
2005年-2012年,學院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提名16篇。
2008-2013年,學院以xxx完成單位共獲得xxx科技11項,市(部)級科技162項,王振義院士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
2009-2013年,學院在SCI收錄中國醫學領域科技論文數量機構排名中連續五年榮獲xxx位。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科研突破
年份 大事記
1954年
完成中國國內xxx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
1956年
首次用阿托品治療銻劑中毒引起的阿斯綜合癥
1958年
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員邱財康
1963年
成功實施國際醫學史上xxx例斷肢再植手術
1973年
施行中國國內首例嬰幼兒體外循環心內手術
1977年
首例同種原位肝移植獲得成功
1978年
完成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1981年
成功完成中國國內首例聯體嬰兒分離手術
1986年
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國際上首先了三氧化二砷的應用可以特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凋亡,使得復發難治白血病治療取得突破
1991年
首次進行了頭皮撕脫傷原位再植獲得成功
1999年
1999年
最早研究發展計算機輔助定制型人工關節以及形狀記憶骨折內固定裝置,并用于臨床
2003年
成功施行了亞洲首例胰島細胞移植、胰島細胞—腎聯合移植
2004年
成功完成亞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聯合移植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期刊
期刊名稱 期刊概況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創刊于1958年,月刊,為中國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該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科研、醫療、教學和管理等領域中所取得的新、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為主,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等中國國內外權威檢索系統收載。 《腫瘤》 于1981年1月創刊,月刊。1992-2008年,該刊一直被北大圖書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同時被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中心的“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數據庫”收錄;并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國)、chemical abstracts (美國)、embas (elsevier(荷蘭)、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羅斯)、index copernicus (波蘭)、jst – china (日本)等數據庫收錄。 《現代免疫學》 于1981年創刊,雙月刊,該刊致力于免疫學領域的學術研討和交流,介紹中國國內外免疫學發展的動向和技術,主要發表原創性免疫學研究論文,注重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相結合。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及統計源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 《臨床兒科》 月刊,創刊于1983年,該刊反映本學科學術水平和發展動向,報道重點是兒科醫學領域的新、新、新方法、新技術及成熟的、有實用性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已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并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萬方數據-數字化網絡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
雙月刊,2005年2月創刊,該刊報道組織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美容外科、顱面外科、眼科、口腔頜面外科、四肢顯微外科、骨科的臨床及基礎研究,并及時介紹整形重建外科重大進展、新技術和新動態,力求科學性、實用性。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收錄期刊。
《中華內分泌代謝》
1985年7月創刊,雙月刊,該刊主要報道內分泌代謝領域中國國內及與國外合作的最新研究、臨床診療經驗以及與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為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錄,中國國內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及中國期刊數據庫(CNKI)所收錄。
《中國男科學》
創刊于1986年,月刊,該刊旨在交流這一領域的臨床經驗和研究。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醫學類核心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荷蘭醫學文摘EMBASE。
《醫用生物力學》
創刊于1986年,季刊。該刊報道內容主要包括醫學生物力學領域中有關固體力學、流體力學、流變學、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別入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來源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IC)來源期刊,俄羅斯《文摘》(AJ)來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
《上海口腔醫學》
該刊于1992年創刊,雙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CAJ-CD)》,1999年被選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00年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 2003年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錄,2007年被美國EBSCO數據庫收錄。
《外科理論與實踐》 該刊于1996年創刊,雙月刊,以普外科為重點,同時兼顧外科總論。2000年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等收錄。 《胃腸病學》
創刊于1996年,月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于2002年3月起發行,雙月刊,內容涉及檢驗、放射、B超、病理、內鏡、EKG和臨床診斷等。2004年,被評定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等收錄。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
于2003年3月創刊,雙月刊。該刊主要報道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的新、新經驗、新理論、新知識。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國EBSCO數據庫和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CODEN碼ZKHWA6)。
《內科理論與實踐》
于2006年7月創刊,雙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收錄,2008年錄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該刊重點報道和介紹內科跨專業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藥理知識,系統介紹隨時代發展要求臨床內科醫師需掌握的新知識。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3])
館藏資源
館藏概況
根據2015年3月醫學院圖書館官網顯示,學院圖書總藏量達58.5萬冊,覆蓋醫學各學科,擁有醫學類電子文獻數據庫35個,醫學及相關學科電子全文期刊4000余種,其中中文期刊約1500種。
特色館藏
臨床醫學文獻資源收藏齊全,為中國國內重點收藏單位;基礎醫學以免疫、組胚等為主。
醫學院圖書館作為全國法文醫學文獻特藏中心,不僅保存大量有價值的醫語歷史文獻,還與法國虛擬醫學大學( UMVF )合作,引進了該校網上教學資源等多種法語信息資源。2005年,圖書館建立了法語信息中心,進一步推進了法語及法國醫學文獻的館藏建設。
醫學院圖書館曾在中國國內率先引進 Medline 、 Embase 、 Biosis Preview 、 OVID 、 Micromedex 、 Karger 、 Informa 、 Lab Protocol 、 Best Practice 等醫學文獻數據庫系統,內容涉及醫學臨床、醫學基礎、藥學及循證醫學各領域。
在創建醫學資源特色的基礎上,醫學院圖書館聯合各附屬醫院的圖書館,創建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聯盟”,旨在推進醫學信息資源和讀者服務的共建與共享,使醫學信息資源在學院和附屬醫院的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教育部科技查新綜合站(醫學部),科技部和衛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認可的查詢點,對全社會開展課題檢索和查新服務。[4]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有教職醫務員工22707名,專任教師634名,在職高級職稱2433人,博導545名,碩導990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院院士1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牙醫學院院士1人、“ ”10人、中央“青年千人”6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教授20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人、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xxx人選17人、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人;有xxx教學團隊1個、全國優秀教師5人。
兩院院士
院士類別 院士姓名 備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竺 兼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江紹基 專職/已逝
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健人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溢滔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滌生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勝利 兼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蔚六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賽娟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項坤三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戴尅戎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陽 專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4人):陳竺、曹誼林、王鑄鋼、盛慧珍、陳國強、房靜遠、寧光、李青峰、韓澤廣、徐天樂、曾凡一、劉穎斌、范先群、蔣欣泉
長江學者教授(6人):盛祖杭、沈浩、何志剛、毛力、王義斌、孫少聰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2人):陳竺、曹誼林、陳國強、曾凡一、金穎、韓澤廣、賈偉平、高維強、陳賽娟、沈南、徐天樂、張軍
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人):沈曉明、黃薇
全國優秀教師(5人):邱蔚六、湯雪明、王一飛、陳紅專、郭曉奎
xxx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負責人 口腔頜面外科學教學團隊 愿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5])
院系概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校下設23個學院(系),開辦10個本科專業(方向)。
院系設置
院系名稱 藥學系 三院臨床醫學院 護理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瑞金臨床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 營養系 檢驗系 耳鼻咽喉科學系 新華臨床醫學院 仁濟臨床醫學院 醫學影像學系 生物醫學工程系 遠程教育學院 口腔醫學院 九院臨床醫學院 婦產科學系 兒科學系 -
一院臨床醫學院 六院臨床醫學院 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系 衛生學系 專業設置
教學院系 專業名稱 年制
臨床醫學院
臨床醫學(本博連讀)
八年制
臨床醫學(本博連讀法語班)
八年制
臨床醫學
五年制
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
五年制
臨床醫學(英語班)
五年制
口腔醫學院
口腔醫學(本碩連讀)
七年制
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
五年制
營養系
四年制
檢驗系
醫學檢驗技術
四年制
護理學院
護理學
四年制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教學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有xxx特色專業4個,xxx精品課程13門、xxx雙語課程3門、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18門,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上海市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xxx大學生校外實踐3個,共獲得xxx教學8項。2013年,學院舉辦了xxx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基于器官系統整合課程的PBL教師培訓班”。
xxx特色專業(4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護理學
xxx精品課程(13門):組織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婦產科學、口腔解剖學、兒科學、口腔粘膜病學、醫學影像學、外科學、臨床血液學、現代遺傳學、生物醫學影像處理、細胞工程
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18門):內科學、口腔修復學、兒科學、外科學、病理生理學、麻醉與危重病醫學、醫學免疫學、口腔粘膜病學、婦產科學、醫學遺傳學、人體解剖學、口腔頜面外科學、臨床血液學、診斷學、生物化學、組織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專科)
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市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學科建設 學科概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有國家重點學科()1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8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211工程”一期重點學科9個,“211工程”二期重點學科10個;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8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4個。
國家重點學科()(16個):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腎病、傳染病、風濕病)、整形外科學、骨外科學、兒科學、口腔臨床醫學、遺傳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神經病學(培育)、口腔基礎醫學(培育)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生物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外科、臨床醫學內科、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醫學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基礎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生物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基礎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生物學、中藥學、心理學
博士后流動站(4個):生物醫學工程、藥學、臨床醫學、生物學
“211工程”重點學科
期數 學科名稱 一期 1、血液學 2、內分泌代謝病學 3、消化系疾病學 4、醫學免疫學 5、兒科學 6、口腔頜面外科學 7、整復外科學 8、組織胚胎學 9、醫學生物學 二期 1、醫學生物學 2、醫學細胞生物學 3、醫學免疫學 4、血液學 5、內分泌代謝學 6、消化內科 7、整復外科學 8、口腔頜面外科學 9、兒科學 10、外科學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6])
學科排名
根據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新公布的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學院臨床醫學全國排名xxx、口腔醫學排名第二、基礎醫學排名第三、護理學排名第五、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排名第十。
國際交流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與19個國家和地區的63所大學及科研機構有了廣泛的合作。聘請了200余位國外專家作為學院的名譽教授、顧問教授和客座教授;共簽署各類國際合作項目35項,有45個海外游學(短期)項目,2013年共有290名學生,赴14個國家和地區的28所合作院校進行海外游學,游學人數占比49.5%。
2013年10月,在總督戴維·約翰斯頓以及市市長吉姆·沃森共同下,醫學院與大學醫學院簽署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大學醫學院合作協議》,協議確立共同建立“上海交通大學-大合醫學院”的意向,推動國際間醫學教育與學術活動的深度合作。
醫療機構 附屬醫院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共有14所附屬醫院,其中9所綜合性醫院、5所專科性附屬醫院。
醫學院系統共有74個國家重點臨床專科,數量占上海市xxx臨床重點專科總數的54%;有39個專病診治中心,其中30個專科被衛生部確定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占比69.8%。
2013年,各附屬醫院門急診人次達2647.36萬,床位數15715張,出院人次67.61萬,住院手術人次44.13萬。與上海長寧區、奉賢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推進地區醫療發展。與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建立實質性合作,推動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和發展。
瑞金醫院
仁濟醫院
蘇州九龍醫院
新華醫院
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市胸科醫院
第三人民醫院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上海市衛生中心
醫學中心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擁有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16個。[7]
醫學中心 合作醫院
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
瑞金醫院
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臨床醫學中心
瑞金醫院
上海市血液內科臨床醫學中心
瑞金醫院
上海市風濕病臨床醫學中心
仁濟醫院
上海市消化內科臨床醫學中心
仁濟醫院
上海市小兒外科畸形診治臨床醫學中心
新華醫院
上海市小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
新華醫院
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
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臨床口腔臨床醫學中心
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整復外科臨床醫學中心
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
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
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
上海市視覺復明臨床醫學中心
xxx人民醫院
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
胸科醫院
上海市疾病臨床醫學中心
衛生中心
文化傳統 學院院標
設計含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標志LOGO設計采用藍色為主要基調,藍色一直都是學校標志所常用的色彩,象征著智慧、沉著、等含義,與學校的教育形象吻合。
標志設計中間為象征醫神的蛇杖,下方為“JAT”三字母,J是指Saint John(大學),A是指Aurora University (震旦大學),T是指同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由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于1952年院校重組時合并而成,以“JAT”三字母以示紀念。
標志中間內外層采用,齒輪半截形圖案和流線型圖線相互交融合成,寓意,醫學院前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合并。
標志設計外圈采用半圓結合名字中英文的形式展現出來,易于識別和交流。
醫學象征——蛇杖
?世界上的醫學標幟有兩大系統:一種源自於希臘中的神使赫密斯/馬克里之魔杖的雙蛇纏杖;另一種是以羅馬中之醫神亞希彼斯之主要表征的單蛇纏杖。
兩者皆隱含了「性」的含義,表示療疾養傷之根本來自於創造生命的神奇力量。
亞希彼斯(Asclepius,拉丁語為aesculapius)是羅馬的醫療之神,他的形象是拿著一支靈蛇纏繞的,含義為:蛇每年都蛻皮,向來被認為是恢復和更新的過程;代表著人體的脊椎骨,亦是中脈所在,代表著靈量沿著中脈升起時,作雙螺旋狀向上推進的活動;這種雙螺旋(double helix)形態,與人體遺傳基因的 DNA結構形態極為相似。
傳統上的看法認為單蛇之杖才是正統的醫學標幟。
學院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學習醫學的人必須要對醫學的來源和以后發展方向要有足夠的了解,要往醫學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習好勤,要仔細,不得絲毫懈怠。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 范先群 院長 陳國強 副 唐國瑤、夏小和 紀委 唐國瑤 副院長 黃鋼、陳紅專、章雄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職務 在職時間 宮乃泉 黨委兼院長 1952-1953 孫仲德 黨委兼院長 1953-1958 關子展 黨委兼院長 1958-1966 左 英 黨委 1972-1979 蘭錫純 校長 1978-1984 群 黨委 1979-1984 王振義 校長 1984-1988 潘家琛 黨委 1986-1991 王一飛 校長 1988-1997 余賢如 黨委 1991-1997 范關榮 校長 1997-2003 李宣海 黨委 1997-1999 沈曉明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2003-2006 趙佩琪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 2000-2008 朱正綱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2006-2010 孫大麟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 2008-2015 陳國強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2010-今 范先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 2015-今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8])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348/